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中国新舞蹈开路奠基

——舞蹈先驱吴晓邦

中国新舞蹈艺术,是 30 年代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产物,它的起点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意义。这项事业的先驱,就是当代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山人物吴晓邦。

吴晓邦,1906 年 12 月 18 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的一个贫农的家中,10 个月大的时候被过继给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当养子,取名叫吴锦荣。5 岁入本乡私塾,7 岁进吴县浒墅关小学读书,取名吴祖培。1916 年,随养母迁居到苏州市胭脂巷的吴宅,不久便进入美国人开办的东吴大学附中。1919 年“五四”运动,给吴晓邦这个当初的中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导发的是他心中的民主思想。他积极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学习孙中山和马克思的学说,并从中受到启迪。他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进步青年应负起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因而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和个人的前途,为积累知识和寻求改变旧中国的道路,于 1929 年春,毅然东渡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由于他仰慕波兰音乐家肖邦的爱国思想和艺术才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吴晓邦。

在日本求学时期的一天晚上,早稻田大学的大隈会堂里,上演了由学生们演出的舞蹈《群鬼》,作品像一把利剑刺向一切丑恶的灵魂。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然而却强烈地震撼了吴晓邦的心。舞蹈艺术所拥有的力量,改变了吴晓邦以后的道路,他决心要用舞蹈去播种人类的真、善、美,鞭挞一切虚假和丑恶。为此,他先后参加了一些舞蹈班的学习。当他从日本回国时, 心中燃烧起一团报国的火焰。

1931 年秋,“晓邦舞蹈学校”正式在上海挂牌开办,在一些人用怀疑的眼光看着那块木牌时,著名电影演员舒绣文勇敢地走进教室,成为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所舞蹈学校的第一个学生。从此,吴晓邦开始了他为之操劳一生的舞蹈教育事业。

1935 年 9 月,吴晓邦在上海举办了他自己的、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个人作品发表会“晓邦舞蹈作品发表会”,演出了他创作的《送葬》、《傀儡》、《小丑》、《幻想的破灭》、《吟游诗人》和《爱的悲哀》等 11 个舞

蹈,标志着他用新舞蹈艺术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势力的宣战。1937 年 4 月,在他举行的第二次舞蹈作品发表会上,除第一次曾演出过的部分节目外,他又以现代舞表现方法,创作了《拜金主义者》、《奇梦》、《懊恼的解脱》、《中庸者的悲伤》、《和平的憧憬》、《思想恐慌时期》等。在他这两次演出的舞蹈中,形式新颖而不拘一格,内容严肃而富于力度,大都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表现了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憎恨。

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抗日战火轰轰烈烈地在全中国燃起,吴晓邦立即投入到这场神圣的抗战斗争之中。他怀着一腔热血,用聂耳的音乐创作了同名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吴晓邦以抗日救国作为己任,以空前高涨的革命热情先后创作了 100 多个舞蹈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除了《义勇军进行曲》外,还有《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进行曲》、《丑表功》、《流亡三部曲》、《传递情报者》、

《思凡》(见图 8)、《饥火》、《血债》、《合力》,以及舞剧《罂粟花》、

《宝塔与牌坊》、《虎爷》、《春的消息》等等。

图 8 吴晓邦表演《思凡》

在他的艺术实践获得极大成功的基础上,吴晓邦的创作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阶段是他艺术上的一次转折,标志着他的新舞蹈艺术进入成熟。吴晓邦个人的创作风格亦开始显现,这就是,从中国传统的人体艺术和人的日常生活动作里提取素材,从时代的大潮中捕捉人物形象, 在作品中注入极大的艺术激情,和着全社会的呐喊,为人生而舞!

1938 年 11 月,吴晓邦在孤岛上海,创作出《丑表功》、《传递情报者》、

《徘徊》和《国际歌舞》,同时他开始投身于中国现代舞剧艺术的探索性实验中,创作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第一批舞剧如《罂粟花》等。在这些舞剧里,社会生活的尖锐冲突和要求解放新生的民主意识得到了较多的表现。这些作品表现了抗战初期三种不同人物的心态和行为:积极参加抗战的英雄; 寄和平于幻想之中的可怜虫;叛变祖国的卖国贼。吴晓邦用舞蹈阐明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界限,唤醒和鼓舞人民只有起来战斗才是唯一的出路。有了这些新作,吴晓邦又举办了第三次舞蹈作品发表会。

1940 年,吴晓邦应戏剧家欧阳予倩之约,到广西桂林。他在艺术馆工作期间,曾为新安旅行团创作排演了歌舞剧《春的消息》和舞剧《虎爷》。这两部作品在桂林演出后,受到人们的赞赏。吴晓邦把新舞蹈艺术的种子撒进孩子们的心中,而舞剧演出的成功,则更加坚定了他为新舞蹈艺术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1941 年 6 月,在重庆抗建堂,吴晓邦、盛婕和戴爱莲举行了一场有历史意义的三人舞蹈晚会。这是名传大江南北的舞蹈先驱们的第一次艺术聚会。他们不但演出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而且共同创作并表演了《合力》。此后, 吴晓邦和盛婕不停地辗转往返于贵阳、重庆、成都、广州等地进行演出、讲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无论是头顶敌机的狂轰滥炸,还是身受政治迫害, 都动摇不了他为宣传抗战、唤起民众、团结救国的决心。1942 年 7 月,吴晓邦受聘到广东曲江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班工作。在一年的教学中,他总结了几年来的创作经验,整理出一套新舞蹈基本训练教材,并努力使其系统化、科学化、中国化。付诸使用后,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期间他还相继创作了舞蹈

《饥火》、《思凡》、《生之哀歌》、《迎春》、《网中人》、《月光曲》、

《花之歌》及舞剧《宝塔与牌坊》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吴晓邦由于在抗战的生活激流中,对社会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对各种人的心态做了深入的挖掘,因而所塑造的舞蹈形象更加深刻准确,从而使他的在新舞蹈艺术创作上达到高峰。

1945 年 6 月,吴晓邦在周恩来及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奔向他久已向往的延安,到鲁迅艺术学院教授舞蹈。此后,他辗转解放区,开展新舞蹈运动。1948 年,他与人合作组织创作了著名作品《进军舞》。吴晓邦以他自己独有的方式站立在解放斗争的最前沿。这个舞蹈经常在发起进攻前为战士表演,是那一代解放者留在心里的永恒的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晓邦主要从事舞蹈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创办过天马舞蹈工作室,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舞蹈人才。先后担任过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等职。吴晓邦于 1995 年 7 月 8

日在北京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舞蹈艺术,享年 89 岁。

吴晓邦,是一位舞步不曾停歇的艺术家,他不愧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伟大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