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唯物论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辩证法回答的是世界的状况“怎么样”。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基础,离开了唯物论的辩证法是诡辩论,是变戏法,是胡说八道。“文化大革命”搞的所谓辩证法,完全是这套“变戏法”的把戏,今天你是“老革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反革命”;今天说你是“造反派”,明天即成了“保皇派”。说变就变, 随心所欲,什么事实根据也不要,什么条件也不讲,即使搞点什么“事实根据”,也是任意捏造,是从脑子里“变”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客观的,这既违背了唯物论,同时也沾污了辩证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造成极坏影响, 严重地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声誉。

辩证法首先是观点,然后才是方法。辩证法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分析的观点。因为客观世界本来既是物质的,又是辩证发展的, 只要我们如实地反映它,就是唯物辩证的观点,这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既是不显著的量变状态,又是显著的质变状态;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或者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而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事物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由于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都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用这种观点去分析事物,就是辩证的分析方法。所以观点和方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同这种世界观相对立的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用形而上学世界观看世界,就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成是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而不承认有根本性质上的变化,僻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不在于承认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在于承认不承认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实际上,形而上学并不是完全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而在于否认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显然这是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反科学的错误观点。

辩证法的宇宙观在古代很早就产生了。但古代的辩证法是朴素的直观的,只是在整体上描述世界发展的轮廓,带有猜测的性质,因为受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给世界以科学的解释。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是同朴素的唯物论相结合的,因为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所以,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了。形而上学同唯物论相结合,成为形而上学唯物论或机械唯物论。到了 18 世纪末 20 世纪初,出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

的,成为唯心的辩证法。到了 19 世纪中叶,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又被马克思的唯物的辩证法所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现代工业和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毛泽东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十分丰富。毛泽东不论谈什么问题,诸如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军事问题、思想问题、文化问题、党的建设问题、统一战线问题等等,无一例外地都充分表现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也不是零散的,而是有其自身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以《矛盾论》为代表,以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辩证法的诸对范畴,所组成的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并把它运用到社会生活

各个领域,解决了实践中的各类问题,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之所以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展开对辩证法的论述,从理论上看,是根据列宁的指示,从实践上来说,是中国革命实际的需要。

毛泽东说:“关于辩证法,列宁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 是这需要解释和发展。’ 解释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要解释,我们现在解释太少了。还要发展, 我们在革命中有丰富的经验,应当发展这个学说。”①可见,毛泽东关于辩证法的一系列论述,确实是根据列宁的指示,继承列宁的事业。因为,列宁在

《辩证法的要素》里,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观点后,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里提出了如何展开论述对立统一规律,以及辩证法同认识的关系问题,这些都只是提纲性的,而未加以全面展开论述。毛泽东就是根据列宁的这些思想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全面的论述,发展了辩证法学说。

毛泽东在《矛盾论》一开头就讲:“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一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 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②很明显,毛泽东写的《矛盾论》,就是为了通过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面论述,进一步发展辩证法的。所以,毛泽东的每一篇著作都充满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内容的辩证法。

1.对立统一规律。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已经作了全面的深刻的论述, 这里只是简要地回顾一下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毛泽东在《矛盾论》的开头和结尾都反复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①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又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②不难明白,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 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和表现。所以,还是毛泽东说的,要弄懂对立统一规律,必须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都弄懂了,我们才算从根本上懂得了辩证法。当然,重点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毛泽东在《矛盾论》里展开了充分的论述,这里只作点简要的概括,其基本内容是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个矛盾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因为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才构成矛盾,才构成事物,客观世界才能存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45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274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310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72 页。

在,并得以发展。不然,既不可能有事物的存在,更谈不上有什么发展。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世界。可见,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就没有世界。但是,世界上的事物又是各各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也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不同引起的,这又告诉我们,矛盾又有各自的特点,不仅事物不同、过程不同,矛盾也不同,而且,事物发展同一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不同,各个矛盾及矛盾的各个侧面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由此,才构成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等等的各种关系,以及又同一又斗争的矛盾体系,从而使这一事物成其为这一事物,使这一事物得以存在并发展,从而构成彩色缤纷、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构成整个世界的辩证发展运动。所有这些详细内容,都在《矛盾论》中得到精辟论述,其他任何解释都不能代替《矛盾论》,只有认真研读《矛盾论》,才能深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是和地位分不开的,是由地位和内容决定的。辩证法除了对立统一规律外,还有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诸对范畴。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所以,它是贯串其他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是理解掌握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也是同形而上学分歧的根本点。辩证法伺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这是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也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同时,又是思维发展的辩证法,即人们认识发展的辩证法。

作为认识的辩证法,其一是说,人的认识是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其二是说,人的认识的获得方法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这样,对立统一规律就变成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而更加发挥了它的社会作用。

毛泽东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

①这就是说,矛盾分析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是对客观事实的分析,离

开了客观事实的所谓分析,是主观主义和想当然,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就是不同性质的对立

的东西的统一,”①也就是说,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也必须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都可以把一个“统一”事物分解为“二”, 即我们平常说的“一分为二”。对于一个矛盾来说是“一分为二”,而对于一个事物来说,又何止“一分为二”,还可以“一分为三”,“一分为四”, 以至“一分为多”。同时,“一分为二”的“二”,又各自再进行“一分为二”。从理论上说,这个“一分为二”可以一直分下去,但在事实上,由于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他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能如期分下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只能分到某一个层次,超越不了社会历史所能提供的条件。而且分法也不一样,这同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很明显,一点论是不对的。任何一个国家,有好的,有坏的;有长处, 有短处;有成绩,有缺点。一个省、一个市,以至一个人都是如此。一个人有了成绩,成了先进,当了英雄,不是什么都好了,一点缺点都没有了,还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413—414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19—320 页。

是有缺点的;反之,一个人犯了错误,受了处分,不是什么都错了,一点好处都没有了,也还是有对的、有好的方面的。毛泽东不仅强调对事要采取一分为二的分析态度,而且更加强调对人也要采取一分为二的分析态度,“就是对一切加以分析,承认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不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他的一切”。②对于一个人可以一分为二,分为成绩与错误,就是对成绩或错误还可以再进行一分为二,“成绩有两重性,错误也有两重性。成绩能够鼓励人,同时会使人骄做;错误使人倒霉,使人着急,是个敌人,同时也是我们很好的教员。”③这又是一种分析。还可以再进行分析,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这就可以避免片面性,尽可能地获得对人对事的全面认识。

要分析,要两点论,同时要有重点论。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但是, 不是没有轻重、主次,二者都一样,都是半斤八两,这也不是辩证法。辩证法的一分为二是有轻有重、有主有次的,不是两方面等同的。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是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因此,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时, 必须明确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错误是主要的,是延安,还是西安。把成绩说成错误,把延安说成西安,或者倒过来,都是错误的。

有重点,就有中心,要把重点和中心统一起来。在由一个矛盾构成的简单事物中,矛盾双方有主有次,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事物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中心所在。事物一般是由一个以上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在这许多矛盾中,不仅要分析每一矛盾双方的主次,更要分析这些矛盾中何者为主要矛盾, 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中心。毛泽东教导说:“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因此,一个地区的总负责人,必须考虑到该处的斗争历史和斗争环境,将各项工作摆在适当的地位:而不是自己全无计划,只按上级指示来一件做一件,形成很多‘中心工作’和凌乱无秩序的状态。⋯⋯,这是一种领导艺术。”①这种“领导艺术”来自对事物矛盾的认真分析,要掌握这种领导艺术,就必须运用好矛盾分析的方法。

目前,我们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搞不好,长期亏损,是否同我们一些企业的领导不会运用矛盾分析法,从而没有掌握这种“领导艺术”有关呢?不妨把自己的企业与别的比自己搞得好的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作一个比较分析吧,人、财、物;产、供、销;以及方针政策、经营管理等等方面,那一条优于人家?那一条不如人家?优于人家的是不是充分发挥出作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不如人家的如何弥补?如何克服?国家政策是不是对每个企业部一样?如果不一样,哪里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好政策为什么只给它而不给我?一项不好的政策我为什么要接受?为什么不能向上反映, 争取改变?如此等等,要是逐一进行比较分析了,脑子也就清楚了。怕只怕, 一个企业的领导人,缺乏这种“领导艺术”,不会分析,从来也没有认真的分析过,脑子里永远是一笔糊涂帐,身在领导岗位,其实,从来也不知怎么“领导”,这样的企业怎么能搞好呢?

1930 年,正当中国革命处在极端困难的时期,一些人对革命产生了怀

②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496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15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856 页。

疑,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 不是简单地回答红旗“能”打得多久或“不能”打得多久,而是说:“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①于是,毛泽东就分析了国际国内各种矛盾,从而“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②这就使人们打消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虑,树立革命胜利的信心,积极投入革命战争。

要掌握毛泽东实践并提倡的“领导艺术”,就非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不可,特别是我们一些领导,现在是非学习不可的时候了。

2,质量互变规律

毛泽东说:“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①这段话告诉我们,第一, 量变质变是矛盾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两种状态。当矛盾的对立双方处在统一状态的时候,这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显示出不显著的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矛盾的对立双方的统一处于破坏、分解的时候,这是事物处于质变状态,显示出显著的急剧变化的面貌。无论是量变,或者还是质变,都是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统一的表现。第二,量变质变的源泉和动力在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为什么变?什么力量促使它变?量变也好,质变也好,都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的。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对立着,彼此都要战胜对方。为了要战胜对方,必须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不然,就会被对方吃掉。这就推动双方力量的增长,虽然仍然还保持在一个统一体中,但事物发展了。双方力量的变化到一定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一方的力量压倒另一方,因为对立的双方有同一性,矛盾的各方就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使事物显示出显著的质变状态,一事物就变成了他事物。可见,事物内部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既推动事物量的变化,又推动事物由量的变化转向质的变化,以及不断由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以至无穷,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变”或“变化”,应该包括两种意思,即既指质变,也包括量变。一般来说,变化就是转化,是指质变,是事物显著的变动状态,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相反,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量变状态,往往是感受不到的,因此,以为是“不变”的。毛泽东说:“一切会有变化。腐朽的大的力量要让位给新生的小的力量。力量小的要变成大的,⋯⋯大,不可怕,大的要被小的推翻,小的要变大。”①这里讲的大变小, 小变大,指的都是质变。但是,还有一种变化,也是显著的,也是看得见摸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97 页。

② 《毛浑东选集》四卷本第 98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306—307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289—290 页。

得着,感受得到的,却不是质变。比如,一个房间里一把椅子从东边搬到西边,这台电视机从北边移到南边,或者房间里增加一把椅子,或减少一把椅子,立刻使你感觉得到,但却没有什么性质上的变化。又如一个单位,一个人从这个部门调到那个部门,增加一个人或减少一个人,也是感受得到的, 但也不一定有什么性质上的变化。当然,如果这是一个特殊人物,就有可能使这个单位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原来落后的变成先进的,或者反之,从先进的变成落后的,对此,要作具体分析。

事物的变化是量变还是质变,区别不在于显著还是不显著,而是在于超出还是没有超出一定的度。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保持自己性质稳定性的度,只要是在这个度以内的变化,不管怎么变,不管显著还是不显著,都是量变; 一旦突破了这个度,就是质变。有许多事物的质变,也不一定给人以显著的感觉,如小孩长大了,年青人变老了,这都是一种质变,如果天天同他在一块,长大成人了,或者老了,能有什么显著愿宽呢?并没有,但又不能不承认该人发生了一定的质变。

要把握好量变、质变及其关系,就要做到“胸中有数”。“‘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①量是质的表现,质是量的基础,量是一定质的量,质是一定量的质。没有无量之质,也没有无质之量,质和量是不可分的,质离不开量,量也离不开质。但是,质和量又是不同的,质是一定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量是表现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大小、范围、程度的外在的规定性。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在一定范围内,并不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如果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突破事物质的规定性的一定限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一事物就变成了他事物,这就是事物的质变。所以,脑子里要有个数量的概念,一项政策、一个规定,群众拥护的多少?反对的多少?既不表示拥护,也不表示反对的又有多少?各占多少百分比。一个单位的群众,先进的有多少,后进的有多少,中间状态的有多少,各占多大的百分比。一个外科大夫,一天主刀几次?一个月以至一年主刀几次?几次成功?几次失败?成功率多大?一堂课,认真听的有多少?不听的有多少?各占多大的百分比。如此等等,都要有正确的统计,都有一定的百分比。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制定一项政策、一个规定、一个单位及一个人是好的、应该肯定的,还是不好的,必须予以否定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只听说这个单位好,这个人好,这件事好。但好到什么程度?说不出来,这就缺乏数量的概念,没有数量的统计,不掌握一定的百分比。好或坏,这是质的概念,好到什么程度, 坏到什么程度,这是量的概念。对于一个事物,首先重要的是分清其质,判定这个事物是什么事物。但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必须深入下去,进一步掌握其量。由质到量,是对该事物认识的深入,要求更高,做起来更难。比如,我们说这朵花是红的,那朵花是白的,这是比较容易判断的,但是,要进一步搞清红到什么程度,白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有量的概念了,这就难了。事物的量变就是这种程度大小的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1332 页

变化,达到了一定度,就会到起性质的变化。所以,掌握量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有了明确的数量概念,就比较容易把握“适度原则”。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既然是限度,就有最高和最低之分,度就是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之间的这么一个幅度,这么一个范围。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即幅度, 超出了最低点,或超出了最高点,都是突破了事物的度,该事物就变成了他事物,如果事物的变化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来回摆动,该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该事物还是该事物。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度。认清事物的度,对事物的发展和我们的工作都很重要。当一个事物还有其进步性,还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时候,我们就要创造条件,使其变化控制在一定的度内;当一事物失去其存在的必然性,它的存在是多余的时候,我们就要创造条件,使其变化突破它的度,促使它变为他事物。

搞生产,发展经济,都要把握好度,太快了不好,太慢了也不好,要保持适度,太快太慢都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做到适度,才能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要同各种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关系,该热的要热, 该冷的要冷;该热的不热,该冷的不冷,都没有掌握好度。对不同的关系, 有不同的热,也有不同的冷,该热的热到一定程度,该冷的也要把握一定的度,过头和不达都是不好的。表扬一个人,宣传一件好事,都有一个度,过头了,人家说你吹,起不到积极作用;达不到一定度,人家觉得不过如此, 有啥好宣传的,也起不到教育作用。批评一个人、一件事也一样,过了头, 造成反感、对抗,失去了团结教育的作用;达不到一定的度,轻描淡写,不痛不痒,也起不了任何帮助教育的作用。唯有做到适度,才能协调各种关系, 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掌握适度原则,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就要防止“左”,也要防止右, 使我们的政策既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而尽可能地做到适度。这就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太“左” 或太右,虽然也可能适合一部分人的需要,但必竟只是极少数人拥护,不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什么叫‘左’右倾”?毛泽东说:“过去我们讲过,事物在空间、时间中运动。这里主要讲时间,人们对事物的运动观察得不合实际情况,时间还没有到,他看过头了,就叫‘左’倾,不及,就叫右倾。”①“超过时代, 超过当前的情况,在方针政策上、在行动上冒进,在斗争的问题上,在发生争论的问题上乱斗,这里‘左’,这个不好。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当前情况的后面,缺乏斗争性,这是右,这个也不好。我们党内不但有喜欢‘左’ 的,也有不少喜欢右的,或者中间偏右,都是不好的。我们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左’,也反对右。”①毛泽东总结我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我们党的历史情况表明,在我党和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时期,党内容易发生右的偏向,而在我党和国民党分裂时期,党内容易争生‘左’的偏向”。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214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152 页。

②在第一次大革命后期,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而在土地革命后期,则是一

切斗争,否认联合,⋯⋯而这两个极端的政策,都使党和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③在解放战争时期, 既有‘左’的偏向,也有右的偏向,毛泽东说:“现在的‘左’的偏向,主要的是侵犯中农,侵犯民族资产阶级,职工运动中片面强调工人眼前福利,⋯⋯这些‘左’的偏向,在过去大约两年的时间内,各解放区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有时成了严重的冒险主义倾向。⋯⋯右的偏向主要是过高地估计敌人的力量,惧怕美国大量援蒋,对长期战争一些厌倦,对国际民主力量的强大的程度有些怀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制度,对党内成份不纯和作风不纯熟视无睹等”。④建国以后,毛泽东在讲农业合作化时强调,农业合作化运动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慢了不好,太急了也不好,太慢太急都是机会主义”。①在讲到对民族资产阶级应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时则强调,“要利用,但是它那个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我们就要限制。这样的政策是又不‘左’,又不右。根本不限制,那就太右了。限制死了, 根本不准他们搞什么东西,那就太‘左’了。②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1956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十大关系,就是十个适度原则。那时就讲政府与工厂企业的关系,既要有国家政府的统一领导,又要给工厂企业一定的独立性,“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

③在利益的分配上,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国家和工厂,国

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那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④毛泽东的这些教导,无论在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中都是必须十分注意的,一旦违背了,就会犯极大的错误。

在整个民主革命过程中,由于毛泽东同志既坚持了反‘左’,又坚持了反右的正确方针,使我党的正确路线得以贯彻执行,保证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并使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得以基本完成。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违背了自己的正确思想,使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直至造成“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社会动乱,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严重损害。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制订政策,还是执行政策,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必须既反左,又反右,都必须把握好适度原则。毛泽东说:“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规,中国才有胜利的可能。”① 什么是“正规”?正规就是适度,既不左,也不右。左右摇摆,朝令夕改,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集第 1192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四卷集第 721 页。

④ 《毛泽东选集》四卷集第 1192—1193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204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208—209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集第 273 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275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集第 1193 页。

就不“正规”,也不适度。做到“正规”,把握好适度,这是一个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领导者成熟的标志,而且这里要求“全部走上正规”,而不是某一项政策和某一项策略,这是很高的要求,是努力达到的目标。我们现在也只能说基本上或总体上“走上正规”,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能顺利进行, 取得很大成绩,我们的社会稳定,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但在某个具体政策和策略则不一定“走上正规”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奖励的关系,有对候只强调思想教育,不要一点物质奖励,而在另一些时候,却只讲物质奖励, 一点也不要思想教育,这就左右摇摆,没有走上正规。走上正规就是综合二者的关系,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又重视物质奖励。只讲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要的物质奖励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就易变成空谈,收不到好的效果; 只要物质奖励,不要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掉人们的理想,迷失前进的方向, 使人们只顾眼前利益,鼠目寸光,腐朽的东西就会泛滥,同样不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只有掌握好二者统一的度,才能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不仅如此,量变质变规律还要求我们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事物的发展就其整个过程来看,又是分许多阶段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本性质没有变,过程就不会完结,该事物还是该事物。但其过程却显示出不同的阶段。这是因为,一般事物都是由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规定该事物性质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而一些非根本矛盾却发生了变化,有的产生了,有的激化了,有的解决了,有的缓和了,使事物的发展显示出阶段性来。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的质变,而整个过程仍处在量变中。从事物的整体,即从空间来看,整体都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作为整体的发展处在量变状态,但作为局部则可能完成质变,先完成某个局部的质变,然后由一个局部到更多个局部,最后造成整体的质变,旧事物被新事物所代替。

不管是过程的阶段性质变也好,不管是整体的局部性质变也好、都是要从量变开始的,都是由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有质变。因此,都必须重视平常的量的积累工作。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想一步登天,一口吃个胖子都是不行的。毛泽东在分析抗日战争过程中,如何使我之战略劣势转变为战略优势时指出:“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敌人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①不仅中国的抗日战争如此,“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②

战争如此,其他工作也一样。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原来设想的也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做“自愿互利、逐步过渡”的办法,计划十年至十五年完成。第一步,以自愿互利为原则几户或十几户农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这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仅仅只有某些社会主义因素的萌芽;第二步, 在互助组的基础上,还是以自愿互利为原则,组织农民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性质,而仅带半社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457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458 页。

会主义性质;第三步,在第二步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采取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使农民逐步适应,自然而然,形成习惯;第二,使干部逐步积累经验;第三,不会影响生产,而且还可能增产。可惜,后来的实践并没有按照原来设想的进行。既违反了自愿互利,又违反了逐步过渡的原则。这种主观设想看起来是符合循序渐进原则的,但实际上做起来却并不是。第一步,从互助组的组织开始, 需要一个巩固、发展的过程,使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迈向第二步: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而第二步又需要其自身的从建立到巩固、发展的过程,形成生产力的相当发展。每一步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每一步的巩固发展都需要时间,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一定时间。不明确每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时间,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主观地决定由第一步跳向第二步,从第二步急冲冲地飞向第三步,实际上违背了循序渐迸的原则,主观上急于求成,客观上脱离实际,违背了生产力的需要, 是一种空想,虽然勉强地实现了第三步,但给生产力带来的影响是严重的, 这种影响只是由于人为的努力,把它减轻到最低的程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由各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组成的。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是带有世界性的,各国间的影响,或大或小,或快或慢,总是存在的;毫无影响、绝对孤立是没有的。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生产力发展快一些, 走上世界发展的前面,代表世界发展的潮流,这是常有的事,中国也曾经有过;同样,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慢一些, 落在整个世界发展的后面,这也是常有的事,中国有过,别的国家也有,中国当前的情况还是如此。但是,生产力发展快,走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国家, 不可能永远快,不可能永远都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反之,生产力发展慢, 处在世界生产力发展后边的国家,也不会永远慢,永远落在后边。这是世界生产力发展辩证法本身决定的。作为世界生产力发展整体来说,各个国家的生产力是这个整体的一个局部、一个方面。客观世界矛盾的发展,有时候由于这个国家某项发明创造、某一新技术的运用,使它处在整体发展的前面, 而另一些国家、另一局部则处在整体发展的后面,这样组成一个发展的整体, 显示出整体发展的态势。这种状况保持到一定时间,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原来处在整体发展前面的,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落到后边;原来处在整体发展后边,或中间状态的国家,由于有先进经验的借鉴,或者某一新技术的运用,就有可能越到整体发展的前边, 这时的整体发展就出现另一种态势、另一种面貌。这就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辩证法,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辩证法。如果先进的部分永远先进,落后的部分永远落后,这就没有什么辩证法,既不丰富多彩,也不生动活泼, 而是呆板的僵死的可悲世界。生产力总是要发展的。生产力越发展,各国间的影响就越大,越是显示出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作过历史的总结:“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 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发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 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

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商相当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①在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发明容易“失传”,生产力也易“毁灭”,所以,社会的发展就得“各领风骚”。

今天,我们的交往是世界性的、发达的,发明能保存下来,生产力也不易被毁灭。既然可以把生产力保存下来,于是,马克思说:“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②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 运用人家的先进东西,改变自己的落后状况,把落后变成先进。但是,学习管学习,学习不能改变社会自身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③我们过去并不注意或者没有重视马克思这句话,曾经想“跳过”,或者曾经想用行政命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结果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受到了惩罚。

马克思特别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社会历史是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这样三个自然发展阶段。我们曾经把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企图取消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从自然经济跳过商品经济,一步跨到产品经济,实践证明是不行的,还得回过头来搞商品经济。当然,我们可以“缩短”商品经济阶段, 或者“减轻”商品经济带来的“痛苦”,但决不能跳过它。这里,决定作用的是人们对社会生产自身运动规律的认识,以及运用规律的自觉程度。

恩格斯说:“社会力量完全象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末,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只要我们固执地拒绝理解这种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它就总是⋯⋯起违反我们、反对我们的作用,把我们置于它的统治之下。但是它的本性一旦被理解,它就会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从魔鬼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这里的区别正象雷电中的电的破坏力同电报机和弧光灯的被驯服的电之间的区别一样,正象火灾同供人使用的火之间的区别一样。”①当人们不认识电和火的时候,电和火完全是一种自然力,人在电和火面前无能为力,电和火带给人们的只是灾难,一旦人们认识了电和火,电和火就能为我所用,造福于人类。同样,当人们不认识社会生产力时,生产力照样在起作用,不过是起了“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力的“奴仆”。这就要求人们如同研究、认识电和火一样,研究、认识生产力,提高对生产力的自觉性,真正成为自然的、生产力的主人。

诚然,主人也并不是好当的。一个人从无知的小孩进入小学,升中学, 上大学,甚至获得硕士、博士学位,都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再由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的连续发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60—6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07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07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19 页。

展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某一阶段,知识的量的积累停止了,或量的积累不足以引起新的质变,这个过程也就提前结束了,因而可能升不了中学,或上不了大学,或得不到硕士、博士学位。没有一定的知识,既不会了解电和火的性能,也不会认识生产力的本性,从而照样还是奴仆,照样成不了主人。学习是一个艰苦仔细的知识的量的积累过程,谁怕艰苦,谁不愿付出代价,谁就达不到预期目的。

我们有些人,只愿意质变,却不愿意平常的量的积累工作,正如一个运动员,只想得金牌,当世界冠军,却不愿意平常的刻苦锻炼,不懂得只有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的变化。你想当世界冠军吗?只有平时刻苦锻炼,今天咬咬牙坚持锻炼下去,达到一个新的度。明天再咬咬牙,再坚持锻炼下去,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的提高,才能逐步接近或达到世界冠军的水平,才能摘取世界冠军的桂冠。显然, 平时的这种量的积累工作是异常艰苦的,又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所以往往不愿做,往往坚持不下来,因而,也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运动员,到头来也不会有“世界冠军”的质变。为此,不妨引用“中国青年报”的两则例子。“中国青年报”1994 年 3 月 9 日 2 版一则消息说:“捷克

‘飞毛腿’帕沃尔·纳卡斯基从去年 6 月 1 日开始,每一天跑完一个马拉松,

连续跑了 280 天不曾中断,从而打破了美国人罗伯特·威斯格尔在 1982 年

10 月到 1983 年 6 月间创造的 270 天中每天跑一个马拉松全程的世界纪录”。这是何等的毅力!相比这下,“中国青年报。”在随后的接连几天中报导了我国的“国足”们在云贵高原体能测试的情况,相当一批“国足”,12 分钟跑不下 3100 米,即使跑下来的也不轻松,因此,就有了 3 月 21 日的报导:

“无论是 12 分钟胞,还是折返跑的测试,几乎每个队测完后都要躺倒一片, 休克的、昏厥的、呕吐的、哭爹喊娘的、被人抬出去的⋯⋯种种皆有之”, 于是记者称之为“‘残酷’中的悲哀”。残酷是带引号的。残酷吗?那你别当运动员了,而且还是国家级的运动员呢!如果稍为有一点人家那种“一天一个马拉松,九个月内不停脚”的精神,“残酷”又从何而来呢?悲哀倒是确实的,12 分钟跑不下 3100 米,还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不是悲哀吗?如果 12 分钟的苦都吃不下,我想中国的足球也只好“悲哀”下去了。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对立的双方,在“否定之否定”规律里就表现为肯定与否定对立的双方。任何事物都是由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构成的。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肯定这一事物是这一事物,而不是其他别的事物。否定方面是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使这一事物转化为他物。肯定与否定双方处在同一事物中,构成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显现出该事物之所以如此的面貌。可见,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

肯定与否定同处在一个事物之中,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国家和我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①资本主义国家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有资本主义的因素;资产阶级中有无产阶级的因素,无产阶级中也有资产阶级的因素;先进中有落后,落后中有先进;顺利中有困难,困难中有顺利;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42 页。

胜利中有失败,失败中有胜利;成绩中有错误,错误中有成绩:好中有坏, 坏中有好;如此等等,对任何事物都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任何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毛泽东在批评抗日战争的悲观论者时指出:“悲观主义只看见抗战中的失败,不看见抗战中的成绩,尤其不看见失败中已经包含了胜利的因素,而敌人则在胜利中包含了失败的因素”。①我之失败中,包含着胜利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失败转化为胜利:敌之胜利中, 包含着失败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胜利转化为失败。反之亦是,就是我之胜利中,也包含着失败的因素,敌之失败中,也包含着胜利的因素。请回顾我们走过的历史。四次反“围剿”都胜利了,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 难道失败是突然到来的吗?难道失败的因素不是早就包含在前几次反“围剿”的胜利之中吗?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又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伟大胜利, 结果来了个 1958 年“大跃进”的失败,以及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难道这个“失败”和“内乱”是突然降临的吗?难道前几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不是早已包含着失败和内乱的因素吗?苏联也一样,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足以同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如今却解体了,难道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偶然的吗?难道列宁、斯大林建立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内部不是早包含着失败的因素吗?毫不例外,任何事物都同时包含着相互对立的肯定与否定两个因素,问题在于认识不认识,在于谁主谁次、谁战胜谁的问题。肯定因素是主要的、占统治地位时,该事物还是该事物,如果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该事物就被否定、就变成他事物。这里应该明确,否定因素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代表事物发展方向的前进的因素,如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主义因素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因素,共产主义因素发展起来,战胜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就被共产主义所否定;二是代表腐朽的反动方面的因素,这是一种已被历史所否定,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但它仍然存在着,如社会主义社会里的资本主义因素,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里还有封建主义的因素,这些东西都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因素,如果资本主义因素战胜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社会就被否定,社会主义就倒退到资本主义,这就是旧事物的复辟,历史暂时地走回头路。不过,更应该强调“否定之否定”里讲的否定因素,主要是指第一种因素,即是代表发展方向的前进的因素,而不是指第二种因素,即是代表腐朽的反动的因素。但这种腐朽的反动的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战胜进步的革命的因素,因此我们头脑要冷静些,特别是在成绩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作全面分析,既不要让胜利冲昏头脑,也不要在困难面前丧失信心,正如毛泽东教导的那样:“往往在敌人十分起劲自己十分困难的时候,正是敌人开始不利,自己开始有利的时候。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① 这是一个关键的真正考验的时刻,看谁能吃得起苦,看谁能坚持得住!当然, 胜利是要付出代价的,毛泽东说:“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就是: 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何以解释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呢?每一战争都须支付代价,有时是极大的代价,岂非和‘保存自己’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353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381 页。

相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正确点说,是相反相成的。因为这种牺牲,不但是为了消灭敌人的需要,也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必要——部分的暂时的不保存(牺牲或支付)是为了全体的永久的保存所必需的”。①任何胜利的取得都如同战争一样,都要作出一定的牺牲,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矛盾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无此条件,矛盾就不能转化,新生的革命力量就不能战胜腐朽的反动力量,事物就不能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强调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不是外力的作用,比如今天我走在路上,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这只蚂蚁就被否定掉了。这是一种外力的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不是辩证法的否定。辩证法的否定是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两个因素相互斗争的结果,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旧事物被否定,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该事物就向前发展了。所以,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是通过否定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的,没有否定就没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也就没有发展。

事物发展的这种否定,是一种由客观事实出发,不是离出发点越来越远, 而是仿佛又回到出发点的自我运动,也就是说,不是一直否定下去,如肯定

→否定→再否定⋯⋯一直否定下去,一连串的否定,从头见不到尾,黑格尔说,这是一种“恶”的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而不是辩证法的否定。辩证法的否定强调,事物的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经过两次否定,形成三个阶段,肯定与否定组成一对矛盾,否定与否定之否定又组成一对矛盾,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其中“否定”,既是肯定的对立面,又是否定之否定的对立面,也就是说,肯定与否定之否定都以同一个“否定”为自己的对立面,两者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从肯定出发,经过两次否定,到达否定之否定,完成了一个发展周期。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了肯定阶段的某些东西,看起来好象又回到出发点去了,其实不然, 这种回复只是一种“仿佛”,并不是旧事物的复归。因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 每一次否定都是否定旧事物的本质的腐朽的东西,而把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吸收过来,作为自己发展的条件,使自己更好地发展起来,其结果,新事物不仅带有旧事物的某些东西或者痕迹,看起来好象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而实际是每一次否定都比前一次更高级、更先进。这表明新旧事物不仅有本质的不同,而且又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否定不仅是个发展的环节,同时还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毛泽东说:“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①为什么是曲折的,而不是笔直的呢?首先晕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决定的。事物的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完成了发展的一个周期,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后一个周期的起点,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地发展,竖起来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放倒了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所以,总是要显示出曲折性来。其次是肯定和否定各方力量增长的不平衡性, 有时肯定方面的力量增长得快一些,有时否定方面的力量增长得快一些,从而也显示出曲折性来。再次是特殊情况下的倒退现象,即旧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复辟,历史暂时地走回头路。毛泽东说:“历史暂时地走回头路是可能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集第 375—376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集第 141 页。

的,和平发生波折是可能的”,①但是,“一时的后退现象,不能代替总的历史规律”。②总的历史规律是前进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制约着曲折性,因此,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总是向上的、前进的。毛泽东说: “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我们应当把世界进步的情况和光明的前途,常常向人民宣传,使人民建立起胜利的信心。同时,我们还要告诉认民,告诉同志们,道路是曲折的。在革命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物,还有许多困难。⋯⋯我们宁肯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有些同志不愿意多想困难。但是困难是事实,有多少就得承认多少, 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不能设想,那一天早上, 一切反动派会统统自己跪在地下。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③ 这意思是说,不是我们不愿意走直路,而是客观事物发展本身就没有什么直路,所以,就必须准备走曲折的路。有了这种思想准备和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是大不一样的。有了这种思想准备,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了困难,出现了挫折,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努力去克服它、战胜它;不然,没有这种思想准备,碰到了一点困难,受到了一点挫折,就惊慌失措, 甚至寻死寻活的,这不仅不能更好地前进,而且必然给革命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掌握这条规律,就是要树立起必胜的信心,以下折不挠的勇气,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250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253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106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