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建立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海郑公路以南、洪泽湖以西的安徽省东北部地区,包括苏北一部分,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

1938年10月,江上青等共产党员赴皖东北,秘密建立了特别支部,任书记。江上青的公开身份是专员秘书兼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在创建皖东北根据地的过程中,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奠定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受戴笠信任却受新桂系排挤的六安县长盛子瑾被国民党安徽省当局明升暗降,委派到地处边远敌后的皖东北担任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

盛子瑾为了在皖东北站住脚跟,他请求安徽省抗敌动员委员会选派一批人员随他前往。时任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的张劲夫,其公开身份是安徽省抗敌动员委员会总干事,他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借此机会将江上青等7名党员组成秘密的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由江上青任特支书记,赵敏任组织委员,周村任宣传委员,随盛子瑾前往皖东北。

特支赴皖东北的任务主要是:团结盛子瑾,开展统战工作;发展党员,统一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培训抗日骨干;组建抗日武装,开创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皖东北地处安徽省东北部,与江苏省交界,所辖范围包括泗县、五河、固镇、盱眙、嘉山、凤阳、宿县、灵璧、定远九个县,拥有67000平方公里的国土,200多万的人口。

其境内的洪泽湖湖面广阔,芦苇茂密,水产丰富,另有白马湖、沱湖、天井湖、女山湖、成子湖、陡湖和浍河、沱河、淝河、濉河、汴河、三河等水系,还有淮河、运河为屏障,并紧挨陇海、津浦两条铁路,与徐州、蚌埠、南京等城市相距也不太远。

它不但河流纵横交错,水运方便,地理条件十分有利于抗日军民开展游击战争,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动,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皖东北开展游击战,并建立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既可以牵制扰乱陇海、津浦路及水运的淮河、运河等敌人的主要交通线,又可以直接威胁徐州、蚌埠之敌,更可以作为更好更有力地打击敌人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其中心区域的泗县,紧挨洪泽湖,盛产小麦、水稻和杂粮,物产丰富,素有“洪泽湖日出斗金”之称,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既不怕日伪经济封锁,又可以获得物质上的大力支持。

皖东北的民众素来强悍,勇于抗争,特别是沦陷以后,日军烧杀淫掠肆虐,国民党、汉奸维持会苛捐杂税繁重,地主盘剥,土匪抢夺,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共产党来领导他们开展抗日斗争,剿匪除霸。

怎样完成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一光荣、重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摆在了以江上青为书记的中共皖东北特支的面前。

1938年11月,江上青率皖东北特支及安徽省抗敌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30多名抗日救亡的热血青年,随盛子瑾及其100多人的自卫队从六安出发,江上青沿途多次发表热情洋溢的抗日演讲,皖动八团也积极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动员民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洪流。

11月19日,江上青等一行到达泗县境内郑集。江上青到皖东北后,和他的特支、特委的同志们,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团结一心,千方百计为履行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一特殊使命,从基础工作做起,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当时的皖东北,日军气势汹汹,不断侵犯泗县及周边地区;泗县县长黎纯一、灵璧县长许志远等国民党新桂系势力心怀鬼胎,根本不听调遣;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和国民党江苏省第七行政区专员王光夏一直虎视眈眈,想把皖东北收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盛子瑾的嫡系武装第四支队陈大瑶、第五支队杨子文却人枪有限。在这样的形势下,盛子瑾虽然很想在皖东北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做出一番事业,但对于如何做,心中却很彷徨。

江上青非常清楚盛子瑾的窘境和矛盾心理,他利用担任行政专员公署秘书并兼任第五游击区政治部主任的公开合法身份,在积极缜密开展统战工作的基础上,建议盛子瑾主动联系我党我军合作抗日。

当时,在皖东北周边地区,淮南有新四军五支队罗炳辉部,津浦路西有新四军六支队彭雪枫部,北有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的胡炳云、孙象涵部及山东军区钟辉的南进支队、李浩然的先遣支队等。

在江上青的劝说下,盛子瑾终于同意主动派人找八路军、新四军联系,并亲自写信给新四军六支队司令员彭雪枫,请求合作,一致抗日。

1939年春,江上青鉴于皖东北抗战形势发展很快,派朱伯庸赴鲁向山东分局汇报,请求派干部到皖东北工作。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派女共产党员杨纯到皖东北。

1939年2月,在皖东北日报社安顿下来后,杨纯便通过朱伯庸到魏营去找江上青联系。在江上青的协助下,杨纯成了盛子瑾保安司令部的政治部民运科长,化名“陈光薇”。她利用这一合法身份,积极组织抗日团体,开办训练班,进一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暗地里秘密组建中共皖东北特委,杨纯任书记,统一了皖东北党的领导,发展了新党员,建立了县、区党组织,为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1939年3、4月间,江上青派特支成员吕振球前往河南把盛子瑾的亲笔信送给彭雪枫,并由吕振球汇报了皖东北党组织与盛子瑾建立统一战线、开展斗争的情况。

不久,彭雪枫即委派张爱萍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代表和八路军高级参谋的身份,刘玉柱以新四军六支队政治部秘书的身份前往皖东北。

7月10日,张爱萍、刘玉柱到达泗县双沟北罗岗专署所在地,会见了江上青后,由江上青带领,会见了盛子瑾。张爱萍与盛子瑾进行了友好会谈,江上青与刘玉柱参加会谈。

通过会谈,双方达成协议:联合抗日,反对汉奸,共同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划宿县、灵璧和泗县二区,由八路军、新四军负责掩护,并执行当地的行政;盛子瑾专署每月供给八路军、新四军一万元活动经费;划泗宿公路以南及洪泽湖边为八路军、新四军活动区,保护政府行使职权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开放民运工作;八路军、新四军在皖东北设立办事处,与专署经常保持联系。根据这一协议,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很快在泗县张塘正式成立。

8月,根据双方协议,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在张塘村建立,张爱萍任主任,刘玉柱任副主任,办事处的建立。为加强领导,又成立皖东北工作委员会,张爱萍任书记,杨纯、刘玉柱、吴法宪为委员。

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促使皖东北出现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战的良好局面。

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作为我党我军在皖东北开展工作的公开联络机关,使得我党我军在皖东北的活动合法化,不但促使中共苏皖区党委从邳南地区移驻到张塘,还为后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六支队东进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1939年9月初,中共苏皖边区党委书记金明率党委机关及一个警卫排从邳南迁至张塘,区党委机关设在办事处内,金明兼任办事处政治部主任。

苏皖区党委迁张塘后,党委领导进行改组,金明任书记,撤销皖东北特委和皖东北工作委员会。

1939年12月下旬,彭雪枫派张太生率1个主力团和120名党政干部赴皖东北。张太生团和皖东北地方武装合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

1940年3月24日,皖东北召开第一届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成立了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皖六区专署,推选陈粹吾为专员,任命张爱萍为皖东北保安司令兼政委。同时成立中共皖东北军政推进委员会,刘瑞龙任书记,张爱萍、江华、金明等为委员,统一领导建设皖东北根据地的工作。

4月底,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来皖东北检查和指导工作,适逢日军“扫荡”和国民党反共军配合进攻皖东北根据地,刘少奇领导部队粉碎了日伪军“扫荡”和国民党反共军的进犯。8月,黄克诚率八路军主力一部由津浦路西东进皖东北。张爱萍部被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张爱萍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委。9月,为执行向东发展,开辟苏北根据地的任务,金明率苏皖区党委随八路军第五纵队东移苏北淮海敌后,临行前决定成立皖东北地委,张彦为书记,与专员刘玉柱一起负责领导皖东北地区的党政工作,同时留下第六团坚持皖东北的斗争。

1941年2月初,张爱萍率部队从苏北返皖东北,全部恢复了皖东北根据地,并成立了皖东北参议会。5月,发起了洪泽湖水上战斗,剿灭了湖上匪患,建立了洪泽县抗日政权。

5月,新四军第四师主力部队和豫皖苏边区党政干部,从路西转移到皖东北地区,增强了皖东北根据地的抗日力量。从此,皖东北成为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区。

9月,淮北苏皖边区各界代表会议在孙元附近的柏树林里开幕,正式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设于张塘村,刘瑞龙任行署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