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金钥匙交给农民

告别繁华的省城武汉,离开省工商银行舒适的工作环境,丁心安踏上了孝昌县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出任这里的第一任科技副县长。

这是 1995 年 7 月 4 日。到孝昌县上任的第一天,他面对的是这样一组令人心寒的数字:全县 60 万人口,有近 1/3 处在温饱线以下;人均财政收入只有 16.8 元,比全省最低的县还少 22 元;人均储蓄 13 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10;科技人员十分匮乏,全县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只有 2 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占全县人口的比重不到 1%,仅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1/4。为此,“科教建县”已随 1993 年 6 月 15 日孝昌的诞生而写进了建县大纲。

身为首任科技副县长,丁心安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作为“科教建县” 的实践带头人,丁心安更明白自己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于是,他初到孝昌县,便从西南地区的平原腹地到东北部的丘陵山区,走遍了全县的 12 个乡镇,对全县的科技现状作实地调查。20 多天下来,他的鞋子破了,衣服脏了, 人黑了、瘦了,然而心中却有数了:由于人们科技意识淡薄,全县科技发展落后,广大农民还在用他们粗放的生产方式,耕种祖辈的传统品种作物,重复着他们古老的春夏秋冬!他根据孝昌县现有的自然资源,多次咨询有关专家后,在脑子里形成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靠天吃菇终非长策,科学种菇才是出路。从此,他把小悟乡张家冲村作为示范点,串村走户,作工作,当“导演”,与农户干在一起,累在一起。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张家冲村香菇大丰收。然而,农民却不知道丰收的香菇卖向哪里。丁心安到武汉,求助于黄家营蔬菜批发市场总经理:“这是农民的血汗,也是我们的希望!” 丁心安这位昔日的同学二话没说,立即在市场的显眼位置无偿地提供了一个摊位。接着,丁心安连夜押车,将鲜菇运往武汉。

为了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丁心安又来到孝感城,通过多方联系,在大东门、彭家湾、园林路建立了 3 个批发点。5 万公斤鲜菇销售一空,户均收入 5000 元。当年仅此一项收入,就使 26 户农家摆脱了贫困。农户相信了他, 人人争着当“菇农”。如今,香菇生产已在全县全面推广,许许多多的农户靠着种植香菇,走上了致富之路。尝到种菇甜头的农民们还自发成立了香菇开发公司,先后在武汉、孝感、花园等地设立了 10 多个销售网点。

1995 年 10 月,邹岗镇村民吴祖明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 5 年,没有赚到多少钱。回家后,他从县信息情报所了解到美蛙养殖的门路,但又不知信息是否可靠,犹豫之下,他给丁心安写了一封信。丁心安接到信后,觉得小吴的想法很好,于是回信鼓励他,同时吩咐情报所的同志向小吴详细介绍美蛙养殖的一些基本情况。

小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没想到他们一致反对:“别说没钱,即使有钱也不给你养那种玩意。”于是他又给丁心安写了第二封信。4 天后,丁心安带着县科委和情报所的几位同志看望小吴,帮助他做通了其父母的思想工作,同时表示对小吴给予扶持,免费为他提供蛙种、药物及其技术。今年, 小吴养殖的美蛙已发展到 2 万多只,收入近 4 万元。他的父亲想通了,母亲也笑了,硬是托人捎信邀请丁心安到他家做客。

1996 年 7 月,孝昌县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恰在此时,丁心安

70 多岁的父亲病危,幼小的女儿急得直哭,妻子束手无策。百忙之中,丁心安回到武汉。看到瘫痪在床的父亲,望着惊慌失措的妻子,40 多岁的丁心安

流下了痛苦的泪水。“我不能留下,孝昌县灾区的人民正处在危难之中。” 他含泪匆匆赶回孝昌,又投入到抗洪救灾的战斗中。任职两年,闪光一方。丁心安用科技的力量,使孝昌县的广大农户走上科技致富之路,也使孝昌的建县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今年 5 月,当手捧着国家科委颁发的“振华扶贫基金奖”荣誉证书时,丁心安动情地说:“这既是过去,也是开始。孝昌县的科技扶贫发展之路正长,我愿意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