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陈景润是我国第一代数学家,他一生都致力于数学研究,其歌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直到现在依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他本人也堪称时代的楷模,世纪的丰碑,历史的见证。1996年,陈景润与世长辞,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位优秀的数学家,但他那不朽的成就将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1.艰难,无法阻挡前进的脚步
陈景润的一生对数学领域的贡献很大,这自然离不开坚定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当然,这些良好的品质不是天生的,这和他小时候艰苦的生活环境分不开关系。
在恶劣的环境下出生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胪雷村里,他的父亲陈元浚在闽侯县的一个邮局工作,全家人就靠着他那微薄的工资勉强度日。为了让儿子以后的日子过得滋润起来,父亲便给他起名“景润”。陈景润的父母一共孕育过12个子女,但由于平时过于繁忙,无法照料,结果只存活下来了六个。在家里,陈景润排行老三,而在堂兄弟里排行第九,因此大家都叫他“九哥”。
由于母亲营养不足,所以没有奶水,靠着向邻居借熬米汤陈景润才能活下来。在入学之前,由于父亲工作太忙,而母亲每天还要背着不到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再加上姐姐哥哥都在上学。因此,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陈景润的肩上。白天他照顾小弟弟,等到晚上哥哥放了学,他就缠着哥哥给他讲算数。再大一点后,他可以帮助母亲下地干活了,但还是会利用些许的空闲时间来写字和演算。
母亲见他学习心切,便送他去了城关小学。那个时间,穷人家的孩子总是受到欺负,陈景润也不例外,再加上他学习成绩好,引起了有钱人家孩子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哭着对父母说要退学,母亲安慰他说:只因为我们家里穷才会受欺负,你要好好学习,为我们争口气,长大了才有出息,那时候就不会有人再来欺负我们了。从此以后,陈景润再也没有流过泪,他将所有的痛苦都化成了动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宽容和忍让是一种豁达的态度,彰显了一个人的胸襟与风度,甚至体现着涵养与修养程度。陈景润作为一个有着高尚人格的科学家,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而这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受到了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妇女”,为人勤劳善良,宽厚忍让,一直奉行着“吃亏是福”的做人原则,因此人缘很好。她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从来不让他们和其他孩子相互争斗。在母亲的影响下,陈景润学会了宽容、忍让,即使受到同学们的欺负也不在意。最后,同学们都被他的宽容所征服了,和他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由于兄弟姐妹众多,且家庭条件不好,因此陈景润小时候没有享受过童年的快乐。再加上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到处都在发生屠杀、抢劫事件,战事连年不断,百姓民不聊生,这些都在陈景润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陈景润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演算数学题。
这种做人的原则,对于每一位痴心的学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与世无争、他的沉默寡言,恰恰顺应了他潜心治学的需要,使他能心无旁鹜,全身心地在数学王国里耕耘,最终接取歌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母亲,让他受益匪浅
可即使环境已经如此艰难了,老天爷似乎还是要将不幸降临在这个家庭。陈景润10岁那一年,他的母亲突然病逝,仿佛像一个炸弹一下子让这个家庭失去了主心骨。原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少年时期,却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淹没在了苦涩的泪水中。
父亲不仅要天天忙于工作,回家还要照顾一大群年幼的孩子,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父亲正值中年,一些好心人便给他介绍对象,经过慎重的考虑后,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陈景润感到十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来面对这个女人,她闯进了一家人的生活,将要取代他的母亲来管教他们,扶养他们。不过,陈景润并没有将这种迷茫表现出来,他只是保持沉默,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判断是非。
有一次,陈景润带着弟弟去找小伙伴玩,他们拿着弹弓去打麻雀。可是,一个小朋友不小心失了手,将小石头打向了陈景润的弟弟,正好击中了弟弟的嘴唇。顿时,鲜血便顺着嘴角流了下来,看到这一幕陈景润吓呆了,他和弟弟一起大哭起来。其他的小伙伴也都慌了,他们七手八脚地将陈景润的弟弟送到了医院,缝了好几针。这时,陈景继的继母闻讯赶了过来,不过,她并没有责怪那个失手的小伙伴,也没有埋怨陈景润和弟弟,只是担任起了护理孩子的角色。由于陈景润弟弟的嘴唇肿了起来,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继母就用小汤匙一口一口地喂他牛奶。对于继母的这些举动,陈景润都看在了眼里,心中甚是感激。不过,不善言辞的他没有说什么,只是用温和的目光看着继母。在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位宽厚仁慈的母亲。
艰难的生活环境,没有压垮陈景润奋斗的决心,他向坚强的毅力来面对一切挑战,一切困难。现在的孩子来他相比,其实已经幸福太多了,为什么不学一学陈景润,努力打造自己的人生之路呢?相信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2.遇到生命中的贵人
在陈景润的一生当中,遇到过很多贵人,如果没有这些贵人,也许他也不会有日后的成就。他们不仅在数学方面给予了陈景润很多帮助,同时也在做人方面对他有过很多的指导和教育,这些人都令陈景润终生难忘。
步入中学,得到两位贵人的帮助
上小学的时候,在数学方面陈景润便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中学时,陈景润受到了两位老师的特别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由于当时的中国被日本人侵略,而国民党却节节退让,这些让语文老师感到痛心疾首。他自己已经老了,只好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他看陈景润勤奋刻苦,就经常跟他讲述中国的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另一位老师是不满30岁的数学老师,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恰巧陈景润最感兴趣的也是数学,一个学期学完的课程,他两个星期就学完了。数学老师觉得这个学生非同一般,于是对他格外下力气,同时他也不忘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听了老师的话,陈景润对数学更加钟爱了,直到中学毕业,他的数学成绩都一直保持最优。
可以说,这两位老师是陈景润最早遇到的贵人,他们让陈景润坚定了对数学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为日后的伟大成就做了良好的铺垫。
沈老师,引他进入“哥德巴赫猜想”的世界
抗战胜利后,陈景润又考入了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又遇到了生命里的一个贵人,这人就是让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他原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当时担任着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一职。1948年,他回到福州料理家事,可恰逢战事发生,只好暂时留在了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沈老师给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同学们都被他吸引住了,当然陈景润更是不用说了。
有一次,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十分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就在大家都不知从何下手的时候,陈景润却很快算出了答案:“53人。”沈老师为他如此之快的速度而感到震惊,同学们也都问他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不善言辞的陈景润却脸红了,他说不出话,就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很高兴,他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学生感到惊喜。从此以后,他便对陈景润多了几分关注。
后来,沈老师又向同学们提到了一道世界上的数学难题,这正是“哥德巴赫猜想”:大约在200多年前,德国一名叫哥德巴赫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可惜的是,他费尽了一生的心血也没能证明出来,于是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忙。欧拉接到信之后,就开始着手证明明,可是直到离开人世,这还是一道未能被证明的理论。200多年以来,哥德巴赫猜想吸引了无数的科学家,但至今无人能够证明,使它成为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说到这里,那位老师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那么“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
老师的一则话,在陈景润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就像一块磁石一般,强烈地吸引着陈景润的求知探索之心。课后,沈老师还特地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胆怯地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解出‘韩信点兵’,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拉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沈老师的一席话,让陈景润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他暗暗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从此以后,陈景润便踏上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了整理图书以外,他还负责批改数学系学生的作业,虽然工作比较繁忙,但他依然争分夺秒地钻研数学科学。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多的数学理论,他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有关数学专著。为了能够直接阅读外文资料,他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攻读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多种外国语言。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突破,倘若没有一定的毅力和决心,他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陈景润所取得的成就,所获得的殊荣,为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也激励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前进,可以说他是数学领域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不过,使这座丰碑傲然挺立的,是几位曾经对他有过帮助的老师。就连大物理学家牛顿都说过:我的成功就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其实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贵人,把握住了你的人生便会出现转机。
3.痴心闹出的笑话
大凡在某项领域中有着突出成就的人,都是十分专注的人,他们深信“非专注无以作为”的道理。所以,只要工作起来,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外界任何环境都无法打扰他们,废寝忘食是经常出现的事情。陈景润也是这样的人,也为此闹出过不少笑话,不过这也是后人对他无限尊敬的原因所在。
忘我境界,让他有所成就
“先去图书馆查一查,再回来理发,应该来的及。”
对陈景润来说他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学习,学习起来总是到达忘我的境界。逛公园、压马路,那都是别人的专利,他从不将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有一天中午,他正在吃饭的时候忽然摸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才发觉原来头发已经长得很长了,得赶快去理一下。于是,他匆匆吃完饭,便直奔理发店。
理发店里的客人很多,还需要挨号排队,陈景润拿到的号是38。他就想,号码这么靠后,轮到我还早着呢!可是他又不想白白浪费时间,便走出了理发店找到一处安静的地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背起外文生字来。刚背了一会儿,他忽然想起来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有看懂,一定要弄明白了才行,这是他的脾气。他抬手看看了表,还不到一点,就想:“先去图书馆查一查,再回来理发,应该来的及。”可是谁知道,他刚刚走后没多久,便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店里的人大叫:“38号!谁是38号?该理发了!”
此时的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呢。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之后,准备往理发店去,可路过外文阅览室时,里面各种各样新到的书籍又吸引了他,他又忍不住走了进去,一下子看到了太阳落山。此时,他才又想起了理发店的事情,那张38号的牌子还在他口袋里放着呢。
还有一次,陈景润一吃过早饭,便迫不急待地去了图书馆,还带了两个馒头和一块咸菜,看样子是准备在里面呆上一整天了。果真,他一到图书馆便找了一处安静的地方,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中午时他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就拿出馒头和咸菜一边吃,一边看。傍晚时分,图书馆要下班了,管理员大声地喊:“请大家离开图书馆,明天再过来看。”可是陈景润却完全投入到了书中,完全没有听到管理员的话,管理员也没有察觉到还有人在图书包,便锁上了门走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陈景润却还以为是天色阴了下来,他拉了电灯继续看书。终于,他合上书本站了起来,接下来他要赶到宿舍去把没做完的那道题目,接着做下去。他这才发觉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他心里还纳闷:管理员去哪儿了?怎么一个看书的人都没有?他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这才大吃一惊:原来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朝门外大喊“有没有人?请开门。”可是哪里会有人去应他呢?如果是在平时,陈景润的做法一定是回到图书馆继续看书,但今天不行,他还要回去做没做完的题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打了好几次都没有人接,该如何是好呢?这时,他想到了党委书记,便试着拨了他的电话,党委书记接到电话后,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笑着说:“陈景润,你真是一个好同志,辛苦了!”然后,党委书记马上派了人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门一打开,陈景润便向管理员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赶回宿舍。众人都被他这种好学上进的精神折服了。
陈景润十分珍惜时间,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时间是个常数,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小时。”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陈景润却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出了超出常人几倍的成就,这就是他的伟大和受人尊敬之处。
陈景润闹出的笑话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两则而已。总之,只要一进入图书馆,他就像被某种魔力吸引一般,马上进入忘我的境界。其实做很多事情,都需要有这种精神,“三心两意”的人不可能成功。
4.哥德巴赫猜想,让他响誉世界
当年,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使得陈景润这个名字扬名海内外,无数人都被震撼了,国内外评论都一致认为:“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
伟人也有弱点
西方有句有名的谚语:上帝在为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在这方面有长外,势必就会在其他方面有不足。如听力不好的人目光就会特别犀利,而视力不好的人听力就会尤其敏捷,对于陈景润来说,他虽然具有敏捷的思维,让他在数学领域里畅通无阻,可是他身上也有一处弱点,那就是表达能力不强。从小便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偏偏又是生性倔强,不自觉地便养成了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1953年~1954年之间,他曾在北京四中任教,他的父亲陈元俊满心欢喜地认为,以后儿子的生活会好起来了,可是没有想到事情并不如意。一站上那个讲台,他的口齿就变得极不伶俐,他根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讲台下几十个学生的眼睛,他渐渐地意识到,这不是他理想中的数学世界。由于无法表达清楚要讲的内容,学生们听起来十分吃力,最终被拒绝上台授课,只能批改作业。
尽管学校方面很宽容,但陈景润的心里还是十分苦闷的,在这一年当中,他共住院了六次,动了三次手术,在病床上的日子竟然成为他最美好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他最大的乐趣便是研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
1954年的秋天,他被北京四中解聘了。陈景润回到福州老家,摆了一个书摊,决定一辈子以卖书为生。虽然不能再教书了,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所钟爱的专业。不久之后,他的母校厦门大学将他召回。当时的校长让他到图书馆当管理员,不过并不是让他去管理图书,而是为了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去钻研数学。在厦门大学里,通过刻苦的钻研后,他完成了论文《他利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时的他只有23岁。
他的文章被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数学家华罗庚看到,华罗庚认为这是一个数学人才,就建议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长。就这样,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了北京数学研究所。在这个云集了全国优秀数学家的地方,陈景润的才能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哥德巴赫猜想,震惊世界
自从听到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名字,陈景润便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它。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陈景润都呆在一个无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潜心钻研。仅仅是演算的草纸,他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他更加刻苦更加用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10多个寒冬酷暑的考验之后,陈景润终于完成了多年来的心愿,证明了“1+2”。1965年5月,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发表,一下子便轰动了全世界,许多数学家都给出了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还将陈景润的论文写在了数学书里,称其为“陈氏定理”。
这道世界各国科学家为之前仆后继奋斗了200多年的古典数学难题,被一个中国人在20世纪60年代证明到最接近“1+1”的地步——“1+2”。可是谁都想不到,如此伟大的定理,竟是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靠着一只笔和几麻袋演草纸完成的。可以说,他为了这道难题几乎奉献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智慧,甚至旧病复发、腹痛难忍,他也毫不在乎。有一次,他走在路上,满脑子里都是数学问题,结果一下子撞到了树上,却还问是谁撞了他。尽管在文革时期,陈景润遭到了迫害,但1973年平复这后,他又重新奋战起来,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哥德巴赫猜想的轰动效应,也立即引起了当时中央政府的重视,毛主席下令抢救陈景润,尽量让他的生活环境好一些。之后,他受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还亲自接见了他。当时由于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因此会议一结束,便被送到了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使得整个医院都沸腾起来了,医院的领导也给他提供了盛情的接待,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对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充满了敬意。
就是在这里,陈景润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女人——由昆。也许这就叫缘分吧,本来陈景润一见到女人就连句话都不会说,可是一见由昆,他却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而由昆也是被同事们拉过来看他的。他赶紧请她们进来说话,后来由昆又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做值班医生,这样他们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更多了。只要由昆一出现,陈景润就会很高兴。终于有一天,陈景润问了由昆一些私人问题,如有没有成家,家在哪里等等。由昆也毫不隐瞒,心直口快地全部都告诉了陈景润,时间一长,两人之间便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后来,在组织的帮助下,他们顺理成章地结婚了,陈景润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庭。
1978年,他与王元、潘承洞两位科学家一同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还曾先后两次收到了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做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极大的自豪和骄傲。毫不夸张地说,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时代。
1984年4月27日,这一天对于陈景润来说是不幸的一天,他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直接重重着地,诱发了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一代伟大的数学家从此消失,但是他的成就将永垂不朽。在陈景润最后的岁月里,他还是念念不忘全力去冲刺哥德巴赫猜想,虽然离1+1只有一步之遥,不过最终没有被证明出来。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1999年中国发表了陈景润的邮票,另外还有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陈景润在数学领域方面的贡献,众人是有目共睹的,有数学家做出过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还曾意味深长地感叹道: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陈景润对数学领域所做出来的贡献,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他的名字将被世人永远铭记。他常年都在忍受病痛的折磨,便从不放弃对数学的研究;他的生活经历充满坎坷,但从不放弃对人生的希望;他的人生充满挫败,曾两度被单位辞退,摆过地摊,做过商贩,但他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这样传奇式的人生,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