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勇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趁机建立了自己的常备军。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再是周天子,而是各国的国君,诸侯国军中的主要士兵都是士族和农民。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了军队的征调大权,国军之下设立独立的军事系统。这个时期普遍实行的兵役制度是郡县征兵制,农民是主要的征集对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西周王室东迁,建立东周,春秋时期开始。由于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日渐衰弱,加上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日益增强,几个大的诸侯相继成为中原霸主。这些大诸侯国的军队主要由公室军队和世族军队组成。
公室军队多建于西周诸侯受封立国时,主要成员是国人中的士和农。士以习武打仗为主要职业,作战时充任甲士。农就是庶人,除老弱残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须接受军事训练,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每隔3年进行一次大演习。
遇有战事,要随时听从调发,充任步兵,役期依战事的长短而定。
世族军队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上设置的军队,从军人员也以封邑及其周围的士和农为主。
当时的某些较大的城邑还有邑甲,有的属于国君,有的属于卿大夫。这样一来,邑甲就成为了公室军队与世族军队的补充。
春秋末期,井田制日趋瓦解,军赋再次扩征。有的实行用田赋,如晋国六卿实行的田赋制,就是按田亩数量征兵、征赋,其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
生活在军事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相结合制度下的农民,平时生产和参加军训,战时聚集成军,在太庙命将,发放车马、甲胄、兵器,战毕解甲归田,保留着“寓兵于农”的传统。
中小以上贵族充任甲士,他们一般不参加生产劳动,平时身佩兵器,从事习武和各种军事活动,或参与政务,战时则为军队骨干,并充任各级军职。
春秋时期,各国的军事组织是被周王室分封的。各国卿大夫有其独立的军事组织,有宗族部队和私属部队。这些部队都是凭着封建从属关系组织起来的。各国军队主要成分除国人外,还征发所属的农民服役。
中原各国的国君,由于宗族的内讧和对外战争,以及国人的叛离和农民的反抗斗争,因而权力逐渐削弱了。而某些卿大夫却在逐渐强大,国的军事组织不可避免地为卿大夫所分割以至于瓦解。
与此同时,地方郡县的军事组织在不断生长和发展,郡县的军队逐渐成为了很有作战能力的部队。
战国时期,各国中心区普遍设县,边地也越来越多地分设郡,县和郡就成为征兵的地区单位。于是,郡县征兵制度推行到全国。
各诸侯国随着县、郡等地方行政系统的建立,普遍实行博籍制度。博籍就是到应征年龄的男子必须登记,以备征调。
比如秦国规定,凡17岁男子必须向官府登记,称为“博”,博籍后,从23岁起,守卫京师一年,称“正卒”,守卫边防一年,称“戍卒”。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实际上男子15岁就博籍,以后随时有被征调入伍的可能。商鞅曾提出将丁男、丁女、老弱分别编组成军的建议。
一般来讲,服兵役的年龄,大概从15岁至60岁。但当遇到大战,往往征发全国壮丁,倾国以赴。若是一般小战,则只征发与敌国邻近的郡县壮丁去作战。其他郡县就休养生息,以备将来。
各国的常备兵大多是考选出来的,有特殊的待遇。通过几种严格地考核,中试的就可以免除全户的田宅租税。当时各国出兵时,往往以常备兵带领新征发来的士兵作战。
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兵役制度,这就是募兵制。募兵与传统的征兵不同,征兵是依法服兵役,这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募兵是国家用钱和物雇佣的兵勇。募兵与国家则是金钱与契约的关系,有钱则战,无钱则散。
随着战争发展对士兵素质要求的提高,春秋末期的选练勇士风气,至战国时有了发展。各国从应征人员中,通过训练和考核,选拔勇武士卒,组成精锐军队。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赵国的百金之士,秦国的锐士等。
其中魏国考选武卒很严,要全副武装,带3天的粮食,半日内跑四五十千米。中试者免除其家庭的赋役,还分给好的田宅。
通过考核、选拔和训练招募来的兵勇,具有相当优秀的素质。由这些兵勇组成的军队,待遇优厚,平时习武,守卫国家,战时则为扩编的基础和作战的主力。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和战争方式的转化,大规模野战和围城战的频繁发生,要求部队具有快速、灵活的作战素质和战场突击性,这就加速了单骑迅速发展为骑兵的进程。
最早建立骑兵部队的国家是赵国。当时赵国的周边强国林立,东南为齐、中山,南为韩、魏,西为秦、林胡,北为楼烦、东胡,东北为燕。林胡、楼烦、东胡号称“三胡”,是崛起于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勇猛彪悍,擅长骑射,对秦、赵、燕构成很大威胁,赵国受害尤烈。
我国北部的地形特别利于三胡的轻骑,而不利于中原的车战,因此,赵武灵王为对付三胡的侵扰,毅然实行“胡服骑射”,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吸取胡人长处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
赵国自从建立骑兵以后,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赵国的骑兵部队发挥了巨大作用。
各国也纷纷建立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当时,骑兵作为新兴的技术兵种,对骑士的选拔十分严格。凡被选中为骑士的,都享有很高的待遇。
战国时骑兵的编制因地形或国别的不同也有差异。列国的骑兵兵种作为步兵的辅翼力量,配合车、步兵长驱深入,绝敌粮道,追敌败兵,或袭击敌人之两翼,或掩袭敌人之前后,成为当时一支最活跃的军事力量。
[旁注]
周平王(约公元前781年~公元前720年),姓姬名宜臼,东周第一代王。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申、鲁等诸侯拥戴,在西申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他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晋国六卿 指的是自公元前546年至公元前497年在晋国出现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6个世袭卿族。六卿共主晋国的军事、政治。他们曾经展开了数轮竞争,其间情仇交织,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
商鞅(?~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在位期间,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增强了赵国军队实力;灭中山国,扩大了赵国版图;修筑了“赵长城”,稳定了边境局势。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王。
[阅读链接]
赵武灵王的骑兵可以说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他为了打败秦国,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骑手前往秦国咸阳。
秦王接见“使臣”后,发觉他的言谈举止不像个普通人,心中犯疑。过了几天,秦王派人去驿馆请他,却是人去楼空。后来秦王才知道这人是有名的赵武灵王,不免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白起领精兵连夜追赶。可他们哪里知道,赵武灵王已经带着骑兵飞驰出秦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