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开展各项建设

1941年是国际法西斯势力最为猖獗的时期,德国在欧洲战场上暂时胜利,而日本则继续在亚洲扩大侵略范围,并在年底发动偷袭了珍珠港,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战争。

在中国,日本华北方面军根据大本营和派遣军总部的计划,确定仍以“剿共”为重点,要求其各部更加积极作战,迅速恢复“治安”;在作战指导上,强调必须发挥军政全民的总体力量,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以巩固其占领区。

在日寇、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攻下,加上日军不断在华中、华南地区掠夺经济资源,因此,1942年,华中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其实,1942年前后,不仅华中、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遇到了巨大困难,华北、陕甘宁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也遭遇了巨大困难。

为了应对困难,在军事方面,1941年11月7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文件指出,在新形势下,敌后斗争方针是坚持长期分散的游击战争,采取各种斗争方式与敌周旋,节省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文件规定人民武装力量体制应包含主力军、地方军和群众武装三部分。目前,应以扩大、巩固地方军和群众武装为中心,主力军采取适当的精兵主义。

这样,就完善了三位一体的人民战争的军事体制,使敌后游击战争得以空前广泛地开展起来。

在这一文件的指导下,华中、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一方面积极加强军队建设,一方面积极在根据地内,领导抗日军民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有力打击了日寇、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

在经济建设方面,党中央看到,日军出于持久围困的目的,实行堡垒政策,到处筑路、修建据点,使各抗日根据地处于被包围、分割的境地。以致抗日根据地面积大为缩小,工农业生产也遭到极大摧残。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困难。

针对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

1942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后来又为党中央起草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党内指示,并作了《组织起来》等讲话。

毛泽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大生产运动的基本方针作了系统的阐述。

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指引和推动了华中、华南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华中区,华中各解放区党和政府,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领导全体军民广泛开展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生产运动,并把发展生产作为根据地建设工作的中心,作为准备大反攻物质力量的主要环节。

在生产运动中,各解放区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大量开垦荒地,以扩大耕地面积,如苏中解放区于1944年由苏中行政公署颁布了《苏中区垦荒条例》,大大调动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各解放区军民还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华中解放区在1944年共修建和改建较大水利工程30余处。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华中解放区的粮食达到了完全自给自足。华中新四军各部队,遵循毛泽东“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的指示,进一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各部队根据所处环境和斗争任务的不同,制订了以农副产品及日用品的自给半自给为指标的生产计划。生产项目多种多样,有开荒种粮、种菜,饲养家畜、家禽,种植青麻、烟草,开办作坊、工厂等。

生产方法也因所处环境不同而有差异,少数单位采取办农场的办法,多数单位是发动指战员利用早、晚时间,在群众无力耕种的闲散土地上种粮、种菜。

在夏收、秋收季节,各部队在接敌区积极行动,打击日伪的抢粮活动,并组织力量帮助农民抢收庄稼。

同时,各解放区政府和军队还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办起被服厂、印刷厂、造纸厂、卷烟厂、毛巾厂、化工厂、炼油厂、皮鞋厂等,这些工厂的产品主要是解决军需和民用。

新四军有小型军工厂50余个,能生产迫击炮弹及各类枪弹,手榴弹已达到全部自给。仅苏中军区各厂即月产枪弹40000枚,手榴弹13000枚,小炮弹1200发,地雷4600个。

在华南地区,在广东省委和根据地党委的领导下,也进行了大生产运动,加上有华侨的支持,华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状况也逐步好转。

华中、华南抗日根据地军民通过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的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除了进行大生产运动之外,针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的困难,党中央还提出了减租减息运动。

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后,为了进一步发动各阶层的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广泛团结一切抗日阶层去战胜困难,党中央对以往减租减息运动做了详细的研究,于1942年1月28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及其附件。

《决定》重申了“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十地政策,也就是—方面减租减息,一方面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并强调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阶段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这三点是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的出发点,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正确的处理土地问题,才能联合全民支持民族抗战。

根据党中央的精神,华中、华南抗日根据地党政部门制订和修正了有关条例、法令,采取有力措施,普遍掀起了减租减息运动的高潮。

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开辟较晚,为了进一步推动该地区减租减息运动的普遍深入,中共中央华中局依据党中央1942年1月28日决定的精神,于同年5月17日发出《关于减租问题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充分利用参议会讲坛,通过群众会议和报纸、杂志、标语、歌曲、戏剧等一切形式,广泛宣传实行“二五”减租的重要意义。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华中各地区的减租减息运动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在严重困难的时期,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普遍深入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削弱了封建剥削,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激发了农民群众抗战的积极性,奠定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战胜严重困难的坚实基础。

其次,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生产事业的发展。各地在减租减息后出现了开荒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长期抗战。

其三,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适当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团结了各个阶层,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些建设,提高了根据地军政机关的效率,加深了与当地民众的感情,从而为根据地渡过难关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