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民族化工业奠基者

以10门功课每门都是100分的优异成绩取得美国公费留生资格;只身前往,唯一一个从日本手中要回设备的爱国人士;撰写《纯碱制造》一书,第一次将制碱技术公布于世,打破帝国主义在制碱技术上的封锁垄断……他属于民族化工业的奠基者侯德榜,这个为中外所共仰的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以及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侯德榜84年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中后期对中国科学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侯德榜科学技术思想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操,激励着一个又一个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科技工作,努力实现科技兴国的战略。

1.勤奋好学的农村娃

侯德榜(1890~1974年),名启荣,字致本,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中。幼年家境贫寒,读书十分刻苦,浇田车水和放牛时仍手不释卷。半耕半读的他,曾有“挂车攻读”美名。

勤奋努力,付出终有回报

“幼年家贫不能上学,就在私塾外面听。那时,学堂里面还没记住,我在外面便能顺利地背出来的。后来,教书先生了解我家的情况后,就免费收我这个学生了。”

13岁时,因得到姑妈的资助,侯德榜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学习成绩优异。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的三年中,他多次亲眼目睹外国工头蛮横欺凌中国码头工人,多次耳闻美国的旧金山种族主义者大规模迫害华侨、驱逐华工等令人发指的消息,种种事件强烈地刺激着他幼小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爱国心。他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罢课示威。

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被保送到上海闽皖铁路学堂学习。三年后,即1910年,他便到英资津浦铁路当实习生。这期间,侯德榜进一步感受到帝国主义者凭技术经济优势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及其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与压迫,于是,他立志要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而又亲爱的中国。在他的勤奋努力下,1911年,侯德榜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其实,他在1910年就考入此校,但是,世代务农的穷家庭实在拿不出足够的钱供他上学。当时,有个“富清华、穷北大”的顺口溜,侯德榜这个穷困且有点大的学生,想当然在清华这个美丽的校园是看不起的,再说许多学生都是在清华学习非常久才进入留学预备班的(清华学堂学制十年,第十年正常毕业就可以直接留学美国),然而,在第一学期期未考试后,再也没有人瞧不起他了,他以10门功课1000分的特优成绩誉满清华园,并取得公费留美学习的资格。

1913年,他再次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攻读化学工程,1917年毕业时,获得学士学位。而后进入普拉特专科学院学习制革,1918年,便获得制革化学师的文凭。随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并于1919年获得硕士学位,1921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铁盐鞣革》,围绕铁盐的特性以大量数据深入论述了铁盐鞣制品易出现不耐温、粗糙、粒面发脆、易腐、易吸潮和起盐斑等缺点的主要原因和对策,很有创见。《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连载,全文发表,成为制革界至今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侯德榜优异的学习成绩,吸引了美国SigmaXi科学会和PhiLambdaUpsilon化学会的注意,并邀请他加入,成为其中的会员。

候德榜,作为中国现代工业化学家、中国制碱工业的先驱,没有富裕的家庭作后盾,全是凭借自己的勤奋刻苦努力,才有如此一番成就。其实,他的成功经历可以套用在每个人的身上,因为世界是公平的,人们只有付出,才会有所收获。

2.由制革改行制碱

1921年,伟大的祖国正处于外有列强的侵略,内遭军阀混战,贫穷而混乱的时期。这时,身在美国准备博士论文答辩的侯德榜接到当时怀着“工业救国”理想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派专人送到美国的书信,在信中,范旭东先生坦诚书怀,邀请侯德榜“学成回国,共同创办中国的制碱工业”。纯碱工业的重要性、问题的紧迫性以及范旭东工业救国的抱负、胆识和热诚,深深打动了侯德榜。他把邀请视为报效祖国的良机,毅然相许。

怀抱“工业救国”之伟大梦想,改行制碱

“范旭东所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搞制革又是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工业吗?范先生这样有胆有识、热心事业的人,我怎能拒绝……”

1921年,侯德榜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制革博士。然而,正当侯德榜准备博士论文的答辩时,突然接到一封来自祖国塘沽的信。信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写来的,目的是为了邀侯德榜毕业后到永利制碱公司工作。在这封信中,范旭东先生详述了碱对中国的重要性,洋碱在中国的霸市行径,帝国主义对索尔维技术的种种封锁,塘沽所具备发展碱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及范旭东本人“工业救国”的远大理想和抱负等。

除此之外,信中还提到化工专家、化工实业家、油漆大王陈调甫先生对侯德榜的竭诚推荐及祖国的制碱事业和范旭东本人对侯德榜的热切希望,欢迎他学成回来为创办中国的碱业共同奋斗……信中字字句句情深意切,范旭东先生真诚恳切的态度深深地打动着侯德榜的心。然而,这却他左右为难。

的确如此,他一直热心于中四的制革事业,四年的心血已为他将来从事制革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他的那篇博士论文,使他在制革的学术研究方面有了新的建树,导师更是对他推崇备至。本来作为副业、帮帮忙倒没什么,但问题是需要放弃熟悉的制革,把还不太懂得的制碱作为终身事业,这可不是区区小事,侯德榜必须加以认真而谨慎的思考。

侯德榜不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人生的道路漫长,而关键的往往却只有几步,现在的确又是一个关键时刻。侯德榜过去放弃铁路工作,进了清华学堂;在选择专业时,又放弃铁路工程,改学化工;如今制革和制碱使他面临又一次的选择。他对前两次选择感到满意,至今不悔,这次又该如何选择?

夜深了,侯德榜依然无法人眠,他久久凝视窗外,望着如水的月华,思绪却在制碱与制革两个方向不停地来回跑动,它们像拔河比赛的双方把侯德榜拉来扯去。这时,他想起那次在纽约与陈调甫先生会面时的情景,陈调甫先生的话时时回荡在他的脑海:由于缺碱,祖国的亲人只能穿着没有染色的土布,北方的人民还在吃着带酸味的馒头,民族工业缺原料、遭摧残;为了学习制碱技术,陈调甫冒着风雪在美国塞勒求斯碱厂的围墙外转圈,根本进不了厂门;杜瓦尔的狡诈,孟德的傲慢……尤其是陈调甫重提在塘沽盐场散步时和范旭东的一段对话,重重地敲打着侯德榜的心。当时,范旭东要陈调甫负起制碱的技术责任,陈调甫说:“我能力有限,要我担起如此重大责任,等于要孩子当家。”范旭东说:“谁都是孩子,只要有决心,就能成功。为了这件大事,虽粉身碎骨,我也要硬干出来。”当经过一堆堆形如小山、席盖泥封、数不尽的盐坨时,范旭东又说:“一个化学家,看见这样丰富的资源而不起雄心者,非丈夫也。我死后还愿意葬在这个地方。”

想到这里,侯德榜再次打开范旭东先生写给他的信,再次感受着其恳切的言辞、真诚动人的感情,顿时浑身热血沸腾。“范旭东所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搞制革又是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工业吗?范先生这样有胆有识、热心事业的人,我怎能拒绝……”就这样,侯德榜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和美国优越的生活与科研条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为打破洋人的封锁,决心创办中国自己的制碱工业。”它不仅是范旭东先生的梦想和抱负,还是侯德榜为之不停的奋斗目标。其实,作为任何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在那种情况下,相信他的选择都和侯德榜一样。正是由于拥有像侯德榜一样的青年,中国才能够如此繁荣;正是由于拥有为了祖国而不断贡献自身力量的仁人志士,中国才能够如此富强。

3.创制“侯氏制碱法”

说到侯德榜,那不可能不说“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是如何研究出来的呢?和诸多技术一样,它是被别人卡着脖子逼出来的。

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欧洲经济还处于一片萧条时期,中国进口洋碱来源不济。然而,这时候的制碱工业流行技术,是1862年由比利时化学家苏尔维发明的,并为英国卜内门公司所垄断。因为只有一家,它可以随意定价,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一盎司黄金一磅纯碱,这简直就是把纯碱当银子卖。然而,碱作为制造肥皂、玻璃、纸张、冶金、炸药等不可缺少的工业原料,再加上日常生活的烤面包、做馒头也都少不了它,所以,即使再贵,也不得不买。这种受制于人的现象,牵动着许多爱国人士的心。他们中的许多化学家们也曾经使尽浑身解数,想要破解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苏尔维制碱法”,然而,结果却依然以失败而告终。

这时,侯德榜暗暗地想:发展中国制碱工业,却苦于没有人才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极力邀请,虽然专业和原来的爱好是制革,但是却毅然怀着“工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抱负回国,出任永利碱业公司的技师长。

反复研究,刻苦钻研

一到永利碱厂,侯德榜就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当时,碱厂设备安装已全面展开,侯德榜从边干边学入手,逐步熟悉情况,探索问题,解决问题。1924年8月,由侯德榜负责的永利碱厂正式投产。然而,在第一次试车的过程中,研制而成的纯碱竟然是红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基本失败了。不过侯德榜毕竟是学化学的人,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从一闪而过的现象去探求本质,并意识到红色必定来源于设备中的铁,而中国人的原料纯度太高了,不像英国人用的那么差。于是他就在原料里面添加了一点点杂质,没想到雪白的纯碱便出来了,从此,纯碱便成为变通的原料。后来,他把这个秘密传给印度阿三,即塔塔集团的创始人。

其实,事情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他试车生产的过程中,陆续出现问题和事故好几百起,彼伏此起,甚至延续了好几年。然而,在工作中,他不怕辛苦,每次都深入现场,亲自观察、检测、操作;他依靠广大职工,听取意见和建议,组织指导他们查阅书刊资料,搞试验研究,搞处理方案,逐一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解决蒸氨工序结疤堵塔问题时,侯德榜不断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反复探索,终于找出了硫酸铵、炼焦氨水等不同氨源对结疤的不同影响,以及它们对氨气浓度和氨盐水质量的不同影响,从而得出各自不同的适宜操作条件。

在侯德榜的反复努力、刻苦研究下,1926年6月,在天津塘沽碱厂,侯德榜和他的同事们在解决所有的工序问题后,彻底掌握了氨碱法制碱的全部技术秘密,且比苏尔维法有所创造,有所改进,碱的日产达到180吨的高水平。同年8月份,这座亚洲第一碱厂生产出了被命名为“红三角”牌的优质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在1930年的瑞士国际商品展览会上,“红三角”再获金奖,侯德榜也有了“中国制碱大王”的美誉。

秘方供于世,服务全人类

“我们决不做第二个苏尔维,第二个卜内门。”

在碱厂生产成功之后,一直记得坚守老师杰克逊铭言“科学技术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应该造福于人类”的侯德榜这样说道:“永利制碱公司曾长期遭受别人垄断技术、独霸市场的折磨,多次濒临天折。如果这个技术为大家所熟悉的话,这种情景就不会发生了。为了不使我们的后人再受人箝制,我们应该把它公布于世。我们决不做第二个苏尔维,第二个卜内门。”于是,他便下定决心把自己多年实践获得的制碱技术经验公布于世。

永利公司的总经理范旭东先生对他的这一做法大为赞赏、支持。1933年,侯德榜用英文撰写了《纯碱制造》一书,此书作为美国化学会丛书之一,在纽约出版。在该书前言中,侯德榜写道:“本著作可说是对存心严加保密长达世纪之久的氨碱工艺的一个突破。书中叙述了氨碱制造方法。对其细节尽可能叙述详尽,并以做到切实可行为本书的特点。书中内容是作者在厂十多年从直接参加操作中所获的经验、记录以及观察、心得等自然发展而形成的……总的来说,制造厂已得到本工业独特要求的充分保护,而其细节只能通过多年实际操作亲身体现而获得,至于工厂的特殊环节可以说任何一个好的设计师通过一些试验都能得到好的解决方法,所以没有必要为本工业对外保密……在物理化学这一领域中处理大量气体与液体的经验及数据应当公诸于世界,为其它化学工业所利用。这是出版此书的基本动机。”

可以说,这段前言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宗旨和性质。而此书的出版,结束了氨碱法制碱技术被垄断、封锁的历史,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受到高度重视,被公认为制碱工业技术的权威著作。美国著名化学家威尔逊教授称赞这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后来,《纯碱制造》这本书相继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他的著作人侯德榜先生,也因此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一级奖章;1933年,又被中国工程师协会授予荣誉金牌;1943年,被英国皇家学会聘为名誉会员,是当时全世界仅有的12位名誉会员之一。

任何的成功都来之不易,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同样如此,它是侯德榜以及同事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环境下完成的。当时因为要引进德国的先进技术,却被德国人拒之门外,并提出生产的纯碱不能在“满洲国”销售,简直欺人太甚,侯德榜带着代表团立刻离开德国,去了美国,手里只有两份专利说明书。就这样,侯德榜在美国研究,手下人在香港做实验,其余的人在上海(租界)搞试验,靠着战争时期的通信,l次、2次、10次、100次……一直进行了500多次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才把试验搞成功,使设想成为现实。

4.高风亮节感人至深

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侯德榜名垂史册。在科学殿堂中,他是一个不倦的探索者;在政治信仰上,他最后又选择了共产主义;在中华民族危急的时刻,他是奋起捍卫祖国权益的杰出爱国者。应该说,侯德榜不愧为先进思想、先进生产力的出色代表。

用自身的行动捍卫祖国权益

“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绝不与侵略者合作!”

“这些赔偿来的东西是八年抗战的成果,我们不能宽大到这种地步,留给他们作为报复的资本。即使是破铜烂铁,只要回到了中国,就是我们的收获。”

1937年,中国第一个合成氨联合企业──永利铵厂首次试车成功,开创了中国自己生产化肥的历史。然而,此时日本侵华战火也烧向了上海、南京,他们看中了这个亚洲一流的化工厂——南京的硫酸铵厂,派人疏通想收买侯德榜,希望他将工厂留下不要撤走,但是却遭到侯德榜的严正拒绝:“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绝不与侵略者合作!”

淞沪战役期间,侯德榜让厂里转产硝酸铵,赶制炸药。不久日军飞机对碱厂进行轰炸,地面部队也逼近南京。为了不使工厂遭受破坏,他决定把工厂迁到四川,新建一个永利川西化工厂。为此,侯德榜首先布置技术骨干和老工人转移,组织重要机件设备拆运西迁,实在运不走的便就地掩埋,自己直到12月5日夜,才最后登船撤离。

1938年,侯德榜在四川岷江畔五通桥建起永利川西化工厂。当时长江交通断绝,制碱的主要原料——食盐只能依赖四川深井中的盐卤,况且还需用竹筒从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来,最难的是此盐卤浓度低,还需经过浓缩才能成为原料,从而制碱成本居高不下。侯德榜决定不用苏尔维制碱法,而另辟新路。思考再三,他决定到柏林商谈购买新的制碱法。然而,德国作为日本的盟友,其公司对华百般刁难,不仅漫天要价,还提出“不许在满洲出售产品”等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侯德榜当即怒斥并拂袖而去。引进不成,这可怎么办?这时,侯德榜决心自己研制。他不顾抗战期间条件的困难,与工人们一起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终于研制出新制碱工艺,使盐的利用率达到98%以上,不仅节省了三分之一的设备及辅助原料,还解决了废液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问题。这种方法也就是“联合制碱法”。它是把制碱和制铵两大工业联合了起来,从而将世界的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极高评价。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经过研究,一致同意将其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不久,范旭东逝世,侯德榜继任总经理,全面领导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工作,刚刚上任的他立即组织恢复永利沽厂与南京铔厂的生产。然而,铔厂的硝酸设备却在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运往其国,首先要国民政府出面讨要被抢走的工厂设备,胜利后,国民政府曾提出用日本机器向中国支付赔偿,美国占领军却有意扶植日本而不理会,结果也因美国有意扶日而无结果。侯德榜与李烛尘等人赶赴东京,以中国经济代表身份会见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并与偏袒日本的盟军总部物资保管组严正交涉、据理力争,几经周折,最后才于1948年讨回1942年被盗运到九州的制硝酸设备,这也是中国战后从日本唯一索回的一套机器设备,至今仍在运行。

其实,他们在交涉好、准备运回设备的时候,美国人要把日本人换上的零件卸下来,侯德榜却说道:“强盗抢走的是一辆好汽车,还回来至少是能开的汽车,不能把强盗用坏而更换的零件再卸走呀”,在侯德榜的坚持下,以胜利而结束;然而,此时美国人又提出要在日本口岸交割的要求,侯德榜坚决不同意,强盗抢走的东西要还就要还到家里来。这正是侯德榜坚持原则,高风亮节的表现,他为祖国争回了尊严,是中国人们的骄傲。

5.奠定我国化工基础(三酸两碱)

侯德榜对中国化工的贡献,不仅仅是一个制碱法,还几乎搭起整个三酸两碱的底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中国科学家聪明和勤劳的一方面。

化学工业的奠基人

“无一不令人烦闷,设非隐忍顺应,将一切办好,万一功亏一篑,使国人从此不敢再谈化学工程,则吾等成为中国之罪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其实目前一切困难,在事前早已见及,故向来未抱丝毫乐观,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

众所周知,三酸二碱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所以,对于一个工厂来说,仅能生产纯碱显然是不行的。在侯德榜的思想里,他要建造一个可以同时生产氨、硫酸、硝酸和硫酸铵的硫酸铵厂。建造硫酸铵厂与当年永利碱厂的开创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它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引进国外技术和选购设备,争取投资少而见效快。为此,侯德榜在对整个计划作了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之后,便组织了一个精干的技术班子前赴美国考察采购和学习。

在调查研究中,侯德榜发现,铵厂的设计,应该自成系统,完整合理,引进技术要完全立足于国情,而不是照搬外国的成套设备。所以,在购买设备的过程中,他精打细算,凡是国内的设备能够保证质量的,绝不购买国外的。在进口国外制酸设备时,他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各国厂商之间的竞争,选择适用又价廉的设备,对若干关键设备,更是力主择优,还以中国人特有的忍耐力,通过软磨硬泡的办法,学到了制酸的关键技术。在购买硫酸设备与外商谈判时,侯德榜“顺便”在该厂索要到与制酸无关的硫酸铵生产工艺图。然后掉过头,从另一厂家以废钢的价格买下一套硫酸铵生产设备。这种精明能干连美国的许多经理都深为佩服,美国人对他的评价则是:“他们太精明了”。

虽然硫酸铵厂的设备来自英、美、德、瑞士,甚至有些还是本国生产的,但是,在侯德榜的巧配之下,后来四个厂,硫酸、硝酸、硫酸铵、合成氨全部一次开车成功。它充分显示了侯德榜的学识才干和细心经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要当一员称职的化学工程师,至少对机电、建筑要内行。”它既是是他的座右铭,又是其用自身经历实验的一句话。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他曾这样写道:“这些事,‘无一不令人烦闷,设非隐忍顺应,将一切办好,万一功亏一篑,使国人从此不敢再谈化学工程,则吾等成为中国之罪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其实目前一切困难,在事前早已见及,故向来未抱丝毫乐观,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是侯德榜事业心的生动写照。

侯德榜亲自带队,与上海化工研究院的技术员一同实验、研究,碳化法氮肥,生产新流程最终获得了成功,侯德榜也由此成为这个流程的首席发明人。当时的这种小氮肥厂,却对中国农业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侯德榜五去印度

1947年,侯德榜受聘兼任印度塔塔公司顾问总工程师,曾经先后5次赴印度指导改进该公司碱厂的设备和技术,使这个碱厂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对于侯德榜的贡献,后来尼赫鲁总理访华时也大加赞扬,并引其作为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典范。

前往印度传授技术

《制碱工程》的问世,引起了全世界人士的关注。这时,一个名为塔塔公司的总经理,急切地把侯德榜请到他们那里。

40年代初,塔塔集团的创始人建立了米打谱碱厂,想请英国技术家们帮他设计,但是英国人民正忙着打仗,顾不上他,于是,他们就找到一位盐场的工程师,对照着侯德榜的《制碱工业》开始工作。然而,直到1942年《制碱工业》第二版问世,米打谱碱厂依然没建起来,这时,他找到侯德榜。侯德榜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对于打破英国人的垄断是有利的,于是,他便应邀欣然前往,而这也是他第一次前往印度。1945年5月,他从美国回国路上去了塔塔,并呆了18天,回答了280多个问题,只调了几个参数,便使印度人的产量上升了50%。

1946年,侯德榜第二次前往印度,这次,印度人因生产出红色纯碱,特请求前往相助。到了之后,他帮他们改了设计,并为他们留下整改意见,使印度人把产量提高到了50吨/天。之后,老塔塔决定聘侯德榜作为最高顾问。

1947年,侯德榜受聘兼任印度塔塔公司顾问总工程师,年薪10万美元。也许这个数字在现在看来并不高,当时却相当于他在中国干十年的总工资。然而,侯德榜却谢绝了,他说,自己是永利的总经理,人是中国人,事业也在中国。我们不会让你们受垄断之苦,但也不能留在这里。

第四次去印度时,他带了几个工程师一同前往。待他回国之后,由这几位工程师负责整改工作。这次,日产量提高到80吨。

第五次去印度是1949年5月。他在印度呆的那一个月多里,使日产量提高到125吨,已经接近永利二十年代的产量了。在这一次,回国的时候,经过南朝鲜时,无论台湾还是南朝鲜都开出了很高的价码,希望他能够留下来,然而,侯德榜却是坚决不下船,船在港口一周,他就在船上呆了7天7夜。建国之后,由于工作的繁忙,就没有再去了。

看到这里,你的眼里是不是也闪现着泪花?感人,是的,感人!但相信在你的内心深处,更多的则是佩服和尊敬。无论是为打破垄断帮助塔塔,还是一心回国,他的这种爱国、为国精神均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学习并永远的怀念!

7.科技泰斗,士之楷模

侯德榜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不计个人名利与得失,贡献了自己全部才智与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既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个科学共产主义战士,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科学界赞誉为“科技泰斗,士之楷模”。

坚信科学应超越国界,为世界人民服务

“科学技术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应该造福于人类。”

侯德榜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是中国知识分子奋进、爱国和进步的典型。光在化工技术方面,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有三大项: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尤其是他在晚年为小化肥工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是永远被人们记忆。

侯德榜的杰出贡献享誉世界。科学无国界,作为一个科学家,侯德榜也是这么做的,他坚信“科学应超越国界,为世界人民服务”。通过反复实践、经历千辛万苦揭开关于英国严格保密的制碱法后,他便花费无数心血写出《纯碱制造》这篇巨著,并于1933年在纽约出版。这本书的问世彻底公开了苏尔维法制碱的秘密,使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此后,这本书不仅被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译为自己的文字,为之所用,还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英国皇家学会特聘他为名誉会员,当时,英国之外的该会会员仅有12人,其中亚洲与中国、日本各一名。而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

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祖国

“我是永利的总经理,人是中国人,事业也在中国。我们不会让你们受垄断之苦,但也不能留在这里。”

由于旧中国工业衰败,他的才华难以施展,许多外国公司高薪聘请他。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侯德榜深深地热爱着当时还很落后的祖国,不仅在海外学成马上回国创业,面对侵略者的凶焰又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正在印度帮助建设碱厂的侯德榜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请他回国的消息后,便毅然谢绝印度塔塔公司年薪10万美元的聘请,立刻从海外回到祖国,即使回国的路程困难重重,也在所不惜。

聂荣臻元帅亲自到车站迎接、毛泽东主席接见时说话:“革命是我们的事业,工业建设要看你们的了!希望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永利驻京办事处的探望,以及祝贺、赞扬和“共商国事,设计建设新中国的蓝图”的邀请……新中国的领导人如此关心民族工业,极大地鼓舞了侯德榜为国家的强大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加倍努力工作,以报效祖国。从此,他投身于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建设中,虽年事渐高,但仍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考察国情并探讨合乎实际的化学工业建设之路。他参与了全国化学工业和科技事业的许多重要决策,领导了化工行业许多重大科技活动。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对联合制碱新工艺继续进行补充试验和中间试验,1962年,实现了工业化,成为我国生产纯碱和化肥的主要方法之一。

为祖国贡献毕生精力

刻苦实践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侯德榜取得出色科研成就的关键。他留洋回国担任总工程师时,便马上脱下白领西服,换上蓝布工作服和胶鞋,同工人们一起操作。哪里出现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在研究联合制碱的过程中,他要求每个试验必须做30多遍才行。当时,曾有人向他提出,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是,侯德榜并不这样认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对于绝大多数试验来说,只有在进行了20次以后,数据才能基本稳定下来,得到的资料才是科学可靠的。

1957年,为适应中国农业生产的需要,国家强调发展小化肥工业,侯德榜倡议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侯德榜更是不顾自己的年老体弱,亲自带队到上海化工研究院,与技术人员一道,使碳化法氮肥生产新流程获得成功。这种小氮肥厂后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设起来,对中国农业生产做出很大贡献。自从1972年以后,侯德榜日渐病重,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但是,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到最后的他,不仅多次要求下厂视察,帮助解决技术问题,还多次邀请科技人员到家里开会,讨论小联碱技术的完善与发展等问题,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然而,他毕生的科学技术实践却永远地留了下来,并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造富于无数的子子孙孙们。

侯德榜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不仅是企业的好领导,还是人们的代表……但是,不论如何,他依然坚持勤奋于科学技术工作,为发展化学工业日夜操劳。他先后向中央领导人介绍“永利公司建设十大化工企业的设想”,提出“对复兴工业的意见”等多项建议。解放后,侯德榜目睹新旧社会两重天,“只有共产党才能引导国家走向富强”的发展,于是便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经他一再申请,终于在1957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党能够吸收这样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物,也正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