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仕——中国水稻业的先驱者
林芳仕,是我国著名的农民科学家,30多年以来执着于科学研究,几乎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上面,就像一只“候鸟”迁飞于湖南与海南之间。在他的努力钻研下,成功培育出了15个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为农民创造出了25亿元的效益。2000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用自己的热血来钻研科学
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艰难与挫折的,它可能会让人饱受打击、饱经挫败感,但林芳仕没有一丝畏惧。他无时无刻不在用一种严肃认真、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去探索、去追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风雨飘摇,他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对田野的考察,而这也让他的人生得到了丰硕的果实。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年多种一季试验田,就可能多出一点科研成果。”
“当时首先种的4亩地,第一季在我们所里就超过800斤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当时50万亩在全国来讲算是面积最大的。”
1968年,林芳仕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他先是被分配到了0637部队农场劳动,两年之后又去了衡阳农科所,这一干就干了30多年。1971年,林芳仕参加了袁隆平办的杂交水稻培训班,他暗暗下了决心,要做一个像袁隆平那样的人,进一步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
那个时候,由于杂交水稻才刚刚问世,还是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吃饭的问题,衡阳地区也只能做一季中栽培晚稻。至于双季晚稻的栽培,则还是一块“未知地”,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片空白,林芳仕决定开垦这块“未知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林芳仕将自己丰富的育种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并在衡阳和海南两地建立起了试验田,无数次地往返于两地之间。他顶着酷暑,冒着严寒,不分昼夜地守在试验田边,详细地记录水稻的温度,开花的时间等等,希望能够有所发现和突破。杂交水稻育种的道路,注定了是十分寂寞而艰苦的。在林芳仕几十年的科研时间里,他就像一只候鸟一样,春夏秋三季呆在衡阳,一到冬天便去海南岛,在那里呆上三四个月。
终于在1975年时,他精心培育的4亩多实验田结出了累累硕果,第一次证明了在南方稻区杂交水稻作晚稻栽培是切实可行的。不过,难题还是不断袭来。杂交水稻的制种是很难的,按照传统的做法,湖南的制种基地设在广西南宁地区,由于路途遥远,因此制作成本也相应增高。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在衡阳也制种呢?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林芳仕又开始了孜孜不倦的研究。他不停地往返于图书馆、气象局和田间地头三个地方,仔细观察,并做了几十万字的笔记。后来,大量事实都表明,衡阳地区在八九月份时,白天气温基本上保持在25~28摄氏度之间,完全适合水稻开花的温度。
经过一系列精心的准备之后,林芳仕在衡阳秋季制种159亩,得到了亩产29.5公斤的好收成,比起在南宁制种还高出了73%。这一消息一传出去,便轰动了全省,从此湖南结束了杂交水稻“借地制种”的历史,并为以后种植水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很多人都说,这项研究成果是湖南农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自古以来,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会让人敬佩的人,林芳仕自然也得到了世人很高的评价。1976年,衡阳地区成功推广杂交晚稻50万亩,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跨进了一个台阶。它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很多农民喜笑颜开,有些人甚至在田头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后来林芳仕在提起这件事情时还一脸骄傲地说:“当时首先种的4亩地,第一季在我们所里就超过800斤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当时50万亩在全国来讲算是面积最大的。”
80年代时,粮食的丰产给农民带来了莫大的惊喜,但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相应产生,那就是产量虽然提高了,但品质却并不优良,结果最终伤害到的还是农民。当时,上海和广东的一些商场甚至还挂出了“好消息:今天不卖湖南米”的招牌,这让林芳仕深切地感悟到:提高粮食的品质已经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芳仕又开始了潜心研究,终于选育出了全国第一早杂新品种“威优98”,有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好等优良特点,随后便迅速在全国进行推广。随后,他又选育了一系列产量高、质量优的杂交早稻组合,使农民收入增收了25亿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林芳仕的科研成果也令国外许多专家刮目相看,并得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高度评价。
不过林芳仕对这一切都看得很开很淡,他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这些就像稻花,最终会消逝,人们需要的是稻谷。”其实,林芳仕就是一株沉甸甸的水稻,成熟而饱满,朴实而低调。
林芳仕的研究成果,使得水稻的种植又提升了一个阶层,造福了人民,也造福了国家,更造福了社会。这一系列的成功,就是靠着他不断努力、坚持不懈的精神换来的。想要成功,你也必须具备这样的精神。
2.科研就是他的生命
在研究水稻的过程中,林芳仕吃了很多苦,历尽了许多艰辛,但他从来没有后悔,心里想的全都是农民。实验还没有开始时,他便开始在心里盘算能够为农民带来多少效益,能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等。
艰难的研究之路,难于人诉
“我出身农民,这点苦不算啥。”
“那些困难算不了什么,但科研绝对不能放弃,我有这门技术就要做出些成绩,为农民多做点好事。”
刚到海南的时候,他没有房子,便随便盖了一个草棚来容身;没有水源,他就自己挖水井;科研设备远远不足,他就能简则简。由于当时海南的物资供应还比较紧张,因此日常生活的食物很难保证,尤其是新鲜的蔬菜。若是遇到台风,地里的青菜又会全部死光,人们只能靠吃南瓜、豆腐、花生米等食物。有一段时间,林芳仕由于长时间没有食用蔬菜,导致大便难以拉出,体内上火,牙龈出血,体重一下子掉了10几斤。更让人害怕的是,有几次睡觉时一条蛇还爬进了他的被窝……可是每当说起这些事情时,林芳仕总是一笑而过,这笑的背后究竟隐藏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
尽管遭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境,但林芳仕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目标,他用坚强的毅力和过人的勇气克服了种种难关。白天的时候,他守在地里选种,晚上的时候他又拿着竹竿起来赶老鼠,因为那些水稻是他的命根子,若是老鼠吃掉那就太可惜了。他的同事们都很心疼他,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笑着说:“我出身农民,这点苦不算啥。”
为了搞科研,林芳仕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很多时候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可以说付出了满腔的热血。1995年春节时,由于他一连10多天在稻田中做杂交水稻试验,每天都要在水田中浸泡几个小时,结果引起了阑尾炎发作,突然晕倒在了田坎上。同事们急忙将他送到了医院做手术,本来医院方面建议做手术,可是林芳仕却觉得,如果要动手术就需要住院,住院的话又需要有人来照顾他,而当时正处于试验的关键时刻,再加人手紧张。于是他决定只做应急处理,然后又马上投入到了水稻试验中,直到实验结束后他回到了衡阳才去做了手术。
虽然身体上承受了很大的病痛,但林仕芳从来不将这种痛苦在同事面前流露,他总是面带笑容十分和善地鼓励大家,要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当有人问他是什么在支撑他时,他说:“在关键时刻,一人耽误一天,就会少做几十个杂交组合,也就少了一次出品种的机会。”
从常规稻到杂交中稻,从杂交中稻到杂交晚稻,再从杂交晚稻到优质杂交早稻,日后当有人问起林芳仕是什么信念能够让他如此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在田边坚持奋斗了30多个年头,林芳仕坦然地回答道:“那些困难算不了什么,但科研绝对不能放弃,我有这门技术就要做出些成绩,为农民多做点好事。”
对亲人心存愧疚
“你们出力,把父亲照顾好,医药费由我来负责。”
不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就无法很好地照顾另一方面。在林芳仕的内心,就对自己的家人有着很深的愧疚。因为科研,他无法在双亲面前尽孝;因为科研,他无法多抽一点时间陪陪自己的爱人;因为科研,他更无法尽一个做父亲的责任。
1971年,林芳仕的母亲由于营养不良造成心力衰竭,病逝才50多岁。当时林芳仕在涨南,由于当时通讯条件很不发达,因此当他得知这一噩耗时,母亲已经离开5天了,他没能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事后,他从亲朋好友的口中得知,母亲临终前反复地念叨他:“芳仕、湖南崽……”林芳仕只能仰望天空,为母亲祈祷,希望他在天堂一切过得都好。1992年,林芳仕的父亲因患脑血栓瘫痪,但由于家里条件不好,他不肯花钱吃药。林芳仕的弟弟急得团团转,他打电话给远在海南的哥哥,林芳仕果断地对弟弟说:“你们出力,把父亲照顾好,医药费由我来负责。”虽然林芳仕当时取得许多项科研成果,但他的工资并不高,积蓄也不多,不过远在外地的他觉得,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尽孝了。他每个月都按时寄钱回家,希望父亲能够早日康复起来。
对于妻子和孩子,林芳仕也有很多的愧疚之情。两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林芳仕正在海南搞研究,不能和妻子一同分享这个喜悦;当妻子生病住院时,他也没能回去在身边照顾他。和科研相比,林芳仕对亲人实在太“吝啬”了。不过让他欣慰的是,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在贫瘠的土地上,他培育出了一朵朵灿烂的科研之花。
为了让农民增产增收,过上好日子,林芳仕呕心呖心地付出了30多年,培育出了许多水稻优良品种,谱写了一曲曲春华秋实的绚丽篇章。有人曾经问过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说了一句很简单却足以感动所有人的话:“我只想尽我的能力为农民做点实事,他们能生活得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林芳仕的心目中,科研就是他的生命,没有了科研,他的生活便无法继续下去。为了科研,他可以付出一切。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所以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试验当中,研究出一个个高科技成果,使他的人生显得充实而又丰满。
3.不重视名利,奉献一生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会被名利所牵绊,甚至为名利为疯狂。但对于林芳仕来说,名利和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没什么两样,虽然需要它,但绝不依赖它。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从不关心自己有多出名,获得了多少奖金。唯一能让他心神不宁的,就是科学试验。
淡泊名利,心系百姓
同事们都说:“他的科研品德好,从不弄虚作假,从不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
虽然林芳仕的科研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他从不张扬,他自觉自愿地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日晒雨淋,更不会主动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的生活艰苦朴素,用的办公桌还是五、六十年代买的。近些年来,林芳仕头上的光环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耀眼,不过他还是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在他的科研道路上前行。
1994年,林芳仕向组织提出一个请求,让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个请求是:辞去农科所副所长职务。堂堂一个副所长的职务,是多少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职位,为什么他却硬是不要呢?原来,他觉得这个职位有多繁杂琐事,太浪费时间,耽误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从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林芳仕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他宁愿不做副所长,也要去搞自己所钟爱的实验,这种精神几人能及?
除了不为名利所动之外,林芳仕也不为金钱所动。很多人都认为像林芳仕这样的科学家,一定有着不菲的收入,但事实上完全不是如此,他的收入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甚至还不如一些普通人。有人曾经想让他跳槽,不仅开出了20多万的年薪诱惑,还许诺给他两套住房,并帮他解决妻儿的就业问题。但是,面对这些诱人的条件,林芳仕却并不动心,他没有过高的物质追求,只希望自己的科研能够上升一个境界。
在林芳仕身边工作的人,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他的助手吴松青就曾经这样说:“不好高骛远,不贪图名利。”1995年,祁东县种子公司为了表扬和鼓励他研究的杂交组合为农民增了收,特地送去了3500元奖金。研究所决定将这笔钱给他本人,可是他却执意不肯收下,没有办法,所里只好为他装了一部工作电话。还有一次,他所研制的“金优974”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关部门奖励了他5万元奖金。作为项目的负责人,他完全可以全部收下,但他觉得功劳不是自己的,他的助手们也付出很多心血,于是他将资金的一多半都给了助手,只给自己留下了不足2万元钱。
2000年,一项新的研究早杂“岳优136”顺利通过了市级审定,这项研究是由林芳仕和助手何发清一起完成的。不过在上报成果时,林芳仕了解到这个品种在湘北推广时,由于生长周期长而影响了晚稻的收成,他便坚决将这个成果拉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农民的辛苦,一时出差少许差池,大面积进行推广,最终受害的还是农民兄弟。还有一次,一位助手写了一篇名为《高产杂交早稻金优463》的论文,并寄住国内一家部级杂志。不过他由于担心文章不能被采用,便署上了林芳仕的名字。当林芳仕得知这件事情后,连忙打电话到杂志社,更是说服编辑将自己的名字删掉才罢休。他这种对待科研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了他身边的每个人。
不仅如此,林芳仕对待自己的助手也十分关照。2001年时,他们在海南育种时,他的助手吴松青的妻子张秀芳因心脏病住进了医院,孩子无人看管和照顾。林芳仕得知后,便将吴松青的孩子接到了自己家中,每天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还给吴松青的妻子送饭送菜,一直坚持了半个多月,让吴松青非常感动。林芳仕在外出差的时候,只要看到有用的参考资料,他都会买回来送给助手,鼓励他们多多学习,争出有更多更好的成果。而每次报成果时,他都选择“激流勇退”,把自己的名字排到最后。
从事了30多年的水稻研究,林芳仕基本上没有多少时间在家里,有20多年的春节都是在海南度过的。2007年春节,林芳仕好不容易在家里过了一个团圆年,听着窗外阵阵的鞭炮声,他心里想的还是农民兄弟:“一年又过了,那些劳作了一年的农民是否也在家里吃着丰盛的团圆饭呢?”现在,已经年过六旬的林芳仕已经从第一线上退了下来,但很多事情他还是会亲历亲为。
在贫瘠的土地上,林芳仕培育出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硕果,这种自强不息、坚持奋斗的精神,相信不仅是他个人的财富,同时也能够激励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