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中国的“克隆”之父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一生都致力于生物学研究,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童第周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可是他克服了一切困难,一步步走向了自己心目中的崇高殿堂;他也没有良好的试验条件,可是他也颠覆了一切困境,一步步迈入了梦想中的科学境界。经历过坎坷,他不屈不挠;经历过挫折,他从头再来;经历过成功,他再接再厉。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优良的品质。

1.艰苦的求学之路

童第周,是我国卓越的一个生物学家,生于1902年。说起童第周的成就和贡献,无一不让人们竖起大拇指,不过却很少有人了解,童第周的成功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实现的。清贫的家庭条件,恶劣的学习环境,这些都为他的人生道路制造出了太多的障碍与阻力。但童第周靠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战胜了困难,为人们竖立了一个榜样。

生活清苦,但终圆上学梦

“我一定能考上效实中学!”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位私孰先生,他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习知识,一边学习一边还要做许多农活。童第周的父亲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他虽然无法给童第周提供优良的物质生活,却总是给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和这些古人一样,懂得持之以恒、懂得努力奋斗,更希望童第周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他还特意写下了“水滴石穿”四个大字,贴在童第周的书桌旁,愿他长大以后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童第周就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养成了做事专注、坚持的良好习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不放过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间。

跟着父亲在私塾里学习,童第周只学到一些关于文史方面的东西,这显然并不能满足他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家里的条件实在无法供他上学,童第周也只能选择放弃,但是上学的理想在他心里从未消失过,他十分渴望有一天能够走入校园,和同学们一起探索知识的奥妙。

后来,童第周的父亲又不幸去世,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了。好在他的几个哥哥都深明大义,不仅精心照顾着童第周的生活,也为他的“上学梦”而四处奔波。终于在童第周17岁那一年,他在二哥的帮助下进入到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让他欣喜不已。因为这里不仅不需要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若是能到这里读书实在是很幸运的。

童第周心里很清楚,这个机会实在是来之不易,自己必需刻苦努力地学习。于是,除了吃饭睡觉,童第周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面,一分一秒都舍不得放过。但是,由于数理方面的知识基础太差,童第周学习起来还是十分吃力,但这并不影响他学习的信心和斗志。相反,这更加激起他的好学之心。

尽管童第周已经比别人多付出了几倍的努力,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在第一学期考试中,他的总平均分竟然没有及格!学校方面想让他退学或是降级,在童第周的再三请求下,学校才勉强答应让他再试读半年。本来童第周的大哥是希望他努力学习,等到将来有出息时再回到家乡,帮助哥哥办法。不过,此时的童第周心中却有了另一个高远的志向:他想进入宁波效实中学读书。在当时,这所中学是浙江省非常有名的一所学校,在那里学习的人都是拔尖的人才,毕业后基本上也能够上大学。

当大哥得知童第周的这个志向时,他很高兴,但同时又有些担心。毕竟效实中学是出类拔萃的学校,而且十分重视数理学科和英语,这些都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这个连考试都不及格的落后生,又怎么能进的去呢?但童第周却坚决地告诉哥哥:“我一定能考上效实中学!”看到他如此坚定的信心,一家人也全部都动员起来,给他加油鼓劲。从此以后,童第周更加刻苦了,他开始自学英语,总是学到深夜还不睡觉。哥哥被他所感动,不仅答应供他上学,还四处找人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灯下读书,令人感动

“我要抓紧时间学习,把成绩提高上去,我不想做倒数第一名。”

可是,哥哥所托的人却带来了一个十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依照童第周当时的基础来说,考一年级就十分费劲了,更不必说是三年级的优等生了。哥哥拿不定主意,就去和童第周商量,不过听到这个消息后的童第周仍然不改初衷,他认定了这所学校。因此,他决定去考三年级的插班生。

靠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刻苦努力的付出,童第周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效实中学,成为三年级的插班生。但是情况却并不乐观,因为他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看着这个结果,童第周十分难过,他还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尽管如此,但童第周并不灰心,他相信“皇天不负苦心人”的道理,更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格言。面对别人的不屑,童第周从来不说什么,他决定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结果。用满腔的热情来读书。就连上厕所,也要拿上一本书。

童第周明白,自己的基础太差,必须花费几倍的时间去学习才有可能超越别人。于是,他总是学习到深夜,因为怕影响同学们休息,他总是拿着书本来到马路旁,借着昏暗的路灯看书。可是没想到,不明真相的同学们却误会了他的举动,不久之后寝室里便传出了“童第周不顾学习,经常谈恋爱到深夜”的新闻,引起了老师的担忧。

有一天晚上,童第周的数学老师陈老师从外面回来时,发现有个瘦小的身影在路灯下晃动,他想:“这么晚了,谁还不去睡觉呢?”走近一看,原来正是童第周,他正在演算习题。陈老师让他回去睡觉,他说:“我要抓紧时间学习,把成绩提高上去,我不想做倒数第一名。”看到童第周坚定的眼神,陈老师被感动了,他为自己能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也深深地佩服童第周的志向和勇气。

第二天,陈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道:“我可以很明确地和大家说,童第周并不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下结论,更不要用流言蜚语去中伤他人,尤其是对他这样一个刻苦努力的人!我昨天亲眼看到他在路灯下面读书,这种精神值得全班同学学习。”就是靠着这种拼搏劲头,在一年之后的期末考试中,童第周彻底来了个大翻身:从倒数第一变为正数第一,几何成绩从原来的不及格变成了100分。同学们不禁都对他刮目相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就连当时的校长都无不感慨地说:“我当了多年校长,从来没有看到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时隔多年之后,童第周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这样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1924年7月,在哥哥的大力支持下,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材生。从此,他开始了追求科学,献身事业的漫漫求索之路。

从当初那个不及格的差生到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从倒数第一名变成正数第一句,人们不禁会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功?答案有很多:是他的坚持不懈,是他的永不放弃,是他的争气,是他的不服输,是他的自强不息等精神,这些良好的品质构筑了他成功的基础。和童第周当时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相比,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太幸福了,但若是和童第周比拼搏的精神,他们就会显得“贫穷”许多。想要成功,就应该像童第周那样,从失败中爬起,从嘲笑中站起,永远都要顽强向上,永远都要敢于拼搏!

2.进入知名学府,成就更加卓然

虽然考入了当时全国知名的学府,但童第周深知这只是一个起点,想要攀登生物学的高峰,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因此,童第周丝毫不敢懈怠,他更加刻苦努力,经过四年的学习时间,他已经成为生物系的一名出类拔萃的学生了。

彰显爱国之心

“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也许出生的那一天开始,童第周的生活就注定了要历经许多磨难,他的人生步伐也会在民族复兴的坎坷中奔波。不过,最终童第周战胜了这些苦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他清楚,命运决定不了人生,只要你愿意,就能够改变,而且改变地很好。

1930年,童第周从复旦大学毕业,并得到了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那一年他28岁。在亲友们的资助下,童第周漂洋过海来到了北欧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大学里跟着欧洲著名的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研究胚胎学。

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几乎已经千疮百孔,因此外国留学生很看不起中国人,他们总是抱着一种藐视的态度和童第周说话。作为一名有正义感的华夏子孙,童第周当然不甘心被他们看扁。有一次,一名和他同住的外国留学生竟然公开说道:“中国人太笨。”听到这些话,童第周一下子就生气了,他再也压抑不了满腔的怒火,用坚定的语气说道:“这样吧,我们两个比试一下,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看看到最后我们谁先获得博士学位。”事后,童第周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还有一次,童第周去理发,一个外国人公然对他发起挑衅,还说中国人的坏话。童第周当然受不了这样的污辱,便当场和那个外国人理论。他说:“这份报纸就像一条狗一样,谁给它食物它就会为谁说话,日本人给了他们钱,所以他们偏袒日本人。你没有亲眼看见,就不要乱说话!”总之,只要是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童第周绝不会坐视不理。这也充分地表明了,他怀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心。

一次实验,让他受益匪浅

“我是一名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笨,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决不比别人笨。”

童第周的留学生活十分清苦,每天都在生物学的天地里拼搏,但他从未抱怨过什么。有一次,他的导师达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试验,需要将卵子外面的那层薄膜剥掉。这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象蛋白一样的软膜,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完成。可是在显微镜下,达克教授和助手们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成功。这时童第周说道:让我试试吧。他先用针把卵膜刺一下,卵马上就瘪下去了,一下子就剥开了。他的表现让确定克教授感到很惊喜,他觉得这个学生颇有天分,连声称赞道:“童第周真行!中国人真行!”这个消息,也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1931年夏天,教授又带着这位心爱的学生来到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国海滨实验室,这次击破要为直径不到1/10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剥离,童第周又成功,动作干脆利落,他再次让国际同行们发出了赞赏的声音。

1934年,通过答辩,比利时的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这一年他32岁。在大会上,童第周十分激动地说道:“我是一名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笨,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决不比别人笨。”他的话使得在场很多教授都纷纷伸出大拇指。当初那位和他比拼的外国留学生,却连一篇论文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博士学位了。

此时的童第周已经在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导师告诉他,如果他再等一年,写一篇论文,可以再获得一个特别的博士学位。不过,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童第周却时刻心系国家,此时国家正处水深火热当中,需要自己回去做贡献。因此,他毅然放弃了那个“特别博士”学位,毅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他们夫妇二人一起到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任教,走上了科学报国、科学兴国的道路。

童第周发愤学习的精神,他敢于向困难挑战的魄力,他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感人事迹,他令人动容的爱国之心,无不彰显着他伟大的风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这个世界上,大凡成功者都离不开勤奋的头脑、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永远都被人们尊敬和膜拜。那些一心想依靠运气侥幸获得成功的人,永远也不可能到达人生的顶点。

3.回国效力,却连遭不幸

童第周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谢绝了专家以及众多同学的挽留,毅然带着妻子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又回到了国立山东大学,希望能在这里从事海洋生物的研究。本想靠着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可由于国内战事频繁,环境极不安稳,使得他不得不一次次向外界妥协,中断自己科学研究的梦想。

生活艰难,但不忘搞科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山东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师生不断地流亡。后来,由于日本侵略军的步步进逼,山东大学只好南迁。但不久又被迫解散,童第周失业了,他和他的夫人一同被困在了四川。此时,童第周在香港的好友曾呈奎给他发来了邀请信,让他去香港做教授,但被他婉拒了。他在回信中这样说:我的工作到哪里都能够就地取材,就不过去了。由于战火不断蔓延,童第周带着一家人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4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了四川北碚的复旦大学任教。在峰烟四起的环境中,童第周依然没有忘记搞科学研究。由于当时他们夫妇二人的薪水很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常常为柴米油盐发愁,但这些对于童第周来说都不是最大的问题。他愁的是连一样拿的出手的科学仪器都没有,哪怕是最基本的显微镜都缺乏,当然就无法继续开展胚胎学的研究工作,这简直比挨冻受饿还要让他难受。为了这件事情,童第周吃不好饭,睡不着觉,到底该如何去弄一些设备呢?全家人也都很为他着急。

有一次,童第周偶然间在一个旧货摊上发现了一架显微镜,还是双筒显微镜!他高兴极了,马上回家告诉了夫人叶毓芬,叶毓芬听了也十分兴奋,如果能够将这台显微镜买下,那他们就可以继续做科学试验了。童第周拉着夫人,来到了那个旧货摊旁边,可是这架显微镜虽然是二手的,价钱却着实不便宜,要60000万块钱!夫妻俩听了这个价码都吃了一惊,这可相当于两个人整整两年的薪水呀!没办法,他们只好先暂时回家。终于发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却又无法得到,这种滋味实在不好受。

经过再三思量后,他们两个下定决心要将这台显微镜买回去,可是家里实在没有这么多钱,他们就向亲朋好友借。可即使是这样,还是无法凑够那个昂贵的数字,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又变卖了一些衣服。最终,他们凑够了钱,买回了那台旧显微镜。

克服重重困难,将实验进行到底

“大家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口。再说,你们不是和我一样忙吗?”

有了显微镜,就可以继续做实验了,当然,童第周的实验室是非常简陋的。没有器皿,只好用茶杯或废旧的玻璃瓶来代替,这些都不是问题,可还有一个情况是难以解决的,那就是光线问题。因为在用显微镜做实验时,必须要有灯光来照明,或是借助很明亮的阳光,而童第周所住的房子又小又暗,再加上处在抗战时期,经常停电,该如何是好呢?童第周为此伤透了脑筋,也想出不少解决办法。当光线充足的时候,他们就把显微镜放在阳台上,光线不好的时候或是停电的时候,就用干电池或用煤油灯照明。总之,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实验进行下去。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做着科学实验,探索着生命的奥秘。他撰写了一篇又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认文,引起了国内外生物界的学者们广泛的关注。“童第周”这个名字也迅速在西方的科学界中打响了,一些人还慕名前来拜访。在四川宜宾的嘉陵江旁边,有一个叫“李庄”的小镇,由于这里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没有伸到这里,因经成了很多人避难的场所。原来平静的小镇,那段时间空前热闹了起来。1940年,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术机构也迁移到这里来了,包括童第周的居的同济大学。一时间,小镇显得拥挤起来,这里的百姓们也算大开了一回眼界。

1942年的一天,这个小镇上又来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李庄的百姓们像是见了宝贝一样奔走相告。此人正是当时英国驻重庆大使馆的科学参赞李约瑟,是一位有着卓越成就的生物化学家,他此次来李庄的目的就是为了见一见童第周教授。早在10多年前,他便已经听说了这个响当当的名号。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抗战胜利。第二年,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了,童第周又和夫人叶毓芬一同回校任教。可是,外战刚平又起内战,国内的环境依然不平静,无法让童第周安静地做实验。1947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国立山大的学生们掀起了一声“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和签名运动。童第周不顾危险的处境,第一个在上面签了名字,并明确表示会坚决站在学生的一边。为了震压学生的游行示威,国民党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暴行,这一切都被童第周看在了眼里,他被深深地激怒了。他组织了一批教授到警备司令部要求释放学生,不然就全面罢教。迫于外界强大的压力,国民党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事后,有人跟童第周说,他已经被特务列入了黑名单,但他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其淡然的心态无不让人佩服。

其实从这里便可以看出,童第周不仅爱国,而且还有一颗正义之心。无论到什么时候,这种正义之气都足以战胜任何困难和压迫。

1948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的邀请,童第周去了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一年之后,中国新政府即将成立,童第周想回国效力,便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他这样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中国赶快富强起来!现在的中国已经看到了希望,我必须回去。”在克服了重重阻力之后,童第周再一次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又回到了国立山东大学。

1950年,在童第周的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在青岛设立了一个海洋生物研究室。至此,童第周才真正算是拥有一间平静的实验室,这一年他48岁,离他从比利时留学回来已经整整过了16个年头。他已经浪费了太多大好的年华,这一次他不能再浪费了。那个时候,实验室成为童第周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胚胎学研究,很多研究成果直到现在也堪称科学文献中的精品,在国内外都曾引起过深远的影响。

曾有人称赞童第周在生物学上的贡献之大,但他只是谦虚地说道:“我现在只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理论研究上,为同代和后代人做一点铺路的工作,就像一捧沙土、一粒石子,让别的科学家踩在我的身上继续往前走。就是失败了,让别人能吸取我的教训,绕开这条道,也有好处。”

4.“童鱼”出世,震惊世界

有人说,世界是不公平的。是的,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公平的时候,童第周也不例外。文革时期,他就饱受磨难,但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依然惦记着科学实验。

文革中受苦

文化大革命时期,童第周被“造反派”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强制性地中断了他的研究,还罚他长期挑水、扫厕所。对于一个有着强烈的有着爱国之心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屈辱。令人意外的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在那种无奈的环境中,尽管童第周不能实现自己科学报国的理想,但他并没有怨恨,更没有自暴自弃。相反,在对待扫厕所这件事情上,他仍然用一贯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地进行着。而心里的那个真正的科学,他也从未放弃过!

敬爱的周总理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这些老科学家们,他一直在努力尝试使他们早日回到研究的岗位之上。有一天,他来到中平院看望童第周,恰巧当时童第周正在打扫卫生,细心的周总理发现,童第周负责打扫的那两个厕所是最干净的。随后,他便召开了一次现场会议,他无限感慨地说道:“就连搞厕所卫生,童第周也是世界一流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在周总理的努力下,童第周终于恢复了科研的自由。此时的童第周已经年近七旬,他深知自己能够用于钻研科学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更加珍惜每分每秒去工作。

从童第周扫厕所一事中可以看出,他的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深刻的、嵌入骨子里的。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眼高手低,总想干大事,成就大业绩,根本不把小事放在眼里,或是总是敷衍了事。结果小事也没做好,大事也做到,真应该好好地向童第周老先生好好学习一下。

在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老科学家身上,有许多地方都值得现在的孩子来学习。只要有一点希望,他就不放弃,抓住希望并勇于往上攀登,成为他人生中的座佑铭。

“童鱼”的问世

“大家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口。再说,你们不是和我一样忙吗?”

1972年,美籍华人科学家牛满江回国探亲,他是从事核酸研究的,他特地去拜见了一下闻名已久的童第周。两个生物学科一见如故,谈了许多关于生物研究的问题,越说越投机,最后决定一起合作。他们合作的内容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科学实验,也是童第周由来已久的一个想法:验证一下细胞质是否对遗传也有一定作用。传统科学认为,对遗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细胞核,与细胞质无关,但童第周却有不同的看法。

于是,1973年在周总理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组成了一个7人实验小组开始紧张工作起来,他们的实验对象是鱼。这项研究工作的难度颇高,需要在显微镜下用很细的玻璃注射针,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因子,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已经年过古稀的童第周,每天都钻在试验室里忙碌着,就像在战士们在战场上打仗一样,一刻也不松懈。有时助手忍不住说让他去休息一会儿,童第周却总是拒绝,并说:“大家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口。再说,你们不是和我一样忙吗?”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助手们也个个都士气高涨,严格要求自己。童第周想要通过这个试验,来验证他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设想。可是金鱼的受精卵比芝麻还要小,他能成功吗?

最终,童第周凭借着他精湛的技术,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成功孵化出了幼鱼。不久,这些幼鱼长大了,童第周和他的助手们惊喜地发现,一些金鱼的身体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发育成长的320条幼鱼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单尾金鱼。也就是说它们虽然披着金色的鳞片,却长了一条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这就说明鲫鱼的遗传基因已经在金鱼卵中发生了作用,这一重大发现表明,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不只是细胞核,细胞质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实验的成功,证实了童第周的设想,破除了遗传不可改变的学说,也是他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人们将那些可爱的鱼叫做“童鱼”,这是童老汗水和心血的“结晶”,在它们的身上,凝聚着童第周的智慧。这项试验的成功,也给生物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童第周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克隆之父”。

1978年,童第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他已经76岁高龄,但身上的活力与朝气却依然不减年轻时期。工作的时候,他总是投入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病逝的前几年里,童第周的身体开始出现了不良状况,经常生病,但是他从未间断过科学研究,仍旧坚持着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理念。1979年3月,在浙江省科技大学的讲台上,他突然感到了一阵眩晕,从此一病不起,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一生的时间,也正应了他的那句誓言:“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不管对人对事,童第周都有十分认真的态度,有时还让人觉得十分严肃,难以接近。但实际上,他平时是非常平易近人的,态度温和,对人谦和,只是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而已。对于自己的学生,他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帮助,还总是持续关注他们的生活与工作,从来不以老师的名义自居,他更愿意和学生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他曾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别人的老师,因为时代在前进,但他却可以永远成为别人的朋友。”不过,他对于自己的老师蔡翘教授却敬重有加,逢年过节去看望老师,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

童第周对于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他经常告诉孩子们,说话办法要认真、要老实、要讲诚信,说到就必须做到。他说:“即使是对孩子也不能说假话,要从小培养这些品质。”

童第周在任教期间,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科学知识,他那光辉的学术思想、求实的科研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学生,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无形财富。童第周的一生当中,培养了一大批喜爱钻研科学的接班人,他的学业遍布世界各地,为世界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