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敌利器——历代兵器

我国古代兵器主要是指军队使用的各种兵器。火药发明以前,军队里使用的兵器为冷兵器;火药发明以后,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为火器。

如果说青铜兵器和铁兵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兵器上迈出的两大步,那么,火器的出现就是一场世界性革命。

我国火器从宋代用于战争开始,至明代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古代这些神奇的兵器装备,可以看到我国在世界军史上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兵器文明。

夏商周时期青铜兵器

夏代是我国青铜时代的开始,但这一时期青铜兵器的数量不多,主要仍使用石、骨、木制原始兵器。商周时期,兵器和防护装备的面貌大为改观,它们铸造精美、种类繁多,成了这一时期刀光剑影战争奇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兵器的水平是与生产技术,尤其是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大量的考古材料说明,在我国的夏王朝统辖的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工具在制作上比以前有了较大改进,出现了石镰、蚌锄、蚌镰等。

先进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不仅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同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形成。在这之中,夏代的青铜冶炼和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使得当时的兵器也有了新的发展。

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情况看,夏代的兵器的种类,除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的刀、匕首、矛头、锥、戈、镞、斧、铲、棒等型制外,还出现了护身的甲和用于作战的兵车。其中箭头的数量明显增多,质料和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夏代的箭镞不仅有石质、骨质和蚌壳质的,而且还有铜质的。在制作上也极精到,有的镞身断面呈三角形,脊和两翼刻有血漕,铜镞和制作精良的骨、蚌镞使得弓箭的威力大大提高。

弓箭杀伤力的增强,必然促进防护具的产生和发展。这就是甲的出现。相传甲是夏代第七位夏后杼发明的,主要用于防护前胸后背和手臂。

杼是夏王姒少康的儿子,他在协助父亲攻灭东夷首领后羿、寒浞势力时,由于东夷人擅长射箭,弓箭十分厉害,杼的军队被善于射箭的东夷人的用弓箭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

退回国都后,杼发明用兽皮制作甲,兵士穿上后,不畏弓箭,能格挡敌人的刀砍箭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东夷人弓箭优势不复存在。身穿铠甲的夏人终于灭绝了东夷。

车作为一种作战用具,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夏代车已被用于作战。

关于当时战车的型制,史籍却没有详载,据《管子·形势篇》记载:“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相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

说明夏禹时制车技术已很高超,至夏代战车的制作技术又高于夏禹之时,更加牢靠坚固,故能用于作战。

兵车作为一种新的武器装备,使兵制和作战技术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出现了新的兵种车兵,以及因兵车作战的特殊性而产生的车兵战术。

就总体而言,毕竟夏代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当时用于装备军队的兵器仍以弓箭和木石制作的兵器为主,即仍处于石兵器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甲和兵车虽已出现,但其数量是很有限的。

商周时期,军队与战争规模扩大,对兵器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避免遭到更大杀伤,还开始用青铜制造各种防护装备。与此同时,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也为制造青铜兵器和青铜防护装备创造了条件。

商周时期的兵器,按用途可分为远射兵器、格斗兵器、护体兵器三类。年代最早的青铜兵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早商遗物,有远射兵器中的箭镞和格斗兵器的戈等。后随实战需要,又产生出不同的进攻性兵器。

商周时期兵器的种类大体有镞、戈、矛、戟、殳、钺、剑等。

镞为远射兵器。商周时已使用了复合弓,并在矢上安装铜镞。商代的铜镞以扁平的凸脊双翼镞为基本形态两翼侧刃前聚成锋向后形成倒刺。

西周时仍使用双翼镞但镞锋夹角增大倒刺更加尖锐。东周时开始出现锥体三棱形镞,3条侧刃前聚成锋,提高了穿透力。以后又把镞铤改为铁质,这种铁铤铜镞在战国晚期的遗址中常有出土。

戈是商周时的主要格斗兵器,在有锋刃的“援”后接安的“内”,就是柄,垂直装,用于横击、钩杀和啄击。商代的戈有曲内、銎内、直内等式。西周末到春秋时,戈制作工艺上有所改进。

商周戈的长短,与使用的不同有关,一般说来,战车上用的戈较长,步战用的戈较短。

矛是格斗用的长柄刺兵器。商代铜矛一般有中脊,向左右扩展,成带侧刃的扁体矛叶,然后前聚成锋,矛直通中脊,有的叶下侧设穿有的左右两侧设环以缚扎固矜。

西周以后,矛加长,矛叶变窄,通体呈叶状。至东周末年也与镞同样,出现锥体状的矛,由棱线上伸出的侧刃前聚成锋。

戟是戈和矛相结合而创制的格斗兵器。以戈为体、矛为刺,兼有横击钩啄和扎刺的性能。最早尝试将矛和戈用联装成一件兵器的例子,见于河北藁城台西的商墓中。

西周时期出现了刺体合铸的戟,少数以銎纳銎,多数采用长胡多穿的形式缚。东周时期刺、体合铸的戟消失,普遍使用矛状戟刺和戈状戟体用联装的青铜戟。

殳出现在春秋晚期,是一种棒状格斗兵器。在南方江淮流域的楚、蔡等国,在3米多长的八棱形积竹柄顶端,装有一个青铜殳头,殳头刃部一般呈三棱矛状、锋利异常,可以刺杀,也可以砸击。

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还套装有第二个带刺的铜箍,是一种很有威力的车战兵器。殳的金属首多为青铜制,可分有尖锋的实战用“锐殳”和无尖锋的仪仗用“晋殳”两类。

殳主要用于车战,在两军车马交错冲撞时使其分开,故有棱而无刃。钺是用于劈砍的格斗兵器。为弧曲阔刃、两角上翘的斧形。

商周时期多作为统帅权威的象征,如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两件铜钺,一件刃宽达0.37米,重达8500克;另一件刃宽0.38米,重9000克。器身均铸有“妇好”铭文,应是权威的象征。但也可用于刑杀。

剑以前刺为主,也可用侧刃劈砍的卫体和格斗兵器。西周时的铜剑很短,不过二三十厘米,仅能充护体兵器之用。

东周时铜剑有较大发展,制作精良,长度超过0.5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

最著名的是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是东周名剑中的精品。

越王勾践剑通高0.55米,宽0.046米,柄长0.084米,重875克。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8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8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商周青铜兵器除上述几种外,还有用于防护的铜胄,用于鼓舞阵势的铜饶等。它们同样制作工艺精湛,并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绚烂夺目的青铜兵器,不仅是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成就,也昭示着商周青铜冶铸业的辉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物质见证。

[旁注]

二里头遗址 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2000年前半叶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拥有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姒少康 夏代君主。姒少康的伯祖夏王姒太康在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叛乱下失国,姒少康的父亲姒相被寒促杀死,姒少康是姒相的遗腹子。姒少康长大后志在复国,后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夺回夏王朝的政权。史称“少康中兴”。

夏禹(?~公元前1978年),尊称为大禹,也称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代第一任君王。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是治理了滔天洪水。传说他曾经划定我国古代的国土为“九州”。

妇好 商王武丁的妻子,我国历史上能从甲骨文上查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代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妇好墓于1976年于河南省安阳殷墟发现。

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春秋末越国国君,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65年在位。勾践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吴。后来楚国成为强国。

鸟篆 篆书的一种,笔画由鸟形替代,不仅装饰风格独特,更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飞鸟入书表达了我国古人所推崇的一种为人之道,候鸟守冬去春来之信,“信”是鸟篆的意义所在。鸟不仅代表守信的人格,也是信息传递迅速的象征。

[阅读链接]

欧冶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是我国古代铸剑的鼻祖。

他曾为越王勾践铸五剑,名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这一系列赫赫青铜名剑,冠绝华夏,在当时称雄称霸的实战中显示了无穷威力与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剑在春秋以后的战争中,逐渐从作为实战的短兵器过渡为军官的一种佩饰,剑的铸造也从注重其实战功能转变为注重其外观造型。欧冶子铸就的系列“越王剑”,成了我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短兵器制造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