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发达的都市商业

隋代都市商业颇为发达,像隋文帝时兴建的都城大兴城,还有隋炀帝时兴建的东都洛阳,都有繁荣的街道和成熟的商业市场。作为隋代两京的大兴城和洛阳,是隋代都市商业繁荣的代表。

隋代兴建的大兴城和东都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贸易的重要城市。这两座城市繁荣的商业景象,反映了隋代城市商业贸易的面貌。

隋代商业繁华的都市依序有大兴城、洛阳、江都、成都和广州,在当时的世界是罕见的。在这之中,大兴城和洛阳城作为隋代两京,最能反映当时都市商业的发展水平。

隋文帝杨坚平定天下以后,开始考虑建都立朝的事。他本身非常中意关中这块地方,可关中的汉长安城经过了几百年的使用,各种资源殆尽,加上它处于龙首原的北麓,地势低洼,水里含的盐分高,不利于民生。

而且汉时处理垃圾的方法是掘土掩埋,导致地下水严重污染。总而言之,这个城市历经数百年的使用,已经进入了暮年。于是,隋文帝决定另建一座新城。

582年,隋文帝下旨在长安旧城东南方向,龙首原的南坡建造新都,紧靠凤栖原,名“大兴城”。他把建造新城的任务交给了左仆射高颎、将作大匠刘龙、巨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人。

隋代兴建的大兴城,成为后来唐代长安城的基础,618年唐建国后,改大兴为长安。

隋大兴城内有东、西两市,东为“都会”,西为“利人”,在皇城外东南和西南作对称分布。两市是城内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店铺林立,四方珍奇宝货荟萃其中。

在隋初打通河西走廊后,随着隋代与域外贸易往来的加强,大大刺激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中原的商品远销欧洲,而罗马、波斯等许多欧洲国家的商人居住在大兴城,很多欧洲国家的使节也前往大兴城朝拜。

大兴城作为隋代帝都,尤其对于西域地区的胡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来大兴城经商和生活的外来胡人虽数量众多,但并非杂乱无序,而是在特定区域基于自身的民族身份、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因素,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胡人聚居区。

事实上,当时的西域“胡商”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东进隋都大兴城,西进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在自己获利的同时,起到沟通中外、联系内地与边疆的重要作用。

东都洛阳是隋后期的首都。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交通便利,隋炀帝杨广觉得是理想的建都之地,遂决意迁都。

605年,隋炀帝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城。负责营建的是担任营作大监的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和担任营作副监的将作大匠宇文恺。

宇文恺看中了洛河边上,汉魏洛阳城和东周王城之间长约15千米的土地,在这里主持建造了洛阳城。606年,隋炀帝将国都迁往洛阳。洛阳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洛阳城的兴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中地区物资的不足。长期的过度开发与战乱对关中地区的经济影响还是很大,这时的关中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远不能与西汉时期相比了。

后来唐代在将近300年的时间里也是以洛阳为东都,更加证明隋代营建东都洛阳不失为一个明知远见之举。

在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的过程中,全国的物产如同浴缸里拔了塞子的水一般,通过隋代运河迅速向洛阳倾泻而去,洛阳城,成了整个国家财富的集散地。

为了充实城市,繁荣市场,隋炀帝大量迁入城市人口,又使得城市的粮食供应严重紧缺。隋文帝时所建的几个常平仓已经远水不解近渴,满足不了洛阳城的庞大需求。为此,隋炀帝又在东都新建了含嘉仓、兴洛仓和回洛仓来储备粮食。

兴洛仓和回洛仓的规模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兴洛仓在东南原上,周长10多千米,有3000个窖,窖容8000石以还,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回洛仓于洛阳北,仓城周长5000米,有300窖。仅粮食储备如此,连盐的储藏量都非常惊人:大兴城街西有子含嘉仓,仓有盐20万石。

隋炀帝迁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洛阳后,一时间,洛阳城内富商大贾数万家,冠盖如云,百业俱兴,热闹非凡。

由于有了洛阳城定都的政治地位和中心城市的地理位置,才有了大运河的开凿。通济渠、广济渠两条运河由洛阳始发,向南一线连接余杭,即今杭州;向北一线则连接涿郡,即今北京。在这之前,隋文帝时开凿的广通渠,连接了长安至潼关,向西的终点站也是洛阳。

运河的开凿把由西向东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加以贯通,形成了南北向的人造运河与东西向的自然河流相互连接的水运体系,对于加强经历数百年开发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江淮、江南地区的联系,加强北方边防的控制,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一运河网络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和今北京附近地区连成一体,从而是隋朝能够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宏大的都城长安、洛阳,并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为南北的统一提供了具体而坚实的物质基础。

事实上,整个帝国的水利工程如同一个蜘蛛网,洛阳城就在这个网的中央。洛阳也就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中的枢纽,因而集中体现了封建城市经济的繁荣。

洛阳城是当时的世界中心,从东南西北遣使来朝的外国、外藩的汗王使臣,络绎不绝,相衔于路。在西面,西域的44个酋长国,来朝见的就达到了30余国;在北面,奚、契丹、室韦、靺鞨,先后来朝;在东面,高丽、百济、新罗与大隋的关系非常紧密,倭国也遣使小野妹子来朝;在南面,林邑、赤土、真腊、婆利也先后遣使来朝。

为了夸耀大隋的富强鼎盛,隋炀帝改革原来负责外交职能的鸿胪寺,增设四方馆,专门招待来宾。一时间,洛阳城商胡云集,店肆林立,成了世界政治、商业和娱乐的中心。

洛阳有丰都、通远和大同三市。丰都市周围4000米,通12门,其中有120行,3000余肆,珍奇山积;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3000米,20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大同市周围也有2000米之长,经商者很多。

像这样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罕见的。洛阳的城市商业可谓盛极一时。

隋代大兴城的兴建,不仅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堪称“世界第一城”,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

而东京洛阳不仅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更是经济的重心。尤其是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两段运河的衔接点,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中的枢纽,都市商业更加发达。

隋代的商业城市除大兴城和洛阳外,还有一些地区性的商业城市。如广州是南方最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达37000多户。广州所处近海,多犀象珠玑等奇异之物,所以很多商贾在这里经商致富。

长江下游南朝旧都丹阳,也是隋代重要的商业城市,有24000多户。丹阳是南朝京都所在,人口本来就多,商贩也不在少数,他们市廛列肆,有与隋都二京一较高低之势。

长江上游的成都,有10.5万户,也是隋代繁荣的商业城市。成都山川重阻,水陆汇聚,商业之繁华,几乎就是隋代西南的小都城。

[旁注]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他统一天下,建立隋朝,社会各方面都获得发展,形成了辉煌的“开皇之治”,使我国成为盛世之国。隋文帝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关中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高颎(541年~607年),名敏,字昭玄。隋朝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战略家和谋臣。隋朝开国元勋。曾组织兴建大兴城。他在宰相任上执政近20年,对隋代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被誉为隋代第一贤臣。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隋代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

宇文恺(555年~612年)字安乐。朔方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人,后徙居长安。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他自幼博览群书,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

四方馆 隋炀帝杨广时置,有都亭驿、都亭西驿、怀远驿、同文馆分别接待四方少数民族与外国使者,合称四方馆,各设监官或管勾官主管,以接待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的贸易等事,属鸿胪寺。

[阅读链接]

传说有一天,隋文帝见一只非常漂亮的大鸟在宫殿上空盘旋,见到隋文帝后,颔首三下,向东南飞去。隋文帝赶紧和大臣们骑马去追,来到了一个叫“凤栖原”的小丘陵上,不见了大鸟的踪影。

座下大臣有精通风水者,环顾四周,说:“这里正是龙首原的南坡,是接受上天灵气的绝佳之地,看来大鸟带我们来此处必含深意啊!”

隋文帝心想:肯定是大鸟指引我,要我在此处建造都城。于是,隋文帝下令在这里兴建了国都大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