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泽东的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新发现、新创造,是马克思对人类的最伟大贡献。列宁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会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例如从农奴制度中生长出资本主义。”①

在这以前,整个人类社会历史领域长期被唯心主义统治着。唯心主义把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原理贯彻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把精神、思想的东西,作为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性的东西。因此,人类社会历史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一切都决定于伟大人物的思想、观念,人类社会历史是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的历史。在这以前,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也只是在自然领域,在社会历史领域,它们却是一致的——同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定思想,都是按一定思想行事的,如果只看到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看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力量,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另一方面,由于创造这种理论的人,一般都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他们不能不受本阶级的阶级利益所制约, 为本阶级服务。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迫使劳动人民俯首贴耳、唯命而从,千方百计地束缚和麻痹劳动人民的思想,破坏他们对自由和正义的向往,把社会生活神秘化,一切都是神的旨意,一切都是老天安排好了的, 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因此,只能服服贴贴地当奴隶。这种思想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受到统治阶级的保护,所以得以长期地占领社会历史领域。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如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合乎规律的,恩格斯说:“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 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① 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创立,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人类提供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武器,使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各门学科有可能真正成为科学。

毛泽东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分析中国社会历史,根据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制订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唯物史观。

一、经济建设是中心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

①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2 卷第 380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574 页。

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 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②生产和生活都是历史活动,但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等,但作为基础的是经济生活,即物质生活, 经济的或物质的生活是由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既决定人们的经济生活,又决定社会的其他一切生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到什么水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也就达到什么水平。因此,抓好生产的发展,搞好经济建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毛泽东即便在战争极其紧张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仍然号召全党抓经济工作、发展经济。毛泽东说:“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保障,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就感到疲惫。⋯⋯ 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才能使我们有力量去扩大红军,⋯⋯也才能使我们的广大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满足。”① 如果不重视经济工作,不去努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就不能算作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②1941 年,毛泽东在给谢觉哉的信中指示边区的工作:“边区有政治军事经济财政锄奸文化各项重大工作,⋯⋯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有了穿吃住用,什么都活跃了,都好办了,而不要提民主或其他什么为中心工作。”③当革命战争取得节节胜利,革命重心快要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时候,毛泽东又及时发出号召:“必须尽一切可能修理和掌握铁路、公路、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加强城市和工业的管理工作,使党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乡村转到城市。”④“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是支援战争、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环节。”⑤这就是战争与经济,或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流血的政治或不流血的政治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都得靠经济来维持,也都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列益。离开经济就不可能有什么战争,也不会有战争的胜利。所以,经济是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只有抓好经济建设,其他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开展起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经济也好,战争也好,都是群众的事,都要群众参加,都要发动群众。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要发动群众,既要给群众以物质利益,又要给群众以政治教育,毛泽东说:“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32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05—106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206—1207 页。

③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187 页。

④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241 页。

⑤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241—1242 页。

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① 中国的最广大群众是农民,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实行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实质上就是实现对于农民的领导,而农民是最讲求实际的,所以毛泽东特别强调:必须结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群众才会拥护我们。”②全国解放以后,党更应领导人民群众发展经济,使广大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毛泽东说:”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他们为什么要跟你走呀?”③讲得多么深刻!能不能尽快地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起来,这是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党的领导、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性问题。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疏忽,或者动摇,就是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然要吃大亏。我们也已经有过这样的教训。

毛泽东的这些正确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以很好贯彻执行,有一段时间,只注重抓意识形态的斗争、搞政治斗争, 而没有认真地抓经济建设,忽视人民群众应有的物质利益,不敢讲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结果是严重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影响了生产的发展。物极必反,后来又有一段时间,只讲物质奖励,而放弃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出了不少问题,当前社会中流行的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都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实践教育了我们,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不能不处理好。我们现在实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我们必须认真地坚持下去。

二、生产力标准论

从经济是基础的观点出发,进而必然肯定生产力是决定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何,有没有更多的东西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决定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只有在充分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既能为该社会提供巩固的物质基础,又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因此,发展生产力应是一切社会问题的出发点, 毛泽东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①毛泽东这个生产力标准论具有全面性和最终性。

所谓全面性是包括一切的意思。各行各业,不管你从事那一行、那一职、那一业,都要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树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从生产领域来说,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那一个环节都要合理、畅通,才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从生活领域来说,生产出的东西,也要进行交换、分配,然后进入消费者手里进行消费,前者是生产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后者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两大系列虽然有所不同, 但都是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都应安排好,都应明确树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坚决不做那些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社会生活复杂得很,有许多事情离生产力比较远,或者很远,不同生产力直接相关,当中要经过许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168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076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197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980 页。

多中间环节才能同生产力联系上,如教育、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等等, 科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也离生产力较远,所有这些,不管近的也好,远的也好,最终都要同生产力联系上,都要归结到生产力上来,都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象一棵大树一样,不管有多少枝枝杈杈,根子是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其他什么也不可能有。我们平常评论一件事是好还是坏,是革命还是反革命,尽管有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的标准,但最根本的还是以生产力为标准,阻碍或破坏生产力发展的举措,才是真正的坏事,才是真正的反革命。那些盗窃电线电缆,造成工厂企业停产,那些破坏通讯设备,造成大范围的通讯中断,那些贪污、受贿、欺诈造成企事业有关单位不能正常运转,以至严重影响生产的人和事,应定为反革命罪。过去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革命与反革命是以阶级斗争来划分的,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革命与反革命的标准也应有所变化,其重心应以政治标准转向经济标准,阶级本来就是个经济范畴,突出经济标准,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是阶级及阶级斗争的本义,也是当前工作重心转移的客观要求。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反革命,这是生产力标准论的应有之义,也是应该得出的结论。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提出,革命与反革命的标准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与工人农民的结合,愿意并实行与工农结合的,就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就是反革命的。这是由当时的革命任务决定的,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没有工人农民的积极参与,革命就不能胜利,所以,一切反对、压迫工人农民的都是反革命。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时也讲到:“要肯定现在还有少数反革命分子, 他们还在进行各种反革命破坏活动,比如把牛弄死,把粮食烧掉,破坏工厂, 盗窃情报,贴反动标语,等等。”①这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弄死耕牛、烧毁粮食、破坏工厂,都是反革命行为,都作为反革命论处,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把“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②也是作为反革命论处。当前我们搞经济建设需要银行积聚大量的资金,我们有些人则抢劫银行,大肆挥霍;我们为了方便群众、美化环境,搞了许多公共设施,而有些人却破坏、盗窃公共设施,等等。当然,从主观上,这些人并不一定反对无产阶级政权,对社会主义有什么仇恨, 但在客观上,他们破坏了社会主义建设,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困难,难道他们自己不清楚吗?我们今天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凡积极参加经济建设、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就是革命的,反之,就是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因为不把经济搞上去,不把生产力发展起来,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立足之地,就没有我们社会主义的生存余地,这同过去战争年代,不把敌人消灭,我们自己就要被敌人消灭有什么两样呢?所以,必须对破坏经济建设、破坏生产力发展的人进行严励制裁,扫清经济建设、生产力发展的阻力,尽快把我们的经济、生产力搞上去。

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一个阶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国家之间的斗争都是以生产力为基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胜利,破坏生产力发

① 《毛泽东逃集》第 5 卷第 281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4 页。

展的必然失败。把生产力标准与其他标准统一起来,统一到生产力上来,牢固树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观念。

人类一开始就是专门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除了生产还是生产,别的什么也没有,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人们日常的生活。但后来,由于生产力提高了, 生产发展了,才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消费的生活活动,然后,才有其他种种活动。生产愈发展,社会生活也就愈加丰富、复杂,但根本的总是从生产出发的。到现在完止,人类的一切活动,也无非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从改造世界开始,又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并在改造世界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改造世界就是生产活动,是生产力的实现过程,是人们最根本的实践活动。不言而喻,认识世界也好,改造世界也好,都要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准则。

所谓最终性,就是“归根到底”的意思。前边讲过,检验认识的真理灶标准是实践。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广义上讲,把一种思想、理论变为行动都是实践活动。按照一定思想、理论进行的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说明这个思想、理论是正确的。这是一种检验,但不是最终的检验。最终的检验是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实践检验也具有最终性,两者并不矛盾,因为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其他实践都是由生产实践派生出来的, 也都是为了生产实践的。所以,要把其他所有阶实践都归结到生产力上来, 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标准。

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对于某一个具体斗争来说,革命阶级的胜利和反革命阶级的胜利都是有的。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所采用的特定的斗争形式所进行的斗争,反革命阶级胜利了,这不能不承认它对这特定场合下所进行的斗争的认识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反革命阶级针对这一特定斗争所制定的方针、策略、计划是正确的。但反革命的这种斗争,不管有多少次胜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它不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是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反革命阶级都要向革命阶级进行疯狂的报复、大肆地屠杀,掠夺人民的生命财产,使生产力遭受严重地破坏。反革命之所以是反革命,不在于它某些具体斗争的胜利还是失败,而是在于它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某一个具体战役或某一件事情的认识可以是正确的,根据这一正确的认识所进行的实践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只是对生产力发展不起促进作用,甚至是破坏作用,那么从总体上或从归根到底来讲都是错误的、失败的。所以,必须把人们的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最终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是认识和实践的标准,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及社会制度巩固的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也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动力。我们平常讲,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为什么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呢?因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样说来,好象生产力的发展完全是由生产关系推动的。其实不然,生产力自身就有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内部以劳动者的人为一方,和以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物为另一方,构成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生产力不需要什么外力来推动。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总是要不断发展的,这是“必须”的根本原因所在。区别只在于发展快些或慢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力的发展就快些,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

候,生产力的发展就慢些,有时候可能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出现倒退,这是历史暂时地走回头路,但这也只是暂时的现象,生产力不能不发展。相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一种新的生产关建立起来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这时候,保持生产关系的稳定性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待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显得落后于生产力、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要及时地改变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又会推动生产力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一对矛盾,构成生产方式。作为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是生产方式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这里,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任何内容都要有一定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适合内容。因此,在这里,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又是“内力”,而不是什么“外力”。但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更;生产关系的变更,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更,这就是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这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衡量一个生产关系是不是先进、一种社会制度好不好,也只能是以生产力为标准,而不是道德标准或思想标准。凡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好的,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就是先进的,反之,就是不好的、落后的。原始社会公有制是好的、先进的、因为它适合原始生产力所需要的,因为那时生产力很低,低到单独一个人不能进行生产,必须许多人结成一起才能进行生产。与这种生产力相适应,只能是公有制为基础的群体生活。后来生产力发展了,单独一个人也能进行生产了,而且生产出的东西供自己生活还有剩余。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还归大家公有就不方便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了。于是,将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划归个人私有则是必然的,是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这样,私有制就代替了公有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私有制的发展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三个阶段。奴隶制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任意屠杀、买卖,如同对待性口一样。奴隶制是野蛮的残酷的。但当奴隶制代替原始公有制的时候,它是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它大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因此,奴隶制是好的、先进的,奴隶制的历史地位是不可磨灭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显得落后了,不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了,一个新的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封建制就代替了奴隶制。封建制在比奴隶制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是好的,先进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又逐步地失去了它的先进性,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 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新的比封建制更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代替了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先进得多、优越得多,所以它能大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总结历史发展时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很显然的,它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创造了比封建制高得多的生产力。

每一种社会制度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也就是说,都是随着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56 页。

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当它完成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以后,又都必然被历史所淘汰,被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①以往的社会形态相继地走完了自己的历程,被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越性,使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但是,资本主义一方面促进生产高度的社会化,另一方又使生产资料高度的私有化,这样就造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这一对矛盾中,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是决定的方面,而高度私有化的生产关系则是从属的方面,解决这一对矛盾,决不可能降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去适应私有化的需要,而是相反,只能是改变私有化的生产关系去适应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需要。适应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所需要的只能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正如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必然代替公有制一样,当私有制发展到了最高峰、再也不能适应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需要的时代,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因为在这种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情况下,同样,任何一个人不能单独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必须同其他生产者协同合作才能进行生产,才能生产出某一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资料还是归个人私有,显然又不方便了,不合适了,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了,只有公有制才能适合这种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可见,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也是历史的必然。只要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那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至于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这种更高的公有制叫什么,这是无关紧要的,马克思以前就有人叫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也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都已经叫了一二百年了,我看就叫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无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它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曾讲过,封建制的物质基础是“手推磨”,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蒸汽磨”。当资本主义制度首先在英国建立起来以后,封建势力的复辟和资本主义的反复辟的斗争就激烈地进行着,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其他国家的建立,封建势力的复辟和资本主义的反复辟进行了一百多年,直到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用“蒸汽磨”代替了“手推磨”,并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应用的时候,资本主义才有了自己的物质基础。到了这个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封建势力再想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就完全不可能了,资本主义制度才得到完全的巩固。马克思没有讲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但肯定也有自己的物质基础,而且一定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基础。毛泽东于1957 年,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必须懂得,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 还要十年至十五年。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十年至十五年以后的任务,则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①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必须有自己的物质基础,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83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462—463 页。

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和目标。可惜的是,毛泽东的计划没能实现,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导致 1958 年的违反客观规律的“大跃进”, 造成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于是,不得不进行几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待到生产稍有好转,又开始了 1966 年的“文化大革命”,一搞就是十年,又把国民经济搞到“崩溃的边缘”。1976 年结束了“文化大革命”,1978 年开始搞改革开放,才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才有最近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今天,毛泽东讲的“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 是否建成了呢?恐怕很难说,至少我们当今的生产力还没有资本主义发达, 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高,这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中,还对我们不利。因此,应该说,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还不是巩固的,我们必须作极大的努力,使我们的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当前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也是个极大的教训,搞了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其生产力比我们要高得多,其物质基础要比我们巩固得多,但还是解体了, 还是回去搞资本主义化了。这不是很值得深思的吗?这就说明社会主义还没有自己的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基础,所以,它还是比较容易地被资本主义所战胜。社会主义制度要想巩固下来,必须建立自己的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基础上。这个物质基础是什么?我们按马克思的思路推导下来:手推磨→ 蒸汽磨→智能磨。智能磨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正在资本主义社会内产生出来,这就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以往的科学技术革命,是延伸人的四肢,扩大人的体力,应用在生产实践上,其最大成就,就是机械化的大生产。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比以往任何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要更深刻、更伟大,其不仅进一步延伸人的四肢、扩大人的体力,而更主要的是扩大人的脑力,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使智能化的生产代替机械化的生产,使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更快地得到发展。这种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种智能化的生产力,早已从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并正在迅速地发展起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①

我们说社会主义制度好,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地发展生产力;我们说资本主义制度不好,就是因为它阻碍并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只要它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只要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它就迟早要被推翻,它的灭亡则是必然的。生产力越发展, 就越是接近人类理想的更美好的社会。

我们目前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条标准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三条标准中最根本的一条是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也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上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当然,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落脚点是人民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主义之所以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速度发展生产力的源泉和动力。

在这里,我想特别建议我们的干部,以及每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应

① 《马克思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83 页。

认真地读一读《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在这本书里,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的论述、对生产力的理解,真是无与伦比的,他把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同我们祖国的命运、同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真热爱社会主义的人、真热爱我们这个祖国的人,都应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努力发展我国的生产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毛泽东是伟大的人民领袖,他对人民群众是英雄的观念感受最深,他说: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①他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具有最深刻最全面的理解,并把这些观点贯彻于自己的行动之中,他教导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②毛泽东在其整个革命生涯中处处谦虚谨慎,密切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成为最受人民群众信赖的伟大领袖。

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毛泽东于 1957 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里对人民下了个定义,他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③我们现在也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现在的重点是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毛泽东的逻辑推理之,凡是赞成、拥护和参加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人都属人民之列。人民的主体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人类社会历史主要地是由这些人创造的。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①所以,毛泽东教育每一个干部“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②“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的原则之下,帮助群众逐步地组织起来,逐步地展开为当时当地内外环境所许可的一切必要的斗争。”③最广泛地发动群众,把群众最大程度地组织起来,“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④。人民群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力量的源泉,“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748 页。

② 延安《解放日报》1944 年 12 月 16 日。

③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4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本第 122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本第 887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996 页。

④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448 页。

不可。”⑤这就是人民战争的伟力。人民战争、人民的革命之所以一定要胜利, 就因为它是“人民”的,有人民的参加,“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 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①相反,一切反革命之所以一定要被打倒, 一定被消灭,也正是由于它们脱离人民、反对人民、以人民为敌,“一切所有号称强大的反动派统统不过是纸老虎。原因是他们脱离人民。”②“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③毛泽东这些论断的正确性已经被中国的革命实践所证明,今后也必将被世界人民的革命所证明。

人民革命战争是社会历史大变动的一种状态,是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所采取的一种形式,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质阶段。这个质变的完成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最大发挥,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突出表现。同样,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量变阶段,也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过程,没有人民群众日常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发展的量的积累,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社会历史平常的发展,主要是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活动,才使构成生产力的各要素在实践中联系起来,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使生产力得以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要求改变生产关系,这就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到来。推动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到来的是人民群众,完成这个社会大变革的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完成社会大变革就是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了旧的社会形态,使生产力得到新的解放,社会又进入了新的和平发展时期, 开始了新的更高阶段的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就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又会造成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又要求进行新的变革,再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这就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这就是人类社会历史,所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

当然,人民群众是个整体,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这个组成人民群众整体的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很不一样,他们的体力不一样、脑力不一样、所处的历史地位不一样、所拥有的社会物质财富不一样,如此等等,有的人强一些,有的人弱一些,有的人先进些,有的人落后些,有的人作用大些, 有的人作用小些,毛泽东说:“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②更有一些特别突出的人物,站在人民群众的最前头,成为组织人民群众、带领人民群众前进的领袖。通过领袖的作用,把各个个人组成人民群众这个整体,使人民群众中的每一成员,各自

⑤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478—479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25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499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四誊本第 1091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932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853 页。

都处在一定历史位置上发挥着各自所能发挥的作用。但实际上,只有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才真正认识到群众和领袖的历史作用,教育自己的党员站在群众的前面,自觉地领导群众前进。历史上任何阶级、任何政党都是历史唯心主义者,都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力量,都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都把自己当作救世主,向人民群众发号施令,统治人民、压迫人民,违反历史发展规律,所以,最终都要或都将被历史所淘汰。毛泽东是真正的人民领袖,他要求党的“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①毛泽东称这些人“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②同时,又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③由于这些人的积极活动、努力工作,深入群众中去,同群众相结合,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使积极的更加积极,使中间状态或落后的也积极起来,形成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强大革命力量,既从事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又从事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编织出人类光辉灿烂的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以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不自觉地盲目地进行的,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思想而行动。至于自己的思想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是不是正确、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事先是不知道的,其结果,有的可能实现了预期的目的,有的部分地实现了,有的则完全没有实现。一般来说,完全达到预期目的是很少的,也就是说,谁也没有达到预期结果, 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最终结果是无数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正如小学语文课本上一篇课文及其一幅插画所揭示的那样:一辆装满货物的车子,一只虾在车子的前头使劲地往前拉,一只天鹅在车子的上方使劲地往天空拉,一条鱼在车子的下方使劲地往水里拉,它们各自都使足了劲向各自的方向用力, 其结果只知道这辆车停在原地一动也没有动。为什么呢?四种作用力——加上车子及货物的重力——相互抵消了。这就是人类盲目地创造历史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人们创造历史不是任意的,不能为所欲为,而是受客观条件及其规律限制的,人们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合于客观所许可的条件,合于客观规律的要求,毛东教导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① 人们逐步地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就能比较地自觉了起来,或者逐步地自觉起来,人们愈是正确地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就愈自觉。

人们获得这个自觉性是需要一定过程的,这个过程是人们不断总结自己实践经验的过程,也是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学习的过程。这就是说明,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力尽可能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尽可能避免那种与社会发展方向相违背的破坏力,从而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55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55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55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261 页。

减少各种力的相互抵消,这样,就会形成创造历史的伟大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更快了。

所谓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就是要教育人们很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客观实际,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办事,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是受各种条件限制的,愈是承认这种限制、按受这种限制,就愈是有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反之,愈不承认这种限制、愈想摆脱这种限制,就愈不会有什么自由。

首先是社会物质条件的限制。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代人,当他来到这个世上,成为这个社会的一个成员时,他必须接受前人给他创造好的或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也就是他必须面临着一种现成的生产力,任何人都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他只能在历史提供的现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活动,从事新的创造。同时,人们还必须接受现成的政治制度,受现成的政治制度及政治、法律观点等精神因素的制约。人们不仅在一定经济制度下生活,同时也在一定政治制度下生活。人们的活动不仅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客观精神条件的制约。其次,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受主观自身条件的限制。一个人的体力、智力及受教育等不一样,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从事创造历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不一样。人们不仅要正确认识客观的物质和精神的条件,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主观自身的实际条件,只有把自己主观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客观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创造历史,才能力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人们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受主观因素的制约;不仅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精神条件的制约;不仅受现成的活人的制约,同时还受历史的死人的制约。人们就是在这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创造历史的,每个人都并不轻松,每个人都是为此艰难地创造着历史。区别只在于有些人对这些条件认识得正确些、深刻些,于是创造历史的活动自觉些、顺利些;反之,有些人对这些条件不认识,或认识不正确, 他的创造历史的活动就处一种盲目状态,就不会有什么自由;有的人不管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一意孤行,就只会碰得一败涂地,创造一幅惨败的历史。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

——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当人们都能正确地认识客观及主观,并能自觉地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去从事活动的时候,就是人们自由地创造自己历史的时候。这时候的人,也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同时,也必然成为自然的社会的主人。

应该说,所有的人都参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但最基本的是人民群众。所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是指人民群众是促使社会发展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4、以群众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价值观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概念,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概念。其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该客体就有价值,越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其价值就越大。

既然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那么,很自然,人民群众也是价值的主体。凡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不然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讲,自然界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因为自然界提供

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自然界为人们提供衣食之源,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界要为人类服务,为人类提供需要,这是自然界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自俄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是人类自身的价值。然而,组成人这个“类”的,却又是很复杂的,其最基本的是人民群众。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基本力量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同样也是价值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了价值,是价值的主体,自然,人民群众也是评价价值的主体。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历史的主人,又是价值的创造者,有无价值或价值之大小,也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定,由人民群众说了算。不错, 人民群众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的,这些人都处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地位中,生活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环境中,都有各自的立场、观点,以及各自的不同利益,也就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但作为正确的价值观,必然是综合各个具体的人的价值观,必然是代表人民群众整体的价值观,离开了人民群众,或者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就失去了价值主体和评价价值主体的资格。

因此,价值标准当然是人民利益,愈是对人民有利的东西,就愈是有价值的东西。毛泽东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 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①这是一切共产党人说话办事的最高出发点,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说话做事的最高出发点。“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②所以,人民利益是最高的价值出发点,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离开人民群众利益去谈价值,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的确,人民不仅处在一定阶段、阶层,而且还分一定民族,处在一定地域,从事一定工作,可见各人的利益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把个人及集体的利益同整个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统一起来,用正当手段为个人或集体谋取同人民群众相一致的利益。虽然这个利益只是被个人或小集体获得,只要这个利益是同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相一致,至少不违背人民群众整体利益,这同样也是为人民谋利益。有许多事情,比如某个科学的发现,某项技术的发明, 某一生产工艺的革新,都给个人或小集体带来利益,同时又给整个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因为这些发现、发明、革新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对全体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再如有些工厂企业经营管理有方, 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为该企业带来效益,有利于该企业职工经济收入的提高,而其他企业、其他行业的职工并未直接受到该企业的利益,但只要它是真正使部分群众受益,随后就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群众、带动其他部分的群众。这就是说,各地区、各单位的局部利益,尽管是局部的,但它是整体的局部, 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只要局部不是损害整体利益,它就成为整体利益的一部分。一个局部的利益,影响其他局部的利益,各个局部利益组成整体利益, 为局部谋利益也就是为整体谋利益。我们的事情,尽可能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由于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一般来说,是不能

① 《毛译东选集》四卷本第 997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995—996 页。

使所有的人民群众都得到利益,但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人民群众。雷锋做好事,直接得利的是被他帮助的对象,但是,雷锋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精神、这种“出发点”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却不仅仅是被帮助的对象,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并不反对为某个人或某个小集体谋利益,只要这个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是和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是相一致的,并且手段是正当的,同样也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反对的是用不正当的手段、以损害人民群众整体的利益、去满足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这是完全错误的,是违背了正确价值观的。

从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价值观出发,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如什么书情都要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发动群众自觉自愿地去做,毛泽东教导说:“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 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①要使群众“自觉和自愿”,就必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不能让群众自发或自流,“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 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①要使群众觉悟,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努力为之奋斗, 这是领导者的艺术,任何包办代替,或者跟群众后边随波逐流都是错误的, “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当着群众还不觉悟的时候,我们要进改,那是冒险主义,⋯⋯⋯当着群众要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前进,那是右倾机会主义。②一切机会主义都是脱离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个价值和评价价值的主体,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作为标准,所以,不是从左的方面来指责群众,就是从右的方面来指责群众,因此,都必然要失败。

毛泽东的价值观和真理观是统一的。毛泽东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③一般来说,真理和价值并不都是统一的,真理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利,即都有价值;反之,对一些人有价值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真理。但是,作为人民群众整体,从人民群众主体这一高度,人民群众的活动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心所向,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标准,就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相统一,因而,也就同真理相一致、相统一。凡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定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凡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不存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不相符合的状况。

要达到价值观和真理观的统一,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即毛泽东所说的“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913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213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214—1215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996 页。

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这种认识论应用于实际中,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这种群众践线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又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所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