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舞入新中国
在国统区,舞蹈活动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吴晓邦为代表的“新舞蹈”及用进步歌曲编演的舞蹈形式;第二种是以戴爱莲为代表的“边疆舞”;第三种是从延安传来的“新秧歌”。这几种舞蹈形式均结合当时政治形势,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美好的愿望,成为进步文艺工作者和爱国学生向黑暗的旧社会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1946 年以后,全国性的爱国学生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群众舞蹈活动也在
这种形式下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到 1948 年前后形成高潮。各地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引导着无数广大的青年和学生走向进步,走向革命,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在重庆,始于延安的“秧歌运动”,以不可遏止的势头流传开来。1945 年新年和春节期间,为庆祝《新华日报》创刊 7 周年和欢度春节,周恩来组织从延安来的文艺工作者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以及《新华日报》工作人员, 在周公馆的过道里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牛永贵挂彩》和《一朵红花》。接着又在《新华日报》社的空场上和红岩八路军办事处的草地上,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秧歌演出盛会,招待国统区文艺界人士和部分国际友人。当表演集体秧歌时,周恩来等首先站起,加入到秧歌队中,兴致勃勃地扭了起来。在座的多数演员也坐不住了,纷纷插进队伍中去,队伍越来越长,情绪也越来越热烈。大后方的重庆,第一次有这样热闹的“闹”秧歌。有些文艺工作者激动得热泪盈眶,觉得似乎自己到了抗日圣地延安一般。
育才学校组织了大秧歌队给群众拜年,震动了重庆。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阵容整齐、歌舞新颖、内容进步而获得群众的喜爱,而且因为当时在重庆扭秧歌要冒坐牢的危险。但是,他们还是勇敢地冲破了禁区,把秧歌扭向街头,给群众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当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时,被国民党关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的革命者为庆祝胜利,也扭起了秧歌。1949 年春节,这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志士们,又在监狱的场坝上举行了联欢会,难友们将自己的被面撕成条,系在腰间忘情地扭起秧歌,表达了他们对重庆和全国即将获得解放的激动心情。
在昆明,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政治背景,在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聚集了一大批爱国进步教授、文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舞蹈家。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心的爱国师生组织了以群社为代表的各种进步
社团,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抗日,反对内战。社团以时事报告会、文艺晚会进行唱歌、演剧、跳舞等活动。其它学校及社会各团体的青年也有不同形式的社团组织,比较普遍的是组织歌咏队、合唱团,民主气氛极浓。因此,昆明被称为“民主堡垒”。
昆明各大、中、小学中的舞蹈活动,已成为青少年们不可缺少的文艺活动形式,迎新会、结业晚会、营火会、募捐演出等各种集会和游行都离不开舞蹈。除过去已为群众所熟悉的舞蹈仍在群众中继续流传外,许多从事音乐、戏剧、舞蹈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根据斗争需要,以现代歌曲和民间歌曲编出了许多为群众喜爱的舞蹈和歌舞。这些歌舞民族风格浓郁,《拍拍手》、《豌豆秧》、《圭山谣》、《山菱角》、《逗蹄壳》(即痘胶)、《金凤子开红花》、《满山娘》、《螃蟹歌》、《山那边有好地方》、《青春舞曲》、西藏舞、新疆舞以及歌舞小戏《助学花灯》、《他们不要瞎子去当兵》等一大批舞蹈很快在群众中流传开来。另外,秧歌也传到昆明。1946 年,为纪念五四运动 27 周年,云南大学在该校组织了几百人参加的营火晚会。参加者除唱革命歌曲外,还集体扭秧歌,并由该校哈哈合唱团表演了梁伦排演的秧歌剧
《兄妹开荒》,引起强烈反响。参加活动的闻一多对身边的青年说:“今天晚上我们看到了同一时代两个不同的社会,对比太鲜明了。”40 年代,云南的新舞蹈和秧歌在昆明的传播,其创作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参加人数之众、普及之迅速,在现代舞蹈发展史中是少有的。
在上海,虽然少数汉奸文人,以电影、广播电台、歌场、舞厅宣扬汉奸和奴才文化,麻醉、毒害人民,但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勇敢地冲破禁区, 使进步舞蹈及秧歌在上海得以广泛传播。
1946 年,戏剧家欧阳山尊和李丽莲在上海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 受到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一些进步报纸报导了演出盛况,节目被灌制成唱片。他们还给文艺界一些人士传授了秧歌舞,这是最早在上海出现的延安的秧歌剧和学习秧歌舞的活动。1946 年 8 月,戴爱莲演出的边疆舞像旋风般风靡了上海,尤其使青年人为之深深着迷。从此,秧歌和边疆舞以空前的力量,冲击着大上海的十里洋场,荡涤着那里污浊的空气。
上海的群众舞蹈活动始终与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争民主、争生存、要和平的民主运动紧密相连。1949 年 5 月 25 日,当解放上海的战斗刚刚结束,大街上突然间出现了众多的秧歌队,他们打着彩旗,举着标语牌,擂起大鼓,唱歌,跳舞,扭秧歌,呼口号,加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使得整个上海沸腾了,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人民由衷地庆贺上海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1943 年在北平,舞蹈家贾作光先后演出了由他创作主演的舞蹈《渔光曲》、《魔》、《少年旗手》、《苏武牧羊》、《国魂》、《西线无战事》等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舞蹈。
北京大学民舞社积极传播解放区的秧歌及进步舞蹈边疆舞等。在北大的民主广场上,学生自治会主席王连成和华顺曾带头演出过《兄妹开荒》。民舞社还演出了《朱大嫂送鸡蛋》、《青春舞曲》、《喀什克尔》、《巴安弦子》、《春游》、《嘉戎酒会》等,同时自己编导演出了反映现实生活的《矿工舞》、《凿冰工人舞》。清华大学民舞社的舞蹈活动,除扭秧歌、跳边疆舞外,还编演了《凤阳花鼓》、《王大娘补缸》、《兄妹开荒》、《朱大嫂送鸡蛋》。
1948 年,“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清华、北大、北师大、辅仁、燕京、
中法等高校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了北平民间歌舞社成立两周年纪念会,共约500 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同学们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扭起了大秧歌,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迈着健壮的舞步,变换着各种队形,充满自信和勇气。他们愈扭步愈快,愈扭心愈热,一个紧跟着一个,像一道不可冲垮的长堤迎着暴风雨前进,去迎接风和日丽的明天!
新中国诞生的前夜,已是一片黎明的曙色。进步的舞蹈活动伴随着进步的事业,为全中国人民的心灵,带来健康向上的力量。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 鼓舞着人们勇敢地向旧势力宣战,指引着人们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新的胜利,她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支撑着人们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