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家庭教育 培养优秀人才
孙怀川 吕正芹
我们的儿子孙峻朝,25 岁,现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博士研究生,将于明年毕业。
峻朝生于 1972 年,6 岁入哈尔滨市香安小学,10 岁升入哈市第 137 中学,初一时因病休学一年。由于搬家,先在哈市第 28 中学寄读半年,后转入哈市第 118 中学。14 岁考入哈尔滨一中,17 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21 岁考取哈工大硕士研究生,23 岁直攻博士研究生。
1980 年,《黑龙江日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小铅笔头告状》;1991 年,开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狐狸博士的妙算》;1993 年,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李逵追豹》(该书获黑龙江省第四届优秀图书三等奖、哈尔滨市第三届科普创作大奖一等奖);1995 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有他参加编写的大型科技专著《新编实用电工技术》。在读研究生期间,他撰写了一些学术论文,有的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有的在全国性专业学术年会上宣读,并收入到论文集中出版。此外,他在读研究生期间, 还参加了航天部科研项目高可靠性卫星用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工作,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峻朝的进步比较快,主要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还在于学校和老师的辛勤教育,以及他自己的努力。此外,他受到的较好的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下面,我们谈谈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家庭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首先,父母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了这样几个基本指导思想:
第一,家庭教育是关系到孩子的成才、家庭的兴衰和祖国的未来的头等大事,必须抓好,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有了孩子,我们感到无限的欢乐和幸福。同时,也意识到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重大。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读书,在相同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差异却很大:有的后来成长为硕果累累、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有的平平庸庸,无大作为;有的甚至走上歧途,成为危害社会的罪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和性格的形成、作风的培养,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能力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发育等的影响极大。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能否成才,也决定了家庭的兴衰,进而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搞好家庭教育,培养好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义务、神圣的职责。家庭教育搞不好就是家长失职,父母就是不合格的父母,既对不起子女,也对不起祖国。有了这种认识,就有了动力,就能克服家庭教育中的各种困难。
第二,家庭教育应按照党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要求,以祖
国现代化建设的优秀劳动者为教育的目标,不做望子成龙之梦,专务育子成才之实。
我们发现,对于家庭教育,社会上存在这样现象,甚至是一种规律: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只要不是有明显的缺陷,智力不是明显低下,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资好,将来能成“大器”,经常向别人夸耀自己孩子如何如何聪明。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描绘了一幅人生的美好图画:上小学当大班长、考第一,高中读省重点,大学读名牌,研究生不在国内读, 要出国留学当洋博士,而后或当大官或当大老板,赚大钱,住洋楼,乘“奔驰”牌小轿车。这些话不停地向孩子灌输,在家里家外炒得沸沸扬扬。这是第一阶段,是幻想、吹炒阶段。一般,这一阶段从孩子的幼年开始直到上小学二三年级。到了小学三四年级,一些家长,虽然经过再三努力,费尽心机, 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上不来,这才发现自己的孩子志气不高,智力平常,在班级排名总在中下游,与尖子生无缘,这时的“吹炒”才开始逐渐降温降调, 但仍在拼力奋争,这是第二阶段,是清醒降温阶段。一般,这一阶段要持续到孩子初中毕业。中考后,学生分流,有的上了重点中学、中专、普高,有的上了职高、技校。这时家长才对自己的孩子有了真正的认识,才丢掉了幻想,回到了现实。百分之九十的家长,已不再作望子成龙之梦,而是希望自己孩子将来找到个较好的职业。有的灰心泄气,放弃了家庭教育。这是第三阶段,是回到现实阶段。一般,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高考。这是一个规律, 几乎代代循环,茬茬如此。
上述家庭教育所确立的目标既不实际又极有害。首先,社会分工便是绝大多数人为普通劳动者,只有少数人才能当专家、当高干,所以绝大多数父母的幻想必定要破灭;第二,对于能走上家长所设计道路的一小部分孩子, 因为从小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常产生自命不凡、轻视工农、自私自利的坏思想,很难团结群众,干好工作。即使当上了官也容易成为搞腐败的赃官; 第三,由于目标订得太高,与后来的实际情况反差太大,家长和孩子的心理都难以适应后来的变化,孩子很难安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有的悲观厌世, 有的消极混世,有的走上歧途。
鉴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一开始就将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培养有道德、有才干、身体健康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在家里从不提将来当博士、当高干的口号。只是认真搞好家庭教育,以使孩子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第三,家庭教育应从幼小抓起,童年、少年时期是重点,长大成人也不能撒手不管。
我们观察分析了一些孩子的成长过程,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具有连续性的,不仅身体如此,思想品德的修养、性格作风的形成、意志毅力的磨炼, 也是如此。因此,不能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借口,而“等孩子大些” 再教育。我们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幼小就抓,等孩子大了有了毛病,养成了不良习惯,再去“扭”就难了,就要很费力气。为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很早就抓,婴儿时,也不娇惯。童年、少年时百倍注意,认真教育。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也不撒手不管,还注意观察,对孩子要终生负责。
第四,家庭教育应以全面提高孩子素质为中心内容,要特别注意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之自幼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品性作风。克服那种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教会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教会孩子自学、
自控自调的学习方法,着重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不要把考试名次和分数看重,要求实务实、全面落实家庭教育计划。
第五,家庭教育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要努力寻觅、采用最适于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法,在“巧”字上多下功夫。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欢乐之中得到教育。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起非常亲密的感情,以使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
第六,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并使家庭教育与社会的教育、学校和老师的教育相一致,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教育效果。
以上几点指导思想,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逐渐形成的,实践证明其产生的效果是良好的。
二、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首要是思想品德素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要抓什么?我们认真地考察、分析了一些成功与失败的家庭教育,确定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是抓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这五育之中,德育是灵魂,是根本。对孩子的优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最为重要。有人说,智育差的孩子是“次品”,体育差的孩子是“残品”,德育差的孩子是“危险品”。这话不无道理。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为符合国家要求的“合格品”、“优秀品”。
我们亲眼看到了一些父母只重视抓学习,忽视品德教育的严重后果。我们当初居住的那个大院里,大多数职工在外地工作,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当时又是处于“文革”时期,学校的教育受到严重破坏,有些孩子很小时就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有的甚至违法犯罪。这里有流氓团伙,也有盗窃集团,打仗斗殴经常发生,有被抓的,有进少管所的, 还有被判刑的,有人称这个大院是“黑窝”。我们无法像古代孟母那样采用搬家的办法来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在这样不利的大环境和恶劣的小环境里,不要说教子成龙难,就是育子成人也不易。所以我们确定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为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其重点是思想品德素质。
德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伦理美德教育、法制教育,等等。好的思想品德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经过长期的教育才能形成。我们针对孩子的在不同年岁时的特点,采用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启发诱导,由浅入深, 不断积累,循序渐进,不断巩固,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办法,抓好各个方面的德育工作。
首先,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是爱而不娇,亲而不惯,对孩子的不正当要求绝不满足,对于孩子的不正确行为严加教育,决不放过。教育孩子从幼小时就不追求物质享受,养成艰苦朴素的思想作风。
我们认为,孩子小时候养成任性自私、挥霍浪费、追求享受、以“我” 为中心,不随自己心意就闹,在家庭当“小皇帝”,“小公主”的坏思想、坏习惯,是长大后腐败堕落的基础,违法犯罪的孽根,必须高度认识,从根本上予以铲除。对此,我们很早就抓,抓住不放,直至现在。那时,我们家有 5 口人,我们两人都是工人,总收入不足 70 元,是享受困难补助的特困户。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在客观上帮助了我们对孩子的勤俭朴素教育,就这一点上来看,生活困难还算是一件好事。
峻朝是在家里出生的,助产费只花了 5 元钱。他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
大都是自家做的,吃饭和大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从来不向父母要钱,要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从小到大只给他买了两件玩具:一个冰猴、一个皮球, 其余玩具都是自己做的。长这么大连冰棍都没有向父母要过一次。1975 年末,他因病住院一个多月,大年三十才出院,家里无钱,什么年货也没办, 没买新衣服,没买鱼和肉,只买了一个小灯笼,两包小鞭炮,他也很高兴。直到考上大学后才买了一件军大衣,第一次穿上了皮鞋。在大学,一般同学每月生活费都要上百元,他每月只从家里拿 80 元。到 1996 年,他读大学 7
年,除平时给父母买点衣物外,一次便给家 7000 余元。这里有他的奖学金、讲课费、科研奖金,也有他平时节省下来的。细一算,他上大学、读研究生没有花家里 1 分钱。现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已成了他的习惯,对此他并不以为苦。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是最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对此, 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峻朝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带他干他力所能及的活。例如,那时烧煤炉, 我们经常打煤坯。打煤坯时就带着他干,取黄土、和煤泥、脱煤坯、运煤坯, 虽然他人小干不多少,有时甚至帮倒忙,但为了培养他的劳动观点,我们也要带他一起干。经常是天没放亮就动工,很早就把他叫起来,让他跟大人一起干活,每次他干得都很愉快。有时,我早起去外面拾干柴、捡煤渣,也把他带去。时间一久,劳动便成了他自觉的了,把劳动当做快乐的事。5 岁那年夏天,他自己找来一条绳子拴在一个破木箱上,吃完早饭就拉着木箱到处走,见到木棍就拾起来,放进木箱里,装满后回家交给姥姥。现今,劳动已成为他的习惯。他上大学后,回家也要干些体力活。我们在农村有很多亲属, 常来我家,他从不瞧不起农村人,与农村亲属处得很亲密。有时我们把他带到工厂去,和工人们的接触也较多。他同工人、农民都很有感情。现在他当了博士生,也没有什么“架子”。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注意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尊敬老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助人为乐,注意言语优美,举止庄重。按学校里的“五讲四美”来要求,常常给他讲古今中外文明礼貌的故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批判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的坏思想作风。无论是学前在家,还是上学之后, 我们都注意教育他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品性。他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受到表彰。
上初三的时候,班任老师让他帮助班内两名学习较差的同学。他非常热心这一工作,与这两名同学成了好朋友,用心帮助,以致牺牲了自己很多复习备考时间。期末,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你儿子帮助同学的精神是好的,可是做得有些过了头,中考马上就到了,他这样帮助别人会影响自己的,万一自己考不好怎么办?我很着急,又不好直说⋯⋯”我们没有制止,他帮助同学复习一直到考试的前一天。不过,帮助同学并没有影响他的中考成绩,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高中。第一天,数学考满 100 分,
政治考 99.5 分,他的中考试成绩在全校排名第一。
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是很重要的品行。对此,我们也注意了教育, 效果也很好。
我们对孩子从来不搞“物质刺激”。孩子有了进步考取好成绩是正常的, 不值得大力宣扬,应教育孩子有远大的理想,有更大的志气,要争取更大的
成绩。天长日久,孩子也就自觉地谦虚谨慎,把取得的荣誉和成绩看得很平淡。峻朝在学校的表现一直很好,经常获奖,可是他一次也没有回家对父母讲,他把获奖荣誉证书和奖品都放起来,从不张扬,认为是正常的事情。取得成绩便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向家长要奖励的事情,他一次也没有。记得他在哈市第 137 中学读初一时,有一次我去学校开家长会,一进前厅就看见两张大红纸悬挂在墙上,一张上写“智力竞赛第一名孙峻朝”,另一张上写“数学竞赛第一名孙峻朝”,字大如斗,十分醒目。红纸已经挂了几天,可是他没有对家里任何人讲,也没有表现出有多么欣喜。
孩子稍大后,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更多思想品德教育,这时,我们就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孩子进行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
相比之下,我们对孩子的智育抓得比较晚。峻朝没有上过托儿所和幼儿园,一直在家由姥姥带。姥姥是从农村来的,目不识丁,不懂教育。我们也没有早抓智育,5 岁前既没教认字也没教查数。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 特别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我们才认真抓起来。
从 1977 年开始教峻朝认字查数,到 1978 年夏天,一年的时间,峻朝的智力发展很快,特别是数学。他不仅能做多位数加、减、乘、除法,而且还会解小数、分数、繁分数和一元一次方程题,解应用题和心算能力很强,10 万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既准又快。于是,在 1978 年他 6 岁时送他上了小学,一年后,他跳级升入三年级,10 岁时升入了中学。此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较好,特别是升入高中和大学后,学习成绩更好,而且学得很轻松。
对于孩子的体育,我们也很注重。峻朝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和我们一样生活有规律,早起早睡,和我们一起晨练、跑步、打拳、练剑、耍刀、弄棒, 峻朝的身体很健壮,但对卫生防病注意不够,他因感染住院两次,以至不得不休学一年。
三、家庭教育要抓好一个“自”字,重在一个“实”字
我们对周围一些同志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考察,发现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很高,家庭生活环境优雅,孩子天资聪颖,对孩子的教育抓得也很早,但是最后没有获得成功。分析其原因,发现这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这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进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误区之一是“强管”、“硬灌”、“打激素”和“送拐仗”。
“强管”,就是对孩子采取命令式的强制教育,对于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也要求孩子必须做到,这种教育方式全凭主观愿望,孩子往往在感情上很难接受,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口服心不服,或心不服口也不服,父母与孩子常常弄僵,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见而躲之”,这种家庭教育双方不会协调,必败无疑。“硬灌”,就是不考虑孩子意愿如何,能否接受,能否消化,一味给孩子灌输。有的孩子很小家长就让学弹琴,学书法,学绘画, 学英语,硬让孩子做多少题,写多少字,背多少唐诗宋词,恨不得一天吃成一个胖子,两年考取博士。这种教育方式脱离孩子的实际,会使孩子由“消化不良”而引起“厌食”,最后不仅成不了“尖子”、“天才”,就连一般水平也达不到,即所谓“欲速则不达”,最后导致教育的失败。“打激素”, 就是看看孩子的学习上不去,便搞“物质刺激”,什么考 100 分奖 10 元,考
第一名奖 20 元,等等。想以此激励孩子的学习进步。这样做的结果,常常引
起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为了取得高分数好名次,而弄虚作假,欺骗家长, 欺骗自己,其结果孩子不但学习没有抓上去,反而会引起思想品德的变坏。“送拐仗”,就是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效果太差,又企盼孩子成才成龙,于是不惜重金而借助于外部力量,或请家庭教师,或送孩子去补习班、辅导班。孩子拄着父母送给的“拐仗”,步履蹒跚地跟着同学向前走。有时家庭教师代写作业,造成自己不肯动脑动手,两条大腿越走越软,到升学考试时,家庭教师不能代上考场,辅导教师不能代做答卷,“双拐”一撤,必倒无疑。到那时,孩子怨,大人叹,只好认输泄气。
我们分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孩子所受到的教育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被动教育。由于是被动的、非自觉自愿的,孩子就难以乐于接受教育,甚至由于方式不当而产生抵触情绪,这是其一;外部强加的教育与孩子需要的教育两者很难对接好,或内容不适,或深浅不当,或多寡不宜,致使接口传输系数远远小于 1,其效果必然不佳,这是其二。孩子受到这种强制的、填鸭式的被动教育,特别是智力方面的教育,造成孩子只能在老师的后面跟着跑,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压制了主观能动性, 扼杀了创造性,不但会影响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不利于素质的培养,而且对于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难以开发其聪明才智,难以养成优秀的品性,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为了不进入上述家庭教育的误区,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战略方针:变孩子被动接受教育为孩子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家庭教育以孩子的自我教育为主线,父母的教育主要不是具体课程的辅导,而是方向的引导,方法的指导,再逐渐转为与孩子共同研讨。由于孩子是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就会乐于进行,而不会有心理障碍;由于孩子进行的是自我教育,他自己最知道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学习的内容、知识的深浅程度和采用的方法,就会掌握准确,适于自己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会好,当孩子逐渐长大,孩子的自觉地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就会得心应手,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
在上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峻朝幼小时就抓,抓孩子自觉、自尊、自理、自信、自强、自立、自学、自控和自调。从来没有请过家庭教师,也没有参加过任何补课学习,考好了也不搞物质刺激“打激素”。
峻朝在 1 岁时我们就很少哄抱,让他自己玩;2 岁时自己穿衣;3 岁时扫炕、叠被,自做小玩具;4 岁时帮姥姥做家务活;5 岁开始智力开发;6 岁进入小学学习,此后在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下,峻朝的进步更快。
实践证明,我们的这种教育办法是很有效的,峻朝在几个“自”的方面基本上都达到了要求。例如自信心,峻朝在 5 岁时就养成了勤于动脑、独立
思考的习惯,有很强的自信心。他 5 岁时冬季的一天晚上,①我带他去工厂接他妈妈下班,一路上我口述一道行程问题,几经变化,他都自己经过思考很快给出了准确的答案。最后,题目变化为已知甲、乙二人的速度和 A、B 两地间的距离,甲乙二人分别从 A、B 两地相向出发,两人动身的时间不同, 求甲乙二人相遇时的位置。这道题对于 5 岁的孩子来讲难度较大,计算也较复杂。他一时回答不上,但用心思考,每当我要提示时,他就往后跑,拒绝我的提示。接到他妈后,他跟在我们的后面边走边思考。当快要到家时,他突然从后面“噔噔噔”跑了上来,向我报告答案,答案完全正确。高考时, 填报志愿,他只填重点院校的第一表,其余三个表全部空白,第一表也只填
一个学校,两个专业。无论我们怎样动员,他也不填别的表,自信心特别强, 结果高考成绩优秀,果然考取了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到了中学以后,他逐渐掌握了自学方法,学会了自我调控,成绩变得更好。1979 年秋,在开学前的第二天,我们决定让他跳级升入三年级学习。二年级的课程没有给他讲,连教材也没有,进入三年级后,也没有请老师给他补课,二年级仅语文生字就有 1000 多个,他完全是自己一点点自学补上的。开始时语文水平低,后来逐
渐提高,高考时语文考了 90 余分。他因病在初一休学后,转学不成,在哈市
第 28 中学寄读。他在原校学的是英语,而该校学的是俄语,英语就要靠他自
学,他自学的成绩还不错,高考时考了 90 余分。在大学二年级时通过了英语四级的考试,三年级时通过了英语六级的考试。由于他摸索出了主动自觉自我教育、自学自控自调的自学经验,所以读高中后,学得越来越轻松。他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中考、高考和考研的前三四天都不看书,每天休息娱乐, 但考试成绩都很好,数学科的中考和高考还都提前 10 多分钟交卷,有的题还用了两种方法解答。
我们注意到,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重形式上的表面东西,例如,小学、初中也要不惜重金入个名牌学校,挖门子找老师让孩子当班干,当三好学生。要求孩子一个字写多少遍,一天用多少时间看书,对于考试成绩和取得名次看得特别重,以为孩子得了 100 分,考了第一名就是获得了成功,而对于孩子是否能够真正学会,真正掌握,是否真正有了能力,并不大在意。这是家庭教育的又一个误区,进入这一教育误区,常常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有的甚至会导致孩子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不良后果。我们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从开始就淡化这些“虚荣”把注意力集中在 “实”字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求实、务实;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求真实;对孩子的学风抓踏实;对孩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求扎实;对整个家庭教育计划抓落实。不图虚名,力求实效,不摆花架子,不浮夸吹炒,胜不骄,败
不馁,扎扎实实抓好抓到底。
1978 年秋,峻朝入学的那一年,正赶上“重点”风盛行,什么“重点校”、“重点班”应运而生。峻朝经过面试、笔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区重点小学录取。但我们考虑到学校离家远,孩子上学不方便,便就近入学了。我们从来不鼓励他当什么干部,追求什么荣誉,不把考试分数看重,从不硬逼孩子必须考第几名。就是抓实的,求实、务实。重视孩子的真实水平到底如何。对于考试,首先是检验孩子考分的真实性,绝不允许有丝毫的水分。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抓教育计划的落实。我们还注意端正孩子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踏实的学习作风。孩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须扎实,要达到对答如流、百问不倒、烂熟于心、娴熟于手。我们特别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峻朝读高中一年级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微机小组,对此他很有兴趣,用心钻研,不仅学会了电脑的基本操作,还学会了编制比较复杂的程序,参加了市里的微机竞赛,获得了奖励。由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摈弃了“虚表浮躁”,采用了“求实务实”的教育方针,孩子的学习也注重了求实务实,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真实,真实的能力逐渐增一强, 有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实力上去了,何愁考不好?愁何不能赢?考试高分自然得,排名在前是必然。从峻朝的学习历程来看,总的特点是后劲足,越往高处走竞争能力越强,考分越高,名次越往前移。同时,也越来越显示重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四、家庭教育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应尽
量采用最适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把良好的愿望化为现实,需要努力实践, 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很关键。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了,中心内容确定了,那么怎样去一步一步地实践呢?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我们在分析总结了大量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 确定了自己的教育方法。我们认为家庭教育的方法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还要有针对性。除采用一般通用教育方法外,还应尽力寻觅、采用最适于自己孩子特点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否正确,这要经过教育实践的检验,后看所取得的效果如何,并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
在家庭教育方法上,我们注意到了如下几点: 第一,深化亲情。
深化亲情就是父母要精心培育和深化和孩子的感情,父母和孩子要处得特别亲密。使孩子特别爱自己的父母,特别愿意和父母在一起,在一起时无拘无束,感到特别幸福,特别愉快,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发表自己的见解, 把父母当成最亲密的朋友。孩子只有同父母有了亲密的感情,才会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这是搞好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不深,不融洽,父母看孩子不顺眼,见了就来气;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 见了父母就不高兴,父母的话就不会听得进去。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双方就会产生对立情绪,这时无论父母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其效果都不可能好,家庭教育注定要失败。
父母与孩子建立并深化亲密的感情,要注意原则和方法,切莫进入误区。有些父母对孩子溺爱,孩子要啥给啥,对孩子的不正确要求也一味满足,怕孩子吃苦,舍不得让孩子干活,甚至成了孩子的奴仆。这种通过溺爱与孩子建立起的感情基础不好,也不会持久,因为这样会使孩子养成很多坏的品性, 而当父母批评教育去“扭”时,他就会感到不舒服,就会拒绝教育,并由此而发生激烈的矛盾,在感情上就要与父母分离。因此,必须坚持原则,不能娇惯溺爱,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上与孩子建立并不断深化亲密的感情。
我们与孩子交上了知心朋友,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特别亲密。我们注意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原则,对孩子关心照顾,但不娇不惯不溺爱;二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三是与孩子平等相处,既不把孩子当成“小皇上”,也不把自己摆在特殊位置上,耍权威,完全放下家长的架子;四是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交谈,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评论事物,统一认识。我们有了错,也欢迎孩子批评,有时我们错怪了孩子,使孩子受到了委屈,这时我们就主动向孩子道歉,当然,孩子有错误缺点我们也不放过,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五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游玩,参加各种他感兴趣的活动,满足他的正确要求,支持他的学习和工作。
第二,重视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注重父母的思想行为,并做模仿。父母会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生长受家庭的熏陶。父母的思想行为不端正,父母的教育就苍白无力,不能使孩子心服,效果不佳。身教胜于言教,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对搞好家庭教育极为重要。一个抽烟酗酒的父亲去批评儿子抽烟喝酒,儿子就不会心服,也难改正;贪图享受、生活懒散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具有艰苦朴素、拼搏精神的孩子。因此,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给孩子做表率。这必须
是父母真正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不是在孩子的面前装相。装是装不住的,孩子天天同父母在一起,真相很快就会暴露,那时父母在孩子面前就彻底失去了尊严和威信,被孩子所鄙视。
我们特别重视对孩子的身教,在思想品德和工作学习等方面都对自己从严要求,一言一行都注意到了对孩子的影响,给孩子以好的熏陶。对孩子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70 年代我们收入少, 人口多, 5 口人住 11 平方米的小平房,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我没有毛衣毛裤、绒衣绒裤,过冬没有棉大衣。一套绵纶衣服穿了补,补了穿,由蓝色染成了黑色。夏天穿布鞋,冬天穿棉胶皮鞋。一个夏天也不吃一支冰棍,只用白开水解渴。生活虽苦,但我们无悔无怨,乐观地生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二是热爱劳动。那时我们家住四无房(无暖气、煤气、上水和下水), 自己动手扒炕抹墙搭炉子,天天挑饮水倒污水,买柴用肩往家扛,买煤借车自己推,打煤坯、劈木柈、挖菜窖,全是自己动手干,有时还拣木棍拾煤渣。这些活峻朝小时先是跟着跑,后是跟着干;三是刻苦自学。我原来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在工厂当徒工,但有较强的上进心,有理想,有抱负。几十年如一日刻苦自学。在工厂时结合工作自学电子技术,并用于生产实践上。我先在车间搞生产,后调到设计科搞新产品设计,我负责设计的 SBJ—I 型脉冲示波器鉴定合格后大量投产,SE—17 型双踪示波器获电子工业部质量二等奖, 我由工人提升为技术员、工程师、电子设计师。我到出版社后,努力钻研出版业务,编出一批优秀图书,几次破学历晋升职称,由编辑到副编审、编审, 现为国家级政府特贴专家,被授予“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称号:四是发奋创作。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业余创作,笔耕不辍。60 年代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到 70 年代后转入著书、35 岁时出版了《电子示波器原理》(我国第一本中国工人写的示波器技术书)一书,至今已在全国 10 多家出版社、
50 多家报刊出版了 20 多部著作,发表了 400 多篇文章,计 600 多万字。有 3 部书获全国奖,有的被翻译,有的被改编,有的被收入文集中出版。我的写作条件十分艰苦,有的书是有病住院时写成的。60 余万字的《微积分自学读本》有的章节是在宁波开会时写的,在旅途中修改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该书题词并撰写书评。60 余万字的《示波器技术》有的章节是在病房里写的。
《小金猴游地球》(获全国奖)是在腿部感染化脓时趴在病床上写成的;五是敬业精神。在工厂搞生产和产品设计时,为了攻关,经常几天几夜不回家, 无一分钱的补贴。为组到高质量的《中国当代科技精华》(该书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书稿,我只身南下,过长江,走三亚,奔江浙,行程数万里。为编急稿,有时通宵达旦;六是轻虚重实。我们对于虚荣一向不感兴趣,单位发的奖状,给孩子当了手工纸用。1988 年,我的《星球考察记》获了全国一等奖,文化部、团中央、新闻出版署等主办单位发函请我赴京参加颁奖大会,被我谢绝了。奖品是后来请人给我捎来的。荣誉、金钱和地位对于我们没有什么诱惑力,相反,对于工作、对于创作我却很认真,很热心, 愿办实事;七是生活习惯。我们不吸烟,不饮酒,不搓麻将,不打牌,每早 4 时写作,6 时晨练,晚上散步,生活有规律,工作有秩序,劳逸相结合。
第三,步调一致。
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及其他长辈)意见要统一,步调要一
致。特别是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个批评,另一个庇护,充当保护伞。父母教育力的作用方向要相同使其增强;不能方向相反而将其削弱。此外,我们还注意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与社会的教育相结合。几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效果更佳。
第四,尊重科学。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它的规律性。尊重科学,按规律办事,其效果就佳,否则事与愿违。我们对每一个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计划的制定,每一项重大措施的采用,都要论证一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绝不凭主观想象办事,也不人云亦云随大流,更不照搬书本。我们常常分析峻朝的心理特点和性情特点,而后采用自认为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五,讲究艺术。
我们体会到,家庭教育要讲究艺术性。对于同一个教育课题,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不同的教育结果。为了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我们想方设法在“巧” 字上下功夫。采用巧妙的教育方法,孩子很乐于接受,效果很好。
记得峻朝上学的第二年,一天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学习,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总是用牙咬铅笔的一端,轻的留下坑坑点点,重则咬裂露铅。他们削不好铅笔,笔尖总好折断,铅笔用得很浪费惊人。晚饭后,我和峻朝一起玩耍,逐渐把话题引到铅笔上了。我问他:你知道铅笔是怎么做的吗?他摇头说不知道。我就讲给他听,伐木叔叔怎么冒着风雪伐木,司机叔叔怎么把木头运到工厂,制铅的叔叔阿姨又怎样经过一道一道工序制成了铅笔,铅笔来之不易。可是,有的同学不知爱惜,用牙咬,用刀乱削。小铅笔头若是人会哭的,若会说话,会告状的⋯⋯峻朝听到这里,主动地说出了自己也有这个毛病,并表示一定改正。接着,我就教他怎么削好铅笔,要怎样节约用铅笔,他学得特别认真。第二天一大早,他醒来就告诉我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小铅笔头从文具盒里跳出来,哭着向妈妈告他的状。我听了很高兴,鼓励他把梦中的事写出来。这样,他就写成了《小铅笔头告状》这篇文章。几个月后,在《黑龙江日报》上发表了。从此,峻朝不仅改掉了咬铅笔头的毛病,学会了削铅笔,而且对其它物品也知道爱惜了,养成了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好品格。一天,我又看见他和两个同学一起学习,其中一个同学带了好多削好的铅笔;另一个同学的文具盒仅有两支坏铅笔,向另一个同学借笔用。我问他们,一个说,妈妈见我的铅笔不够用,就买了好多铅笔, 削好一把让我带着;另一个说,爸爸骂我用笔太浪费,一天只发给两支。这两个孩子的毛病都没有改。后来,峻朝帮助这两个同学改掉了这个毛病。
第六,防重于治。
孩子已经养成了毛病,这有一个过程,先是有错误的思想,继而是错误的行为,再是反复多次才养成习惯。到了这时父母再去教育就有些晚了。正确的方法是,在孩子的错误思想还没有形成时就预先进行教育,使他有好的思想品德,明辨是非,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做错事、坏事。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峻朝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什么不良的思想行为,很少挨批评。
第七,共同研讨。
孩子长大以后,特别是读高中之后,孩子的知识多了,自觉性也强了, 逐渐成熟起来,这时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也随之改变:由教导转为指导;再
由指导转为共同研讨。
我们与孩子共同研讨的内容很广,有政治经济形势的,也有身边事物的,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人际关系等等。更多的是有关学习、工作和创作方面的。通过共同研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其实,这一过程也是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使其掌握辩证法、提高分析综合能力,逐渐成熟起来。
峻朝从高三开始,成为我处理事物和创作的重要参谋。几乎我写的每一本书他都参与策划,从总体框架,到章节纲目,他都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每篇论文写成后,他都是第一个读者,读后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多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他的鉴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记得,他在读高三那年, 对我创作的长篇小说《义胆忠魂》的 80 回目认真阅读后,分了四类: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提得较为准确。对于他认为不及格的,我都认真修改。有一篇论文写好后,他从题目到内容都提出了意见,我觉得有理,便采纳修改。这篇论文发表后获省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入选全国出版科学年会,后来被编入一个文集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数学书的答案他一一检验。我在写作时,有时把某一段的内容交代清楚后,让他代我写作,我再修改验收,这些作品都先后发表了。经过父子的长期研讨、合作,峻朝的写作水平、鉴赏水平、编辑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在读大学期间担任了校内一个小报的主编,他自己撰写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 峻朝也成了我事业上最得力的助手,最好的参谋,最佳的合作者。有力地促进了我的工作和创作。
①“我”指本文执笔者孙怀川。以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