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的全同性
原子世界物质粒子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粒子的全同性。粒子的全同性就是指同一种粒子是完全相同的,不可区分的。考虑两个电子,它们都是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具有相同的质量。在开始时给这两个电子编号为一和二,
如果电子运动有特定的轨道,就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沿着电子的轨道追踪, 始终能辨认得出第一号电子和第二号电子。但是由于不确定关系,不能沿着电子的运动轨道追踪和辨认电子。如果两个电子有微小的差别,比如第一个电子的质量略重一些,就可以用这个微小差别来区分和辨认两个电子。所有的电子都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发现有一个电子的质量比别的电子确定地重一些,可以用质量把它和其他电子区分开,则这个重一些的电子实际上并不是电子,而应该是某种新粒子。物质粒子的全同性还决定了,当几个全同粒子在一起运动时,可以存在的运动状态只能是能体现物质粒子全同性的状态, 不符合这要求的运动状态根本不能存在。
原子世界物质粒子体系的运动状态用状态函数描写,能体现物质粒子全同性的状态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对称状态,这时任意两个全同粒子互相交换就导致整个状态函数不变,1924 年印度物理学家玻色(Satyendranath Bose)首先研究了这类粒子的统计物理规律。还有一类是完全反对称状态, 这时任意两个全同粒子互相交换就导致整个状态函数变符号,正变负,负变正,1926 年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首先研究了这类粒子的统计物理规律。
所有的粒子都可以有自旋,量子力学给出普遍要求,粒子的自旋角动量可以用一个称为自旋量子数的量 s 来标志,s 的值可以取 0,1/2,1,3/2,2,⋯。它的物理意义在于以约化普朗克常数为单位来表述自旋角动量时,自旋角动量数值的平方等于 s(s+1)乘约化普朗克常数的平方,自旋角动量沿某一特定方向投影的可取值为 s,s-1,⋯-s+1,-s 乘约化普朗克常数,共 2s+1 个值。各种粒子按自旋角动量的性质分成两大类:自旋量子数 s=0,1,2,⋯ 的全同粒子运动状态是完全对称状态,这类粒子称为玻色子;自旋量子数s=1/2,3/2,5/2,⋯的全同粒子运动状态是完全反对称状态,这类粒子称为费米子。光子的自旋量子数 s=1,是玻色子,电子、质子、中子的自旋量子数 s=1/2,都是费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