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高度发展的火器

我国古代对火器的研究相当出色,很早就开始了用火药来制造纵火器具,比如利用火药进行燃烧、爆炸或发射弹丸等。这就是火药兵器,简称“火器”。

在我国,火器的使用从北宋开始,至明代传统火器发展的最高峰,在这近7个世纪的期间里,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威力更大的火器不断问世,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火器源于火药,火药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爆炸物。火药起源于古代的炼丹术,它的发明首先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炼丹家们。“火”与“药”本不相干,是古代的炼丹家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最终孕育了火药的诞生。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自从火药诞生以后,人们就开始逐渐把它应用于武器制造中。比如唐末宋初发明的火药箭是我国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早期形式。

北宋初年的《武经总要》记载有北宋士兵出身的军官唐福,制造出火箭、火球、火蒺藜这三种火器的火药配方。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冠以火药名称并直接应用于实战的武器。

北宋时,还有专门机构管理火药生产。宋敏求《东京记》记载的汴京的“火药作”,就是火药制造工场。

由于战争频繁,火药技术不断改进,火药兵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金战争中出现了铁火炮等爆炸性火器和火筒等管形火器。

1126年金人攻打宋都,夜发“霹雳炮”,而宋代守将李纲也以炮对炮,使用一种名为“震天雷”的铁皮火炮。有人曾这样说:“人类第一批炸药的试验场,就是宋金交战的中原大地。”

宋代初期虽已掌握了火药的生产技术,生产了性质不同的火药兵器,但仍属火器制造的初级阶段。至明代,才出现了我国传统火器发展的最高峰。明代火器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不断提高。

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重新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较多地使用了火铳作战,不但用于陆战攻坚,也用于水战之中。通过实战应用,对火铳的结构和性能有了新的认识和改进,至开国之初,铜火铳的制造达到了鼎盛时期,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形制,数量也大大提高。

从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出土的洪武年间制造的铜火铳看,明代火器大致是前有细长的直体铳管,管口沿外加一道口箍,后接椭圆球状药室。

药室后为铳尾,向后开有安柄的銎孔,銎孔外口较粗,内底较细,銎口沿外也加一道口箍。另在药室前侧加两道,后加一道加固箍。

河北省赤城县发现的1372年造的火铳,铳身长0.44米,口内径0.02米,外径0.02米。铳身刻铭文“骁骑右卫,胜字肆佰壹号长铳,简重贰斤拾贰两。洪武五年八月吉日宝源造。”

将它与内蒙古托克托县黑城古遗址发现的3件有洪武纪年铭的火铳相比,可以看出它们的外形、结构和尺寸都大致相同。

托克托古城遗址出土的一号铳为1379年造,全长四0.44米,口内径0.02米,为袁州卫军器局造;二号铳为1377年造,长0.44米,口内径0.02米,凤阳行府造;三号铳长0.43米,口内径0.02米,也是1377年凤阳行府造。

以上4件洪武火铳铸造地点虽不在一处,但形制、结构基本相同,说明当时各地铜铳的制造已相当规范化。

明洪武年间还有一类口径、体积都较大的火铳,也称“碗口铳”。现藏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件碗口铳,为1372年铸造,全长0.36米,口径0.01米,重15.7千克,铳身铭文“水军左卫,进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重二十六斤,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宝源局造。”这件火器碗口呈弧曲状,铳管较粗,药室很大。

山东地区发现的洪武年铸造的同类火铳,形状相同,唯口径更大,接近0.15米。口径增大,铳筒加粗而且药室加大,使明代的大碗口铳较以前同类铳装药量更大,装弹量和射程也相应增大,因此威力也更强了。

1368年,火铳由各卫所制造,如上述数件火铳,就包括袁州卫军器局造和风阳行府造等。至明成祖朱棣称帝后,为加强朝廷集权和对武备的控制,将火铳重新改由朝廷统一监制。

明成祖时期的火铳制造数量和品种都较洪武时有了更大的增长,并提高了质量,改进了结构,使之更利于实战。

从1368年开始终明一代,军队普遍装备和使用各式火铳。据史书记载,1380年规定,在各地卫所驻军中,按编制总数的10%装备火铳。

1393年规定,在水军每艘海运船上装备碗口铳4门、火枪20支、火攻箭和神机箭20支。明成祖时,更创立了专习枪炮的神机营,成为我国最早专用火器的新兵种。

明代各地的城关和要隘,也逐步配备了火铳。1387年,在云南的金齿、楚雄、品甸和澜沧江中道驻军,也配备了火铳加强守备。

1412年和1422年,明成祖令北京北部的开平、宣府、大同等处城池要塞架设炮架,备以火铳。至嘉靖年间,北方长城沿线要隘,几乎全部构筑了安置盏口铳和碗口铳的防御设施。

火铳的大量使用,标志着明代火器的威力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火铳也还存在着装填费时,发射速度慢,射击不准确等明显的缺陷,因此只能部分取代冷兵器。而在明代军队的全部装备中,冷兵器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16世纪初,西方先进的火器制造技术开始传入我国,进一步推动了明代火器的发展。尤以佛郎机、红夷炮、鸟铳等影响最大。

“佛郎机”本是明代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人的统称。

1521年,白沙巡抚何儒从来华的葡萄牙船上看到一种火炮,与明军火炮相比,具有装填弹药方便、发射速度快和装有瞄准具等优点,便组织船上我国籍枪炮匠上岸仿造,取名“佛郎机”。

红夷大炮号称“将军炮”,明末引进西方技术制造,带有炮耳和瞄准具,可以调节射程,炮身寿命长,大型者重1600千克,射程可以达到1900米,应该是这一类武器的极限了。

明代大将军炮在铸造时,通过增加箍来防止炸膛。1626年袁崇焕使用这种火炮打败后金,取得了宁远之战的胜利,努尔哈赤也被红夷大炮击伤。

鸟铳是明代对新式火绳枪的称呼,因为枪口大小如鸟嘴,故称为“鸟铳”,又称“鸟嘴铳”。清代改称“鸟枪”。

据记载,1558年,明朝廷一次就造鸟铳10000支。而且,明代的鸟铳又有许多自己的创新。

在当时,杰出的火器研制家赵士桢,经过潜心研制,设计和试制了多种鸟铳,有噜密铳、翼虎铳、三长铳、掣电铳、迅雷铳、鹰扬铳、震叠铳、奇胜铳等。

其中噜密铳在尾部装有刀刃,在敌人逼近时可作斩马刀使用;震叠铳为双管火绳枪,与敌人作战时能连续发射两次,给敌人以重大杀伤;迅雷铳更是有5支枪管,共用一个枪机,轮流发射。

明朝嘉靖后期还研制了一种“连子铳”,它的铳身用铜铁制造,尾部安木柄,铳膛后部装填火药,火药事先装在一节一节的小纸筒中。

底部都用纸相隔,中通一孔,插一根火药线,药线相互连接。每节火药发射弹丸一枚,各纸筒自铳底首尾相接。

铳膛中部竖有一个铁筒,装满弹丸,先由第一节火药发射第一发弹丸,发射完后第二节火药会自动引燃,同时第二发弹丸可自动落入铳膛,正好被第二节火药发射出去,如此循环以实现连发。这种连子铳已经具备了全自动枪械的雏形。

明代的爆炸性火器主要有地雷和水雷两类。地雷一般用陶瓷罐或铁罐装上炸药,再用药线接上引爆装置。“万弹地雷炮”和“伏地冲天雷”是明代著名的地雷。

水雷用木箱或铁壳密封,浮在水中等敌船靠近,拉动引爆装置;或计算好药捻燃尽时间,定时爆炸,攻击敌船。“水底雷”和“水底龙王炮”是明代著名的水雷。

明代火箭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广泛应用于战场,被称为“军中利器”。当时的火箭种类繁多,性能先进,有多火药筒并列火箭、有翼火箭、多级火箭、多发齐射火箭等。它们是现代火箭的先驱。

我国古代火器尤其是明代火器的发明和应用,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它对我国乃至世界军事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使战争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还促进了军队编制和装备的变革。

[旁注]

炼丹术 古代道家或道教徒等以金石类矿物为原料,采用化学方法炼制成自以为令人长生不老而实际上有毒“丹”药的技术与方法。炼丹术是古代炼制丹药的一种传统技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他结束了元朝民族等级制度,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神机营 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是明代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神机营担负着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任,主管操练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兵,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

赵士桢(约1553年~1611年)。明代杰出的火器研制专家。他一生中研制改进了多种火器,而且善书能诗,还著有《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防虏车铳议》等关于火器研制开发、使用训练等方面的论著,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

[阅读链接]

明代火器的大发展,朱元璋功不可没。

朱元璋最早与火器打交道是在南渡长江的前夕,当时还驻军于江北的和州,多方招揽人才等待时机。

在此期间,有一个名叫焦玉的匠人前来求见,并献上几十支“火龙枪”。朱元璋命得力助手徐达在军中试射,证实这种武器能够洞穿一层皮革。

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拥有此枪取天下就更加容易了。后来,朱元璋还大力扶持和推广新式火器,使明军装备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