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化雨,点点滴滴都是爱

晴朗的天气容易使人心悦情怡,金秋 10 月中旬的一天中午,流金一般的阳光倾泻着。年轻的女讲师徐小蕾骑青一辆紫罗兰色的小车下班回家。当她穿过师大学生大食堂前一条路时,忽然被出现在视野里的一幕情景惊呆了。只见食堂前的洗碗水池边,一名男生趁人不注意,迅速地俯下身去,从水池里捡起两个别人扔掉的馒头,放进了自己的饭盒,然后慌乱地迈着脚步走了。

那个同学的背影融进熙熙攘攘的人群的一瞬间,善良而又敏感的徐小蕾马上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事。她从车上跳下来,震惊很快化成涩热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几个过路的大学生莫名地望着失态的她。她一手牵着车,另一手掏出手帕捂住脸,匆匆地出了学校大门。好几天,她情绪变得很低落, 夜里,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脑子里始终盘旋着那一瞬间的情景。

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文科班的班主任,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她并非没有注意到本班贫困生的问题,开学的第一天,在接待新生时,她从一名来自丰县农村的新生余小桂手中接过一叠零钱组成的学费时,她就意识到了。后来,她做余小桂所在班的班主任,曾组织同学捐款帮助余小桂和其他几名家境贫困的同学。

那天中午的发现,更深地触痛了她的心。她知道,就这样零零碎碎地做解困工作,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困的。贫穷不只是在一个余小桂,不只在一个班,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地区发展的差异,家庭收入的差异,城乡的差异, 以及难以预测的天灾人祸在一些家庭中造成的困难不是短时间就能消除的。

她开始找同学谈心,找班干部协商,渐渐地,她忧郁的眉结舒展开来, 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她设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勤工俭学和多方争取,筹集一笔基金,用来源源不断地资助一届届贫困生。全班同学非常兴奋,他们三言两语,给这笔即将诞生的基金取了一个动人的名字——爱心基金。

星期天的凌晨,石城的冷风夹着毛毛细雨,为“爱心基金”的创设而开展的第一次行动拉开了序幕。6 点多钟,36 名大学生集中在师大的门口,他们骑着三轮车和自行车,驮着一叠叠厚重的报纸准备分两组分别前往南湖小区和丁家桥小区,为某公司发送两万多份报纸广告。

担任了班干部的余小桂如今已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大学生。贫困曾使他在入学前做出弃学的傻决定,也曾使他在勉强入学后,几度欲中止学业。但是, 同宿舍的同学每人每月拿出 5 元钱支持他,两个月下来,他既感动又不安。创立“爱心基金”的主意使他一下子发现了希望之光,如果能利用假日勤工俭学,解决自己的困难,而且帮助其他贫困的同学,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此刻,他和副班长小仇把每一份报纸叠得整整齐齐,堆放进三轮车内。

同学们劝他不要堆得太多,不然车子踩起来会很吃力。余小桂说:“在家时,我已经种了好几年责任田,什么样的苦都能吃。吃这样的苦,更值得!”两万多份报纸,把同学们骑的三轮车、自行车的车胎压得扁扁的。他们齐心协力,骑的骑、推的推,在小雨里艰难地走向目的地。有的同学因为道路生疏, 走街串巷,迷了路,绕了弯路,⋯⋯在目的地,他们捧着厚厚的报纸,热情洋溢地分发给过往行人。36 个年轻人,忙碌了一整天,终于挣得了“爱心基金”的第一笔资金:359 元钱。

黄昏的时候,小雨越下越大,静静地滋润着校园的每一寸土地。36 位同学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学校,他们的头发被小雨淋得湿透,有两名身体虚弱的女生发起了低烧。得知他们此次行动的同学在师大广播电台为他们点播了一首《爱的奉献》: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优美深情的歌声随雨飘送,点点滴滴地渗透进人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