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延举——“金海5号”的育成人

翟延举,一个平凡的人,普普通通的农民出身;翟延举,一个不平凡的人,在极其低的起点一点点攀上国家最高科学奖奖台;翟延举,一个“不合格”的女人,为农民谋福利而远离挚爱亲人;翟延举,一个最合格的“女”人,用自己最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最会种玉米的农民女科学家”的头衔。

多年来,翟延举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心中,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铭记心中,在最最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二十年如一日,她终于造就了中国夏玉米荣登世界夏玉米亩产第一巅峰的伟大成就。

1.含笑荣登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4年秋天,经过专家实打验收,世界夏玉米亩产记录又创新高——“金海5号”玉米亩产1146.74千克。而为这一“金海5号”玉米育种的竟然是一位农民,名叫翟延举。

翟延举,女,1961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后邓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一直以来,他都没有上过大学,高中毕业后一直务农,是一个真真正正来自农村的农民科学家。然而,或许正是这样,她才更懂得农民“丰收”的心声。

培育出高产量良种

“金海5号”玉米亩产1146.74千克,成功打破尘封15年的世界夏玉米最高记录。

自从和“金海”牵手,翟延举就兢兢业业、不分昼夜地奋斗在培育良种的第一线上,而且每年都有新收获。

1996年,翟延举培育出了“金海1号”玉米良种,然后又相继推出“金海2号”、“金海3号”、“金海4号”。9年以后,翟延举培养出的“金海5号”亩产到达821.56千克,“金海6号”亩产达到822.36千克。接着,“金海5号”不断变化攀升,在1999年的时候达到亩产963.08千克,2000年的时候下降到亩产951.67千克,后又上升到亩产1036.7千克,到2004年的时候攀升到了1146.74千克,荣登世界夏玉米亩产最高峰。

期间,翟延举还引进、培养出了许多优良的小麦种子,比如说1999年,“莱州137”亩产773.8千克,创我国北方冬小麦最高纪录;2003年,又培养出亩产656.56千克的“超级小麦潍麦8号”;2004年亩产662.3千克的“山农4133-2”等等。

技术高超,眼力好

熟能生巧,每日的接触已经使她和玉米“不分你我”。

翟延举在长期与玉米打交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培育出的良种让人不禁叫好,不仅如此,她还练出了让人惊讶的好眼力。

在一次外出学术交流中,面对一株玉米新品系,翟延举只是看了几眼就马上说出了该玉米种的亲本组合,让人不禁称赞,而且她还说出了这株玉米的主要特性,令在场的教授惊叹叫绝。

其实,翟延举拥有的好眼力完全是她无尽付出后所得到的回报。每天,翟延举都要亲自观察、栽培、试验玉米种,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不管是普通日子还是喜庆节日。在翟延举心中,每时每刻想的都是“良种”、“高产”、“丰收”。

2004年,翟延举凭借“金海5号”荣获了“最会种玉米的农民女科学家”的我国最高科学奖。当她走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的时候,翟延举有许多话似要喷薄而出,然而当温家宝总理将奖状颁给她的时候:“你是‘金海5号’的育成人,是农民出身,干得不错,继续努力,祝贺你。”她的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话:“谢谢总理。”

其实,在翟延举心中,她更喜欢接受“农民”的称号,她更喜欢人们叫他“农民”。就像她所说的那句话:“我是一个农民,不能够被称为科学家。”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心态,才使翟延举不断地为农民付出、不断地为农民挑战新高。

2.含泪放弃高考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神殿,而高考则是通往大学校园的桥梁。所以,大多数人将其看作走上幸福生活的道路,为其奋斗不息。翟延举也是如此,她心中也有一个高考梦。

放弃高考,无限辛酸

班中50个人共有3个人落榜,而她却连‘落榜’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不得不直接放弃高考。

1981年7月,20岁的翟延举为自己的高考梦奋斗拼搏,然而,却不得不放弃,因为她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

当时,翟延举所在的掖县一中(现莱州一中)共有10个毕业班,其中有6个是重点班。翟延举就在这6个重点班中,班里有50多个学生,她的成绩属于中上等,如果不出意外,考上大学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事情。

然而,老天就是这么喜欢跟人开玩笑,翟延举被检查出来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因而不能参加梦寐以求、付出奋斗多年的高考。翟延举心中无限痛苦,无限无奈,就如她所说的那样:“当时感觉很不甘心。”

打起精神,迎接挑战

“我一生一共立过两次志。一次是在学生时代,一次是回乡务农时期。”

1981年7月,翟延举含泪放弃高考,回到家乡务农。少女的情怀、年轻人的梦想一瞬间全部破灭,翟延举什么也不愿意思考,只觉得天黑地暗,没有明天。但是,不能因为不参加高考,没有上大学就放弃生活的梦想,更何况翟延举是一个坚强倔强的人。很快,翟延举就打起了精神,开始了对生命的挑战。

回到家乡后的翟延举,在失落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不甘心,她要让自己重新站起来。一个梦想破灭了,另一个梦想升起来,打不倒的翟延举将自己的心思放在了一些学以致用的事情上,在务农的同时,她也不断地寻找着机遇,而这个机遇很快就被她找到了。

上进心强的翟延举发现当时村中很多人都在为“掖单2号”制种,于是她就向别人打听,很快问题就清晰了:普通的玉米种7毛钱/斤,而“掖单2号”玉米种竟然可以卖到每斤2块多钱。

这让翟延举好像看到了些什么,就像她所说的:“人生的目标一下子明朗了起来。”就这样,她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奋斗史!

翟延举,一个怀着美好愿望的少女,一个妙龄梦幻的少女,然而梦想惨遭破灭。可是,痛苦、伤心过后,坚强的翟延举重新站了起来,她没有被命运的不幸打倒,反而更快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3.人生的金转变

命运弄人,也成人,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很可能也为你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只看你是否可以擦干眼泪,重新充满勇气地审视这个客观环境。如果你这么做了,你的命运之门很可能就再一次鲜亮登场了。

不被农活吓倒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发现了玉米良种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希望的翟延举,更踏实地干起了农活。作为一个女孩子,翟延举并没有被繁重苦累的农活打倒,相反她还做得非常认真,所以,农家地里的活,她都能干得非常不错。

八十年代,正值农业集体化时期,人们都是集体耕作,本应该不辛苦,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但是,当时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必须一起早出晚归、晚归早出。由于庄稼没有好种子,每年收到的粮食极其有限。如此,只能够延长耕作、陪护时间,以增加收成。翟延举也是其中痛苦、无奈的一员。

但是,她和许多青年人一样,也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纷纷参加了村里组建的农业实验站,以求可以改变辛苦劳作而收入无几的状况。

农活中重生

翟延举认定了,这就是她一生的选择。

1985年,翟延举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加入了家乡的实验站,参加了培育玉米良种的试验,从而开始了她培育良种的漫长、艰辛同时又充实、快乐的生命旅程。

在实验站中,翟延举做的是肥料实验和玉米栽培技术,这是非常辛苦、劳人的工作,但是她从来都没有叫过苦,因为不屈服于命运的她拥有战胜一切的勇气和信心。

在这里,翟延举虚心求学、积极钻研,再加上她本身就聪慧能干,很快她就被选为实验站中的骨干,开始了进行玉米良种开发、培育技术的探索。

工作艰苦,心不苦,翟延举发现自己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有激情,越做越有成就感,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得到了重生。

人生多坎坷,但是有转变就有生机。面对挫折,只要敢于、勇于重新站起来,就可以永远站起来。

就像翟延举,勇敢地重生,勇敢地对抗命运,才让她的人生有了更大的转变。其实,万物皆是如此,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不必伤心,蓦然回首之时,你会发现人生生机处处有。

4.为了工作,远赴海南

翟延举在实验站工作以后,经过辛勤工作、虚心好学,她的能力也快速增长。几年以后,技术娴熟的她参加了“掖单”系列玉米良种的培育工作,从此,她的事业走进了一个挑战性的时刻。

发现问题

“感觉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

莱州是我国著名的玉米良种培育之乡,乡里浓厚、积极的科研氛围促使翟延举在培育玉米良种的工作中越来越痴迷、陶醉。

由于聪慧好学、技术能力扎实,翟延举在1991年参与了当时最核心的“掖单”系列玉米良种的培育工作;1995年,她从实验站辞职,被聘任进入了金海种业有限公司。

当时,金海种业有限公司还是一个资金、技术和社会资源都很薄弱的小公司。就像翟延举所说的那样:“感觉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

但是,翟延举是下属金海种业有限公司的莱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玉米新品种的研发和培育工作。所以,这个担子无疑压在了她的身上。考虑到公司只靠培育销售其他品牌的玉米品种来维持经营,翟延举沉默了,经过认真沉思后,翟延举做出了一个大决定——创建属于自己公司的独立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

远赴海南

“要想实现突破。我们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玉米品种。”

为了创建属于自己独立所有权的玉米品种,翟延举开始了探索的道路。不久,她又做出了一个决定——到海南去。

翟延举发现北方的气候每年只能育一季种,而南方却能够每年育种三季。所以,为了更快地对玉米生长进行探索、研究,她毅然选择了远下我国最南部海南。

此时,在翟延举心里,缩短研究周期,早日培育出属于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玉米良种比什么都重要。为了这个目标,她宁愿背井离乡!

工作是什么?有人认为工作是为了生存,有人认为工作是为了赚钱,但是翟延举却更多的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更多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热爱。热爱的力量,是她远下海南的动力和支撑力。

5.辛苦的育种

育种是一种枯燥、艰苦的工作,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忍耐力、意志力和牺牲意识,才能够做出一些成绩。翟延举就是这样一个人。

远赴他乡,育种良苦

虽然北方土生土长的她不太适应海南湿热的气候,但是她坚定了、坚持了。

远下海南以后,翟延举在海南的农村租种了17亩良田,开始了她培育、研究玉米良种的艰辛征程。

翟延举的科研团队只有五六个人,但是却要耕种十几亩实验田。所以,每天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翟延举就起床,然后穿上雨衣踏着露水开始下地进行玉米良种的培育、研究,直到晚上。而晚上也不能够轻松,她不得不忍受当地蚊虫的袭扰。但是,第二天她依然如故。在翟延举心里,对待这些玉米,她必须要像照顾婴儿那样精心、细心、操心!

一年以后,翟延举培育成功了“金海1号”,她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这让她欣喜不已,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她更加坚定了在这里长久坚持下去的决心。虽然,海南气候炎热,并不太适宜她这个在北方出生长大的人生活,然而她无怨无悔。

加代培育,不辞辛苦

为了缩短培育良种的周期,即使像一个随气候迁徙的候鸟,她也愿意。

为了培育出更多的玉米良种,翟延举就像一个不知疲惫的候鸟,每年在我国南北之间往返穿梭。然而这些并不能够打倒坚强的翟延举,相反对于加代培育法,她乐此不疲。因为她觉得:尽快培育出良种,比什么都重要。

每年春秋时节,翟延举都会返回家乡,在本地进行玉米繁育;到了冬季,她就立马启程迁徙到海南,在那里加紧时间在培育一代。

其实,辛苦、痛苦倒还能够被常人接受,但是每年春节还不能够回家就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而这个时候正是海南玉米良种繁育的绝佳时机。事实总是这么残酷,许多与翟延举一起到海南进行良种培育的人都不再来了,可是翟延举却将思亲的痛苦和泪水硬生生地吞咽到肚子里。她也想家,可是,她不能回。

成功的背后,总是牺牲。很多时候,牺牲与成功成正比,牺牲得越多,得到的越多。然而,有些牺牲容易些,有些牺牲却残忍些。所以,成功也分成了小有成就和大有作为。而翟延举就属于后者。

6.事业背后的无奈

翟延举获得了最高科学奖,成为了国家著名的女科学家,但是她却心存遗憾,甚至为这遗憾而痛苦、自责不已,那就是她的家庭。为了事业,翟延举必须常年奔波在外,基本上与丈夫、女儿没有什么正常的接触。

我,很不合格

“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是非常不合格的。我感觉我对不起我的父母,我的丈夫,我的孩子。”

到海南进行育种后,翟延举不断地培养出玉米良种,“金海1号”、“金海2号”、“金海3号”……到翟延举在海南育种的第9个年头后,她培育的“金海5号”取得佳绩,后终于登上世界夏玉米高产巅峰,可以说,她为事业献身、牺牲得太多,是一个万分合格的育种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家。然而她却总觉得自己“极不合格”!

在翟延举心中,她对亲人充满无尽的愧疚。多年来,她很少给自己的父母尽过该有的孝心;很少给自己的丈夫尽过该有的爱意;没有给两个女儿洗过一次衣服。

虽然父母和丈夫都能够理解和支持她,但她还是觉得万分愧疚,尤其是对两个都还年幼的女儿。在她们都还小的时候,翟延举就经常不在她们身边,无法在她们最需要母亲的时候爱护她们,在她们最需要母亲的时候支持她们,在她们最需要母亲的时候鼓励她们。大女儿要就业了,翟延举不在身边;小女儿要高考了,翟延举不在身边……

翟延举知道自己十分不合格,因为在她心中,合格的母亲不该让一个身高刚刚过灶台的女儿给全家人做饭,合格的母亲不该让一个急需要母爱的女儿孤零零地倚靠在教室窗前默默羡慕有母亲前来探望的孩子,合格的母亲不该让两个女儿过上东家蹭一顿、西家凑一顿的日子,合格的母亲不该让两个女儿过上这家住一晚、那家住一晚的生活……

心中也有爱

翟延举突然哽咽,再也说不下去了。

尽管,常年离家的她与亲人的情感交流被时空无情阻隔。然而,翟延举对亲人、对丈夫、对孩子的爱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她心中始终都充满着爱。

自从在海南育种后,每年的春节,翟延举都没有回过家。春节时分,思亲心切;春节时分,团圆心切,到处都洋溢着春节的喜庆,到处都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到处到充斥着举家痛饮的氛围,翟延举也想回家,也想抱抱自己的父母、丈夫、女儿。然而,她不能。因为,春节时分正是海南繁育良种的关键良机。

每当这个时候,翟延举只能和自己的科研团队,和海南的恼人蚊虫呆在一起。她通常更多的是回忆,而每当回忆时分,她总会想到两个女儿远远躲开自己,怯怯审视自己;每当回忆时分,她总会想到父母已经年迈,丈夫也需要爱……

翟延举常说:“孩子们都喜欢她们的父亲,而不喜欢跟我接触。”她也说:“出来了,就很少想家,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不过,孩子们可能会想妈妈。”

翟延举哽咽了,心痛了,对亲人的爱喷涌而出,再坚强的心都柔软了,再勇敢的心都颤动了,再坚定的心都想要动摇了。

翟延举的事业无疑是成功的,成功事业的丰收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但是事业丰收背后的无奈却很少有人知道,对于这些,她只能放在心里,积淀在心里,疼爱在心里。

或许,成功注定要人付出无穷的代价。

7.我是农民

在翟延举心中,虽然自己得奖了,但是她更喜欢人们还称她为“农民”,更喜欢人们还只把她看作农民。就像她所说的那样:“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一个看到农民可以丰收就感到开心的农民,是一个最懂得农民心声的农民。”

育种,靠农民精神

“作为一个农民科研工作者,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翟延举,没有读过大学,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农业学习,但是她却有农民一样的精神,她坚持、她付出、她摸索。

回到家乡务农后,翟延举并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她在干农活中积极地发现,在实验站中积极学习,在育种的过程中用心探索,业余时间,她还参加了农广校的学习教育,进行了山东农业大学的函授学习。

翟延举认为,虽然是农民,但也必须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进行指导,必须用农民精神支撑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翟延举也是这样做的,除了用农民精神来不断加强、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更会在育种的时候发扬农民不屈不挠、不怕苦、不怕累的品性。

海南育种试验田,湿热、偏僻、蚊虫,翟延举没有怕。早上湿湿的露水中,有她察看的身影;中午酷热的太阳下,有她辛劳的身影;晚上蚊虫叮咬下,有她思考的身影。而翟延举却说:“作为农民科研工作者,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行。”

海南玉米育种工作,必须得长时间呆在试验田里,而且不管什么条件都得如此,但是翟延举没有怕。一、二月份,海南酷热难耐,但是这正是玉米授粉的关键时期;中午时间,烈日高照,人们都在家中休息了,但你依然会看到翟延举工作的背影,因为这个时候正是观察玉米生长的绝佳时间;每时每天每年,酷热烈阳下,你都会看到翟延举,因为这个时候正是观察种子发育、成长的好时机。对于这些,翟延举说:“我是农民,阳光充足的时候,都呆在地里。”

育种是一项艰辛的过程,除了要忍受酷热,还必须得能够承受长期野外劳作的考验,但是,翟延举没有怕。为了培育出优良的玉米种子,翟延举日复一日地在玉米地里面坚守,套袋再套袋,记录再记录,日日月月她都进行着这些枯燥的观察实验、数据记录的工作。若是特殊时期,翟延举还会一天24小时都守在试验田里,在地里吃,在地里住,一天又一天,不分昼夜,直到这个阶段结束。但是,翟延举却说:“这样艰苦的生活,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很难忍受的。”

丰收,来自农民的期盼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我最快乐的事是看到粮食增收丰产,农民增加了效益。”

因为育出品质极高的玉米良种,翟延举丰收了国家最高科学奖。对此,她却说:“我是一个农民,最了解农民的期盼,就是地里能有个好收成。”

在翟延举心中,得到这个奖并不是她最高兴的事情,她最想要的荣誉是农民从心底里夸奖种子好。

在翟延举心中,她不知道怎么回答温家宝总理的夸奖,不知道怎么回答记者的提问,但是她却懂得怎样讲解农民关于种子的期盼,她却懂得如何滔滔不绝道来玉米种子的培育。她没有念过大学,但是现在她手下却有2个博士研究生和3个本科生,但是她也没有炫耀和摆架子。在她心中,一定要爱护有学问的人,她不舍得让他们做太辛苦的工作,比如说下地劳作。对她来说,她太需要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加入她的团队,太需要真正的科研技术指导他们的公司进行育种、研发。有人问她,是不是为了技术保密。翟延举愣了一下,说:“我太需要这些有学历的高级技术人才了,所以我格外尊重他们的意愿。”接着,她又说:“恐怕这是我的农民意识在作祟。”是的,刚开始的时候,翟延举的团队中,没有一个拥有高级技术的人员,就像她所说的那样:“就是高中生,都不愿意到我这里来。”

是的,翟延举太需要这些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了,因为她想要培育出更多优良的种子,因为她懂得农民多么需要“丰收”,因为她懂得国家和社会太需要粮食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翟延举说,她是农民;翟延举说,她最喜欢人们将她只看作一个农民,就像她所说过的那样:“我的知识面很窄,很多知识都是靠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的,不成体系,根本当不得‘科学家’这样一个称号。”就像她所说过的那样:“走下领奖台,我只感觉自己实现了一个农民很多年来的一个梦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时时刻刻将自己看作农民,时时刻刻做着自认为只有农民才应该做的事情,时时刻刻关心着农民所关心的“丰收”的人,经过自己二十年如一日艰苦的奋斗终于实现“丰收”了,而且,还将继续“丰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