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的贴心人

——记巴东县鼓楼乡党委书记谭本宣

“敬爱的谭书记,我也是你领导下的一位公民,我在家大病 3 天,茶水未沾,无人问管。你访贫问苦,走了千家万户,为何不到我家来走一走?你号召全乡农民大办农业,别人家的包谷已薅完二道草,可我家草比苗还高, 请你也来看一看⋯⋯”

农妇田世莲的这封信是写给乡党委书记的,也是写给她丈夫的。她丈夫谭本宣是巴东县鼓楼乡党委书记,谁叫她是他的妻子呢?

谭本宣是 1986 年调任鼓楼乡党委书记的。当时,这个偏僻高寨山乡好多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的打葛粉充饥,有的背井离乡去讨饭。“为官一场,不能让老百姓吃饱饭,真是愧对苍天啊⋯⋯”从此,访贫问苦帮助特困户摆脱贫困,就成了谭本宣心之所系的大事。

响板溪村田延柱家门前有一截刻满刀痕的树桩,每一道刀痕都记载着曲折动人的故事。1988 年,他家四口人都还住在树皮棚子里,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初冬的一天,由延柱想摆脱生活的压力,拿着绳子正准备上吊。谭本宣恰好赶到并劝止了。这件事像重石压在他的心头,他深感扶贫若不先扶志, 一切都会付诸东流。他一方面想办法解决田延柱的具体困难,一方面手把手地带着他春种夏管秋收,第二年,田延柱不仅收了数百公斤粮食,杀了年猪, 而且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帮助下盖了新房。曾经寻死的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劳动的喜悦,也真正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此后,他们一家每年都交售爱国粮,今年的存款已经达到 5000 元。田延柱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位党的好干部,谭本宣每到他家来一次,他就在门前的树桩上刻上一道刀痕。整整八年, 树桩上的刀痕已经重重叠叠,无法辨认,但由延柱心里那本帐却清清楚楚。

过去住在岩洞里的王生林父子俩更不会忘记,是谭本宣带他们走出了“原始社会”。1988 年,谭本宣与一位副乡长翻越几十公里山路来到胡家荒沟, 看到一个岩洞冒出一股股炊烟,谭本宣循着一条毛毛小路艰难地往上攀越到洞口,看到了一副令人心酸的情景:三块石头支着一口破锅,几块木板上铺着茅草,半条脏兮兮的烂棉絮⋯⋯谭本宣流泪了,他自责地对王生林父子说: “是我工作没做好,让你们受苦了。”谭本宣当场决定:给王生林家买 250 公斤包谷,150 公斤化肥,解决他家为当前的生产、生活困难,又安排村组出义务工给他建新房。三个月后,谭本宣组织干部群众为王生林父子修起了两间 60 平方米的新房。当谭本宣接他搬出岩洞时,王生林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打这以后,乡里组织出义务工的时候,他总是出工最早、投工最多, 他以这种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党和政府的敬意。

对谭本宣来说,全乡 15000 多口人的衣食住行是最令他牵肠挂肚的事, 有多少人缺吃缺穿,有多少住房需要重建,他了如指掌。他是贫困户家中的常客,更是贫困户的当家人。每次到贫困户家中,他的话题总是离不开田里的苗子齐不齐;圈里的猪壮不壮;园里的经济林木有了收益没有。贫困户都能揣摩书记的心思了,有了高兴的事儿,大老远到乡政府就为了告诉书记一声,有了为难的事,他们最先想到的也是他们的谭书记,用他们的话说,谭书记不是外人。

8 年来,谭本宣多次被评为省、州、县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鼓楼乡人民心中,他是一道压不垮的脊梁;是贫困户的真正贴心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