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百岁人生万岁绩业

他是数学大师,创建了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在仿射空间曲面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后代奉献自己;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他就是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苏步青。

1.贫寒童年,开心少年

1902年9月23日,对于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是特别的一天,更是大喜大吉的一天。随着农家茅舍里传出的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新的生命降临了。喜讯在短时间内便传遍全村:“苏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一个大胖小子!”,夫妻俩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苏祖善夫妻俩未上过学,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他们希望将来有一天儿子能够出人头地,于是听从算命先生的说辞,将儿子的名字由原来“尚龙”改为了“步青”,意为“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小步青在家庭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很快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然而,家境的贫寒,使得小步青在同龄孩子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不得不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也正是由于如此,他才充分体验到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因此,与其说他每天是在劳动,不如说他每天是在幕天席地地玩耍。

由于靠近溪边,村里几乎每家都养有水牛,苏步青家也不离外。每天下午,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赶着几头水牛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待水牛吃足喝饱后,再赶回家。

这看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对于一个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来说,膘壮力大大水牛却让他尝尽了苦头。有一次,一头水牛的脾气上来了,又奔又跳,把正坐在它背上的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幸亏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才勉强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路过村私塾门口,常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竟然记住了,于是放牛时当山歌唱。就这样,苏步青“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左传》等书籍。

苏步青的父亲苏祖善经常听儿子唱不同的歌,要不就是摇头晃脑一副背书的模样,于是,心存疑惑,想要知道个究竟。一天回家的路上,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作为父亲的心“动”了,回去跟妻子商量,决定送孩子去读书。于是,夫妻二人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从此,苏步青便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2.由“笨蛋”变成第一

苏步青九岁那年,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的一所小学读书。在山里长大的苏步青,第一次到县城,见到什么都稀奇,什么都想去尝试。比如,当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时,就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着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一个学期,在苏步青整天的玩闹中很快过去了。期末考试时,他得了班里的第一名,但却是倒着数的。由于他在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为作文打下了一点基础,所以,他的作文是全班写得最好的。然而,苏步青平时的“表现”似乎为他贴上了一个坏学生的标签,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他不认为这是苏步青写的,而是他抄来的,因此即使写得再好,最后得的也是一个很低的分数。老师的不信任,更加地激发了他的牛脾气,他在无形中跟老师对着干了起来: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老师与同学都说他是“笨蛋”。

苏步青的地理老师陈玉峰是一个非常有爱好的好老师,刚调到这个学校不久,他便发现苏步青是一个聪明、有头脑的好孩子,好好引导将来肯定大有出息。于是,他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壮,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个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但不批评他,反而给他讲故事,心里非常感激,不再像平时其他老师批评时那样,头抬得高高的,认为自己没错,而是低下了头,认真地记着陈老师的每一句话。陈老师摸着他的头,鼓励地说道:“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的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这时,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撼,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己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3.改变命运的一堂课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让他明白了数学的真正意义和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正是这一堂课,影响了他的一生,把他引向通往神秘的数学王国的路。

影响一生的一堂课

“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

苏步青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贫困,但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初中时,苏步青凭着自己的天资聪明、勤学好问,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他感到头痛的是数学,他觉得数学太简单了,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好学的。然而,学校开的数学课却不能不去上。

一天,听同学们议论说,学校来了一位新的数学老师杨老师,他是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非常有名气。这使得苏步青对这个老师产生兴趣,生平第一次盼望着数学课快快来到。“铃……”上课铃响了,从门外走进一个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装的年轻人,他的脸色很白,棱角分明,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这样年轻、还穿西装的老师真是罕见,一进门便引起班里同学的一片哗然,然而,杨老师却不理会这些,在简单的一番自我介绍之后,便说:“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先不讲数学,老师先跟你们说一个故事。”他讲话的声音不算大,但每个字都像晶亮的子弹射进每个人的心房。而同学们呢?一听说有故事听,兴奋的不得了,个个坐得直直的,苏步青尤是如此。杨老师面带忧国忧民的真情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惟有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杨老师的话,不仅打动了苏步青的心,还为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对他来说,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从此之后,他的兴趣便从文学向数学转移,并从此立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他深深地迷上了数学,从此,他性情中的恒心和意志便表露无遗:不论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还是在教室里、宿舍里、树阴下,甚至食堂里,都可以看到苏步青读书、思考、解题、演算的身影,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均沉浸这四道轮回之中。他总是用毛笔在一个本子工工整整地书写,初三一年加上高中三年,四年的时间里,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题,用过的练习本,叠起来有小山头那么高。

4.为国争光,留学日本

“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引起了校长洪泯初的注意。他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1919年,苏步青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17岁的他的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学——前往日本留学,这时已经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的洪校长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并为他寄来200元以资助苏步青留学。

苏步青拿出其中的30元买了一张前往日本的船票,余下的170元钱用于维持3个月的生活,甚是艰难。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他的刻苦换来的回报——以流利的日语完美地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数学的研究领域。在192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

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苏步青以坚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誉为“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为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

5.一心为振兴祖国数学事业

苏步青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断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并且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是中国近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1931年,身处他乡的苏步青,谢绝了高薪聘请,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毅然回到自己热爱的祖国。

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毅然回国

“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

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北帝国大学的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一一谢绝了国内外雪片似的飞来的聘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决定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为什么选择条件较差的浙江大学呢?其实这与陈建功有一定的关系。陈建功比苏步青早两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当时,他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好的浙江大学去。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或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缘由。

走上工作岗位的苏步青,决定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他和陈建功开设了多门近代数学的基础课程,首创数学讨论班这种学习方式。在他的讨论班里,有着极其严格的纪律。比如,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在报告前,必须认真阅读文献,仔细演算,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见解,然后再进行讨论。否则的话,其会在教师和同学们的严加追问下,弄得下不了台。也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为学生今后的研究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苏步青潜心专研,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的确,在他任教期间,1931~1952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正如,他的学生、上海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谷超豪,在苏步青85岁寿辰上所说的那样:“苏老是国际上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他对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的高水平工作,至今在国际数学界占着无可争辩的地位。苏老对我国数学学科的建设建立了功勋,他在浙大、复旦为创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呕心沥血。他为我国文教事业的改革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热爱祖国的人是不会理会祖国究竟是富裕还是贫穷。中国自古有这样一句俗话:“子不嫌母丑”。在苏步青看来,正是因为中国并不富裕,才使其铸就“应该把热爱祖国的美德发扬光大”的创想!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祖国,改变祖国的面貌,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才促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6.意志坚定,与梦想同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虽然生活的困难越来越大,但是,由苏步青领导的教学、科研活动依然有序地进行。当时,苏步青一家住在一个破庙里,晚上,他把一盏烟熏火燎的桐油灯放在菩萨的香案上看书。

困难打不垮意志坚定的苏步青

“山洞虽小,但数学的天地是广阔的。现在,数学讨论班照常进行。”

“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的战争,浙江大学被迫西迁。然而,在这国难当头、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了一封来自日本的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后一面。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然而,这时因妻子刚分娩不久,需要休养,不易劳累,无耐之下,苏步青把妻子送到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在竺可桢校长的帮助下,他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一家总算团聚了。

然而,生活并没有日益见好。那时,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即使是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思考再三,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一来节省开支,二来支援社会。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

有一天傍晚时分,竺可桢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这时苏步青正在挑水种菜,而妻子苏松本则背着儿子烧饭。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听到这里,竺可桢校长简直惊愕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教授过得这么艰苦。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吃在中学、住在家里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接二连三地到来,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便夭折了。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作为一个父亲,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苏步青带着困难走上了讲台。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

在这样的条件下,每天晚上,苏步青照常把桐油灯点亮,然后把它放在破庙的香案上,一丝不苟、忘我地写教材,终于,影响中外的《射影曲线概论》一书问世。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面对困难战胜的勇气,也许就没有人们众所周知的苏步青。

如今,苏步青老先生虽已仙逝,但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敬业、爱业,辉煌时经得起,寂寞时耐得住,坚定不移,一如既往,既不完全向生活条件瞅,又不完全向金钱待遇看,孜孜以求,任劳任怨”的精神,这正是每一个数学工作者和献身数学事业的人所必备的精神。继承、发展、弘扬这种精神,为数学大厦增砖添瓦,不仅是我们的神圣使命,还是苏步青等老一辈数学家所期望的。

7.巧用“零头布”,成为大名家

在许多人看来,苏步青是著名的数学家,其实,他还是一位文学大师,是著名的写作大家和诗人。他是如何做到文理兼备的呢?用苏步青的话所说,就是“巧用‘零头布’”。

集作家、诗人、数学大师为一身

“三十年前在贵州,曾因奇异点生愁,如今老去申江日,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是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到上海拜访自己的恩师苏步青老师,苏步青老师送给他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所题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打破常规的题词俗话,新颖的方式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足见苏步青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伟大的数学家苏步青,从小就酷爱古诗文,小时候,常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百家姓》、《左传》等,13岁时便能写诗。几十年来,他读书的习惯从来没有改变过,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两本诗集。他不仅读诗,还有着做诗的兴趣,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1998年,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在浙江大学迁往湄潭的时期,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苏步青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困难当头,这里给文人们提供了一个抒发爱国情怀,表达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的平台,无疑于像沙漠里的绿舟,带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读苏步青的诗,你会发现他的诗意境高远,笔调清新,常用典故,富有哲理,常常使人感到他对后学的谆谆教导——基础重要,文理相通。他几十年如一日,巧用自称“零头布”(零碎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这些永留人间的诗词,就是苏步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佐证。

读苏步青的诗词,不难感觉到他是性情中人。其实,苏步青本无心做诗人,但经久不衰的生活热情,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再加上炽热的爱国情感,却使他每有所作皆臻佳境,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8.读书与写作心得

“我与书已有80多年的缘分,至今对数学、文学、哲学类书籍仍然爱不释手,这倒不是因为退居二线之后时间稍有空余之故,而是几十年来养成了读书习惯。”

“小时候在浙江平阳乡下,根本读不到什么书,只把家中仅有的几本古书翻出来读,《东周列国志》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读来似懂非懂,但对后来念《左传》、《聊斋》、《红楼梦》,都很有些帮助,对我后来业余撰写散文和旧体诗词也很起作用。”说到读书,苏步青侃侃而谈:“这几十年来,我从没有放弃过读书,每天都要抽空念几本重要的著作,如复旦大学徐鹏教授的著作《孟浩然集校注》,一连读了好几遍,每次读后,都会觉得很有收获。前几年,重点读了《唐诗别裁》,《宋诗别裁》,一边阅读,一边吸取精华,并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其实,除了古典方面的书籍,苏步青还喜欢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但又并不是什么书都读,而是根据需要有意识地加以选择,他说:“在如今科技书籍成千上万地增多之时,即使有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但难以读全,而且没有必要。我以为读书是为了有目的地研究和写作,在写作中带着问题读书,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相互促进,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学识日臻丰。”

苏步青认为,带着问题的读书,方能收到好效果。他著作《微分几何五讲》,以问题的方式撰写而成的;70年代初期,他为了解决船体数学放样的关键问题,曾到造船厂的资料室查阅了50多种有关的外文资料,其中大部分是挪威、瑞典、美国、日本的当时最新造船技术资料,并从这些文献中吸取了养料,然后利用基础数学功底较深厚的有利条件,解决了造船工业、航空工业、汽车制造业中的一些问题,并在全国科学大会获奖。

苏步青是知识分子的楷模,知识把他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他高尚的道德风范、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卓越的成就,激励着新一代爱国知识分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