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主要攻守城器械

城自出现以来,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地位显要,是历代战争的必争之地,所以城池往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不论大小城市,几乎都建有坚实的城墙,城外还挖有宽而深的城壕。围绕着城市的攻与守,曾爆发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战争。

城战是古代战争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武器的进步,城防设施的不断完善,攻守城器械也相应发展了起来。而攻城和守城器械的应用,无不是显示智谋和武力的硬战。

我国古代的城是封闭式的堡垒,不仅有牢固厚实高大的城墙和严密的城门,而且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还修筑墩、台楼等设施,城墙外又设城壕、护城河及各种障碍器材。可以说层层设防,森严壁垒。

围绕着攻城与守城,各种攻守器械在实战中被广泛应用。

在我国古代,攻城器械包括攀登工具、挖掘工具,以及破坏城墙和城门的工具。汉代以来主要的攻城器械有:飞桥、云梯、巢车、轒讟车、临冲吕公车等。

飞桥是保障攻城部队通过城外护城河的一种器材,又叫“壕桥”。这种飞桥制作简单,用两根长圆木,上面钉上木板,为搬运方便,下面安上两个木轮。

如果壕沟较宽,还可将两个飞桥用转轴连接起来,成折叠式飞桥。搬运时将一节折放在后面的桥床上,使用时将前节放下,搭在河沟对岸,就是一座简易壕桥。

云梯是一种攀登城墙的工具。一般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

相传云梯是春秋时的巧匠鲁班发明的,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的鲁班加以改进。

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要人抬肩扛。

至宋代,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据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记载,宋代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

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吸取了唐代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矢石的伤害。

巢车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

板屋高3米,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屋内可容纳两人,通过辘轳车升高数丈,攻城时可观察城内敌兵情况。

宋代出现一种将望楼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楼车”。这种车以坚木为竿,高近一米,顶端置板层,内容纳一入执白旗瞭望敌人动静,用简单的旗语同下面的将士通报敌情。

在使用中,将旗卷起表示无敌人,开旗则敌人来;旗杆平伸则敌人近,旗杆垂直则敌到;敌人退却将旗杆慢慢举起,敌人已退走又将旗卷起。

望楼车,车底有轮可来回推动;竖杆上有脚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竖杆旁用粗绳索斜拉固定;望楼本身下装转轴,可四面旋转观察。

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观察视野开阔。后来随着观察器材的不断改进,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观察敌情。

轒讟车也是一种古代攻城战的重要的工具,用以掩蔽攻城人员掘城墙、挖地道时免遭敌人矢石、纵火、木檑伤害。

轒讟车是一种攻城作业车,车下有四轮,车上设一屋顶形木架,蒙有生牛皮,外涂泥浆,人员在其掩蔽下作业,也可用它运土填沟等。

攻城作业车种类很多,还有一种平顶木牛车,但车顶是平的,石块落下容易破坏车棚,因此南北朝时,改为等边三角形车顶,改名“尖头木驴车”。这种车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敌人石矢的破坏。

为了掩护攻城人员运土和输送器材,宋代出现了一种组合式攻城作业车,叫“头车”。这种车搭挂战棚,前面还有挡箭用的屏风牌,是将战车、战棚等组合在一起的攻城作业系列车。

头车长宽各7尺,高七八尺,车顶用两层皮笆中间夹一尺多厚的干草掩盖,以防敌人炮石破坏。车顶朝廷有一方孔,供车内人员上下,车顶前面有一天窗,窗前设一屏风牌,以供观察和射箭之用;车两则悬挂皮牌,外面涂上泥浆,防止敌人纵火焚烧。

“战棚”接在“头车”后面,其形制与头车略同。在战棚后方敌人矢石所不能及的地方,设一机关,用大绳和战棚相连,以绞动头车和战棚。在头车前面,有时设一屏风牌,上面开有箭窗,挡牌两侧有侧板和掩手,外蒙生牛皮。

使用头车攻城时,将屏风牌、头车和战棚连在一起,推至城脚下,然后去掉屏风牌,使头车和城墙密接,人员在头车掩护下挖掘地道。战棚在头车和找车之间,用绞车绞动使其往返运土。

这种将战车、战棚等组合一体的攻城作业车,是宋代军事工程师的一大创举。

临冲吕公车是古代一种巨型攻城战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身高数丈,长数十丈,车内分上下5层,每层有梯子可供上下,车中可载几百名武士,配有机弩毒矢、枪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

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

这种庞然大物似的兵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它形体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难发挥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现,往往对守城兵士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从而乱其阵脚。

除以上所述的攻城器械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用来破坏城墙、城门的器械,如搭车、钩撞车、火车、鹅鹘车等。在古代攻城战役中,大多是各种攻城器械并用,各显其能。

我国古代的守城器械,包括防御敌人爬城,防御敌破坏城门、城墙,以及防御敌人挖掘地道等类。其主要器械有:撞车、叉竿、飞钩、夜叉擂、地听、礌石和滚木等。

撞车是用来撞击云梯的一种工具。在车架上系一根撞杆,杆的前端镶上铁叶,当敌的云梯靠近城墙时,推动撞杆将其撞毁或撞倒。

1134年,宋金在仙人关大战时,金人用云梯攻击金军垒壁,宋军杨政用撞杆击毁金人的云梯,迫使敌兵败退。

叉竿又叫“抵篙叉竿”,这种工具既可抵御敌人利用飞梯爬城,又可用来击杀爬城之敌。当敌人飞梯靠近城墙时,利用叉竿前端的横刃抵住飞梯并将其推倒,或等敌人爬至半墙腰时,用叉竿向下顺梯用力推剁,竿前的横刃足可断敌手臂。

飞钩又叫“铁鸱脚”,其形如锚,有4个尖锐的爪钩,用铁链系之,再续接绳索。待敌兵附在城脚下,准备登梯攀城时,出其不意,猛投敌群中,一次可钩杀数人。

夜叉擂又名“留客住”。这种武器是用直径一尺,长一丈多的湿榆木为滚柱,周围密钉“逆须钉”,钉头露出木面5寸,滚木两端安设直径两尺的轮子,系以铁索,连接在绞车上。当敌兵聚集城脚时,投入敌群中,绞动绞车,可起到碾压敌人的作用。

地听是一种听察敌人挖掘地道的侦察工具。最早应用于战国时期的城防战中。《墨子·备穴篇》记载,当守城者发现敌军开掘地道,从地下进攻时,立即在城内墙脚下深井中放置一口特制的薄缸,缸口蒙一层薄牛皮,令听力聪敏的人伏在缸上,监听敌方动静。

这种探测方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敌方开凿地道的声响从地下传播的速度快,声波衰减小,容易与缸体产生共振,可据此探沿敌所在方位及距离远近。据说可以在离城五百步内听到敌人挖掘地道的声音。

礌石和滚木是守城用的石块和圆木。在古代战争中,城墙上通常备有一些普通的石块、圆木,在敌兵攀登城墙时,抛掷下去击打敌人,这些石块和圆木又被称为“擂石”、“滚木”。

除了以上这些守城器械外。还有木女头、塞门刀车等,用来阻塞被敌人破坏了的城墙和城门。

长期的攻守博弈,让我国古代的城池充满了智慧。明代后期,由于枪炮等火器在攻守城战中的大量使用,上述许多笨重的攻守城器械便逐渐在战场上消失了。

[旁注]

鲁班 真实姓名古籍记载有公输班、公输盘及公输般等,也有尊称公输子。春秋末叶著名工匠。由于在我国流传着许多他对建筑及木工等行业贡献的传说,认为是他设计的工具及建造法则被沿用至今,所以鲁班被后世奉为工匠祖师。

曾公亮(998年~1078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杨政(1098年~1157年)。南宋抗金名将。他戎马一生,抗金保宋,浴血苦战,屡败金兵,为保卫南宋和东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链接]

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备成都,平息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的叛乱。

有一天,城外忽然喊声大起,守军发现远处一个庞然大物,在许多牛的拉扯中向城边接近,车顶上一人披发仗剑,装神弄鬼,车中数百名武士,张强弩待发,车两翼有云楼,可俯瞰城中。

战车趋近时,霎时毒矢飞出,城上守兵惊慌失措。朱燮元沉着地告诉官兵这就是吕公车,并令架设巨型石炮,以千钓石弹轰击车体,又用大炮击牛,牛回身奔跑,吕公车顿时乱了阵脚,自顾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