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泽东对认识论的贡献。

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①这是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特点,也是最大的缺点,关键都在于不了解实践,都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之外,因此,都是把认识作为一种机械的照镜子式的反映,马克思称之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②马克思的唯物论同以往任何唯物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实践,有了实践观点,才有能动的辩证的反映论,离开实践,既谈不上能动,也无什么辩证可言。所以,马克思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特别强调实践。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当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③毛泽东则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④并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①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②“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③“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④“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⑤“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⑥当然,我们现代人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得来的,实际上也

就是间接绿验,“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问题,马恩都作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说: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8 页。

③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2 卷第 149 页。

④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1 页。

①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59 页—260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0 页。

④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3 页。

⑤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4 页。

⑥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4 页。

⑦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5 页。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①恩格斯说:“对布丁的检验在于吃。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让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如果这些知觉是错误的,那末我们关于这种事物可能有什么用途的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而我们的尝试就必然要失败。可是,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观念并且产生了我们所预期的目的,那末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是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相符合的。”②毛泽东继承了马、恩的观点,他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 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③又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④毛泽东的主要贡献在于实践上创导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种试验田”等一整套具体的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方法,既尽可能地保证认识的正确来源,又甚可能地避免错误的认识对于实践的危害。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需要而发生,又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⑤毛泽东说:“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 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深入,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①“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②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又是认识的归宿。认识从实践的需要出发,通过实践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用来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主要“在于改变世界”③,“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即共产主义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④从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说,认识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毛泽东说:“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86—387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1 页。

④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1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505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0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72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9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48 页。

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⑥。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⑦为理论而理论,或为认识而认识,这种理论或认识,不仅失去了目的, 没有意义,而且失去了动力,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或认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对实践的形式作了全面的分析。马克思讲过实践是人的“感性的活动”、“客观的活动”等等, 而未对实践活动的形式作深入的分析。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①,又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 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②毛泽东在讲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时说过:“实际性况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③1963 年,毛泽东在时《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语时讲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④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实践形式分为三个层次: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基本的实践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 非基本的实践活动——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以及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我们平常采用二分法,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三种形式作为基本的实践活动,以及除此之外其他非基本的实践活动。基本的实践活动一般都提这三项,这是带上时代特色的。这三项的顺序,《实践论》的提法是科学的,无论从其产生的先后,或者还是从其所起作用的大小,第一位的应该是生产实践,这是毛泽东《实践论》里特别强调过的,因为有了生产活动,以及为了生产实践活动,所以才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①,并且在提出实践形式的时候是在阶级斗争激烈的时候,所以把阶级斗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了这两项实践活动,然后才有科学,才有真正的科学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是从这两项实践活中派生出来的,也是为这两项实践活动服务的,特别是生产实践中派生出来的,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毛泽东 1963 年的摆法,把阶级斗争放在第一位,看来是在强调阶级斗争了,因为在当时毛泽东的思想里阶级斗争很严重,阶级斗争比什么都重要,

⑤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⑥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8 页。

⑦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9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59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260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1 页。

④ 《人民日报》1964 年 7 月 14 日。

①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 260 页。

所以就把阶级斗争提到前边去,以示重视。根据客观实际情况,我们现在的提法还是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好,在顺序上还是应该把生产实践放在第一位。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看,科学实验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不是一定要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呢?看来现在还没有这种必要。

毛泽东对人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理论。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系统地阐明了认识的两次飞跃及其无限发展过程。

人的认识是个辩证发展过程,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毛泽东对这个“辩证的途径”作了全面的深刻的分析。“生动的直观”指的就是实践,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毛泽东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 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性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①即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②理性的认识之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达到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③因此,“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这就是认识的辩证法。”④要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一是“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⑤ 二是“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波、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⑥但人的“思考”或思维过程必须符合思维规律,不然,材料再丰富也达不到目的的。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⑦

那么,获得了对于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以后,认识是不是完成了呢?“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未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 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①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②人们把对于客观过程的认识用来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目的,证明认识是正确的,人们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算是完成了;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证明认识不正确,认识运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证明认识不正确,认识运动没有完成。部分地达到了预期目的,证明部分的正

① 《列宁全集》第 38 卷第 215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7—268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3 页。

④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7 页。

⑤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7 页。

⑥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8 页。

⑦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8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8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69 页。

确。“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 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③客观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因此,人们的认识活动也是无止境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仍是无限发展的过程,一次比一次更深入,一次比一次再高级,永远没有止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④

总之,认识从实践开始,又最终归结到实践,如果把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突出贡献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科学地阐发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71 页。

④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27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