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济大户”到“百强乡镇”

——官店镇苦于脱贫纪实

湖北省建始县官店镇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镇,全镇平均海泼1500 米,位于四县交界处,距县城 130 多公里。

8 年前,该镇在鄂西是一个有名的“救济大户”,70%的农户缺粮,每

年要吃救济粮 60 多万公斤;90%的户欠债,有 1780 户住茅草棚,17 户住岩洞。如今官店镇面貌大变,1996 年人均产粮 500 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 1500 元,全镇财政收入过 600 万元,跻身湖北省山区“百强乡镇”行列。

巨变是怎样发生的?他们成功的秘诀和经验是什么?

从转变观念抓起

1988 年 10 月,调整后官店区委(1996 年改为镇)一班人讨论工作目标时,“特困帽子”是保还是摘成了热门话题。

长期以来,讨照顾、发救济成了乡村几级干部的主要工作,有的干部讲政绩时,开口就是从上级争取了多少救济粮、救济款,一些群众也把能多发救济的干部视为“好干部”。新上伍的区委书记刘银昌感到,不能把这种扭曲的荣与辱、是与非观念转变过来,治穷脱贫无从谈起。

区委班子成员聚到了一起。大家重新审视 1986 年县里为挤进全国重点贫困县而拍摄的录相汇报片《大山在呼唤》中那些令人难忘的镜头:半边破锅、几个破碗、树杈支床、树墩当桌⋯⋯刘银昌激动地说:“有人看了觉得光荣, 今后要救济可以更加理直气壮,我感到的却是耻辱!如果把穷作为‘等、靠、要’的‘王牌’,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的干部干什么?”区委成员们也列举亲身经历的事例,历数“等、靠、要”带来的恶果。

深刻的反思使区委一班人认识到,大山在呼唤,仅仅呼唤上级的支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呼唤出全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从这一认识出发,区委提出:自己的穷帽自己摘,苦干 5 年,告别贫困。

转变观念换脑筋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下决心、动真格。为此,区委成员分头深入乡村,与干部促膝谈心,用照京乡苦干 3 年,变“十无”(无学校,无电灯等)为“十有”,由每年吃 5 万多公斤救济粮到每年向国家交

5 万多公斤定购粮的典型经验启发大家。同时也抓了一些“不想变”的典型, 对少数抱着“等、靠、要”思想不放,怕苦怕累又屡教不改的干部,果断地作了处理,大胆起用了一批敢于攻坚、善于攻坚的开拓型干部。

靠苦干实干创业

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开始出现时都显得“离经叛道”一样,官店这种不靠现成的“特困大树”乘凉的作法,在已经习惯打着“特困”招牌向上伸手的人眼里,不仅是不识时务的蛮干,而是呆头呆脑的傻干。“上头”有人公开讥讽刘银昌“只晓开老荒挖生土”,“下头”有人上书省、州、县各级告刘银昌“劳民伤财”,用干部群众的血汗为个人沽名钓誉。在这上有压力, 下有阻力的情况下,刘银昌和区委一班人没有退缩,硬是用苦干的精神、苦干的成效,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赢得了上级党政组织的肯定和支持。

8 年来,区乡干部为治山治水,修路办电等“硬环境建设”累计投入义

务工 7 万多个,折合资金近 70 万元。其中区级领导投工就达 7200 个。干部

人均每年参加义务劳动都在 60 天以上。比谁身上晒得黑,比谁手上茧子多在干部中成了一种新的“时尚”。

干部的率先垂范激发了群众的苦干热情。1990 年春夏之交,区里在红沙溪乡组织开荒种茶大会战。800 多人冒着酷暑,披荆斩棘,大战 20 多天,挖断锄头 187 把,硬是在荆棘丛生的 5 个山头上造出了 500 多亩高标准速生高产密植茶园。

1994 年隆冬,为修通至鱼精乡的公路,区里组织 400 多干部群众,住工

棚,吃干粮,顶风冒雪,日夜奋战,在仅有 5 个晴天的情况下,苦战半个月,

用上级投入的 5 万元扶持资金,修通了本需投资 120 万元的公路。紧接着, 应后山湾群众“宁愿把年猪卖掉,也要修公路”的请求,在临近年关的情况下,又在后山湾摆开了修路战场,原定大年三十休息,谁知群众不肯停工, 一直干到正月初七,修通了 19·9 公里公路。

就是凭这种战天斗地的苦干精神,全区干部群众 8 年来用上级扶持的不

到 200 万元资金,兴修了总里程达 435 公里的分村公路,使 49 个村中的 47

个村通了公路,379 个组有 320 个组可用机动车辆跑运输;用不到 100 万元

的专项扶贫贷款,完成了资产总值达 800 多万元的 40 多个村级集体经济开发

项目;用 100 万元的教育扶持资金,新修改造了中小学校舍。同时,乡乡建起了广播站,广播入户率达 75%,电视覆盖率达 70%,还建起了 14 个乡卫生所,22 个村卫生室,乡乡开通了程控电话。

向大山深处挖潜 山区脱贫的包袱是山,希望和出路也在山。

官店区委立足于挖掘山的潜力,发挥山的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了“长

抓林,中抓特、当年狠抓粮烟猪”的经济开发思路,大力实施“一三五”工程,即:人均一亩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人均 3 亩经济作物,人均 5 亩用材林。并根据全区对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分布的特点,按照高山以药材、日本落叶松为主,次高山以烟叶、魔芋、粮食为主,低山以茶、水果、粮食为主的“三线”格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实施系统开发。

近年来,在大力推广地膜玉米等实用技术,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全区粮食稳定在 5 万亩左右,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人均近 2 亩;营造

以药材为主的高效经济林基地 10 万亩;营造以药材为主的高效经济林基地

10 万多亩,人增 2 亩以上;建成较为巩固的优质白肋烟基地 2. 2 万亩,1996

年收入 2000 万元,提供税收 500 万元;建成魔芋基地 1. 5 万亩, 1996 年

收入 5250 万元;户均出栏生猪 2.5 头,建成 1 万亩速生高产密植茶园,并以

茶叶加工为主,新建农产品加工实体 34 个,组建农产品流通实体 16 个,初步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官店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经济收入的提高,带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官店镇 70%的农户还清了历史欠债,70%的农户新修了住房,40%的农户有了存款,50%的农户买了电视机。农民购置机动车辆和其他大型农具的势头也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