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带头人

——记闵行区东吴村党总支书记吴山弟

过去,闵行区莘庄镇东吴村穷得连电费也交不起。然而近三年来,这个村的产值平均每年以 75%的速度增长,不仅告别了贫困,而且已成为闵行区的富裕村之一。与这一非凡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是东吴村致富的带头人,村党总支书记吴山弟。今年 5 月,村里群众自发地送了他一面锦旗:人民公仆为人民。

成功之路

吴山弟 1988 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群众医疗费报销不了,老人养老金发不出。

受命于困难之际的吴山弟感到要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首先要加快发展经济。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项目的东吴村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困境,就要扬长避短,寻找捷径。他和支部一班人经过分析,决定与上海异型钢管厂联营,借国有大企业的实力和技术,实现东吴村历史性的跨越。吴山弟和他的同伴们一家一户做工作,动员群众,想方设法,集资建石。在吴山弟的动员下,村里七拼八凑,终于集起了一笔可观的启动资金,吴山弟同时还得到银行的支持,借了一笔贷款,建起了上海异型钢厂挤压分厂。1992 年, 这个厂赢利 2000 多万元,东吴村第一步就赶上了周围村的发展水平。

在成绩面前,吴山弟和党支部一班人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快,新加坡、日本、意、美等国以及港台地区一批三资企业落户东吴。这些技术新、起点高、市场潜力大的三资企业使东亚村翅膀丰满起来。1993 年,东吴开始超越周围村的发展水平,成为一只搏击风浪的雄鹰。 1994 年,随着上海三年大变样的实现和地铁一号线延伸莘庄规划的制

定,吴山弟又一次敏税地感到,毗邻市区,交通便利的闵行区已经成为上海中心城的延伸,地处莘庄镇边缘的东吴村势必成为市民动迁的热土。

吴山弟和支部一班人抓住机遇,迅速投入第三产业,在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招商引资大显身手,短短一年左右时间,近 1000 亩土地开发上马,目前有

些已经竣工,有力地支援了旧城区的改造。东吴村 1994 年跨入了“亿元村” 行列,成为闵行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金牌得主。今年,他们又组建了多元化经营的市级集团——上海莘吴集团。这支庞大的“舰队”,将使东吴村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继续发展壮大。

得胜之道

吴山弟认为,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农村以及农民要想在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借助人才的力量。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他想方设法招揽人才,依靠人才治村治厂。

上海英宝橡塑有限公司是一家沪台合资企业,这家企业 70%以上的人员是招聘引进的。副总经理梅克明来自新疆,1994 年,在原先管理这个厂的台商经营不善,债务累累又甩手不管的情况下,梅克明重新部署发展战略,依靠自己培养的技术力量提高产品档次,使之全部外销日本。到年底,不仅还清外债,而且创利达 300 万元。

除了引进人才,吴山弟还大力培养本村的青年人。在东吴村,无论哪个青年,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奖学金。在吴山弟的倡导下, 东吴年轻人立志成才、报效家乡的风气越来越浓,大学生彭德林放弃了在大学里任教的优越条件,1993 年回到村里,用自己学得的本领回报乡亲的哺育。

奉献之歌

肩负着东吴人重托的吴山弟,把振兴东吴、造福乡亲,视为自己神圣的使命。一个雨天,他来到村里 80 多岁的老人朱引珍家,发现朱老太的房子漏

得很厉害,立即派人为老人重盖了两间新房。村里 145 位老人冷暖时刻挂在吴山弟的心上。与几年前相比,老人们不仅医疗费用可按规定全部报销,养老金也从原来的每月 20 元增加至 150 元。1994 年,全村用于村民福利性开

支就达 200 多万元。东吴的今天,村富民足,1994 年人均收入 6624 元。这里,洁白宽敞的水泥大道代替了昔日泥泞小道;18 家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 代替了昔日的小作坊;一个个懂技术善管理的企业家正成为东吴的中坚力量。作为东吴村的带头人——吴山弟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