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的观测

我国有悠久的彗星观测历史,甲骨卜辞中就有“彗异”的记载,史料中关于观测到彗星的记录截止到清末为止不下250多次,特别值得提到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图,绘有29幅形态各异的彗星,反映出远在战国末期的秦汉之际,人们已经十分细致地区分了彗星的形态。他们在肉眼观测的条件下,甚至在彗头中看出了彗核和彗发。对彗尾的区分更细,有细而直的,有弯曲的,也有粗宽彗尾。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发现和观测彗星,一直是人们极感兴趣的观测活动。

望远镜发明以后,发现新彗星成为许多业余天文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他们转动着望远镜巡天寻觅,希望发现1颗新彗星的幸运降临到自己头上;对预报回归的彗星,也渴望最先看到它的身影。这种辛勤的搜寻有时能得到很大鼓励,在第一次预报哈雷彗星将于1758年再次回归时,多少人翘首以望,但一个德国农民巴里茨歇因最先看到它的回归而记人史册。在众多的搜寻彗星的观测者中,有不少佼佼者,他们善于捕捉到目标。例如澳大利亚有一个名叫布雷德费的业余天文学家,他被誉称为“彗星猎手”,在1972~1980年间,他一个人就发现过11颗彗星,确实不凡。

发现新彗星是非常激动人心的,观测他人已经发现的彗星也是饶有兴味的。它们不但形态各异,就是同一颗彗星再次回归也会与上一次来临时有明显的甚至很大的变化。观测彗星的有面分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希望通过观测彗星对星际空间的物理状态和太阳系的演化有更多的了解。

彗星最初出现在天幕上,是繁星中一个不太亮的模糊的小斑点,它相对于周围的恒星有缓慢的移动。搜寻就以这种模糊的略亮于背景的斑块为对象。一旦找到这样的天体,还不能说已经发现了彗星,因为这个斑块也有可能是星云或者星团。要剔除它是星团星云,一看星图上这一位置是否有已知的星团或星云,另一个看斑块有无相对于恒星的运动。如果相隔几分钟或10几分钟就看出它有明显的移动,它就不是星团或者星云,而很可能是彗星。相对于恒星有运动的天体还有小行星、人造地球卫星、流星或者火流星。暗的小行星一般不可能在较小的望远镜里为肉眼所见;人造地球卫星的移动要比彗星快得多;流星或火流星稍瞬即逝,亮度变化迅速,和彗星有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