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的信
孟繁清
我女儿慧石,是四川大学数学系 96 级研究生。她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没有离过家。由石家庄去成都后,怕她一时不适应,感到孤单,我和她妈便经常写信给她。信中所谈,多是家庭琐事,也有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以及自身情感变化等,纯属聊天性质。我总觉得,孩子都二十几岁了,许多问题比父母有见地。但是,生活中,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却是十分必要的。对孩子,对父母,都是如此。
女儿很不赞成发表写给她的信,说这是她的“隐私”。后,几经劝说, 她才同意选出几封发表。
做父母的,情况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孩子永久不变的执著的无私的爱。所以,每说到孩子,大家总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我想,其他父母读这些信时,也许并不觉得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慧石:
你好!
21 号(星期六)我和你妈各自写了一封信给你,都收到了吧?
爸妈分别给闺女写信,而且都写得那样热心,那样认真,也许真的是很少见的。
元旦就要到了,我想在元旦前夕让闺女能读到爸爸的信,于是决定再写一封。节日前夕,能和闺女聊聊天,也是件很高兴的事。
96 年很快就要成为过去。这一年在闺女的生活中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头。元月份考研时的紧张也许算不上什么严峻的挑战,但三、四月份急切等待考试成绩时的焦灼和无奈,却真的让人有些受不了。但闺女终于如愿以偿,跨进了四川大学这座全国著名学府。闺女和四川是有缘的。考大学时四川地质没去成,留下了长长的遗憾,几年后考研,仍盯住四川不放。而今, 终于圆了赴天府之国的梦。这是鬼使神差般的莫名所以,还是闺女意志、毅力的体现,在爸爸心里,始终是个迷。
闺女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全家都为你高兴。爸爸和你托运行李时的激动与几年前陪你去师院报到时的心情是很不一样的。大学报到觉得完全是情理之中,而这次考研的成功,却饱含着闺女几年来的苦苦奋斗和追求。每想到此,爸妈就心酸不止。闺女不容易!
爸真的为闺女自豪和骄傲。这倒不是因为闺女成了研究生,将来也许在数学上会有所成就,而是闺女在生活、学习、工作的道路上,越来越成熟了。爸一生也经历过许多磨难,但闺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表现的那种异乎寻常的镇定和顽强,却是爸爸所不具备的。高考不如意,闺女也伤心过,但很快就平静下来,投入正常的学习。爸妈都时时担心你的心灵会受到伤害,而实际上你却变得更坚强,具体地说,是更执著,更刻苦,更勤奋,更踏实了。大学毕业后在教育学院工作的那段日子,你很忙,也很累,多少个寒冷的深夜,你伏案苦读,你没有感到孤单和寂寞。你和同事们很融恰,生活充实, 也很潇洒。我说不准闺女战胜困难的力量到底来自何处,但有一点,爸爸也许没看错,那就是闺女对自己很自信。自信,对克服困难,也许是最重要的。
我有时用你们中学校长那句“盲目的骄傲自满”来批评你,细想起来,爸批评的大概恰恰是你的优点。旁观者有时也糊涂。
爸也受过不少苦,也遇到过不少困难,但总的说来是幸运的。从上学开始,我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学校,而读书,考试,教书,大体上是一路顺风。我感觉,再苦、再累都是可以承受的。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失败后的迷惘: 看不清未来,看不清归宿,自己把握不了自己,一切听命运安排。这是最让人伤心的。爬山很累,但能看到顶;写东西也很累,但坚持下去还是可以完成的。饥饿、寒冷、困倦、病痛、劳累等等,也往往算不了什么,自己有能力战胜它。但是,当你处在十字路口,不知所从;或者失败了,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时候,精神上的痛苦往往是难以忍耐的。这时候,唯一能支撑自己的, 便是自信。我为闺女感到骄傲,也是因为在闺女身上蕴藏着永不衰竭的战胜一切困难和痛苦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自信。
我有时也认命,无可奈何时便听凭命运的安排,而绝路逢生的事虽然带有某种戏剧性,毕竟也时有发生。我想起小时候发生过的一件事。大概是 1956 年的夏天,我和你奶奶一块儿去枣强城里赶集。回来的路上,突然雷声大作, 乌云滚滚而来,接着便是瓢泼大雨,让人猝不及防。乡间土路一下子变得泥泞不堪。我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并不在乎泥泞中摔几个跟头,但却苦了你奶奶。一个小脚妇女在这样的雨天走这样的泥路,实在是太艰难了。我扶着你奶奶慢慢走,任凭大雨疯狂地往身上浇。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一不小心,你奶奶还是跌倒了,而且跌得很重。她的一只脚好像已经向后歪了过去, 很难再站起来。你奶奶痛苦地呻吟,而我不由得哭了起来。雨还在不停地下, 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到前一个村子七里营还有 2 里多路。当时,我真的绝望了,没有一点办法,只有难过和哭泣。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路上来了一个人, 是咱们村一位姓董的年轻人,我们终于有救了。他扶起你奶奶,想让她走一走,但走不了。于是,这位好心的年轻人便背起你奶奶走路。你奶奶很重, 路又那样滑,雨还在下,他背几步就停一停。就这样苦苦坚持,一直背到七里营一个熟人家住下来。直到第二天上午,你爷爷才用车把你奶奶接回去。这件事已经过去 40 年了,我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你奶奶摔伤后我们在暴雨中的那种绝望的心情,让人永远也抹不去。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这是唯一的一次绝望,时间也只有半小时。接着便出现了“救星”,“绝望”变成了“有望”。我想,世上很多事都是这样的。毛主席说过,最困难的时候,也是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是很有道理的。那位姓董的年轻人,背着你奶奶在泥泞的路上往前挨,也是很需要一点毅力的。但他硬是坚持了下来。他的善良和坚毅,至今让我感佩不已。
闺女现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数论基础的薄弱便是困难之一。但闺女的自信是永存的。我细细端详你在川大门口照的那张照片,你那微微下垂的嘴角和那隐隐可见的笑容,便是自信和力量的象征。爸是放心的。
你读这封信的时间,大概是 12 月 30 号或 31 号,就是说,马上要过年了。好好放松一下吧。研究生有没有联谊活动?玩玩去吧,别总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也别总想家。
新的一年一定会有许多好运气。祝你快乐!
爸 1996 年 12 月 24 日
二 慧石:
近好!
知道你身体好转,松了口气。饮食上多注意。关键是生活要有规律。 晚上跑跑步,很好。总得有点锻炼的时间,并能持之以恒。身体还是最
重要的。
最近,我每天早晨又去操场跑步。通常是跑三圈,然后和学生一块儿做两套广播操。跑步,对许多人说来是最枯燥最没意思的,而我却情有独钟。只有跑步的时候,才会最兴奋,最舒畅,才会感到生命力的旺盛。当然,我跑得慢,缺乏竞技状态,但能持久,速度均匀,跑几圈也不累。
大概是从高中三年级开始,我爱上了跑步。复习累了,沿城墙跑一跑, 很舒服。刚入大学那年,北大为纪念“一二·九”举办越野赛,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报了名。虽然没取上名次,但也坚持了下来。那时,早晨时间紧, 都是下午课外活动时围未名湖跑,一次总跑几千米,最多时跑过 13000 米。“文革”时步行去延安,不觉累,大概也是平时跑步的结果。读研究生那几年,坚持得也很好,刮风,下雪,都没间断过。那时,我们系还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比我起得早,也是天天锻炼,天天冷水浴,在研究生中身体是最棒的。
来石家庄后,咱们还一块儿跑过几年。记得,夏日的清晨,咱们沿马路迎着朝阳跑,边跑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那美好愉快的情景,至今让人留恋。你上大学后,没人和我一块跑了,我只好到操场去,和学生一块儿跑。和那么多年轻生命在一起,我也感到有一种青春的活力。
我心脏不太好,但跑步时没有犯过病。1992 年夏天,我得了头痛病,一个暑假不能看书。那时,你每天早晨陪爸跑,病好了许多。我现在虽说也有这样那样一些毛病,但总的说来身体还不错。爬山时,一般年轻人还不如我。平时,我也很少感冒,而且多年来没有发过烧。这一切,大概都与跑步有关系。
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其实,很多美好的情感都来自运动。一个足不出户的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大自然带给人类的那无限的美。所谓愉悦,所谓陶醉,都是和运动,和自然界密不可分的。所以,我说,无论如何不要总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在操场,在田野,在山路,到处都会触动人们的灵感。千万别以为,数学家的智慧都来自书本,来自那无穷无尽的演算纸。
你妈是最不喜欢运动的,但手术后也喜欢出去散散步。登泰山时,你妈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耐力(尽管回来后也腿疼了好几天),我看关键还是一种精神状态。运动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心。登泰山回来,你妈感到身体比过去好。记得小时候咱们一块儿爬香山,你妈都没能上去,没想到老了反而登上了泰山。
最近学习如何?什么都好也难,还是重点突破吧。写了首跑步的诗,附后,有空帮爸修改一下。
祝顺利。
爸 1996 年 10 月 19 日
黎明,我望着星星
黎明
我望着星星那明亮的眼睛一阵忐忑
一阵心疼真的
我不该早早把你吵醒你笑笑
眨眨眼睛好 像 说 不
我热爱夜晚也热爱清晨
更喜欢听你那轻盈的跑步声
黎明
我望着星星那兴奋的眼睛一阵犹豫
一阵冲动真的
我不该唤来那凛冽的风你笑笑
眨眨眼睛好 像 说 不
我不怕雨也不怕风
因为我喜欢你那坚定的跑步声
黎明
我望着星星那深沉的眼睛一阵怅惘
一阵迷朦真的
我不知道你是否也有心烦的事情你笑笑
眨眨眼睛好 像 说 不
我不想牛郎也不想织女
只喜欢听你那欢快的跑步声黎明
我望着星星那迷人的眼睛一阵喜悦
一阵憧憬真的
我多么羡慕那灿烂的星空你笑笑
眨眨眼睛好 像 说 不
天快亮了
太阳快出来了
我要伴你跑完最后一段路程
三
慧石:
你好!
四川天气冷吗?石家庄已经供暖了。成都不供暖,冬天的日子怕是不好过。
自从你走后,你妈的生活又增加了一个新内容,而且是非常愉快、喜悦的内容,这就是读女儿的信,给女儿写信。你知道,你妈是很少给人写信的, 学校让写个总结之类的,也十分发愁。而现在给你写信,却很积极,很主动, 文字也不错。我有时开玩笑说:“三年过来,你也等于读三年电大,也会有不少长进。”
你妈也常夸你的信写得好,夸你有文采。看了你的照片,夸你很神气; 接你的电话,夸你很自信,说:“这才像我的女儿。”总之,在妈妈心中, 女儿一切都是美好的,都是可亲可爱的。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母爱的真诚和伟大。
我给你的信,你妈也常读一读,但批评多于表扬,认为我的信是“瞎嘞嘞”,“没文采”,不如女儿写得好。我也常不以为然。不过细一琢磨,你妈所说,也有几分道理。古人说,文以气为主。“气”是什么,很难说明白, 我想主要指精神状态吧。女儿正如花似锦,朝气蓬勃,正年轻“气盛”,所以写起信来也洋洋洒洒,心来神往,十分自如。而爸爸已未老先衰,精神疲惫,所以写起东西来自然是意马心猿,磕磕绊绊。至于“文采”,我年轻时就不敢有此奢望,现已老朽,如何企及?但我写东西,也有长处,就是朴实。这一点,你妈似乎也不反对。
古人说“文如其人”,其实并不尽然。隋炀帝杨广,文章写得也不错, 但他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无耻的暴君。不过,一般说来,文风和性格、情趣等,还是很有关系。我比较喜欢质朴,喜欢自然,不太喜欢雕琢和粉饰。我是学历史的,真实、实在,更是时时所追求的。所以,朴实的风格,对我说来,也是有思想渊源的。此其一。客观地说,我生来缺少天赋,很少才华, 性格刻板,不善于开拓和想象,想增加点文采也不容易。此其二。既然如此, 我也只能甘心“朴实”,并继续“朴实”下去。
文学作品我读的少,对艺术完全是门外汉。就我知识与感悟所及,我始
终觉得,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过去“四人帮”搞的那套东西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关键是不真实。不真实,也就不会有感染力。
有一首题为《敕勒歌》的诗,你们中学时大概是读过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传说这首诗是北齐(南北朝时期)名将斛律金的作品。斛律金不识字。有一天,皇帝在宴会上让大家作诗,他脱口而出,成此千古名句。这首诗一般人会觉得很平淡。但那些常年戍守北疆的军人一定会从中体会到那万里平沙、漠漠草原所独有的寂寥、沉郁、粗犷和豪迈。就这样几句普普通通的文字,却可以逼真地再现北国边关浑朴苍茫的景象。我真的相信它出自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将军之口,尽管那十有八九是传说。
和《敕勒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初唐诗人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陈诗过于伤感,不如《敕勒歌》那样壮烈。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英主明君,诗也写得不错。他的《帝京篇十首》, 被收在《全唐诗》的卷首。但“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一类诗句,虽则对仗工整,也很有气魄,然而总让人感到有些帝王气息。李世民写诗也要摆出一副帝王架子,不像一个普通人述说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他的诗很难流传。和李世民相比较,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就大不相同。他写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名句,确是十分感人的。李煜是亡国之君,写诗时不再摆架子,而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很感人。李煜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但是个成功的艺术家。有人说他“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对他颇有同情之感。他在政治上没什么可取之处,然而,他的诗是不朽的。
回忆一下挂在人们口头上的诗,大都很质朴。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像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像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像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像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像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及“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独,却话巴山夜雨时”。如此等等。这些诗都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内心世界,它们的艺术魅力无一不是质朴和真实。
以上所说,重在朴实之美,朴实之感人,朴实之不朽,但丝毫没有否定文采的意图。《左传》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千真万确的。从我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文采似乎也有两种。一是“浓妆艳抹”,如用对偶、排比、声律等手段以加强修辞效果;二是“淑姿本色”,完全是情之所至, 如江河流水,顺其自然。二者各有特点,并不互相排斥。
由写信说到文风,又扯起诗文的质朴和文采,完全是随心所欲,东拉西扯。因为本来就没有“主题”,所以也就可以不必批评“跑题”太远了。
天冷了,注意防冻、防潮。祝你高兴。
爸 1996 年 11 月 17 日
四
慧石:
你好!
两次来信都收到了。知道你经常去听些学术报告,也不限于数学,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西洋的,也都去听一听;还能去文殊院之类的名胜古迹处走走看看,在浓香弥漫、烟雾缭绕之中去细细感悟那人世间的生生了了, 是很有意味的。川大是委属重点大学,人才济济;各学科都有些驰名中外的学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会受益终生的。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的不同也在这里。普通高校也有很杰出的教师,但学术环境、学术氛围不如重点高校。而学生的成长,除了导师的影响外,更重要的还是环境的熏陶。
解放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专家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等,一切都是为了培养专家(或称之为“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求。但严格说来,教育的功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人(或说人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求,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两点有联系,但区别是明显的。前者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后者则强调了教育的“功利性”。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教育刚刚起步,它的“功利性”和“政府行为” 都不甚突出。和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相适应,教育上也是各自为政。教育更多地是适应人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那时候,中国还是出了诸如孔子、老子等影响历史数千年的“大家”。
隋唐以后直至明清,科举制盛行,教育虽然多数还是普通教育而非专门教育,但学子们读书的目的大都是为了科举做官,“应试”的目的很明显,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然有很大局限。毛主席说过,古代的状元、进士没多大学问,是夸张地批评应试教育的弊端。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传入中国后,情况有很大变化。受教育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开始受到重视,教育的“公益性” 得到倡导。各级各类学校也都有入学资格考试或考察,但原则上不包分配, 学生的学习并不一定与未来的工作有直接联系,所以也不必搞得那样专门, 专业之间也不是那样森严壁垒,学生的学习还是有不少自由选择与自由发展的余地。
解放以来,教育的成就是惊人的,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学子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学校向社会各方面输送了大量急需的人才,有力地保证了祖国建设的需要,这在旧的教育制度下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我们的教育也有缺点。教育的“功利性”非常突出,人才培养都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学生始终是“教育对象”、“培养对象”、“塑造对象”,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特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往往得不到重视,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学习,不能有选择地学习。学习和工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校很少再考虑学生为了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而对教育提出的种种需求(这当然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也培养了无数专家,但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还是有不少缺陷。举个典型的例子:中国 99%的大学生可能从未摸过钢琴,你说是吗?
现在的研究生,也往往急功近利,专业面搞得很窄,与专业无直接关系的往往不去(当然也常常是“无暇”)问津。短时间看,这样集中精力、集
中方向,易于突破,易于取得成绩。但从长远看,则不易取得大的成就。研究生阶段也是打基础,还是铺垫宽厚些好。
在博和约的关系上,我自己处理得也不好。平常行政事务多,有空搞点项目,也是搞什么看什么,没时间多看点书丰富和提高自己。所以,项目搞了一些,但总也没有大的成绩。这也是个教训吧。
还有个兴趣问题。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对所学专业是没有兴趣的。由于种种原因学上了某一专业,实在是一种苦恼和无奈。不过,兴趣也是可以变化的。接触多了,再有点成绩,就会产生兴趣。我在历史系读书,开始也没兴趣。后来教中学历史,有了些兴趣,但那更多的是对职业的热爱。对历史真正发生兴趣是读研究生后,自己研究了些问题,并取得了些成果。现在, 历史对于我,已不单纯是一种专业,而同时也是一种爱好了。现在,数论对于你,大概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方法问题也很重要。但学历史,学文学,学数学,方法总不会相同,我实在不敢说历史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以及由学科基础→学科前沿→新的研究成果,这些基本的公式,似乎也是可以到处套用的。你是“数学家”,说多了就是班门弄斧了。
以上所说教育的双重功能、专家教育与通式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以及兴趣、方法等,都是爸随时想到的一些粗浅认识,未必正确,算是父女间的一种交流吧。
成都名胜很多,如杜甫草堂、武侯祠、青羊宫、百花潭以及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都江堰等,都是些很好的去处,天气好的时候,不妨去看看。
家里一切都好。你妈已时时计算着你何时回来,该买些什么衣服之类的事。每天看天气预报,总忘不了看成都的天气。在妈妈心里,成都简直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最重要的城市。
祝快乐。
爸 1996 年 11 月 24 日
五
慧石:
你好!
微机买回来了,是“联想 1+1”。年轻人都应学学电脑。小普操作比较熟,你搞应用数学,电脑是基本工具,更应该精通。
这周收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许大龄先生及师母的信,心里一直沉甸甸的。
许先生已经 75 岁了,1989 年大病一场,后来一直未能康复。今年 5 月我去看望先生时,精神虽然还好,但坐在椅子上,已经很难行动了。师母大概是 1978 年前后病倒的,是脊椎出了问题,行动也很艰难。信是师母写的, 从歪斜抖动的笔画中可知师母写信已很不容易,而许先生大概已经不能动笔了。
许先生是我最崇拜的先生之一。他是国内著名的明清史专家,学术上的成就是大家公认的。当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先生的人品。先生为人的坦诚让我感佩终生。他从不作假,大概也不会作假。他从没摆过老师的架子,
也从不装学者风度。他有时也发牢骚,有时也很激动,但很少批评人,尤其不批评青年人。不是因为客气,更不是出于娇惯和放纵,而是出于一个长者所特有的善良和宽容。
我读本科时,元、明、清史是先生讲的,给我的突出印象是清晰和严谨。他为人朴实,讲课也很朴实,从不故弄玄虚,也不哗众取宠,一切都实实在在。他也很有见解,例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就很深入。他也容易动感情,讲明朝东林党,讲着讲着就不由得激动起来。
大概是 1964 年的冬天吧,我们去北京清河毛纺厂劳动,先生也和我们一块儿前往。晚上,我和先生一块儿摘毛料布的草刺,活儿不累,只是比较费眼。先生近视,摘起来比较吃力,但始终很认真。我向先生谈起自己的家庭情况,先生则讲起自己的出身,给我诸多鼓励。大学期间,我和先生的直接接触,只有这次劳动。
1979 年报考研究生时,我试着给先生写了封信,询问有关考试情况。先生很快回信给以指导。考完后,还和先生通过几次信。先生是我走上治学道路的第一恩人。在当时情况下,一个边疆小镇的中学教师能够得到北京大学知名教授的指导和鼓励,该是多么荣幸,多么令人激动啊!
到北大读研究生后,我首先去拜望先生,先生又领我去看望原历史系总支书记徐华民先生。先生不是党员,但对党的书记很敬重。尽管当时徐华民先生早已不在历史系,而是调到物理系工作了。
先生负责指导明史的研究生,我学元史,专业上由中国社科院的陈高华先生、杨讷先生负责指导,但先生的课,我每次都去听。他讲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元、明部分讲得很细,对初入门的我很有帮助。先生讲课,每次都重写教案,而且写得很认真,就像要公开发表的稿子。讲课休息时,还常征求我们的意见:这样讲是不是太浅了?后来,我们还把先生的讲稿复写了几份, 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读研究生期间,我常到先生家去;写了作业,总先拿到先生处请教。1981 年暑假,你和小普跟妈妈去京,先生还在北大附近的饭店请咱们全家吃饭, 你大概已经记不清了。
我的毕业论文答辩,先生是参加了的。先生提前看了我的论文,认为不错,并给我提了问题。先生在答辩委员会中年纪最长,资历最深,有先生坐在那儿,我心里很踏实。
1989—1990 年我到北大历史系作访问学者,导师还是许先生。开始,我把两篇写刘秉忠的文章给先生看,先生很感兴趣,评价也很高,说我比较成熟了,不像当年写研究生论文时那样拘谨。他在评语中称赞说:“⋯⋯尤其那篇《从藏春诗看刘秉忠其人》,文章写得很清新,读后令我沉醉。”这对我自然是很大的鼓励。
研究生毕业后的十几年间,我尽自己的努力做了一些事情,如果说有点成绩的话,确是与先生们的指导、鼓励分不开的。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而且,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某人为坐标,来校正自己。我就是常常以许先生当成自己生活中的坐标。我向先生学习的,不仅是治学的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
你来信说,善人总会有好报。许先生和师母都是最善良的人,但命运却给他们带来了诸多艰难和病苦,让人想起来就心酸不止。作为学生,我奉献给先生的也只有心中的祈祷和祝福及一份永远不会改变的真诚。我会永远记
住我的先生。
就写这些吧。
又,近日写了首小诗,附在后面,不知你以为如何?
梦
你总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程。高山峭壁的岩石,
乡间土路的泥泞, 湖边幽径的野桃, 林荫道边的冬青,
伴随着多少斑驳陆离的梦。
你总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程。风雨中你跌过跤,
烈日下你头晕耳鸣, 荆棘中你划破了衣衫, 冰雪中你把脸冻红,
可始终摆不脱那斑驳陆离的梦。
你总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程。多少泪水挥作雨,
多少微笑化为风, 留下忍耐,
留下宽容,
留下一串斑驳陆离的梦。
六
爸 1996 年 12 月 8 日
慧石:
新年好!
石家庄这两天一直下雪。北国风光的美也只有在这茫茫雪景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成都大概是很少见雪的吧?
历史系 93 级有位同学叫刘春燕,今年被推荐免试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元旦,她送我一张贺卡,上面写了一首诗。学生写诗给我,这还是第一次。我很高兴,写了几首古体诗送她,现抄下来寄你,也算爸给你的新年礼物吧。
你妈在盼你回家。我的意见还是别性急,把学习任务完成、学校的事办好再回来,假期长着呢。
瑞雪兆丰年,新的 1997 年一定是辉煌灿烂的。
爸
1997 年元月 3 日
附:
新年寄语六首和刘春燕同学1997 年元月 2 日
(一)
瑞雪乘风脚步轻, 大地沉醉梦不醒。惟我学子心澎湃, 华笺疾书诗意浓。
(二)
东施本是农家女, 汗水滴滴南亩中。西施倾国今安在, 翁姑更喜稻粱丰。
(三)
易安居士美词名,① 细雨黄昏叹梧桐。② 何如春燕凌空舞, 梨花飞白桃花红。
(四)
胸有成竹画自工, 心存前贤业必精。悬梁刺股诚可敬, 读书未必到三更。
(五)
宁静致远仙人训,③ 老骥伏枥烈士咏。④ 花开花落自有时, 不计春夏与秋冬。
① 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号。
② 细雨黄昏叹梧桐,语出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③ 宁静致远,语出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④ 老骥伏枥烈士咏,语出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六)
常道阆仙月下僧,① 偶握狼毫重千斤。 平仄颠倒君莫笑, 弄诗何敢望后生。
①阆仙,唐朝诗人贾岛的字。月下僧,语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