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与宫廷音乐

那是在唐多的天宝年间,皇帝是唐明皇李隆基,他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李隆基酷爱音乐,在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对音乐的研究应该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他精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而且他还会作曲。

有一次,唐明皇李隆基曾经梦见自己到月宫上游玩时,他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看到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

李隆基醒来后,他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一些。李隆基不停地想啊想啊,他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也怀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练习。李隆基为了复原梦中的曲调,几乎都入迷了,可是他还是谱不全这首曲子,他十分苦恼。

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李隆基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这一刻,他终于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

李隆基立即把这些曲调在谱子上记录下来,这才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大曲《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过了好久,他们终于练好了这个歌舞。

第二天,李隆基下令演出这个歌舞。随着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仙乐奏起,贵妃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李隆基再次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和舞蹈,他仿佛回到了梦中。

后来,这首《霓裳羽衣曲》成为了我国唐代大曲中的经典曲目,被后人传承了下来。

其实,《霓裳羽衣曲》是唐代一首著名大曲,传说它是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的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属大曲中的法曲类,关于它的产生,有不少美丽的传说,有一则说它是唐明皇从月宫中偷记回来的仙乐,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和赞赏。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唐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霓裳羽衣曲》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中序和曲破三部分组成。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霓裳羽衣曲》的内容描写了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所以唐代中期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见到当时宫廷里表演此曲时,舞者俨然是一副道家仙女的打扮。其舞姿也是,意境与月宫的神话是吻合的。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名篇《霓裳羽衣舞歌》中对它作了详尽的描绘:

这便是说轻盈的旋转像雪花飘舞,矫捷的前行像受惊的游龙。垂下的双手像柳丝那样娇美无力,舞裙斜着飘起时仿佛白云升起。画眉流盼说不尽娇美之态,舞袖迎风飘飞带着万种风情。

上元夫人招来了仙女萼绿华,是西王母扬袖送别仙女许飞琼。快节奏的第十二遍舞曲繁富华丽,就像跳动珍珠摇击玉片一样亮丽清脆。舞罢时像飞翔的鸾凤收起翅膀,舞曲终了就像一声长长的鹤鸣。

通过这些生动传神的描绘,不难想见《霓裳羽衣曲》高雅脱俗的风姿神韵,以及舞伎们美妙高超的舞技。

不过,《霓裳羽衣曲》乐谱早已散失,只有个别片断还在流传。据唐代中期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记载,全曲共分36徧,由散序6徧、中序18徧、曲破12徧三部分组成。

开始时,有散板的引起,称为“入破”,其曲调是相当抒清的,不过很快就转入快板部分。这一部分在转入快板前可能有一个由散板入快板的过渡段虚催。

中间还有由快转更快的几次变化。此曲结尾时节奏再次放慢,然后拖长一音作结,由于曲情的要求,结尾处没有像别的大曲那样采用极快的煞衮作结。

此曲的伴奏乐队,除了前面提到的磬、箫、筝、笛以外,还用到箜篌、筚篥、笙等乐器。

而唐文宗在宫廷里表演时,却用了玉磬四架与琴、瑟、筑、箫、跋膝管、笙、芋各一件。看来其乐队编制比较接近清乐的系统,这一点可能与它追求文雅的效果有关。

此曲的音乐,据《碧鸡漫志》记载,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之后,依据他对女儿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这一部分白居易认为相当精彩。

歌与破则是在凉州进天竺的《婆罗门》曲以后,吸收它的曲调续写而成的。所以在《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国的创作曲调,又有外来音乐的改编曲调。而外来音乐则取自印度的佛曲,用它来表现,道教的神仙故事。

由此可见,《霓裳羽衣曲》对于外来音乐的吸取,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新奇的感觉,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那种变幻莫测的境界,在艺术上是有独创性的。

在唐代,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燕乐大曲创作最为突出的作品主要还有:《破阵乐》、《庆善乐》、《景云河清歌》与《鸟歌万岁乐》等。

《破阵乐》又名《秦王破阵乐》或《七德舞》,它原来是武德初年唐太宗军中创作的,这个曲子描写了唐太宗四处征讨,建立唐帝国的功绩。舞蹈的时候擂动大鼓,声振百里,山谷动荡,确实能激昂志气,振奋精神。

到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一方面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一方面朝廷纵情声色,追求神仙,社会矛盾在酝酿、发展,所以大曲创作的思想内容也较为复杂。

当时有歌颂唐玄宗的《夜半乐》,有描写唐玄宗游月宫见到仙女嫦娥的神话故事的《霓裳羽衣曲》,有《胡旋》、《胡腾》等大量专供娱乐或脂香粉气、敌作媚态的作品,也有在一定程度上对唐玄宗穷兵黩武不满的《伊州》,或描写沧州乐工何满子愤懑之情的《何满子》等作品。

唐代中期以后,国势日渐衰微,地方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宫廷创作除《中和乐》等少数作品外,其余如《定难乐》、《越古长年乐》、《继天诞圣乐》等,几乎都是各地节度使命令当地衙前乐里的乐工创作的。

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南诏奉圣乐》和《葱岭西曲》是比较突出的作品。《南诏奉圣乐》是南诏王异牟寻命人用南诏民间乐曲为素材创作的。这首曲子反映了南诏地区人民渴望归顺唐朝、实现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

《葱岭西曲》是宣宗时的创作,当时西域河、湟地区人民,不堪忍受吐蕃奴隶主贵族的野蛮统治,在张议潮领导下举行起义。

851年,唐宣宗正式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857年,吐蕃将军尚延心以河湟二州降唐。这首乐曲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表现了葱岭人民希望归附大唐的愿望。

唐代大曲的艺术特色,以清乐大曲为最高。唐大乐署规定,乐工学一曲清乐大曲要60天,而学习唐代乐师张文收所作的西凉、龟兹、疏勒、高昌与安国、天竺等大曲,只要学30天。大曲中的法曲,因为接近清乐的传统,其艺术性也是很高的。

大曲的曲式,一般由散序、歌、破三部分组成。散序是一种散板的引子,以器乐演奏为主。歌又称“中序”,一般以抒情的慢板歌唱为主,并配有舞蹈。破以快速的舞曲为主,有时也配有歌唱。这三部分各由若干叠即乐段组成。

一般来说,散序中有一个称为靸的过渡段,在歌中则有歌头等,在破中有入破、虚催、滚遍、实催、歇拍、煞滚等区分。

大曲的内部结构与节奏、速度变化,要比六朝时期的清乐大曲复杂得多。唐代大曲典型曲式的实例有《霓裳羽衣曲》等。

但是也有大量作品,在曲式上各种变化,有的只有歌与破两部分,如《水调》、《胡渭州》等。而且不同乐曲各部分的叠数也可多可少,如《伊州》的歌三叠,排遍两叠。

大曲各叠所配的歌词,有的全部是五言诗,如《陆州》;有的则五言、七言并用,如《伊州》歌的前两叠是七言诗,后三叠全部是五言诗。

大曲各叠的曲调,有的是原曲重复,有的是换头重复,有的是同一曲调的变奏,有的可能换新调。如《武媚娘》的歌共四叠,一至三叠为同一曲调重复;破共两叠,是另一曲调重复。

如,与《武媚娘》情况大致相同的还有《胡渭州》,这个曲子的歌是《胡渭州》调,破是《回纥》调。又如《秦王破阵乐》前后两叠,是换头重复。《韦卿堂堂》共六叠,可能是同一曲调的变奏。

此外唐代大曲各个乐段还大量使用了重尾的手法,即各段均有一个相同的叠句构成尾声。

唐代大曲主要是用同一宫调贯穿到底,但也较普遍地使用了犯调,即转调的手法。

早在隋代初年,音乐家万宝常就已提出84调的理论,也就是12个半音,每个半音都可当做调首,每调可构成七种调式,共为分属12个宫的84种调式。

但是,除宫廷雅乐外,一般歌舞大曲实际运用的,最多不过属于4个宫的28种调式。即燕乐28调或俗乐28调。

它与南北朝以来清乐大曲所用清商三调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唐代大曲使用转调的乐曲有武则天时期宫调转接角调的《剑器》大曲。

唐代大曲的伴奏乐队形式多样。清乐乐队所用乐器主要有编钟、编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15种乐器。

这些乐器里的击琴是南齐时创制的新乐器,其形状与琴相似,但以管承弦,用竹片敲击发声,其他都是汉族的传统乐器。

西凉乐队所用乐器有编钟、编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笙、排箫、大筚篥、长笛、横笛、腰鼓、齐鼓、檐鼓、铜拨、贝等19种乐器。

其中,卧箜篌的形制似瑟,七弦,用拨子弹奏。竖箜篌有22根弦,竖抱于怀,它的形制与希腊等地的竖琴相似,汉代已流行于中原地区。

琵琶即曲项琵琶。筚篥有大筚篥和竖小筚篥两种不同的形制,是一种口上插有芦哨的管乐器。腰鼓是一种两头粗、中间细的鼓,用手拍击。

齐鼓状如漆桶,鼓面如麝脐。檐鼓状如小瓮。铜钹又名铜盘,以皮绳连接相击发声,也就是后来的拔。贝即法螺,是一种吹乐器。

这些乐器中,如琵琶、五弦琵琶、大小筚篥、腰鼓、铜钹等都是龟兹乐队的特性乐器,它们组合起来接近一个完整的龟兹乐队。

钟、磬、弹筝、搊筝、笙、箫、长笛等又都是汉族传统乐器,可以说,西凉乐队是汉族与龟兹的混合乐队。

龟兹乐队所用乐器有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笙、横笛、排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15种乐器。

羯鼓一般横放在木座上,用两根鼓杖敲击,可敲击得速度很快,有“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赞语。它也是龟兹乐队的特性乐器之一,在乐队中可起指挥的作用。

都昙鼓的形制与腰鼓相似而略小,用鼓槌敲击。毛员鼓的形制像都昙鼓而略大。答腊鼓的鼓面比羯鼓大,而鼓框较羯鼓短,用手指敲击,又名楷鼓。

此外,唐代还有一种规模很大的燕乐乐队,所用乐器有编磬、大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大笙、小笙、大筚篥、小筚篥、大箫、小箫、正铜钹、和铜钹、长笛、短笛、尺八、楷鼓、连鼓、鞉鼓、捊鼓、贝、吹叶、毛员鼓29种乐器。

有的时候,贝、吹叶、毛员鼓、尺八、楷鼓、筑等乐器可省去不用。

这个乐队是从当时流行的各种乐队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乐器,如用小箜篌、卧箜篌、大箜篌与短笛、尺八、长笛等配成高音、中音、低音,或用大小琵琶、大小五弦琵琶、大小笙,正、和铜钹等配成高低音的乐器组,编成一个综合性的乐队。

歌舞大曲在唐代已经形成一种集器乐、舞蹈、歌曲于一体的大型表演形式,它一方面丰富了中华艺术文化,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我国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唐代大曲仅留传曲名于后世的就有60多个,著名的有《凉州》、《甘州》、《剑器》、《柘枝》、《绿腰》、《薄媚》、《春莺啭》、《雨霖铃》等。

著名的唐代大曲是《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还有《霓裳羽衣曲》更是经典之作。在河南洛阳地区还流传着《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据说是当年武则天时期的大型歌舞之一。

唐代的三大舞是《庆善乐》、《上元乐》、《破阵乐》,它们都是唐代宫廷宴享乐舞立部伎中的大型节目。三个乐舞在唐代宫廷舞蹈中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所以在当时被称为“三大舞”。

从内容上看,前两个节目分别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德,后一个是唐高宗在位期间,改年号为上元时所作。从形式上看,都属于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场面壮观、豪华的大型乐舞节目。

《庆善乐》又叫《功成庆善乐》、《九功舞》,主要宣扬文德的。舞名由太宗诞生地庆善宫而来,舞蹈由64名儿童表演,风格安徐娴雅,音乐雍容雅致。

《上元乐》的规模最大,要用180人表演。舞者穿着画有云水图案的服装,整个舞队由5种颜色组成,以象征元气,可能具有某种宗教色彩。

《破阵乐》是唐朝宫廷乐舞,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它是唐太宗登帝位宴群臣时正式演出的,歌颂了唐太宗以武功定天下的功绩。

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欢这支军歌,他登基后第一年的正月初三,大宴群臣,唐太宗诏魏徵等增撰歌词七首,吕才协律度曲,订为《秦王破阵乐》。这是此曲第一次在这样庄严、隆重的场合中演奏。之后常在隆重庄严的场合表演,又叫《七德舞》。

633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对舞蹈进行加工,运用了威武的战阵队形,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

整个歌舞有三变,每变4阵,共有12阵,与歌节相应。有旗手们迂回旋转表演的四头八尾八阵图;有左圆右方战车与步兵相间编制的鱼丽阵;还有忽聚忽散的鹅鹳阵等。进退交错、首尾呼应,击刺拼斗、甲刃闪光,景象十分壮观。

太宗让吕才按图教授给128位乐工,经常披甲持戟,执纛演习,并定名为“七德之舞”。当时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或者使节的宴会,一定要在玄武门外表演。

表演的时候,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然后用马军2000人,引队入场,非常壮观。伴奏用的是大鼓,乐曲带有龟兹乐风,演奏起来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气势磅礴,浑厚和谐。

《破阵乐》从初唐至晚唐,一直流传了近300年。《破阵乐》随着唐多的声势,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名扬名国外。后来唐高宗时的《神功破阵乐》、唐玄宗时的《小破阵乐》,都源出《秦王破阵乐》,其形式有所变化。

这个舞流传最久,变化形式最为多样,唐玄宗时还曾加工成了女子群舞,让几百个宫女从帷幕中出来,击鼓演奏《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

此谱在国内已经没有流传了,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后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词与乐曲组合成歌曲。

唐代武则天酷爱诗歌舞乐,她自幼生长在洛阳,称帝后又定都洛阳。武则天曾出资20万两脂粉钱,其中10万两雕刻了至今闻名世界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10万两精心培育了因此而得名的专供皇族贵胄们欣赏的武皇宫廷乐队。

这支宫廷乐队每天都要在万象神宫进行演练,寓意武皇的10万江山稳如磐石。武皇10万宫廷乐舞以气势磅礴、雍容华贵构成了我国中典音乐舞蹈的灿烂和辉煌。

这是唐代大曲的皇家绝响,其乐曲内容主要是歌颂太平盛世、赞美大好河山等,乐器主要有管子、笙、琵琶、琴、筝、编钟等数十种。

唐代的宫廷乐舞其特点是讲究威仪、力图声势、崇尚奢华,保留皇家风范,仅在祭祀、庆典及重要活动中演出。

后来,10万宫廷乐舞流传下来的有歌舞《朝天歌》、器乐合奏《唐韵》、表演唱《饮酒乐》、男声独唱《谓城曲》、乐舞《颂升平》、独舞《万佛飞天舞》、乐舞《春江花月夜》、乐舞《青天乐》、歌伴舞《圣明乐》等。

此外,还有乐舞《媚娘游春》、五重奏《梅花吟》、女声独唱《赏花歌》、小组唱《何满子》、女声独唱《如意娘》、埙与乐队《苏武牧羊》、器乐合奏《观灯》、器乐合奏《嵩岳调》、琴与乐队《阳关三叠》、琴歌《钗头凤》、器乐合奏《听竹》、歌舞《盛世天长久》等。

《朝天歌》是武则天升殿和接受外国使臣们朝贺时演奏的曲目,充分显示了武皇时期的大国风范。

《嵩岳调》是683年秋,天皇天后同游嵩山,随行乐队演奏大曲,女皇听后龙心大悦,钦定曲名为《嵩岳调》。

《媚娘游春》表现了天真烂漫的武媚娘沐浴春光,赏花戏水,翩翩起舞时的欢乐心情。

《何满子》,何满子是唐代的著名歌伎,可是却因唱歌而触怒了皇上被判死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为了纪念她写出了《何满子》这支曲子。

《渭城曲》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的《渭城曲》,描写送友人元二西出阳关,奔赴边疆的情景。

《苏武牧羊》表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宁死不屈,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埙是已有7000多年历史的吹奏乐器,声音幽深、哀婉,从原始的单孔发展到后来使用的多孔。埙与乐队合奏《苏武牧羊》更是别有表现方式。

《颂升平》是武则天祭天时演奏的乐曲,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乐曲演奏中,伴着依据龙门石窟莲花洞中的造像编排而成的荷花灯舞,赏心悦目,煞是好看。

《唐韵》音乐气派、严谨,舞蹈热烈欢快,展现了武皇时期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美丽画卷。

[旁注]

上朝 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杨玉环(719年~756年),唐代贵妃。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天宝四载,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为唐代第一美女,属于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庆善乐》633年,太宗回到庆善宫,他在渭水之滨宴请群臣,并赏赐乡亲邻里。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太宗不由得感慨万千,遂赋诗十韵,然后命乐师配上管弦之乐,制成《功成庆善乐》。

嫦娥 神话人物、后羿之妻。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

吐蕃 7世纪至9世纪时,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200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7世纪初,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等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也就是后来的拉萨,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

六朝 是指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6个朝代。也就是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这6个朝代。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

万宝常(548年~595年),隋代音乐家,他自幼配充乐户,成为乐工,他幼时从祖上学得祖氏家学乐曲,并能演奏多种乐器,他曾经为宫廷制造玉磬。他的听觉异常灵敏,他在当时的音乐机构“太常”中参与修编洛阳旧曲,从而成为个“深通音律,擅长演奏各种乐器”,并积累了丰富创作经验的音乐大家。

箜篌 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14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觱篥 古代管乐器之一,多用于军中。流行于北方。它的管身是木制的,上面开有8孔,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而发音。管也分大、中、小三种,以及双管和加键管。它用于民族乐队合奏与独奏,管子的音色响亮、清脆、个性强,音量大,模仿和表现力很强。这种乐器用途广,多用于地方戏曲、民间管乐合奏、寺院音乐等。

箫 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民族吹奏乐器。它的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6孔箫和8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6孔箫和8孔箫两种类别。

尺八 竹制,外切口,五孔,属于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1尺8寸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宋代以后,随着汉文化的断层,来自民间的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用于宫廷雅乐的尺八的地位,以致在我国已经看不见这种古代的乐器了。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双调103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他从627年即位称帝开始至649年,一共在位23年。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同时又启用贤能人士,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八阵图 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亮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10万精兵。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

武则天(624年~705年),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683年,她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月宫 又名“广寒宫”,是我国上界神仙为嫦娥建造的一座宫殿。因为这座宫殿是一个具有宇宙灵性的蟾蜍幻化而成,所以月宫又称作“蟾宫”。月宫是一个宫殿群,但宫殿数和布局别具一格的。广寒宫宫殿群包括广寒宫、天籁馆、百花馆、望乡亭、凌云亭、会仙亭、青龙台、朱雀台、白虎台、玄武台、太和殿、等。

元和 唐宪宗李纯的年号,他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短暂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唐宪宗从805年至820年在位,总共在位15年。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端,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

《碧鸡漫志》南宋著名学者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共5卷,为王灼晚年之作。内容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列凉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来,与渐变宋词的沿革过程。论词推崇豪放,但特别批评李清照和柳永,体现了儒家礼教的偏见。此书搜罗丰富,见解精辟,有其独到之妙。

龙门 也就是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另外两大石窟是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它位于洛阳市城南13千米,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是一首古琴歌曲,也是著名的古代大曲乐舞曲。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西汉大臣。在汉武帝时他被任命为中郎将。公元前100年,他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

[阅读链接]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庞大的宫廷乐队辉煌灿耀,但是随着封建统治的衰微、皇室对于音乐文化的淡漠,致使这样一支承载着华夏文明的乐队霓裳失色。乐队规模日渐缩小、乐器大量流失了。

唐代宫廷乐曲比较著名的有18首,如《嵩乐调》、《青天歌》、《青田歌》、《富贵歌》、《状元游街》、《苏武牧羊》、《孔子哭颜回》等,演奏时人们的着装也必须仿照唐代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