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夏的手工业
西夏的手工业生产相对较发达,手工业门类也较齐全。夏仁宗天盛时期
(1149—1169)修订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门》中,规定设立的国家手工业管理机构,有刻字司、造案司、金作司、绢织院、首饰院、铁工院、木工院、造纸院、砖瓦院、出车院等②。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西夏较重要的手工业生产行业,有纺织、冶炼、金银木器制作、采盐、陶瓷、建筑、砖瓦等。
纺织业
西夏建国后,在党项人原有的家庭畜皮毛加工制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纺织手工业作坊,考古发现有西夏使用的石纺轮、木刮布刀等生产工具,纺织产品有氆氇、毛褐、毡、毯、粗绢、麻布等。西夏生产的白毡,被时人誉为“世界最丽之毡”③。史书多次记载西夏遣使向宋朝求请丝织工匠,西夏可能有自己设立的绵纺和丝织作坊。
冶炼业与金、银、木器制造业
西夏的冶炼业包括采矿、冶炼、金属制造。夏州(今陕西靖边境)东境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那里设立“冶铁务”专司采矿炼铁。
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等地有国家设置的锻造作坊,打造兵器或农具等。西夏的冶炼与锻造技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如已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鼓风设备竖式风箱①。在兵器制作方面,所造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②,“夏人剑”,锋利无比,宋朝人十分喜爱,赞扬为“天下第一”③。出土的西夏的铜铸货币、官印、符牌,工艺制作都十分精致。西夏皇陵出土的一件铸铜牛,表面鎏金,重达 188 千克,显示了高超的铜铸工艺。考古发现的金银器物有钵、碗、盒、金带、鞍具,鎏金、银或镶嵌宝石的饰物,都具有造型美观、图案精美、色泽光莹等特点,堪称稀世珍品。
西夏墓葬中还出土了木缘塔、木桌、木瓶、笔架、木碗等,也都造型别具风格,工艺精美。
采盐业
采盐是西夏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手工业生产部门,盐州(今宁夏盐池北)、灵州(今灵武西南)等地产盐,乌池、白池的青、白盐品质纯净,价廉物美,最为宋朝边民喜食。西夏朝廷对采盐实行官营,由国家垄断盐产,
② 《契丹国志》卷 23,宋绶:《契丹风俗》。
③ 史金波、聂鸿音、白滨:《天盛律令译注》,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①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卷 l。
② 见史金波、白滨、吴峰云编著:《西夏文物》,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32。
作为重要的财政收入,并用盐同宋、辽交换货物、粮食。夏景宗时,西夏“数州之地,财用所出,并仰给青盐”(《包拯集·论杨守素》),要求宋朝每年向西夏购盐 10 万石。
陶瓷业
已发掘的宁夏灵武磁窑堡西夏窑址,发现有多处窑炉和作坊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窑具,如实反映了西夏陶瓷业作坊的规模。灵武磁窑堡附近蕴藏着丰富的煤矿、瓷土和水源,中原的制瓷匠人给西夏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术,因此西夏陶瓷业制作技术同中原地区是一脉相承的,仅仅在装饰、烧制工艺等方面,因地区与自然条件不同而具有某些特色。已发现的瓷器品种很多,生活用具有碗、盘、盆、钵、釜、杯、盒、壶、瓶、罐、缸、瓮、灯具、钩等。以高圈足的碗、杯为其特色。瓷器釉色多白釉瓷,黑釉与褐釉的剔刻花壶、瓶等具有代表性。尤以两耳或四系瓷扁壶,骆驼、马、羊、钩、铃及乐器牛头瓷埙等陶瓷制品,表现了游牧民族需用和喜好的特点。④
建筑业
西夏建国前后,由于皇室大起宫殿、官衙,营造寺庙、陵园,西夏的砖瓦制作作坊兴起,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建筑工匠队伍。在今宁夏银川附近的西夏皇陵遗址发掘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砖石、素面和琉璃瓦当、鸱吻、柱石等。陵区的附近已发现的数十座砖瓦和石灰窑址,从遗存的砖瓦等建筑材料来看与西夏皇陵出土的材料是一致的,说明砖瓦窑场一般建设在建筑物的附近,以便于就地制作提供使用。
④ 太平老人:《袖中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