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的唯物论思想。

1.物质决定意识。

在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问题上,机械唯物主义只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意识对物质所具有的能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正是抓住了旧唯物主义这一缺陷,片面地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否定了物质的决定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①从表面上看,认识——一方面是认识者的人,另方面是被认识者的对象,认识者的人反映被认识者的对象,是认识者与被认识者二者之间的“直观”的关系,当中不隔着任何东西,这就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所以,认识是一种“直观”的反映。这是因为旧唯物论,把认识者的人,只理解为生物学上的人,正如动物一样,这是的环境适应它的生活,它就在这里生活下去;这里的环境不适合它的生活,它就走,它就去寻找一个适应它生活的环境,没有任务主观能动性,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不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人完全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人在客观环境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显然是不对的,事实上,人不仅为环境所决定。同时,人也能改造环境、创造环境,这就是通过人的主观的活动,使客观环境变得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服务,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②所以,认识者的人与被认识者的对象之间不是简单的“直观”的关系,而是在中间参与了实践。认识者的人是通过实践的活动,既改变了被认识者的对象,又获得了对对象的认识,同时,也改造了认识者自身,这就是马克思讲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人正是通过这种活动,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唯心主义者抓住旧唯物主义者的缺点,并加以抽象地发展,完全否定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把人的这种主观能动性无限制地夸大,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不受客观环境的任何限制,人可以任意改造客观环境,直至创造客观一切事物,不是客观事物、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感觉、意识,而是人的感觉、意识创造客观事物、客观对象。这就走向了旧唯物论的反面——走向了唯心主义。但是,唯心主义只是把理性活动,才当作实践活动,不是把实践看作感性的物质的活动。所以,还是不了解实践,这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仍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的优秀成果,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既肯定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了意识财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毛泽东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鲜明地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而且特别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即实践的能动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离开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7 页。

实践,就谈不上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旧唯物主义“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①所以,“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的直观”;②辩证唯物主义把人放到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所以, 旧唯物论的社会基础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④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 辩证唯物主义面向未来,为未来而奋斗。毛泽东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为未来而奋斗的唯物主义,特别强调实践,使辩证唯物主义真正成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毛泽东并不需要在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作更多的文章。毛泽东的任务就在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问题。因此,毛泽东的重点不在于阐明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而是强调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①这就是物质与意识,或思维与存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 在毛泽东这里的具体表现和具体运用矿物质决定意识,在这里就是客观实际或客观环境决定人们的思想、感情、意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②阶级斗争、民族斗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谁也否认不了的,而思想、感情、方针、政策、办法都是由这些客观事实决定,并由这些客观事实派生出来的意识范畴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客观事实,就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性,以及什么样的方针、政策、办法。要使我们的思想、感情、方针、政策、办法符合或适应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相反。毛泽东特别反对那些脱离客观环境,主观地决定工作方针、工作任务的领导者,因为这都要犯错误的,都要给革命工作带来损失。1945 年,我党的工作重心还是在农村,所以,我们的思想就要适应农村的环境,毛泽东说:“我们的思想要适合于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是农村,⋯⋯我们有很多同志,虽然天天处在农村中,甚至自以为了解农村,但是他们并没有了解农村, 至少是了解得不深刻。他们不从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被敌人分割的、因而又是游击战争的农村环境这一点出发,他们就在政治问题上,军事问题上,经济问题上,文化问题上,党务问题上,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项的问题上,常常处理得不适当,或不大适当。他们带着城市观点去处理农村,主观地作出许多不适当的计划,强制施行,常常碰了壁。”

①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碰壁”就很自然的。正如我们现在所处的改

革开放的环境、市场经济的环境一样,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政策、办法都要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弟 1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8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隼》第 1 卷第 19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810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809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916 页。

适应改革开放的环境,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市场经济是以价值规律为导向的经济,你生产的产品质量比别人高,成本比别人低,你就能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你就能发展起来。我们现在有些人不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上做文章,而是在搞假冒伪劣产品,投机取巧,有的虽然一时发了财,但终究是要惨败的。因为他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当然要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唯物论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强调人的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或从“实际情况”出发,就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必须把“客观事实”或“实际情况”放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出发。毛泽东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这里讲的“当时当地”,指的就是时间和空间,实际情况是与时间、空间不可分的,离开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情况”也就不是“实际”的了。在一定时间、空间里是“实际”的东西,在另一定时间、空间里则不一定是“实际”的,因为原来的“实际”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已经发生了变化。困此,“事实”或“实际”不是凝固不变的。从“事实”或“实际”出发,不仅要从现在存在的“事实”、“实际”出发,而且还要从变化了的“事实”或“实际”出发。认识或掌握“客观事实”或“实际情况”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天掌握的“客观事实”或“实际情况”,明天则不一定是实际的了,明天的“实际情况”如何, 还要再作了解。用今天的“实际情况”去代替明天的实际情况,用这里的“客观事实”去代替那里的客观事实,都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都是一定要犯错误的。2.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用语,本来就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才有绝对的意义。恩格斯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①“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②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就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的进步”, 相信“理想的力量”,并有“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意图”,就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恩格斯批评说:“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 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只是由于他追求‘理想的意图’并承认‘理想的力量’对他的影响,就成了唯心主义者,那末任何一个发育稍稍正常的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了,这样怎么还会有唯物主义者呢?”①显然,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哲学概念,不能施于任何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0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0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8 页。

别的内容,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随便乱用。不然,就会造成极大的混乱,就会混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

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十分强调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称之为人类特有的“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②即使是最高级的动物,也不具备人的意识,也没有“自觉的能动性”,只能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不能自觉地能动地改造自然。人的意识虽然来源于物质,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是对物质的反映,但人的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要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使物质发生某些变化,变化为有利于人们,为人们所用,这是人高于其他任何动物的地方。人的意识的这种能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作用,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二是改造作用,改造客观存在的事物。物质是高度抽象的概念,是一切事物、实物的总和或总称,从而它又要具体化为一定的事物、实物,以一定的事物、实物的形式出现,因而能为人们所认识,也能为人们所改造。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运动形式,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本质是在事物内部的,这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才能从事物的外部,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掌握事物的本质,不然,就不可能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目的,是要使事物为我所用,这就要改造事物,去掉其不利于我的方面,充分发挥其有利于我的方面,这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进而改造客观事物的活动,这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整个过程。

但是,人的这种“自觉能动性”是要受到限制的。除了受人主观自身条件的限制外,主要还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一是受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二是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限制。当人们还没有发明并生产出望远镜的时候, 不用说千里之外,即使是千米之外,人们也是看不清的,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不能不受这种观察工具的限制;当人们没有发明动力机、工具机的时候, 人们要想移山填海、举起千斤之物,那也只是神话中的事,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不能不受这些物质工具的限制。同时,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一定的过程,当事物的发展不到一定时候,其本质就不能暴露,于是, 人们也就不可能对其有真正的认识,从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利用、改造它。客观事物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对其认识也就到什么程度。因此,毛泽东教导说:“任何人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不可以超越客观情况所许可的条件去计划自己的行动,不要勉强地去做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事情。”①反之,有根据就可以想,有条件就可以做“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①这个“客观事实”,就是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提供的客观条件,有了一定的“客观事实”,就有了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445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本第 224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445 页。

思想的依据,也有了行动的条件,不然,思想是空的,行动是要失败的。这就说明,意识的能动性是在物质决定的基础上,是有条件的。毛泽东在分析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时候指出:“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我们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②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论就是条件论,一切都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也就从客观存在的条件出发。辩证法也一样,辩证法讲事物的变化、发展,也都是讲条件,条件具备了,事物就变化、发展;条件不具备,事物变化、发展就不可能。1941 年 11 月,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讲当时努力奋斗实行的是三民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为什么我们在现在不要求实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当然是一个更好的制度,⋯⋯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实行它的条件。”③

综上所述,一方面要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革命、建设都不可能进行,更谈不上胜利。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要受条件限制的,没有一定条件,主观能动性就发挥不了,离开一定条件谈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3.意识的反作用,或人的主观能动性到底有多大?

肯定了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但如果不明确人的自觉能动性,或意识的反作用到底有多大的问题,那么,还有可能从

“能动性”走向唯心主义。

不错,前边已经明确了意识的反作用是在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基础上的,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条件的,是受客观物质条件及其规律制约的,但这必竟还没有完全明确“反作用”,或“能动性”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是不是物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决定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会不会在一定条件也会起到决定作用?

毛泽东说:“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 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

①毛泽东在这里明确地讲“主观是决定作用的”。对不对呢?是不是唯物主义

的呢?是对的,是唯物主义的,而且是完完全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因为毛泽东这里讲的“主观决定作用”是在肯定了客观物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客观上已经具备了变化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变?如何变?主观就是决定的了。如果主观不想变,或者由于主观认识和行动上的错误,就不能达到预期变化之目的。因此,在这个时候,主观的努力,主观认识和行动的正确与否就是决定的了。毛泽东说:“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427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765—766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454—455 页。

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①演戏总要有舞台,连最简陋的空间地盘都没有,戏就无法演出。舞台就是演戏的客观物质条件,是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当然,要演戏,光有舞台还不行,还要有演戏的其他基本物质条件。必须的物质条件具备了,戏演不演?演什么戏?演好演坏,则完全是由主观决定的了。战争与演戏更不一样,要认真分析争取胜利的物质条件如何,只要基本的物质条件具备了,能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完全取决于主观努力的情况如何。认识和行动上犯了错误,最好的客观条件, 也会造成失败;反之,认识和行动正确了,即使条件差一些,也由于主观的努力,弥补某些客观条件的不足,争取战争的胜利。

战争如此,我们现在搞建设也同样是如此。我们现在的许多国营大中型企业,其经济效益往往没有个体、私营企业好,如果按其客观物质条件来说, 肯定国营大中型企业要比个体、私营的企业好,但是,为什么还老是亏损呢? 这就是我们的思想、方针、政策、办法的问题,是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目前国营大中型企业就其客观物质条件来说,是具备了高效益的基础的,只要我们的思想、方针、政策正确,办法恰当,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效益就会很快地极大地提高。同样,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能不能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决定的是我们主观的努力,是我们方针、政策的正确与否。总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很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在客观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大到决定的程度。也就是说,只要在本原的问题上,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在其他问题上,根据实际情况,主观、认识也同样在起决定作用。这不仅不是唯心主义,而且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主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对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毛泽东在《矛盾论》里有一段话说得最明确也最准确。毛泽东说:“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 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①

邓小平同志讲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正是体现了毛泽东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因为生产关系束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革命。革命就是改变旧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不革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66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300—301 页。

命,生产力就不能发展。但是,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就完全、永远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吗?不一定。可能是基本适应,不可能是完全适应; 可能是一定时间内适应,过了一定时间就不适应了。对那些不适应的方面, 以及过去适应现在不适应的东西怎么办呢?这就要加以改革。改革就是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使之更好地适应生产力、适应经济基础,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改革,就不能发展生产力。不能高速地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无从显现。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里才是绝对的,此外,在其他别的任何问题上都是相对的。把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绝对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的,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绝对性,是指归根到底的角度讲的,也就是说,对于某一具体情况来说,思维、意识、精神可以是决定的,但意识、精神不管如何起决定作用,从其本原来讲,是由物质派生的,归根到底是物质决定的,这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已经明确地解决了,毛泽东主要是具体运用这一基本原理,所以,毛泽东更强调辩证法,更重视意识、精神的能动的反作用。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的某些话,需要把它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同整篇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而不能简单抽取出来、单从字句上去理解,如毛泽东讲过:“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①这段话是在我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前夕讲的。一方面,我国的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另一方面, 在胜利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所以,我们必须坚定胜利的信心,要有不怕任何困难和压倒一切的勇气,冲破反动派设置的任何障碍,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的胜利,因为,当时的客观实际情况,已经具备了争取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只要我们主观上不犯错误,也就是“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 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我们就能超越民主革命胜利前夕的任何障碍,战胜民主革命胜利前夕的任何困难,而且,我们确实也“超越”了、“战胜”了。毛泽东讲的,障碍”和“困难”,是指争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的障碍和困难,如果我们离开当时的具体情况,把这些话单独拿出来,说我们“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何困难”,那就未必了。对任何困难和障碍都要作具体分析,只有当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我们才能“战胜”和超越,不然是不可能的。还有,毛泽东讲过,“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②又说:“世间一切事物中,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③这两段话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156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400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401 页。

驳斥美国资产阶级发言人艾奇逊时说的。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的革命,不是因为人口太多,而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如果说,中国人民由于没有饭吃而起来革命的话,那么,这个“没有饭吃”也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造成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正是发动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才取得的,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根据地的人民就是靠“革命加生产”的办法,解决了吃饭问题的,并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这就驳斥了“人口决定论”的资产阶级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毛泽东的这些话正是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不怕任何困难,不畏任何凶恶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这在当时也是绝对需要的,这是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不怕任何强大的敌人,敢于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斗,并打败了它,使中国人民得以真正站起来,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是何等的气魄!

但是,这两段话,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正确理解,我们所吃的苦果至今还不能吞下。人的确是“第一可宝贵”的,但人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有一定的比例,不承认或破坏它们的比例关系,不管人口增长得快也好、慢也好,并不都是件“好事”。我们的确也曾经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但是,我们也并不是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创造奇迹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条件不具备,什么奇迹也创造不出来。一句话,尊重唯物论辩证法,就能创造“奇迹”,违背唯物论辩证法,就只能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