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合作与协同研究的环境
**科学交流:**信息技术为其他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科学研究中,现在科学家进行交流主要是通过国际会议和专业期刊,效率相对较低。在发展中国家,一些科研机构因为经费短缺,一些科学家出国交流的机会常常不得不放弃。今后,科学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可以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共同利用国内外的科研资料。科学交流机会也会增加,通过“电视会议”或“计算机会议”,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可以在屏幕上宣读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而不用费力乘坐火车或飞机、轮船聚集在一个报告厅里。“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流克服了这种财力和空间的障碍。在 2010 年,信息技术将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在专用电子公告牌上发表最新的思想、最新的论文。在更远的将来, 信息技术将使异地的科学家们同时进行相同的课题研究和分担研究工作的各个部分。
**全球实验室:**美国《商业周刊》1995 年 10 月 30 日题为:“欢迎来到全球实验室”一文中报道说,英格丽·E·阿科布罗姆博士在 Ineyte 制药公司的研究对开发新一代药物可能至关重要。但是这位生物学家从未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从未看一眼实验室的小白鼠,也从未从病人身上抽血。阿科布罗姆整天坐在一台计算机旁,分析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将成为与世界各地信息源相连的巨大数据库程序中的一部分内容。阿科布罗姆通过操作鼠标就可以从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的公司总部迅速同瑞士、华盛顿和圣路易斯等地联系,收集大量有关疾病症状的线索,而在以前,这些数据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通过大量的传统生物学实验来获取,并用数天的时间来反复核对。阿科布罗姆的做法只是一种较为普遍现象的一部分。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科学家正在使用国际互联网上的环球网(WWW)不断扩大的图形与软件连接链路作为一种新的科研方法。
环球网是不到五年前由一些物理学家为了加快全球性互联网络上的“导航”速度而创造出来的。如今,它的潜在前景吸引着持各种观点的几乎每一位科学家,并改变着他们做实验、比较数据和发表论文的方式。环球网还使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都能使用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和数据库,从而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科研机会。⋯⋯
来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数据呈指数增长,这成为将生物学推向以环球网为基础的科研前沿的一大动力。例如,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基因库
(GenBank)公司的基因资料可以使使用环球网的科学家将新序列的基因数据同巨大的数据库进行比较。现在,每天通过环球网查询基因库的次数已经从1992 年的零次增加到每天 1. 25 万次。物理学家也对互联网络兴趣浓厚,并且最先开始查询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器中的资料。他们建立起第一台“关于尚未出版论文的服务器”,使得科学论文在出版成册之前就可从服务器上早早获得。这样一种趋势如今正在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环球网和超文本标识语
言(HTML)的发明者菲利普·伯纳斯-李就是一名物理学家。最初,位于门洛帕克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的研究人员和其它地方的研究人员, 曾使用环球网的页面菜单来管理家务活之类的事情。随后,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将工作记录输入网内,以使其他高能物理学家几乎可以实时地获取尖端实验的记录资料。如今,从天文学到动物学,科学家们正在将他们的想象力投入环球网的工作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和开阔自己的思路。[44]
同时,“信息高速公路”还为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研究创造了条件,例如两位科学家合写一篇论文,尽管相隔千里,他们可以在电视上商量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由于千家万户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也会得以改善。网络上的实验室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之间的科学思想更便于交换,由此使新思想与新理论更容易出现,科研成果的产生更加迅速,从而更多地将新的成果应用到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