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永在

——上海市“送温暖”纪实

当上海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当日新月异的改革大潮再次将上海推向世纪之交的龙头地位时,这座已有 100 年历史,拥有

500 万产业工人的大都市,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洗礼。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变革,使上海的一些企业陷入了困境,一部分市民生活出现了困难。

帮困!这一震撼人心的字眼、出现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的日常生活里。社会向这些困难中的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由爱心构建的“民心工程” 告诉世人:在改革开放的大上海,爱心正在汇成滚滚洪流。

再就业,写就爱心新篇章

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据市总工会最近对全市 69 个区县局系统的一项跟踪调查表明:下岗待工人员达到 21.5 万人,比去年同口径调查上升 8%,目前本市职工下岗待工率为 5. 8%,又较去年同期上升 0.6%。

为帮助企业富余人员走向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市总工会在宝山区东方国贸批发市场建立了再就业培训基地,免费为下岗职工提供 200 个营业摊位, 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经营。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上海纺织业,在实施战略性大调整中将有 30 万人下岗,纺织工会坚持“无情调整、有情操作”的指导思想,帮助职工树立“适者生存”的观念,并以情以理的精神,唤起全社会对安置下岗职工的支持。“空嫂”、“商嫂”、“地嫂”的出现,为纺织“再就业工程”拓宽了道路。最近,纺织工会决定在产业工会中设立再就业工作部,为下岗职工排忧解难。

上海电线电缆(集团)公司工会以连锁店形式在居民区开办黎明超市, 使一批下岗人员走向新的岗位。

作为上海市建设主力军的建工集团每年承担约 40%的市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在工地上,女职工似乎显得多余,一下子便有了 1307 名下岗人员,建工集团工会从“关心、帮助、稳定”入手,为下岗人员建档立卡,培训技能, 建立系统工程,为她们解难送情⋯⋯

为使下岗工人再就业,一些区、局工会纷纷成立职业介绍所,为下岗职工牵线搭桥,一批职业“红娘”为困难中的人倾诉真情——

杨仲芳,年近花甲、视力只有 0.2,作为纺织工会职业介绍所副处长, 她整日东奔西走。她脑子里,记载着众多下岗人员的档案,哪类职业适合哪类人,她了解得一清二楚。只要在她那里备了案,就有就业的希望。

马迎春,元件五厂的工会主席,她走路逛街,听人聊天都忘不了为待岗工人介绍上岗机会,“当红娘,就不怕磨破嘴皮。”为了使厂里 4 名女工能应聘到巴黎春天百货公司,她硬是和挡驾的小姐磨了三四个小时,接着又向经理热心介绍,最后公司录用了其中 3 名,如今,在她的热心推荐下,已有

20 名下岗职工重新就职。

送温暖、情暖众人心

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上海,送温暖活动开展至今已达 4 年。由党政工团共同参与、市民主动介入的爱流正在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动脉里流淌、涌动。

黄菊、徐匡迪等领导纷纷走进困难职工家庭嘘寒问暖;

市总工会一年四季马不停蹄地兵分几路慰问困难职工和企业; 许多企业和个人纷纷加入了这场爱心大行动。

元旦前夕,副市长蒋以任、市总工会主席包信宝专程来到上海电池机械厂下岗职工刘楚昌家里。刘和在里弄福利厂工作的妻子,工资都较低,又有一个女儿在中学就读,生活困难,蒋以任,包信宝把新被褥和 500 元慰问金送给刘楚昌。接着,他们又来到中联化工厂长病假职工黄腊娥家中,黄长期患病还要抚养一个在校读书的女儿。她 接过慰问金和物品,激动得泣不成声。

今年 1 月 22 日,冒着霏霏细雨,市委副书记陈至立踏进入了复旦大学退休教授张四维老师的家门,向张老师送上救助金和水果、食油。张老师患胃癌开刀 1 年多。陈至立详细地询问了医疗情况,了解他的家庭困难。张老师感动地说:有各级领导的真诚关心,我感到很温暖。

去年新春伊始,全国总工会副主席腾一龙千里迢迢来到上海,一放下行装,就赶往困难企业上海电磁线厂,为企业走出困境出谋划策。

静安区,是大上海的黄金区域,却有十分之一的人民群众还处在比较困难的境地。为了帮助这些身处困境的群众,区委、区政府采用与特困户“一对一结对子”的方法,在区机关党员、干部中构建“帮困”凝聚力工程。

特困对象任雅珠因患红斑狼疮,曾三次从死神手中挣脱,整整 9 年病

休在家,每月生活费仅 100 多元,微薄的收入既要用于治病又要负担读初中的女儿的费用。去年初她成了静安区文化局结对帮困对象,她的困难连着文化局每位职工的心。为了让她女儿求学,局里展开募捐活动,从党委书记到普通科员,大家从家里拿来被子、衣服、毛线等,连同募集的 1600 多元钱, 由工会主席孙惠芬代表全局赠给任雅珠。

春风拂面,结对帮困在静安区大街小巷不断扩展、延伸,在上海的角角落落延伸。

1995 年初,上海市总工会提出各级工会要扶贫帮困一万户。事实上,到

去年底,“三定”帮困对象已从 1 万户增至 1. 2 万户,市总工会机关 160

名干部,每人从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定向帮助困难企业的 100 户特困职工家庭。

构筑扶贫帮困的基石

世界不能没有爱,社会不能没有真情。然而,付出爱心,付出真情,也必须有经济实力作支撑。

为了帮助困难中的职工,市总工会先后发起、牵头组建了两个扶贫帮困基金和一个物资互助中心,为困难职工提供及时的帮助。

——市总工会发起创建的待业职工救急救难基金会已筹集资金 1000 万

余元,仅去年一年就向 1543 人次的困难职工发放了 103 万元救济款。

  • —1994 年市总工会协助政府筹建的社会帮困基金会,现已筹集

3500 万元,到 1995 年底已对部分困难企业的困难职工捉供了 197 万元的帮困经费。

  • —1994 年建立的职工物资互助中心已募集了价值百万余元的生

活物资,已为 3000 余名困难职工定期发放了价值 60 多万元的生活用品。

全市有 48 个区、县、局工会参与建立的各类扶贫帮困基金已筹集资金

7000 余万元。各行业工会和系统工会筹集的各类济难扶贫基金总额已达

900 余万元,从 1994 年至今,已帮助困难职工 463499 人次,动用基金 4686.9 万元。

播洒爱心,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追求。1994 年成立的上海慈善基金会已筹集资金 5570 万元。在“行善”册上,记载着一个又一个企业和个人的义举:

已故理发师曹炳生是第一位为基金会捐款的人,捐款数 1000 元;

香港实业家荣智建先生,捐助 1000 万元港币;

宝山一位老干部,家里看的是黑白电视机,可他却捐出了全部离休金—

— 1000 元;

已故副市长倪天增的妻子郑礼贞捐出了“倪天增教育发展基金会”中最大一笔款项——5l.49 万元。

上海长虹沙发家具总汇向基金会捐赠人民币 100 万元;香港骏升国际集

团赠 100 万元港币⋯⋯

成千上万的爱心真情,有力地托起了都市扶贫帮困事业。各种基金恰如一杯杯甘霖,送向饥渴的人们。

1995 年下半年开学前夕,一位母亲终于舒展了紧锁多日的愁眉,笑容满

面,开开心心地把女儿送进了学校。因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的 400 多元学费有了着落,上海社会帮困基金会在开学前为她们家送去了助学金,像这样得到助学金的家庭已有千余户。基金会,构建起大都市的“希望工程”。

19 岁的李祖铭因患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仅医药就需 50 多万元,为了挽救爱子的生命,这个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困境之中,社会帮困基金会、慈善基金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他家送去了数千元。

居住在虬江路的 81 岁孤老贺素珍,老伴早在 20 多年前就病故,膝下无子女,生活靠救济。上海慈善基金会建立的孤老“温馨家庭”给她带来了福音。如今,她的居室装修一新,取暖器、电热毯、电风扇等日常生活用品齐全。家中还装着求助电铃。面对社会给予的种种关心,老太连声赞道:“新社会好!共产党好!”

扶贫解困,送温暖,正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最崇高的事业。她像一座桥梁、一条纽带,把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紧紧联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