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的音乐机构
在现存音乐文字资料中,有关音乐教育最早的记载,是五帝时期的成均之学。成均之学是以音乐教育为其主要教学内容,所以说成均之学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源头。
到了夏商时期,我国比较重视礼乐教化作用,除了保留成均外,又有所谓殷尚声之说,并新设瞽宗这样的音乐教育机构。不过,当时礼乐内容偏重于祭祀、宗教、习礼方面内容。
到了周代,虽说礼乐应用范围没有超出上述范围,但却更注重伦理、礼制等政治思想方面需求。
西周时,其教育政策是根据宗法制度的需要而制定的,提出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并以礼、乐、诗、书相辅,文艺的样式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
当时,乐是与歌、舞、诗等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一时期,统治者很重视礼、乐的教育作用,音乐机构也是相当庞大。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到周代初,已建立了音乐机构大司乐。
《周礼》中春官下属有大司乐,设中大夫两个人,乐师下大夫4人,上士8人,下士十6人。另外还有府、史、胥、徒等人员。
大司乐是乐官最高长官,兼掌学政,也称“大乐正”。乐师是小乐正,大乐正与小乐正乐师通称“乐正”,一起掌管大小学的政法。乐正专教大学,师氏、保氏、乐师专教小学。
西周时期的大司乐,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当时统治阶级很重视音乐,把音乐看做是统治国家的重要工具。大司乐作为周代音乐机构,掌握着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职能,它培养的对象主要是王室和贵族子弟,也有一些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音乐人才。
大司乐机构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音乐美学、演唱和舞蹈。学时为7年,从13岁开始学习,20岁毕业。学生人数达1400代人,其中音乐教师有600多人,可称得上是一所师资雄厚、机构完备的音乐学校。
大司乐的机构官员及乐师,包括大司乐、乐师、大胥、大师、小师、瞽蒙、胝蒙、典同、磬师、钟师、笙师、鎛师、韍师、旄人籥师、籥章、鞮鞻氏、典庸器、司干府、史、胥徒等。
大司乐是机构中最高官职;乐师是歌舞总教习和总指挥;大胥是乐工总监督,管理人事及学生学籍;大师、小师都是盲人,担任训练乐工及指挥合奏;瞽蒙就是盲人乐师;胝蒙是瞽蒙的副手;典同掌管乐器的制造、修理和调律;磬师、钟师、笙师、鎛师、韍师、旄人籥师是执舞器的舞师;籥章是专门吹籥的;鞮鞻氏掌管四夷音乐;典庸器保管及陈设乐器;司干保管和发放舞器;府、史、胥属于一般职员;徒是工役或学工。
单从音乐教育方面看,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设立目的是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此外,大司乐还有两个职能,一个是严格行政管理,另一个是音乐表演。
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者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风谕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
可见音乐教育在周代教育中是一个基本内容。古代用以造就人才的教育科目中有六艺之说,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乐作为古代贵族阶层一个基本素养,一直受到强调。
然而,把乐列为教育内容之一,并不是由哪一个人凭空制定的。一方面,音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乐器种类还是乐的理论以及乐的制度都是比较完善的,是取得较高成就的一种艺术形式。
另一方面,音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很普遍,从天子、大夫、士的各种礼仪、飨宴等活动,到庶民欢庆丰收、农事祈雨、婚丧祭祀等事宜均用乐,可见它的存在对人们生活多么重要。由此来看,把音乐列为教育内容也是必然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学术文化逐渐走出了贵族圈子,扩大到下层中去,并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们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儒家音乐教育。
孔子继承夏商西周以来的乐教思想,主张礼乐并重,认为人格完善的境界,只有通过乐才能达到,所以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
孔子对音乐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认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孔子对音乐重视的原因,是因为他对音乐有着丰富实践经验,他能唱歌、鼓瑟、弹琴、吹笙和击磐。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孔子弹奏乐器的记载。
孔子之后,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不但赞成孔子采用的教育科目,而且也认为音乐对于人性情具有陶冶功能。
总起来看,儒家音乐教育思想注重个人身心修养,其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则是根本。不管怎样,儒家的音乐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乃至今天我国音乐教育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由于春秋时孔子继承夏商西周以来的音乐教育先进经验,并且在自己音乐教育实践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发展,使我国古代音乐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文化也由此而获得“乐感文化”的美称。
[旁注]
瞽宗 是古代商朝礼乐大学的名称。当时大学以乐教为主,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乐师在学中祀其先祖为乐祖,所以称“瞽宗”。
《周礼》古代儒家经典,西周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著,涉及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六艺 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一般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学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我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东周时期邹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雄辩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阅读链接]
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圣人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以他的音乐实践为前提,进而阐发他的音乐教育主张。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强大的政治作用和强化功能,强调音乐有改善社会风俗作用。
孔子自己办学,弟子达3000人,在其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切都说明当时音乐机构的发达,而孔子更是看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