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朝安——抗击禽流感的一代功臣
辛朝安,生于1944年,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佛山兽专;1982年,从华南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85年~1987年,奔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深造;1987年8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被晋升为教授。
他先后主持科研项目约50多项,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并被荣获“全国农业推广先进个人”、“全国农业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与“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1.岭南有雄兵,挺身降“禽魔”
疫情既是一场挑战,挑战的是科学的极限;又是一场考验,考验的是科研的实力。2004年的那个春天,当禽流感大肆掠过的时候,辛朝安不仅欣然接受了这场挑战,还毅然接受了这场考验。面对没有硝烟的战争,他屡建奇功,以前瞻性的眼光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战机,并打响了这场漂亮的禽流感“阻击战”。
创下扑灭疫情最新记录
虽然它与广东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但华南农业大学的辛朝安教授则是其中功不可没的一位“重臣”。
2004年初,中国周边国家与相关地区陆续地暴发禽流感,并相继出现有人感染死亡的事例。来势汹汹的禽流感疫魔不仅袭击着中国周边的国家,而且很快便侵袭了中国,如广东以及内陆的其他地区。
2004年1月30日,在揭阳市揭东县曲溪镇的一个个体养殖场中,1300多只鸭突然死亡,后来,它被人们诊断为禽流感疑似疫情;次日,潮安发现禽流感疑似疫情;同年2月4日,罗定、海丰发现禽流感疑似疫情……就这样,一时间,南粤大地谈“禽”色变。然而,从曲溪镇发现禽流感疑似疫情至3月9日深圳野生动物园疫区解除封锁,广东省完全扑灭禽流感疫情,前后仅仅只用了40多天的时间,曾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均创下一项崭新的记录。
虽然它与广东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但华南农业大学的辛朝安教授则是其中功不可没的一位“重臣”。在人与自然的不断搏斗中,辛朝安及其领导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成为攻克禽流感的技术高地;他所研制而成的“禽流感灭活疫苗”成为广东省乃至全中国控制禽流感的有力武器,直接避免经济损失21亿元;他所领导的实验室成功解析出禽流感病毒100%的基因图,不仅为长远防治禽流感奠定坚实基础,还对消除社会上不必要的恐惧具有非凡意义;他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执法水平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为中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制定的扑杀与疫苗注射有机结合策略,更是深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为此仗准备了十多年
“应该说我们的科研意识比较超前,当时批准我们的领导也很超前,如果当时他们不超前、不批准,我们也不能动,尤其是一类病原;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想干也干不下来……”
辛朝安既是农业部、卫生部、广东省禽流感防控专家组的专家,又是广东降“禽魔”兵团的领军人物与项目总负责人。“不打没准备的仗!”既是广东党委与政府的作风,又是科学家辛朝安的作风。
在打此仗之前,以辛朝安为代表的广东科学家已经准备了十几年。1995年,广东省科技厅将禽流感预防与控制项目的研究列入科技攻关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为此投入经费182万元,并竭尽全力争取到50万元的国家项目经费……对于这一切,辛朝安不禁感慨道:“应该说我们的科研意识比较超前,当时批准我们的领导也很超前,如果当时他们不超前、不批准,我们也不能动,尤其是一类病原;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想干也干不下来……”
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以辛朝安为代表的抗击高致病性的广东降“禽魔”兵团才打响禽流感的科研攻关大战,华南农业大学的农业部养禽与禽病防治重点研究室才迅速开展“禽流感预防与控制的研究”,它才成为农业部批准国内能够开展禽流感研究并生产疫苗的两个单位之一。
1997年,禽流感在中国香港暴发,其中5人死亡,它在无形中为中国禽流感的防治敲响了警钟,于是,广东科学家辛朝安便与诸多研究人员并肩作战、快马加鞭地在1999年研制而成疫苗。经过实验表明,此种疫苗对禽流感的免疫保护率为100%,在某种程度上,它为禽流感“阻击战”赢得了一定的先机。
如今,在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辛朝安等一批广东科学家又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与“广东省动物源性人兽共患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等开放式研究平台上“大展拳脚”,并针对华南地区常见或重要的相关病原开展全方位防控技术研究。他们不仅已完成多个病原的全基因组或主要毒力基因序列分析,还绘制出遗传系统发生树;不仅建立多种动物发病模型,还使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辛朝安先后在禽流感、SARS、新城疫等重大人兽共患病与动物传染病的防控研究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他“先知先觉”地结合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与技术储备,由他研制而成的禽流感灭活疫苗不仅成为控制禽流感的有力武器,还为中国的禽养殖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能够保障人们群众的身心健康,还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与人兽共患病的暴发起到关键的作用。
2.做真实的人,做有价值的事
辛朝安兴趣广泛,业余安排更是不拘一格。他不仅喜欢观看《健康文摘》、《大众电影》等通俗杂志,喜爱聆听《沉默是金》、《爱拼才会赢》等流行歌曲,而且他时常穿着背心、沙滩裤、趿着拖鞋,在大院里漫无目的地踱来踱去。
做真实的自己
“科学家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应该得到社会的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精神方面的,还应该有物质层面的。”
如果有幸与辛朝安交往的话,你将会在猛然间深深地感受到:他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辛朝安从不忌讳谈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身体力行地倡导这样一种观念:“科学家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应该得到社会的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精神方面的,还应该有物质层面的。”
曾在1983年,鸡慢性呼吸道疾病在中国农村广泛流行。在邝荣禄教授的指导下,辛朝安分离出的致病病原体研制而成疗效好、毒性低、生产原料丰富且使用方便的配方——禽喘灵。1985年,他将此配方有偿地转于白云山兽药厂。
对于当时的广东来说,虽然商品经济大潮初现,但在常人看来,这般来自高校的举动仍有些“出格”。导师第一个表示反对,他认为科研成果不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而应是人民的、社会的,更不能以此牟取私利。然而,辛朝安则坚持认为,在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的同时,社会应该给予科学家一定的回报,它是对其劳动的尊重。
与老一辈科学家价值观的分歧,使辛朝安在猛然间陷入深深的沉思。经过认真而又审慎的思考,他仍然坚持“知识分子应该富起来”的观点。令人感到费解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辛朝安并非爱财如命。他是一个生活简朴的人,对吃穿住行均不甚讲究。当他所研制的“喉炎清”被交给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实验兽药厂生产时,依照当时的政策,他可以将这些利润提成作为自己的个人所得,但由于科研经费欠缺,他连续10年将此笔总额约150万元的资金投入科研及实验室建设中。2003年以后,他又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分别拿出7万元与20万元人民币,用于更新微生物研究实验室与传染病研究实验室的设备。
多年以后,人们才逐渐明白,在辛朝安“矛盾”的金钱观中,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方面,在个人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报酬就是科技、智慧实现的表现;另一方面,他沉淀“不做金钱奴隶”的高贵品质,二者并不矛盾。
淡泊名利,做一名忠诚的中共党员,一名辛勤耕耘的园丁,一名探求真理的科学工作者,是辛朝安忠贞不渝的志向。1988年,他出乎意料地担任兽医学院副院长,随后又被升为院长,使不人们为之一震。
事情的原委应从一次校庆聚餐说起。曾在那时,兽医学院刚刚从牧医系分离出来,当时学校规定,由各个学院负责本学院参加校庆的校友。于是,经济状况较好的学院毫不犹豫地请校友在饭店高高兴兴地聚了一餐;由于经济较为薄弱,兽医学院只得买个饭盒,冷冷清清地招待校友。
这种强烈的反差使辛朝安思绪万千:兽医学院人才济济,为何却如此心酸呢?“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教师先富起来,才能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做到安居乐业……只有兽医从业人员被别人瞧得起,整个畜牧行业才能有所希望。于是,辛朝安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创建华南农业大学兽医技术服务部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验兽药厂。他渴望通过生产环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
当时,人们公开反对的声音极高。不仅认为他的思想被铜臭的资产阶级思想所腐蚀,还认为搞开发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会在无形中分散老师的精力与时间,从而影响教学与科研等,不一而足。
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辛朝安带头将自己的“蛋黄液”、“肾肿解毒药”等科技成果,带至华南农业大学兽药厂进行生产。在他的鼓励下,兽医学院的其他老师也纷纷将自己的产品转到实验兽药厂集体生产……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1989年下半年,兽医学院的总创收已从过去的几万元上升至30多万元。从此以后,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兽医学院在短时间内便步入一个产、学、研三个轮子一起转的良性互动局面。仅仅在2002年,此学院可支配的创收收入就高达600多万元。
俗话说:“有钱好办事。”自从兽医学院拥有雄厚的“资本”以后,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广大教职工的生活环境,留住了一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不仅改善了科研条件并引来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还提高了华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在同行中的综合实力。
1994年,正值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兽医厂步入正轨、进入收获季节,辛朝安却急流勇退,毅然辞去了院长职务。与其上任相同,他的离任再次使人们感到出乎意料,甚至,曾兴起这样的传言:“辛老师要自己办企业,赚大钱了……”
面对种种猜疑,辛朝安只是抿嘴一笑,然后便埋头去做自己的事情。
真心真意,做学科建设的铺路石
“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科定一个发展方向,带领年轻教师一起向前走。”
“在辛老师手下工作,‘死人’会变成活人,懒人会变成勤快人,愚蠢人会变成聪明人。”
每当别人问及为何辞去院长的职务时,辛朝安总会淡然一笑地说道:“辞去院长职务,目的很简单。因为行政事务已明显阻碍了我在专业上的发展。”
离任以后,辛朝安潜心进行科研与学科建设。从1998年至今,每年,他不仅获得一项省部级科研成果,而且还在专业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然而,辛朝安并没有为此而深感满足,毕竟对他而言,还有更为重要的使命。
自诩为“华南兽医人”的辛朝安尤为热爱自己的专业。他时常这样回忆道:“在美国的时候,一提及自己是一名兽医,外国人就会竖起大拇指,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在美国,兽医与医生、律师一样受人尊敬。我时常期盼着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兽医也能享受如此礼遇。”
科学家的责任感,兽医学首席专家的头衔,无一不使得辛朝安既关注“小我”的科研成果,又在学科建设方面倾注更多的心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就与华南农业大学从事兽医学的同事们一起,在1990年获得教育部批准,使其成为博士点培养单位,并拥有国内唯一的禽病学博士点;1996年,由他担任主任的“养禽与禽病防治”实验室,一举成为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002年,他又率先提出并创建具备国际水平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它不仅是农业部与广东省抗击“非典”、抗击禽流感斗争中科技攻关的重要研究场所,还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相关专家的高度称赞;2004年,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注入大量资金,建立“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将为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的研究提供一个高标准的实验基地。
辛朝安的目光不仅超越禽病学科,而且还注重预防兽医学的整体发展,关注传染病、微生物、寄生虫等学科的齐头并进。华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科之所以能够上升为农业部的重点学科,与他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对于学科建设来说,仅仅依赖硬件是不够的。辛朝安有这样一句名言:“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科定一个发展方向,带领年轻教师一起向前走。”与此同时,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大树底下也寸草不生。”他要求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处理好与年轻接班人的关系,既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方便,又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既要为其创造机会使他们在一线磨练中顺利成长,又要对其严格要求,给予大胆的批评指点。
辛朝安提携年轻人的举动,是有口皆碑的。无论是申报科研课题还是分享科研成果,他总是坚持“年轻人优先,自己位居其后”;每当拥有评选机会,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将名额让于青年老师;每当发表论文时,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不起眼的位置……辛朝安善于唯才是用,其扬长避短、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使实验室的青年老师均佩服不已:“在辛老师手下工作,‘死人’会变成活人,懒人会变成勤快人,愚蠢人会变成聪明人。”
通过辞职让贤、提前卸任等方式,辛朝安总是想方设法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更好的锻炼与成长机会,不计其数的青年老师也为他的这一无私而深深感动。一位青年老师在留美博士后,毅然回到辛朝安的身边工作,当别人问及她这样做的缘由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之所以从国外再回到华南农业大学工作,就是冲着辛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来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望着年轻人不断茁壮地成长,辛朝安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他以一个长者的口吻,满足地说道:“他们进步了,我对这个学科也算有个交代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才能活得坦然,活得潇洒;只有做有价值的事情,才能使其生命绽放出别具一格的光彩。
3.排忧解难,一切为了养禽业
“我来自农村,在农业大学教书,搞农业科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特产’。”
辛朝安是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的一名教授,他长期从事禽病方面的研究,并时常这样说道:“我来自农村,在农业大学教书,搞农业科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特产’。”然而,正是这个“土特产”,使其为推广普及禽病防控技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辛朝安从海南少数民族山区一路走来,对他而言,仿佛并没有不能克服的苦难。一直以来,他坚持通过《养禽与禽病防治》编辑部与兽医学院畜禽病诊疗部等渠道,为养殖农户免费开展禽病咨询服务,并以电话、短信与上门等多种形式为养禽业排忧解难。
2005年,广东省博罗县一家农户所养的鸡得了疑难杂症。当辛朝安接到求助电话后,便立刻与罗开健博士起程前往。由于天气不好,到达距离目的地五公里的上路时,汽车无法继续前行。于是,他们便在下车后搭乘摩托车一路颠簸而行。对于辛朝安而言,此程的确十分辛苦。然而,在到达之后,他连水都顾不得喝,急忙为病鸡进行诊断。养鸡的老板感动地说道:“你们这样做真难得,如果你们是党员,那一定是优秀共产党员。”
人心是一杆秤,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那位鸡场老板果然没有说错,辛朝安与他的团队均是好样的。为此,他荣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与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光荣称号。
中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诸多农村地区的诊疗禽病技术较为薄弱,时常由于禽病诊疗的延误而为农民及养殖户酿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状况,辛朝安先后在国内的二十多个省市及自治区举办有关禽病诊断与防控的学习班、专题讲座等,广泛有效地推广普及禽病的防控常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养禽业的损失。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应邀北京、上海、云南、辽宁等多个大型养禽厂授课,并协助其进行禽病诊断与防控工作,为其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且由此成为国内养禽行业知名度最高的禽病专家之一。
辛朝安经常这样说道:“农业科研特别是兽医学科应该以应用为主,我们搞科研既要追踪时事热点,更要注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正是坚守这一原则,他才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不断满足农村养禽防控技术的需要,不但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且促进了养禽业的发展,维护了广大养殖户的根本利益。
4.追求真理,做勇敢的先行者
“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把握规律不仅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具有对现实的准确判断和追求真理的勇气,这样才能做到眼光超前。”
2004年春天,禽流感来世凶猛,面对残酷的疫情,辛朝安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镇定、自信、果敢、忙而不乱。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他之所以能在应战这场来势汹汹的禽流感时,有如此优秀的表现,完全得自他日常的努力。在1985~1987年,他被应邀至美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禽类科学系做访问学者。20世纪80年代,辛朝安不禁为美国发生的禽流感深深一震。作为一名在禽病学领域躬耕多年的研究人员,他以超人的智慧与洞察的眼光敏锐地意识到,开展与人类公共卫生密不可分的动物疾病研究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当时的他曾经预言道:“中国暴发禽流感,是迟早的事,这是动物界难以抗拒的规律。”
从美国归来以后,辛朝安就着手开展有关禽流感的调查研究工作。禽流感属于高致病率的一类传染疾病。在那时,国际上对付禽流感的通用做法是扑杀。这种方法既干净利索,又易于操作,能够将病例和病源一同毁灭。然而,辛朝安却偏偏选择了一条较为艰难的道路——制作疫苗。
“我是一个现实的人。”这是辛朝安对自己的评价。正是因为如此,在不断从事禽病学的研究过程中,他选择的是与中国国情密切联系在一起,坚持走应用型道路。作为农民的儿子,辛朝安对中国农村颇为熟悉。他深知,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农民养鸡养鸭养鹅,均以分散放养为主,而与西方规模化、工厂化的养殖方式不同。禽流感一旦暴发,便难以准确判断出那些家禽已被感染,那些家禽尚未被感染,一年到头,农民就指望用鸡鸭鹅换取一些零用钱。倘若由于出现禽流感疑似病例而将家禽全部杀掉,他们未必愿意配合;况且,依照国际惯例,扑杀家禽必须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并不富裕的中国财政而言,它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中国的经济状况、执法水平、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以后,辛朝安便为中国防治禽流感制定出与之适应的策略——扑杀与疫苗注射有机统一。
在初步研究课题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既没有资料,又没有经验;既没有经费,又没有病例……猛然间,辛朝安不禁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然而,此时此刻的他忆起一件刻骨铭心的事情:1971年夏天,他在海南乐东县与黎族老乡“三同”。由于一头200多斤的大肥猪口吐白沫、四肢痉挛,束手无策的老乡顿时泪水纵横。辛朝安灵机一动,用一针阿托品救治了此头猪。如今,黎族老乡那副绝望的神情再次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如果禽流感真的来临,用什么来慰藉这些勤劳而又纯朴的父老乡亲呢?”辛朝安一边追问自己,一边为自己打气。“我从事的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这一信念支持着他走了下来。
初期的工作是异常艰辛的,为了从野生禽类中寻找到所需的样本,辛朝安带着弟子漫天遍野地奔波,层层筛选不计其数的目标,大量采集禽类的唾液、粪便等,好不容易才使研究工作得以展开。1995年,农业部批准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禽病研究室展开对禽流感的研究,此时,他才正式立项,并得到研究经费;1997年,在香港发生H5N1禽流感致人死亡之后,辛朝安千方百计地研究出“禽流感灭活疫苗”,此种疫苗的价值在2004年的春天充分得到证明,且为中国经济直接挽回几十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2004年,当禽流感大肆侵袭的时候,辛朝安对它的临场症状、诊断方法与控制程序已经了然于胸。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奔走在“抗击禽流感”的第一线:作为广东汕头禽流感研究的总负责人,随着一件件病例被紧急送往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室,他毅然承担起繁重的科研重任,在实验室里观察毒株变化、解析基因图谱;作为农业部禽流感的专家组成人员,他亲赴疫点,及时探索疫情,并前往非疫点,调查预防工作,为农业部制定禽流感的防治措施建言献策……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禽流感,通过电视、报纸、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大众进行正面引导与宣传,并及时编写《禽流感的预防与控制》一书,为控制禽流感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资料。
“十年磨一剑。”辛朝安不仅打了一场有准备的漂亮仗,还制定出扑杀与疫苗注射相辅相成的策略,正所谓“先知先觉的人”。他不断寻求真理,并以自己的行动向人们昭示出这样一个“秘诀”:万事万物都是有其一定的可循规律,把握规律不仅需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对现实的准确判断,更需要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超前的目光。
5.具有远见,才能出成果
“科研想要出成果,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具备远见、严谨、奉献等基本素质。”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以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辛朝安为代表参加完成的项目“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然而,获知喜讯后的辛朝安在接受采访时,却表现得尤为平静,并且意味深长地说道:“科研想要出成果,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具备远见、严谨、奉献等基本素质。”
辛朝安认为,优秀科学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之一是具有科学的远见。对一个出色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既要通过对国内外目前的了解而分析现状,又要结合学科历史而推测未来。今天完成一个研究,就要计划明天、后天乃至大后天所要完成的事情。比如,在禽流感研究方面,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一步的科研大方向则是研究“人兽共患病”。科学研究者只有注重实际、注重资料、注重分析,才能对未来做出一定的判断,这种良好的素质就是所谓的“科学远见”。
在具有科学远见的基础上,科研工作者还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辛朝安曾这样谈道:“诸如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的论文造假丑闻,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素材。若要避免此类负面事件,国家就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此加以制约。除了不能弄虚作假之外,忠实记录科研过程也是严谨态度的表现。在对实验数据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与进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些实验记录似乎与我们预想的结果大不相同,然而,就是此种不同,才预示着崭新的科学发现。只有这样进行科研,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成果。”
除此之外,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倘若每个人均将目标、赚钱放在第一位,在个人利益方面斤斤计较,则难以做出任何较大的成果。在揭示成功的秘诀时,辛朝安这样说道:“刻苦工作的精神是其屡出成果的关键,我们这个团队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周末时常没有休息,每当晚上十点、十一点的时候,实验室依然是灯火通明,有些人员为了做实验,竟然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假如没有这种刻苦工作的精神,就不能搞出如此之好的成果。”
未来如何,任何人均不能预知;事事千变万化,任何人均不能控制。然而,只要拥有远见的卓识,就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命路线;只要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就能为己打开一扇不可思议的机会之门;只要拥有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就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