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的情怀

——武钢公司十二年对口扶贫纪实

5 月 13 日,香港钜东国际有限公司与新洲县旧街乡签下合同,由港方出

资 300 万元,武钢投资 100 万元给旧街乡作为股金,合股组建武汉钢扶经济开发总公司。合资股份公司的建立,无疑将使旧街经济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并使之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这是 12 年来武钢对口扶持旧街老区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武钢工人老大哥倾情扶贫作出的新奉献。

旧街,地处大别山南麓余脉。徐向前、李先念、张体学等曾率部在这里战斗过;刘邓大军在这里留下了驰骋的足迹,旧街老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 有 400 多名烈士为国捐躯,写下了壮丽的历史篇章。建国以后,为了摆脱贫

困,不屈的旧街人向大自然展开了英勇的搏斗。但是,直到 1984 年春节前夕, 当时的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带着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到旧街老区考察, 看到的情景是:进山无路行,照明用油灯,细伢上课茅屋蹲⋯⋯老区人民的贫寒境况,使大家自责的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涌。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武汉市作出了举全市之力、对口扶持贫困老区的工作部署。

武钢人率先行动。他们对口扶持旧街乡,同旧街人民一道展开了向贫困博击、向小康迈进的持久战。

几年来,武钢共无偿投入扶贫资金和物资约千万元,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开发项目近 200 个。扶持全乡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公路,90%的农民

群众饮上了清洁水;兴建中小型泵站 21 座,修整塘堰 25 处,使旱涝保收面

积达 9000 亩,稳定地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兴建、改建了全乡所有的中小学

校,广泛开展捐资助学“希望工程”活动,使全乡的 181 名特困失学儿童重

返校园;扶持兴办乡、村企业 15 个,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种养、建筑、建材、机械和劳务输出五大支柱产业。

武钢的对口扶持,对旧街老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产生了“裂变”效应。1995 年与 1984 年相比,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由 600 万元增加到

1.25 亿万,增长了近 20 倍;农业和非农业产值比例由过去的 8:2 变成了 2: 8;有三分之二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20 元增加到 1170 元。

旧街有口皆碑:“感谢武钢工人老大哥来扶贫,如今咱庄户人,出门走公路,点灯不用油,茅草屋变成了新高楼!”

武汉市政府对武钢的对口扶贫给予充分肯定,授予武钢为全市唯一的“扶贫立功单位”,号召全市向武钢学习,把社会扶贫工作推向新阶段。

旧街乡耕地资源极度缺乏,且大多为石山。武钢人认识到,旧街乡有丰富的劳力资源和建材资源,而武钢有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把这两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产生 1+1>2 的组合效应。于是,他们在稳定发展

农业的基础上,把着眼点放在增加老区造血功能上。

为了开发石材资源,武钢从 1985 年起先后扶持兴办了 5 个采石场。1988 年,武钢公司出资、出设备、出技术,旧街乡出土地、出劳力、建起了旧街乡钢扶机械厂,并按照武钢企业模式进行管理,使之成为乡骨干企业。

旧街素称建筑之乡,历年有千余名泥瓦匠在外闯荡。1992 年,武钢扶持旧街乡建立了钢材建筑公司,现已发展到 9 个施工队,吸收农村劳动力 230 人。这个公司还无偿地为其他建筑队培养大量技术、管理人才。在他们的组织下,旧街乡近几年 3000 名劳力外出从事建筑业,约占全乡劳力的三分之一。

在红钢城,有一个新洲县旧街乡驻武钢办事处,是 1000 余名旧街农民有计划有组织地进入武钢劳务输出的“首脑机关”。办事处每年根据武钢所属企业的用工需要情况,在本乡招收剩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并负责进行管理和教育。武钢对旧街劳务工实行同工同酬,劳务工中有的当上了班组长,有 130 多人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或先进生产者。旧街流厅着一种说法:“务工一人, 翻身一户;一户脱贫,鼓舞一群。”在武钢打工的农民,大多成了当地的小康户。

武钢人认为,治穷先治愚,扶贫要扶本,发展教育是山区致富的根本大计。为此,武钢公司及其所属的二级厂矿展开了扶持旧街乡修建校舍的竞赛。1985 年以来,他们共投资 200 万元建了 14 所小学、 1 所高标准的中学,送

了 2000 余套课桌椅,增补教学用具、科普读物无以计数。

1995 年,武钢各子弟学校同旧街乡十几所学校开展了“手拉手,一对一”

希望工程活动。武钢公司的干部职工在短时间内捐款 13 万元,旧街乡 181 名特困失学儿童被个人、集体踊跃承接。分管扶贫工作的熊安芬副总经理第一个报名资助,公司其他领导、工程师以及刚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都积极捐资帮助孩子们去圆读书梦。

孤苦伶仃、出世六个月就失去双亲的小洁香,放牛时曾拿出以前的课本哭着对姑姑说:“我要读书!”二炼钢厂打字员许天祥,一个普通的武钢人, 在报纸上读到这件事的报道时,伤心地哭了,自己的童年跟小洁香多么相似! 她立即打电话到处联系,要求资助这个孩子。洁香幸运地得到了许妈妈无限的母爱⋯⋯

武钢人不仅把兴教助学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而且把它作为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来抓,用贫困地区学生勤劳刻苦、好学上进的事例来教育武钢职工子弟。

12 个春秋,武钢人倾情扶贫为何始终不渝?

熊安芬动情地说:“武钢是党建的,是人民建的,是老区人民流了很多鲜血建起来的。现在老区人民还很穷,我们扶持老区没有什么可含糊的,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义务。”“对口扶贫是相互支持,是双向效应。武钢在经济上扶持了老区,而老区在革命传统、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给予了武

钢职工很大的支持和激励,就象牛顿的作用与反作用原理一样。”掷地有声的话语,既体现了辩证法,又体现了武钢领导集体和武钢人崇高的思想境界。由此,扶贫工作不仅成为武钢上下共同的自觉行动,而且使之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从 1980 年至今,武钢高层领导换了四届,却始终如一地把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公司专门设置了扶贫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人员,并派扶贫乡镇长到旧街任职。武钢的二级厂矿企业对口扶持旧街的 15 个村,并确定了扶贫专管人员。公司每年制定扶贫工作计划,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 为扶持旧街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具体到每个枝枝节节。12 年来,一叠叠专门文件,一个个深思熟虑后的重大举措,无不说明了武钢人的认真与真诚。

春秋时,介之推割股疗君饥,这是牺牲自我奉献精神的体现。今天,我们看到,武钢 7 万人从主体厂剥离,3000 子弟待业,然而,他们把珍贵的机会让给了旧街人民,1000 名旧街剩余劳动力走进了武钢。还有钢扶建筑公司,武钢拿出自己的工程建设项目来哺育这支老区人组成的建筑队伍。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武钢人回顾为扶贫奋斗的 12 年,盯住下一个宏伟目标——在本世纪末把旧街建设成武汉的华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