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代的朝廷音乐机构

隋代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分裂割据局面。此后,国家的统一成为我国中后期封建社会的主要潮流,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步入极其辉煌阶段。

隋代帝王创立了著名的音乐教育机构教坊,并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方面音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发展建造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

隋代这些开放性文化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朝着世界性规模的东西方文明交流方向发展,其历史意义是不能低估的。隋代音乐的发展,为唐代音乐教育的兴盛打下了良好基础。

唐代的音乐教育重点还在官府。唐代主要音乐机构有大乐署、教坊、梨园与小部音声等。

大乐署是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教育、表演机构,内设若干乐师执教,主要担任乐工、乐伎的考试和训练,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不同场合演出。

教坊是管理教学、领导教习人员的机构。教坊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即有歌舞、器乐,也有散乐等。

梨园有内廷梨园和宫外梨园之分,都是培养、选拔音乐人才的教育机构。内廷梨园是唐玄宗亲自执教的地方,主要内容是教授法曲。

小部音声是梨园法部特设的一个音乐少幼班,是在唐玄宗亲自倡导下设立的。小部者里面的学生一般有三十人,年龄都要求在15岁以下。

设立少幼班的目的,是为唐代音乐稳步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并与其他音乐机构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音乐书籍的刊印,乐律学理论的完善提高,乐器制造水平的提高,这一切都为音乐教育事业向科学化方向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唐代,宫廷的燕乐机构非常庞大。在唐初时,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大乐署和教坊等中央音乐机构,但当时教坊的地位并不重要。

到了714年,唐玄宗李隆基改组了大乐署,他将其中唱奏民间音乐的乐工分出来,单独成立了4个外教坊和3个梨园。

从此以后,教坊与梨园逐渐受到重视。地方府、县在唐初已有“县内音声”,盛唐以后已普遍建立了“衙前乐”的音乐机构,规模比以前有所扩充了。

唐玄宗时原有的一个内教坊设在禁苑内的蓬莱宫侧。新设的外教坊,两个在长安,两个在洛阳。长安的外教坊,一个设在延政坊,名为“左教坊”,以工舞见长;一个设在光宅坊,名为“右教坊”,以善歌取胜。

洛阳的两个教坊,都设在明义坊。这些教坊与大乐署不同,它们都直属宫廷,由宫廷派中宫为教坊管理,主管整个教坊的所有事务。

唐玄宗时的三个梨园,一个设在长安宫中,主要表演法曲,并担任唐玄宗新作的试奏任务;一个设在长安太常寺里,称为“太常梨园别教院”,主要试奏艺人们创作的法曲;一个设在洛阳太常寺里,称为“梨园新院”,主要演奏各种民间音乐。

在唐代这些音乐机构中,宫中梨园有从坐部伎里选出的优秀男乐工300人;还有女乐工几百人,住在宫中的宜春院。他们全由唐玄宗亲自指导,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艺术水平最高。

还有宫中的内教坊,其中乐工有男有女,女乐工依色艺的高低分成不同的等级。最高的称为“内人”,他们住在宫里的宜春院,人数最少,她们每逢表演大型的、艺术性很高的歌舞时总站在舞队首尾的重要位置上,所以又称“前头人”。

其次则称“宫人”,人数较多。再次的乐工称为“弹家”,她们都是普通百姓家的姑娘因容貌秀丽被强征入宫的。她们以弹奏琵琶、五弦、箜篌、筝等乐器擅名,歌舞则不精通。

所以唐代学者崔令钦在他所著的《教坊记》说她们练习一个多月还不一定能演出的歌舞,内人只要练一天就行了。艺术水平次于内教坊的则有长安的外教坊与太常梨园别教院,它们约有乐工几千人。

唐代燕乐机构艺术水平最低的当推洛阳的梨园新院与教坊,前者有乐工1500人。在这些乐工中,只有技艺优秀者才有资格选进长安的教坊。

此外,宫中梨园还附设有一个“小部音声”。它由30多个15岁以下的孩子组成,曾经在755年因为演出新作品《荔枝香》而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称赞,可见它也有一定艺术水平。

至于府县所属的“衙前乐”,在盛唐时期主要演出各地民间音乐和散乐、百戏等。唐代中期以后,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加强,一些重要府治所在地的“衙前乐”,也承担了创作演出歌舞大曲的任务。

唐代这些音乐机构中的乐工,总数大约在万人以上,其来源一部分是世世代代都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乐工,或是因犯罪而沦为“工乐”的良民和少数官宦家属。

工乐的地位比官奴婢稍高。他们除了只能与同等级的人通婚和官奴婢相同外,稍有不同的就是他们都按“番上”制度服役,就是说每年按一定时间到所属为机构去服役,服役时间是一年四个月。

此外,唐代统治者还从各个州县征调近万的艺入进京服役,这些艺人称为“音声人”。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可以与良人通婚,可以与良人一样“受田进丁”,其赋税及徭役则以其地之远近按一年四、五、六番,也就是一年3个月,两个月零12天或两个月的办法进京服役来代替。

唐代帝王为了自己音乐享乐的需要,他们规定从各地征调来的乐工必须在长安或洛阳大乐署中进修。他们学习的课程依难易程度有明确规定:一般清乐大曲60日学成,大文曲30日必须学会,小曲则20日学会。

至于唐代燕乐十部乐中的西凉、龟兹、疏勒、安国、天竺、高丽等大曲各30日,次曲各20日,小曲各10日。散乐、雅乐大曲各30日成,小曲20日。

而且这些乐工起码要学会50曲燕乐以上,并能参加演出者才能学成出师。一般说来,学最难的大部伎要学三年,次难的部伎要学两年,最容易的小部伎只学一年。

大乐署对担任教学的大乐博士,音声博士,助教博士等较高级的乐工还规定了每年要根据学生的质量来考核成绩,一般可分上第、中第、下第三等。成绩卓著者可得官职,但乐工的身份是不变的;成绩拙劣者则要降低或除名。

学生在学期间,一切费用都由自己负责,学习期满以后每年仍要有几个月的时间无偿地去长安或洛阳服役,不愿服役者必须交纳实物或货币代役。

进修的乐工中成绩优秀者,假如政府要他充当大乐署的助教博士或者征入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长期服役的,可以由政府付给一定的报酬。

教坊一般也设有专掌教学的音声博士、曹第一博士、曹第二博士等。这种艺术教育制度,在当时条件下对艺术质量的提高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唐代燕乐大曲的专门机构中,产生的优秀音乐家非常多,例如开元年间许和子的歌唱,李谟的笛、李龟年的歌唱和羯鼓,贺怀智、裴兴奴的琵琶,张野狐的箜篌、筚篥及作曲技巧,都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平。

唐代大曲乐舞的极度繁荣与众多音乐家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音乐家人数之多、演技之高,历代都不能与之相比。

这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群体,他们分工明确、演技精湛,用杰出才能造就了一代音乐的高度繁荣。

到了唐明皇时期,便有了梨园这个专门的音乐机构。梨园最初是培养音乐人才的机构,是从唐代开始的,它对于我国音乐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当时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才,产生了大量音乐作品。

后来,梨园成了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这就充分说明了梨园对后世的影响。

梨园是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

唐玄宗熟知音律,又酷爱法曲,当时选坐部伎的子弟三百人,在梨园学习音乐。当时如果有人出现了错误,唐玄宗就会亲自纠正。这些梨园里的学生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梨园本来是唐代都城长安一个地名,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

当时在梨园中的学生还有宫女,人数也有几百人,她们居住在宜春北院。由此可知,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所设的一个音乐教育机构,也可以说是音乐艺术学校。

关于梨园的来历,后来许多人进行过研究。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孙星衍,曾经写过一篇《吴郡老郎庙之记》,其中提到了梨园的来历。

孙星衍这样写道,他在京师见到了老郎庙,就是玄宗的神庙。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的儿子庚光,非常擅长《霓裳羽衣舞》,被皇帝赐姓李,养在宫中教他的子弟。庚光喜欢吃梨,所以他就在自己的住处种植了许多梨树,并因此得名“梨园”。后代奉他为音乐界的祖师。

李尤白撰写的《梨园考论》中,考证了梨园。他认为,在唐中宗时,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下,梨园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有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

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后来的校长或院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即魁伶两套人马。

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翰林学士或有名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

李隆基、雷海青、公孙大娘等人都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他们不仅是才艺极高的著名艺人,又是诲人不倦的导师。

诗人杜甫在他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咏叹公孙大娘的舞姿豪迈奔放:

霍如羿社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并在这首诗的序言中说过,书法家张旭自从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他的草书有了很大的长进。

唐玄宗李隆基依靠这些杰出创作人员和导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时不仅造就了一批中外闻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舞蹈和音乐等艺术领域里也取得了杰出成就。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园”,就产生在唐代这块沃土之中。

梨园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梨园子弟分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优秀演员,乐工坐在堂上演奏;立部是一般演员,乐工立在堂下演奏;小部为儿童演出队。

此外,还设有舞部,又分为文舞和健舞。像这样庞大的编剧,男女兼有的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院,出现在1000多年前,不能不说是世界罕见的。

714年,唐玄宗设梨园亭供乐工演奏乐曲,宫女习舞演唱,有会昌殿为玄宗亲自按乐之所。性情皇帝唐玄宗进入娱乐圈儿对于众多人而言,实在是个不小的鼓励。

唐玄宗在梨园戏班,非常喜欢扮演丑角,剧中凡有丑角可演,无论角色大小,唐玄宗总是很认真地登台上场。因为他是一国之君,登台演出且扮演丑角,有失其帝仪君威,于是在演出时,特意在脸部挂上一小块白玉片儿以遮面。

后来丑角艺人在演戏时,就效法唐玄宗,在脸上勾画一个类似白玉片的白粉块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戏曲舞台上的丑角脸谱。

因为唐玄宗爱演丑角,丑角便成了旧戏班中的特权阶层。梨园名宿和老艺人们说:

过去戏班里的演员,无论你唱得再好,演技再高,在班子里的地位也是老二,唯有唱丑角的演员才算老一,因为尊丑就是尊皇帝。

旧戏班里装有黄蟒、官衣、道袍、王帽、凤冠、九龙冠、圣旨、笏板、尚方宝剑等道具的箱子,是不能随便坐的,唯有丑行演员敢坐。

丑角演员在后台可以随意坐立,但其他演职人员就要按章行事。在演戏前,只有丑角演员勾画脸谱后,其他演员才能化妆及勾脸。

在赶庙会唱戏时,戏班子先要敬神,大家都要磕头跪拜,但是唱丑的演员,无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少,资历高低,都可以不鞠躬、不作揖、不磕头。这些规矩,都是因为唐玄宗的缘故。

唐玄宗这个历史舞台上的主流人物,因为其爱好的边缘化,使得他变得丰满可爱起来。小丑唐玄宗与那些把所有艺人视为小丑的达官贵人们相比,自然是多了不少人性色彩。

此外,唐代教坊中还盛行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又叫“道场音乐”,唐代道教徒认为在求乞福愿的斋醮仪式中,道教音乐有感动群灵的作用。

唐代道教音乐远源于巫祝,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同时道教重祈禳祭祀,即所谓“坛醮”,不断吸取帝王庙堂仪典音乐和民俗祭神音乐,以丰富自己的宗教活动内容,遂逐渐形成了以表达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的道教音乐。几乎凡有醮仪便有音乐,道教音乐成了传统的演教方式之一。

唐代盛行的道教音乐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祭祀音乐及各地民间音乐有着密切关系,因而是一种具有我国特色的宗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唐代,道教因受帝王们的推崇,道教音乐也受到重视,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玄宗不但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还在宫廷内道场上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唐代道教音乐在吸收当时的民间音乐、西域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

[旁注]

大乐 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在《礼记·乐记》记载:“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燕乐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藩镇 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设都督府,设立节度大使,唐玄宗时又在边境设置了10个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赋税 指我国古代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尤指应付给朝廷的费用。田赋与其他税收的总称。我国最初的赋税是统治者向下属征取土产、劳役和其他实物。稍后渐变为按丁口征收军役及军需品,称为“赋”;按土地及工商经营征收财物称为“税”。

《新唐书》作者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是他们编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它前后修史历经17年,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和《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

李龟年 唐时乐工,他擅长唱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他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他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常让听者泫然而泣。

羯鼓 一种出自于外族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它发出的音主要是古时12律中阳律第二律一度。同时也可在高楼上玩赏风景时演奏,时值明月清风,鼓声凌空可以传得很远,特性与其他乐器差异很大。

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乾隆寓意着“天道昌隆”。乾隆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25岁登基,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公孙大娘 是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第一舞人。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她在民间献艺,观者如山。应邀到宫廷表演,无人能比。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

开元盛世 也就是开元之治。开元之治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丑角 是我国戏剧的一种程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或貌不惊人的角色,由于传说当年唐玄宗喜好演戏,下场演戏时就扮演丑角,而唐玄宗被尊为我国戏剧界的祖师爷,所以传统剧团的团长都是丑角担任。丑角俗称三花脸,主要扮演差役等角色。

脸谱 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巫祝 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我国巫术内容广泛,从敦煌莫高窟文献中鲜明地反映出来,充分说明我国巫文化渊源流长,给我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个灿烂夺目的光环。

[阅读链接]

在开元年间,河北沧州有个歌手,他名叫何满。何满的歌声婉转动听,世所罕见。

何满不仅善歌,而且能作曲,传说他创作了一首《何满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称赞这首曲子有“定面凝眸一声发,云停尘下何劳算”的水平,这个评价已经是非常高了。

传说唐武宗时著名宫廷歌手孟才人因为唱《何满子》嗓子唱坏了。可见何满创作的这首《何满子》,真是声调哀愤,令人断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