• “现代化学战之父”——弗里茨·哈伯

翻开 20 世纪的史书,你会发现一个响亮的名字——弗里茨·哈伯。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作为一个化学家,一个科学天才,首先人工合成了化肥,使粮食大幅度增产,为人类摆脱饥饿的困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荣获 1918 年诺贝尔化学奖;同时,作为战争魔鬼,首创了大规模化学战,成为现代化学战之父,使成千上万的人痛苦地死去或终身致残,严重地摧残人类文明,而几乎受到盟国的审判。

弗里茨·哈伯(见图 2—2),1368 年 12 月 9 日出生在德国边陲城市布雷斯劳一个犹太富商家中。当时,德国的化学工业已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 尤其是商用合成染料的大力发展,已使德国拥有染料 3500 多种,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染料之乡。中学毕业后,他曾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预科攻读有机化学。大学毕业后,由于所发表的论文见解独到,德国化学界为之轰动, 德国皇家工业科学院破格授予化学博士学位,当时他年仅 23 岁。1894 年起, 哈伯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任教。

图 2-2 弗里茨·哈伯

在合成氨发明之前,农作物所需要的氨肥主要来自粪便、花生饼、豆饼等。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各国越来越迫切需要建立规模巨大的生产氮化合物的工业。为此,许多科学家曾进行过不懈的探索和研究,150 年过去了, 仍然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1906 年,哈伯使用锇催化剂在 20.3 兆帕、600℃高温下,获得了浓度为

8%的氨,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哈伯的科研成果极大地震动了欧洲化学界,独具慧眼的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捷足先登,抢先付给哈伯2500 美元预订费,并答应购买以后的全部研究成果。1909 年,哈伯的改进生产流程专利权被巴登公司买到,并声明,不管生产工艺如何改进,合成氨的售价如何下降,巴登公司每售出 1 吨氨,哈伯将分享 10 马克,其收入永不

改变。巴登公司于 1911 年正式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工厂,1913 年 9 月

开始投入生产,很快达到日产 30 万吨的设计水平。由于这一卓越贡献,哈伯

于 1919 年获得了 1918 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从此,他跻身于世界著名化学家的行列。

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新发明一样,合成氨首先被考虑如何用于军事。1911 年,正当哈伯因发明合成氨而名声大振、成为德国乃至全世界崇拜

的英雄的时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看中了他的才华,考虑着如何利用他为自己的政权效力。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欧洲的科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战争,哈伯也很快变成了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利用他的合成氨技术, 生产了化肥,从而解决了德国的饥荒问题;他利用氨的氧化,生产了军需上不可缺少的硝铵和黄色炸药,解决了德军的军火问题。正如战后有些军事家指出的那样:如果德国没有哈伯,战争恐怕早就结束了,因为哈伯给德国提供了粮食,提供了军火。

1914 年秋,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一次会议上,德国最大的化学工业联合企业法本公司的巨头卡尔·杜伊斯贝极力主张进行化学战,他亲自研究可用于战争的各种毒剂的毒性。而当时已是柏林威廉学院院长、法本公司的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与儿位教授则早就开始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寻找适用的毒剂和施放方法。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实验,1915 年 1 月,哈伯向参谋总部提出了一条灭绝人性的建议:大量使用氯气钢瓶,借助风力把毒剂云团吹向敌方,用以大量杀伤而不是骚扰敌人。氯气是一种强烈的窒息性气体, 空气中有万分之零点三的氯气就足以使人咳嗽不止,千分之一浓度的氯气即可使人丧命。它易于以液态形式存放在钢瓶中,一旦遇到空气就气化成低悬的烟雾,凭借有利的风势就可以飘到敌方阵地中去。而此时,法本公司储存有大量的氯气,并有日产 40 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德军统帅部采纳了哈伯的建议,1915 年春,德军战争部增设了一个秘密机构—Al0 局,由哈伯任局长, 并成立了一个专门进行氯气袭击的试验研究室。随后,德军在科隆附近的一个训练场进行了用钢瓶吹放氯气云团对羊群杀伤作用的试验,并取得成功。同时将其第 35 工兵联队(团)改编为“毒气施放团”,这是德军,也是世界上第一支毒气部队,一个新的兵种出现了。

1915 年 4 月,德国将大量液氯钢瓶调往西线准备用于实战。由于“毒气施放团”刚刚临时组建,虽然配备了专业化学人员、气象人员和器材技术人员,但大多数并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为确保施放效果,哈伯亲临伊普雷前线进行指导。毒气施放当天,哈伯坐在飞机里俯视着整个战场,看着毒气滚过联军的一道道阵地,他兴奋地大声喊叫着。首次大规模化学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战争期间,哈伯的妻子出于人道主义及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无比愤恨,曾多次恳求他停止研制化学武器,但哈伯不予理睬。5 月,他继续在华沙西侧的博利矛夫附近,对防护装备很差的俄军连续发动了三次毒气袭击,使 2500 名俄军士兵伤亡。与此同时,他的爱妻克拉拉·哈伯愤而自杀。

1915 年 12 月 9 日,哈伯指挥德军对比利时伊普雷地区的英军进行了首次光气化学战,造成英军 1000 余人中毒,1917 年,又指导德军在伊普雷战役中第三次对英军使用化学战,1.4 万人中毒。整个战争期间,德军几乎每次主要的化学战都与哈伯的指导、研制有关,所以,人们一直把他称为“化学战之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将近有 130 万人受到化学伤害,其中 9 万人死亡; 另外,在化学战后的幸存者中,大约 60%的人员因伤残不得不离开军队。所以,哈伯及其进行的化学战,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的科学家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哈伯终于意识到他所犯下的罪恶,内心十分痛苦。1917 年,他毅然辞去了他在化学兵工厂的所有职务,一年后,战争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1919 年,瑞典科学院考虑到哈伯发明的合成氨已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显

示出巨大的作用,经过慎重研究,正式决定颁发给哈伯 1918 年度唯一的化学奖。但消息传出,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的科学家指出这一决定玷污了科学界,哈伯不仅没有资格获得这一最高荣誉,而且应该下地狱。也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哈伯虽然一度为帝国主义所利用,但科学是受制于政治的,科学史上许多发明,都既可用来造福人类又可用来毁灭文明,哈伯发明合成氨,是可以将功抵过的。

1933 年,希特勒登上了德国总统的宝座。纳粹分子开始在全国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哈伯也被称为“犹太人哈伯”遭到驱逐。哈伯十分气愤, 同时也预感到一场厄运即将来临。他先移居瑞士,后受英国剑桥大学邀请, 渡海前去讲学。

1934 年初,他应邀出任设在巴勒斯但由反希特勒的著名犹太科学家组成

的西夫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赴任途中因心脏病突发,于 1934 年 1 月 29 日

与世长辞,在颠沛流离与孤独之中结束了自己的晚年,终年 66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