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绍兴和议

绍兴初次议和

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1137)二月,宋高宗派王伦赴金奉迎宋徽宗棺木,王伦“入辞,帝使伦谓金左副元帅昌(挞懒)曰:‘河南地上国既不有,与其付刘豫,曷若见归。’”王伦九月末到涿州(今属河北),向挞懒转达了南宋愿代替伪齐成为金朝属国以求和的意愿。同年十一月,在挞懒倡议、首相宗磐(蒲鲁虎)等人的支持下,金废伪齐。挞懒随后送王伦回宋, 并说:“好报江南,自今道途无壅,和议可以平达”,“又许归河南地”①。十二月下旬,王伦回到南宋向高宗报告后,高宗随即再命王伦使金以求和。

宋高宗决意向金投降求和,并于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1138)二月下旬,自建康回到临安后,不想再东奔西跑,遂定都临安,但为了表示还要收复失地,因而名义上的首都,仍是还在金军占领下的原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 临安府不称京都而称“行在所”,表示只是“行幸”之所;并以建康作为陪都。三月初,即任命秦桧为右相兼枢密使,处理投降求和事务。

同年四月,宋使王伦到祁州(今河北安国),向挞懒再次表示,宋高宗愿意代替已被废的伪齐作金属国的求和意愿。七月,挞懒又倡议将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以换取南宋的臣属,不仅得到首相宗磐的赞同,又得到新任右丞相宗隽(讹鲁观)的全力支持。八月,金熙宗终于决定将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以得到南宋的臣属。并派使臣张通古等与王伦到南宋议和。

十月,当议和的金使即将到来之时,宋高宗首先将反对议和的左相赵鼎罢相,由秦桧独相,主持议和,其他文武大臣不得参与。

十二月下旬,金使张通古到临安,称南宋为“江南”而不称“宋”,用“诏谕”而不称“国书”,并要宋高宗拜接金熙宗诏书,虽遭文武大臣强烈反对,但宋高宗决意投降求和,并对官员们说:“向使在明州时,朕虽百拜亦不复问矣。”①但后来还是以宋高宗在居丧(徽宗丧)期间难行吉礼为借口, 改由奸相秦桧于二十八日代高宗拜接金诏书,金将原伪齐统治区河南、陕西地区划给南宋,南宋以称臣,并“许每岁银、绢五十万”两、匹议和②。

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三月中旬,金右副元帅宗弼(兀术)与宋东京留守王伦完成交割河南、陕西地区,金将原在开封的行台尚书省移往大名,后又迁往燕京,宋也随后任命新收回地区的各种官员。

顺昌保卫战与陕西保卫战

但是,同年七月,金朝主和的宗磐、宗隽被以谋反罪处死。八月,挞懒也以谋反罪被杀。主战的首相完颜宗幹(斡本)、升任都元帅的宗弼等掌权。绍兴十年五月初,金撕毁和议,决定分兵两路重占已划归南宋的河南、陕西地区。宗弼随即率东路金军自黎阳(今河南浚县)南下,河南各地相继投降。

① 《宋史》卷 371《王伦传》。按:当时挞懒还是元帅左监军,同年十月才升为左副元帅。

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24,绍兴八年十二月戊寅。

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35,绍兴十年五月戊戌。

顺昌府(今安徽阜阳)是南宋新收复的地区,年近 70 的知府陈规到任后

即屯粮修城。东京副留守刘锜率以原“八字军”为主的 1.8 万军队,乘船沿淮北上赴任,五月中旬到达顺昌时,金军已经南下,东京被金军占领,并已占领陈州(今淮阳),距顺昌不足 300 里,刘锜遂决心与陈规共守顺昌以抗击金军。五月末,金军围攻顺昌,为宋军击败。六月初,金都元帅宗弼率亲军到达顺昌城下,在督率 10 万金军攻城的前一天,“宗弼见其城陋,谓诸将曰:‘彼可以靴尖趯倒耳。’即下令来早府治会食”,根本不把刘锜放在眼里。九日晨,金军大举攻城,刘锜取擒贼先擒王的战略,决定重点攻击宗弼亲统的身穿重甲的亲军,时值盛夏,刘锜采取“早凉则不与战”,到中午过后金军“力疲而气索”时,派精兵 5000 出南门猛攻宗弼的亲军,“士殊死斗,入敌阵中,斫以刀斧,至有奋手捽之与俱坠于濠者,敌大败,杀其众五千”①。宗弼战败后移指挥部于城西,采取长期围困战略以取顺昌。当晚大雨,平地水深一尺多,刘锜又不断派小部队袭击,两天后宗弼终于支持不住而退往开封。顺昌之战,宋军以少胜多,挡住了金军渡淮南侵的矛头。

在宗弼率东路金军南侵的同时,右监军撒离喝也于五月中旬初自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渡黄河进入同州(今陕西大荔),直奔永兴军(今西安),沿途州县纷纷迎降,金军很快占领永兴军,随即西向凤翔,陕西宋军近半数被隔在陕北。四川宣抚副使胡世将派吴璘率军 2 万自河池赶往宝鸡,吴璘部将姚仲于凤翔府石壁寨击败金军前锋,金军退屯武功(今武功西)。六月初, 吴璘、杨政主动约金将撒离喝会战。宋军击败金军并攻占扶风,又攻击凤翔城西的金军,“萨里干(撤离喝)怒,自战于百通坊,列阵二十余里”,也被吴璘部将姚仲等打败,“杀获尤多”②。吴璘、杨政等布防于渭河两岸,抑制撒离喝南下侵蜀,撒离喝见宋军已有防备,改而想北攻邠州(今彬县), 宋军也在北面设防,经多次战斗,青溪岭(今甘肃泾川西南)之战,撒离喝所率北出的金军又被宋军击败,金军又退回凤翔。闰六月中旬,金军又北攻泾州(今泾川北),宋军奋力抗击,金军虽战胜,但伤亡惨重,再次退回凤翔后息兵休战,宋军也撤离河池退保仙人原(今陕西凤县西南),以防金军攻蜀,宋军经过苦战,扼制了金军南侵的锋芒,隔在陕北的宋军也南归蜀地, 保存了军力,但陕西已被金军占领。

岳飞北伐与再次和议

当绍兴十年五月金军围攻顺昌时,宋高宗首先起用刘光世,驻太平州, 节制李显忠、王德两军进援顺昌。六月初,宋高宗接着命韩世忠、张俊、岳飞皆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作全面攻击态势,命张俊进取亳州,韩世忠进取宿州、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南古邳),命岳飞以骑兵出陈(今河南淮阳)、许(今许昌)、光(今潢川)、蔡(今汝南)诸州,应援顺昌刘锜。实际上只是为了防备金军大举南下,宋高宗随即派李若虚前往岳飞军前“计事”, 见岳飞于德安府(今湖北安陆),传达高宗要岳飞退兵的旨意,此时岳飞已作好进军中原的部署,因而不同意退兵,李若虚见岳飞抗金意志坚决,愿意自己承担矫诏之罪,支持岳飞北进。

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36,绍兴十年六月壬子、己酉。

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36,绍兴十年六月壬子、己酉。

岳飞军于闰六月中下旬攻占颍昌(今许昌)、陈州、郑州、中牟等地, 距金军指挥中心开封只有 60 多里。七月初,又攻占北宋西京洛阳。金都元帅

宗弼亲率精骑 1.5 万,于七月中旬初奔袭宋军指挥中心郾城,岳飞率少量留守部队奋战,击败金军。金军败退后转而进攻颍昌,也被守城宋军打败①。正当金军准备撤离开封北上,河南地区即将收复之际,宋高宗认为金军南侵的威胁已经消失,即命各路宋军退兵回防,张俊首先退兵,韩世忠接着撤退, 只有岳飞仍要求抗金,宋高宗下诏不许深入,还将原守顺昌的刘锜所部宋军调回江南,将顺昌防务也交给岳飞,迫使岳飞如不退兵将面临违抗宋高宗班师的诏令和单独抗击全部金军的不利局面。岳飞只得于七月中旬末奉诏退兵。这是金军侵宋以来唯一的一次宋军主动进攻中原地区,并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局,终于在宋高宗、奸臣秦桧的降金求和中被断送。

绍兴十一年初,金都元帅宗弼又率金军渡淮侵宋,攻占寿春,进至庐州附近,宋军刘锜、杨沂中部奉命进援,并令岳飞东进江州策应,岳飞提出北进中原直接攻击开封,迫使金军退兵的战略,遭到宋高宗、秦桧的拒绝,只令岳飞救援淮西。刘锜率 2 万宋军赶到庐州,见城池残破,只得退屯东关(今安徽巢湖东南),金军攻占庐州后继续南侵。二月,当金军即将临江之际, 王德率宋军渡江北上进驻和州(今和县),宋金两军在和州、含山、巢县, 以及昭关(今含山北)、清溪(今含山西南)一带展开激战。金军都元帅宗弼率主力与宋将杨沂中、刘锜等所部决战于柘皋(今巢湖市西北),宋将刘锜率部首先进攻,杨沂中、王德等各率所部继进,金军大败,退守紫金山(柘皋西北)。宋军又败金军于店步,收复庐州。三月,金军于退军途中在濠州

(今凤阳西北)设伏,击败宋将杨沂中、王德所部后渡淮北归。

柘皋之战,金军主力 10 万在宗弼指挥下,仍被南宋次要将领刘锜、杨沂中、王德等所部打得大败,显示了宋金军力强弱转化的态势,改变了此前只有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左右南宋战场形势的局面。宋高宗意识到金军已不可能威胁到南宋的存亡,他又不愿打败金朝,促使金朝放出宋钦宗作为金朝傀儡而威胁自己的帝位,决心向金称臣求和以保留对南方半壁江山的统治。范同向秦桧献计,要达到降金求和的目的,首先要将抗金最坚决的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收回,于是借赏柘皋之功,召三宣抚使至杭州,随即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到枢密院办公。张俊附和宋高宗、秦桧降金求和国策,随即交出兵权,宋高宗乘势宣布撤消三宣抚司,收回韩世忠、岳飞兵权。秦桧也由右相升为左相。

宋高宗、秦桧首先把打击的矛头指向声望最高的韩世忠,五月,“诏韩世忠听候御前委使,张俊、岳飞带本职前去楚州按阅(韩世忠原部)御前军马”①,随后设枢密行府于镇江。张俊向岳飞暗示宋高宗、秦桧陷害韩世忠的意图,为岳飞所拒绝。因为岳飞没有贯彻宋高宗意图,当七月回到杭州后, 又反对罢除名将刘锜的兵权,宋高宗、秦桧接着把矛头转向岳飞,也将岳飞留在杭州,只命张俊前往镇江枢密行府措置军务。八月,岳飞被罢官,随后

① 《宋史》卷 365《岳飞传》记载岳飞此次进军中原,有朱仙镇大破金军的记载,其源出自岳飞孙子岳珂的《金佗稡编》卷 8《鄂王行实编年》卷 5。邓广铭先生考证后,认为:“所谓朱仙镇之捷,只不过是岳珂所虚构的一次战功而已。”详见《<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文史》第八辑,1980 年;《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40,绍兴十一年五月丁未。

被罗织谋反罪状,并于十月与部将张宪同下大理寺狱,与此同时,高宗、秦桧加紧进行降金求和活动,韩世忠在反对无效后辞官。十一月,和议成,南宋称臣,划淮为界,岁贡银 25 万两、绢 25 万匹,史称“绍兴和议”。十二月末,岳飞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子岳云、部将张宪被害。

奸相秦桧自绍兴八年独相兼枢密使以来,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贿赂公行, 赃吏恣横,贬斥异己,亲信布满朝廷。绍兴和议后,更是横行不法,遭到军民的普遍反对。其子秦熺升为知枢密院事,秦桧更被吹捧为“圣相”、“元圣”,由少保而太师,封国公,权势熏天,就在秦桧声势煊赫不可一世的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殿前司后军使臣施全因反对秦桧降金政策,行刺秦桧于上朝途中,被捕后遭杀害,反映了南宋军民反对秦桧降金求和的意向。秦桧于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下旬病危时,宋高宗才将秦桧进封为郡王而令其致仕,子秦熺也进官致仕,秦桧随即病死。朝廷结束了秦桧长达 18 年的独相擅权时期,但继任宰相如汤思退等仍是秦桧的党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