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

民族文化就狭义而言,指某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创作。广义而言,是指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该民族成员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能力和习惯。它是以往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扬弃后的积淀。[26]

各民族文化都深藏着并从多方面显示出自己的特征,具有力该民族成员所普遍接受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其中各个部分彼此适应,互相调整,处于一种系统的平衡状态之中。然而这种平衡是相对的, 由于新因素的传入或创造而不断受到破坏和重新得到调整,也有可能因遭遇突然的或根本性的变迁而彻底摧毁,如美洲一些土著民族的文化模式。民族文化只能从深厚的民族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如在北冰洋沿岸的爱斯基摩人都具有许多邻近地区的其他种族所没有的文化因素;美洲西北海岸的一些部落,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政治上的联系,但却具有许多共同的文化因素。又如中国民族文化只能是大陆民族的农业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反映了一种人际关系与价值体系,每一个文化都有其共同的民族心理、文化行为、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在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保持民族尊严的手段。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完全地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全盘接受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然而民族性的文化中有人类共同的因素,因此人类文化才可以交流。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融合,各民族都会吸收其他民族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全球意识下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现代新文化。[36]

“信息高速公路”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影响,取决于跨国信息流(亦称, 越境数据流或跨境信息流,Transborder Data Flow,以下简称 TDF)①的流向以及受传地区或国家对文化信息流的吸收能力。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技术发达;那么,信息流向必然是向着信息资源缺乏并且信息技术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倾斜。一般是发达国家的信息流向着发展中国家,本国的发达地区的信息流向着落后地区传播。因此发达国家的文化信息必然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构成对许多土生土长文化的侵袭的趋势。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两种现象,即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文化适应是在各种文化或文明之间相互接触中,是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传播、借鉴、同化和交流过程。文化冲突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所发生的差异、冲击、矛盾、斗争。[36]前者是文化传播中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后者是文化传播中矛盾斗争性的表现。文化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科学技术的不同,本族与外族文化难以适应,文化本身的阶级性难以被所有人接受;在本族文化内的法律、哲学、宗教、艺术、伦理价值等观点的影响下会产生一种习惯势力,抵制外来文化,于是产生文化冲突。随着 TDF 的冲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文化冲突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冲突还会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质之争已经不仅仅是斗争的主要方面,生态运动、女权运动、种族主义与地方主义以及信息(包括语言和知识)的冲突

① 指跨越国家政治疆界的数据流通。美众议院州际与国外商务委员会在 1979 年提交给第 96 届国会的一篇报告中将其定义为:“在计算机文档中处理和/或存储的数据通过电子手段跨赵政治疆界的传递。”

将影响未来的文化模式。世界文化的融合、渗透,必然造成对民族文化及传统的冲击。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应该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有自己个性的文化存在;因此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领域里已发出许多呼声,反对发达国家依仗其技术优势而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的侵袭。在某些发展中国家里,许多有思想的人在提高物质标准、消灭贫困和饥饿的过程中,想寻找一条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技术发展道路;特别是需要促进劳动密集过程的发展,使之既提供职业,也提供财富。他们看到“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兴产业及其产品与本国传统的商品形成强烈对比。当新兴产业及其产品传播到发展中国家时,文化上的两极分化会十分明显,而且很可能无法逾越。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知识阶层如果易于接受全部世界知识,有能力从大量事实和观念中选择那些对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发展特别有益的项目,那么该国该地区的建设将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就是说,对科学和技术以及对管理的批判能力,决定着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否建设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社会。如果对发达国家或地区传入的 TDF 采取依赖的态度,那么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将是很脆弱的。本国本地区的文化很可能被发达国家的文化所同化,从而自己的传统随之消亡。

TDF 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冲击有如下特点:信息社会产生的信息文化、现代化意识传入本民族,使本民族的人们感到信息社会到来的迅猛性、快节奏性,意识到时代变化的紧迫感与社会责任感,从而改变本民族因袭的保守状态与慢节奏状态,以此激发本民族奋发、向上、改变本民族落后状态的精神。外来文化入侵渗透性强,范围广泛,信息流迅猛而强大。信息技术先进国家的文化向信息技术落后国家输入,构成倾斜状态。以商品、广告形式出现的商业文化将充斥“信息高速公路”。国外以性描写为特点的黄色作品有可能广为流传。

通信广播卫星的利用,不仅解决了国土面积较大国家的内部文化信息的交流和电视播放,而且还实现了国际间的文化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电视节目的转播。其中“卫星直播电视”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电波越境”问题,也容易引起邻国间的争议。如韩国曾对日本 NHK 的卫星直播电视电波束覆盖其领土提出过抗议,认为是一种“文化侵略”等。法国也十分担心,因“信息高速公路”畅通无阻地传递文化信息,而使美国的文化侵入到法国。伊朗等国对西方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文化渗透,采取十分警惕和戒备的态度。

美国学者迈克尔·沙利文一特雷纳在他的《“信息高速公路”透视》一书中就列举了一些已经渗透了的信息文化:“Cyber-punk 这是一种亚文化, 该词为‘庞克音乐’(一种反叛性的摇滚乐)和‘电脑空间’二词的结合。Cyberpunk 的主旨是对技术的热爱和对技术的传统用法的蔑视。它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技术,其目的是用技术的力量和潜能去打破社会的舒适感。工业音乐:它可能被描述成机器有节奏的敲击声、电子反馈、无线电噪声的混合物。当用来伴舞时,这种音乐通常每分钟 120—140 拍。它是计算机产生的声音与合成器结合而成的。Raves:这是一种通过电子邮件而安排的通宵舞会, 地点选在偏僻的地方。它是工业音乐爱好者的主要娱乐场所。”[37]

在现代社会中,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新技术信息交流媒介是信息文化的产物,它所传输的信息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及信息传播流量影响着它所到之处的民族文化与传统。“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强大的信息流与高速

传播信息的功能,改变传统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的时空观念;使人们在各自的终端前纵观文化史、横观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的文化,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学习。一个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局面将会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扩展而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