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科胡特克彗星

科胡特克彗星的出现曾轰动一时,这是1973年3月7日晚上由德国汉堡天文台的卢博斯·科胡特克用照相方法在长蛇座发现的,当时亮度是16等,离地球约7.5亿千米,是1973年发现的第6颗彗星,命名为科胡特克。经计算,它的轨道接近抛物线,周期为75t〗00年,和地球轨道面成14e倾角。1973年的12月它每天黎明前出现在南方靠地平的天空,但肉眼不能看到。到12月28日,它以每秒110千米的速度飞向近日点,这时离太阳2100万千米,离地球1.6亿千米。过近日点后,视位置接近太阳,因阳光太强,暂时观测不到。1974年元旦以后,它绕到了太阳的另一侧。1月25日位于宝瓶座,离太阳约40°,应最亮,但肉眼依然不能见到。这颗彗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远离了太阳,它也可能受大行星的摄动而一去不复返,即使是它能再回来,也要等到75000年以后了。但这次对它的观测,发现了它有一些奇特的现象,下面举出其中的几点。

1.亮度反常这颗彗星被发现后,天文学家对它的轨道计算得十分精确,但对亮度的计算则与事实不符。当这颗彗星被发现时,离太阳较远,亮度为16等,以后愈接近太阳,亮度愈增加,这是按照经验公式计算的。当然,经验公式对一般彗星基本上是符合的,也可能对一些特殊彗星不适用。这颗彗星过近日点时,离太阳只有15角分,太近了,无论如何是看不到的。过近日点后,到了宝瓶座的位置,离太阳40°,是观测的大好时机,按经验公式计算,它的亮度要超过金星。这消息曾轰动一时,因为亮彗星太少了。有史以来,亮度超过金星的只有16颗。好奇心令人欢欣鼓舞,再加上报刊上一些夸大其辞的描写,真是热闹非凡。一些国家的航空公司准备了供观测的飞机,机票事先已销售一空,但到时根本用肉眼看不到,令人大失所望。

2.逆彗尾的特异经对科胡特克彗星做红外辐射观测,发现了彗尾的一些特异。在天文观测中利用红外技术时间还不长,至今也只有30多年,所观测的彗星数目大概不超过10颗,但从中也得到一些共同的特性。

(1)在光谱的红外区,有辐射能量最大值的峰,这一特性随着彗星远离太阳而变弱,它是属于太阳光散射的。

(2)光谱红外区还有一个很宽的峰,它是属于彗发中尘埃的热辐射,这一特征也随彗星远离太阳而变弱,同时这一谱峰有长波位移现象,表明发出热辐射的尘埃在变冷。

(3)在波长10微米和18微米左右有金属硅酸盐的发射特征。

对科胡特克彗星的红外观测,上面说的3种特征,它都具备。另外,红外观测还发现它的彗发和彗尾中有10微米的硅酸盐,而在逆彗尾中却没有,这是很奇特的。说明逆彗尾中的尘埃颗粒比彗发中的尘埃颗粒要大。

3.羟基出没异常1g73年12月1日,有一个射电天文台对科胡特克彗星进行了射电观测,在3毫米波段接收到甲基氰(CH3CN)分子发出的射电。随后,另一个天文台又在18厘米波段接收到了羟基(OH)发出的射电。这两次是利用射电手段研究彗星以来第一批接收到的彗星射电。在此以前,只在两个星系核心观测到过这种分子的射电,而这次在彗星上也发现了,很有意义。因为彗星上存在多种“基”分子,羟基(0U)只是其中之一。这些“基”在地球上是稳定的,而在彗星上则是稳定的,同样在星系中它们也存在,这就说明了在彗星上带有更多的太阳系原始时期的信息,为研究太阳系的演化过程提供线索。科胡特克的羟基(0H)是过近日点前观测到的,但过了近日点以后,羟基却观测不到了,如果是观测技术原因,倒也无关紧要,若不是,则又是彗星本身的一个谜。

这次对科胡特克彗星的观测,投入力量可以说是空前的,从光学到射电的手段都用上了,且第一次对这一结果进行了空间观测,其中不少现象到现在也难以解释,至今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