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录的利用
- 目录的涵义
“目录”一词始出自《七略》,其中说:“《尚书》有青丝编目录。”① 此词一直为后人所沿用。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是书名或一书中的篇、卷的名称。录是对目的说明介绍,亦称叙录,即把一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传情况以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一批书名或篇卷名与说明介绍编次在一起就称为目录,也称书目。
目录对于读史书和治史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清代学者王鸣盛认为:“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②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说过:“目录学就是历史书籍介绍,它使我们大概
知道有什么书,也就是使我们知道究竟都有什么文化遗产,看看祖遗的历史著作仓库里有什么存货要调查研究一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帐本,打开帐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钻研时,才能有门径,我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就可以容易地找到了。”③因此,欲读古代典籍,掌握、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必须要了解、掌握一定的目录知识,并把它作为治学的入门工具。
目录在我国起源较早,公元前 1 世纪,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和《七略》,是最早的比较完备的目录专书,但是该书已经佚失,庆幸的是,
《汉书·艺文志》基本上保留了《七略》的内容,因此,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目录。
- 目录和目录书分类
有了目录和目录书,就有了目录和目录书分类。有了分类的目录和目录书,人们在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中,才可以分门别类地去查寻相关的资料。因此,要想正确地使用目录并使之为学习和研究工作服务,就必须先要了解一些目录和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七略》采用了六分法,将所辑书目依照学术性质分类编目。它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的方法。《汉书·艺文志》保存并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即把图书分作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类。每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其中,六艺类 9 种,为易、书、诗、礼、乐、春秋、
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类 10 种,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
农、小说;诗赋类 5 种,为赋(屈原等),赋(贾谊等)、赋(孙卿等)、
杂赋、诗歌;兵书类 4 种,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术数类 6
种,为天文、历数、五行、蓍龟、杂占、刑法;方技类 4 种,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由于当时史学还不够发达,史籍数量尚少,六分法中没有独立
① 《昭明文选》卷 38 任彦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注引《七略》用语。
②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 7。
③ 陈垣:《与毕业同学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中国青年》1961 年第 16 期。
的“史部”,史书类是附属于“六艺·春秋”类之后的。
魏晋时期,晋秘书监荀勖依据魏秘书郎郑默的《中经》编著目录书《中经新簿》。书中改六分法为甲、乙、丙、丁的四分法。此后,几经因革,到唐初修撰《隋书·经籍志》时,以经、史、子、集替代了甲、乙、丙、丁四部名称。清代目录学家姚振宗曾说:“四部之体,不始于本志(按,指《隋书·经籍志》),而四部之书之存于世者,则惟本志为最古矣。”①可见,《隋书·经籍志》是现存最早的采用四分法编目的目录专章。
自《隋书·经籍志》采用四分法后,历代很多目录书都根据这一分类法进行编目。清代编修的《四库全书总目》就仍然采用了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其编目为:
经部 10 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史部 15 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子部 14 类: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释家、道家。
集部 5 类:楚辞、别集、总结、诗文评、词曲。
可以说,目录的四部分类法自隋唐以来,一直被长期沿用,它成为我国古代图书编目分类的最主要方法。应该看到,其间也有不少学者对之加以损益改动,但是,始终未能超越规范,另辟门径。
除目录分类外,还有目录书的分类。
关于目录书的分类,清代学者汤纪尚明确指出:“目录之书,权舆中垒
(刘向曾任中垒校尉,汤意即始于刘向《别录》)。流派有三:“曰朝庭官簿、曰私家解题、曰史家著录。”①所谓朝庭官簿,即指国家图书目录或官修目录;所谓私家解题,是指私家编修的目录;所谓史家著录,是专指史志目录,即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和国史目录(如北宋分编的《国史艺文志》等)、专史目录(如郑樵的《通志·艺文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志》等)。这是从纂集工作体制的角度来区分的。
如果从目录的内容和用途范围的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综合目录书和专门目录书。
综合目录,是将包含各科问题的书目汇集、编排成一部目录书,因此又称群书目录。综合目录是读书和历史研究中使用最多、用途最广的书目。如刘向所编的《别录》和刘歆编撰的《七略》、《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
专门目录,是将一书中各篇目录、某一专科领域的书目或与某一专书有关的书目汇集编排成一部目录书。前者如《史记》的目录(《太史公自序》) 就是由 130 篇篇目组成的。其篇目与说明如:秦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二世受运,子婴降虏。作始皇本纪第六。”“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与信定魏,破赵拔齐,遂弱楚人。续何相国,不变不革,黎庶攸宁。嘉参不伐功矜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中者如《七十六年史学书目》,这是专门的史籍目录;
①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叙录。
① 汤纪尚:《槃薖文乙集下·周郑堂别传》。
《晚清戏曲小说目》,这是专门的文艺目录等等。后者如《三国志注引书目》、
《世说新语注引书目》、《续汉书八志补注所引书目》,这三部目录合称《古书目三种》,是把某一书所引的各种书籍编目,借以考察该书所用资料的范围、来源,从中还可以看出其引书的存佚情况。《史记书录》则是把与《史记》有关的参考书汇集编成目录。
- 目录的使用
在学习和研究历史过程中为了获得史料,要阅读大量的古代书籍,这就需要利用目录书。下面介绍几种经常使用的目录书。
《四库全书总目》。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纪昀(1724—1805,字晓岚)实际主持撰修,成书于乾隆年间。该书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古籍 346 种,79309 卷以及《四库全书》存目书 67938 种,
93550 卷。全书共 200 卷,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编排,部下又分为若干小类;每部前有总序,类前有小序,分别概述部、类所收著作源流及分类的原因;书目提要一般包括该书的卷数、源流、作者生平、内容要旨、书中得失及文字校勘等。《四库全书总目》完成以后,因卷轶浩繁,翻检不便,纪昀等人又对《总目》删繁就简,只录书名、卷数、作者等项,并去掉存目、共得 20 卷,名为《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空前的目录巨著,它大量收入了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古代著作的书目,是我们研读古代书籍的最为方便的重要检索工具之一。清人张之洞说:“书即师也。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①但是,《四库全书总目》也有许多谬误。近人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辩证》24 卷,对《总目》作了较为全面、系统、慎密的考辩,检阅《总目》时,可作参考之用。
《书目答问》。该书是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为回答“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而编写的,1876 年(光绪二年)由张之洞署名刊行问世。该书收入古籍书目 2200 多种,其中,“原书为修《四库》书时所未有者十之三四,
《四库》虽有其书而校本、注本晚出者十之七八。”②所列书目基本按照四类法编排,但于经、史、子、集之外增加了“丛书目”。《答问》所收入的每一部书,先列书名,次注著者,再标各种版本、卷数异同,并且对一些撰者认为重要的书加有简明的按语。
《书目答问》传世后,近人范希曾为纠正原著书中的错误,并补其不足, 于 1931 年出版了《书目答问补正》5 卷。《补正》纠正了原著书中书名、作者、卷数、版本、内容等方面出现的一些讹误;补收了《答问》问世后“五十年间所著新雕未及收入”的书著。
《书目答问》及《书目答问补正》将《四库全书总目》成书后 150 余年来新出的书目,择要注录,并注明各书版本,便于查阅,是两部很有参考价值的目录书。
《贩书偶记》。本书为近人孙殿起在数十年古书贩卖事业中所目睹经手古籍的记录。初刊于 1936 年;1959 年由中华书局排版重印。这部书“基本上是一部清代以来的著作总目”,但凡见于《四库全书总目》的书目该书一概不收,如有所收,必是卷数、版本有所不同的,因此,“其作用相当于‘四
①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
② 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
库全书目录’的续编。”①《贩书偶记》初刊以后,孙殿起又继续于贩售书的过程中积配书目资料 1 万余条。后由他的助手雷梦水整理编次,题名《贩书
偶记续编》,于 1980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贩书偶记》及其《续编》亦是实用参考价值较高的目录书。
《中国丛书综录》。本书由上海图书馆编,1959—1962 年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分 3 册,收录全国 41 所图书馆馆藏丛书 2797 种,其中包括古籍书目
38800 多种。第一册“总目”,是对所收入书目进行分类编次,并对每种丛书的书名、分类、编者均做了简要的介绍,书后附有《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便于读者检阅。第二册“子目”,是将丛书所包括的古籍,按经、史、子、集编排起来的子目分类目录,便于读者按子目类别查寻古籍及所属丛书。第三册“索引”,包括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可供读者检阅第二册使用。
《中国丛书综录》收录古代丛书比较丰富,编排方法也较科学,是目前最便于读者的丛书目录,对阅读古籍,研究问题,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七十六年史学书目》。本书为一部专门性目录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了 1900—1975
年间出版的史学著作 9000 多种。全书分作上、下编。上编包括史学理论和历
史研究法,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和物质文化史、综合参考等 5 部分,每个部分下又分若干子目;下编包括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农民战争史、民族史、宗教史、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学术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教育史、图书馆及其他、文学史、语言文字史、科学技术史、地方史和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附华侨史)、史学史和史料学等 15 部分,每个部分都大体
包括中、外两个方面的著作。书后附有著者索引。本书为读者了解 20 世纪以来有关史学的撰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中国地方志综录》。本书亦是一部专门性目录书,朱士嘉编,1935 年出版。1958 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增订本。本书根据全国 41 所图书馆收藏的地方志编成,收录地方志 7413 种,109143 卷。70 年代中期,该书又修订、增补改名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地方志增至 8500 多种,反映馆藏
单位 180 多个。本书是我国现有地方志目录书中比较完善的一种。书中所收志书按行政区域编次排列;介绍了所录志书的书名、卷数、纂修者、版本、书藏于何处;书后还附有“补遗”和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找。
附:索引
索引,又名引得,旧称“通检”。是将书刊中的编目、语词、主题、人名、地名、事件及其他事物的名称,分类编次,并注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书。索引的种类有很多,按其所揭示的对象划分,可分为书籍索引,如《尚书通检》、《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报刊索引,如《光明日报索引》、《历史研究索引》、《全国报刊索引》等。按所取材的范围划分,可分为综合性索引,如《全国报刊索引》等;专题性索引,如《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等。通过索引不仅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专题研究文章篇目与出处,还可以从中
看出有关学术发展的状况及趋势,这些都给学习和研究历史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