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够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①毛泽东正是按恩格斯这一教导去做的。正是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才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中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独创性的中国革命道路——前边已经说过了——不解决好道路问题,革命只是一句空话,今天也不一定会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适合中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毛泽东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 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②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二者必其攻于一役”的理论是不对的,它混淆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运动,是“左”倾机会主义的理论,是心然失败的理论;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插上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也是不对的,这种理论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截然割裂开来了,是要交出革命胜利果实的理论,是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的革命必须是二者的结合,要在民主革命胜利以后适当的时机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就必然要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既不是无产无产阶级、也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新型的国家,形式上不同于资产阶级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既巩固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又有利于时机成熟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独特的创造性的, 不是武装的流血的革命,而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改造,使中国社会自然地顺利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不使生产力遭到破坏,反而使生产力有所发展。凡此等等,所有这些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以及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理论。

1843 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说:“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①“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②“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450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61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25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251 页。

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③显然,这里用的“市民社会”是指社会经济领域, 这个“市民社会”或者经济领域是“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④“上层建筑”的概念及其含义是很明确了,但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概念还是用“市民社会”来表述。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明确地使用了“生产力”这个概念, 他说:“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进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日益精致,同时使工人陷于贫困并变为机器。”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力愈发展,工人就愈贫困,工人愈不成为其人,而是成为物、成为机器。这是资本主义的悲衰。在这里马克思还表达了生产关系的概念,他说:“当我们问劳动的本质关系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问的是工人同生产的关系。”②又说:“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③这种“生产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是在私有财产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是劳动者与资本家对立的关系, 工人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就是要摧毁以私有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1845 年 3 月,马克思在《评费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文里更多地使用了“生产力”这一概念,他说:“生产力表现为一种无限高于交换价值的本质,”④“生产力似乎是由我自己的本性中产生的目的,即目的本身⋯⋯我以生产力的形式赢得的东西,是我的自我获得物。”⑤并对生产力的具体含义进行了探讨,指出“水力、蒸汽力、人力、马力。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⑥同时,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是对工人身体的摧残,是工人生产效率的降低,但说;“在现代制度下, 如果弯腰驼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发展和加强等,使你更有生产能力(更有劳动能力).那么你的弯腰驼背,你的四肢畸形,你的片面的肌肉运动,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你精神空虚比你充沛的精神活动更富有生产能力, 那么你的精神空虚就是一种生产力,等等,等等。如果一种职业的单调使你更有能力从事这项职业,那么单调就是一种生产力”。①又说:“在现代制度下,生产力不仅在于它也许使人的劳动更有效或者使自然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更富于成效,而且它同样还在于使劳动更加便宜或者使劳动对工人来说生产效率更低了。”②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矛盾,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激起工人的反抗,最终只有炸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桎梏,才能使生产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252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252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55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9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101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161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261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2 卷第 261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261—26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263 页。

力更快地发展。

1845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至家族》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产方式”这一概念,里边是这样说的:“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去认识

(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正象批判的批判把思维和感觉、灵魂和肉体、自身和世界分开一样,它也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雾中。”③指明“生产方式” 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1845—1846 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论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客观规律,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顺次转变的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成熟的标志。

1859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总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参与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本身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与他们当时的物质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就组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所借以树立起来而且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相适应的那个现实基础。物质生活底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一般精神生活的过程。并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恰恰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①

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地运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基本概念,并深刻地揭示了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构成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根源。但是,马克思一直没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概念。列宁也没有运用这一概念。毛泽东则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这就更加表明人类社会是个有机整体,不管过去和现在,或者今天和将来,都有这个基本矛盾贯串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始终。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就是这种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及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的不同形态。这表明人类社会历史是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历史唯物主义是揭示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规定这两对矛盾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贯串人类社会历史的始终,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动力,它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其他矛盾,它规定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不同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状况是不一样的,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总是存在的,并且影响着其他矛盾,形成该社会的具体状况,推动着该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推动着向新社会形态的转变。

毛泽东研究了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及社会主义社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矛盾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191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82—83 页。

的性质和状况不一样,因此,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毛泽东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情况是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就在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①这里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两个标准,一是“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一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应该承认,我们以往对此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常常处于矛盾当中,一方面想抓生产,想迅速发展生产力,而一方面又总是接受各方面的干扰,甚至把工作中心都从发展生产、经济建设中转移掉了,直到 1978 年才真心把工作中心转移到发展生产、经济建设上来,才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有机会得以发挥。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但矛盾的性质却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生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②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有能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从而使生产关系不断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不断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保证生产力更快更高地发展。然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这种“调整”,确确实实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不管生产力是否真正的需要,人为地去拔高生产关系,以为生产关系越先进越好。其实,生产关系先进不先进、优越不优越,是以生产力为标准的,凡适合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先进的、优越的,越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越先进、越优越。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关系当它刚建立起来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先进的、优越的,因此,都能较快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是到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大大地落后于生产力, 统治阶级不懂得必须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不断地适应生产力,或者即使做点调整,也只是在相当有限的范围内,因此,终于使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桔。无产阶级、共产党人比以往任何统治阶级都高明,就在于懂得社会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73 页、374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73 页、374 页。169·lRO·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73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72—373 页。

发展规律,懂得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保证生产力长期高速地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

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在人际关系上,或者说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则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是对抗性的矛盾, 后者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根据,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人际关系上的表现。因此,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在以往的社会里也都是存在的,即使没有阶级对抗的原始社会, 各氏族、各部落内部的各种矛盾是非对抗的。而发生冲突的各氏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则不能不说是对抗的矛盾了,至于到了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自然是对抗性矛盾.而各级阶级内部的矛盾则是非对抗生的矛盾。但是,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概念,是毛泽东第一次提了出来,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作了专门研究。

毛洋东说:“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①要搞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首先要搞清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这两个概念,毛泽东说: “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叹、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② 人民和敌人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都是不一样的,都要作具体分析。“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③“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④敌我之间的矛盾则是根本利益相冲突的矛盾,所以是不可调和的。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个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⑤对敌人实行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专政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为了解决国内敌我之间的矛盾”⑥,所谓专政,就是“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⑦因此,“专政的制度下适用于人民内邵。人民自己不能向自己专政,不能由一部分人民去压迫另一部分人民。”①在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或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4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4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4 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5 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5 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6 页。

⑦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1364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6 页。

制。在这个制度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②自由是有领导的自由,不是无政府状态,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是非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③

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④。而我们确实是处理得当的,是用和平方法解决的。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⑤反之,如前所述,对于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由于处理得当,就转变成非对抗性的矛盾。可见,处理方法得当与否是很重要的。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进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深入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邓小平同志说:“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根据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①只要严格遵循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这一原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一定成功。

②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8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8 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5 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6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