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墓冢——曲阜孔林

孔林又名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1.5千米处,是孔子及其后裔墓地。最初不过一公顷,后经历代,特别是明清两次增广,面积达2000平方米。

公元前479年孔子葬于此地后,2400多年来其后裔接冢而葬,林内坟冢已约10万余座。不少墓前建墓碑、墓表,有些建享殿、立石坊、置石仪。是我国现有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护最完整的一处宗族墓葬地。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我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规模宏大的孔氏家族墓地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他的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坟墓并没有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然后世将孔子的坟筑高,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罢了。

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157年,东汉桓帝刘志勅令鲁相修建孔子墓,把墓前砖祠坛换成了石头。石方3尺,纵横各7块,又在墓前造神门一间,之后又在东南建造了一间斋宿,整体面积也只不过一公顷而已。

孔子墓整体看起来恰似一隆起的马背,所以又称马鬣封。孔子墓的封土东西长30米,南北宽28米,高5米。

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在墓前立石碑2通,前碑篆书刻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字样,后碑篆书镌刻“宣圣墓”3个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

从正面看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几个字并不能看全。相传,朱元璋得天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就采取了尊孔贬孟得政策,将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可太师刘伯温却对他说:“您是王,孔子也是王,天下怎么能有两个王呢?”

朱元璋想了想,问道:“封都封了,现在还能怎么办呢?”

于是,刘伯温出了个主意,就在墓前砌了一道栏杆,将墓上的王字挡住了一横。

墓前的石台始建于汉代,唐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后来历代都有所扩建。

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孔鲤是孔子的儿子,先孔子而死,并无特殊建树,但因其系孔子之子、孔伋之父,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也被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

神道是连接孔林和曲阜县城城门的通道,神道的前段比较疏朗,建筑仅置有文津桥、碑亭和石坊,神道平直,两侧桧柏龙干虬枝,夹道侍立,营造出一种古老而又庄严的氛围。

神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万古长春坊,这是一座6楹精雕的石坊,支撑石坊的6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不同的石狮子。

坊中的“万古长春”4字,是后来的明朝在修葺时增刻的,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样。

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中雕二龙戏珠,旁陪丹凤朝阳纹饰,使整个石坊显得气势宏伟,造型优美。

坊东西两侧各有绿瓦方亭一座,亭内各立一大石碑,都是明朝的官僚郑汝璧及连标等人所立的。东面的石碑上面刻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10个大字,西面为“阙里重修林庙碑”。两碑都十分高大,碑头有精雕的花纹,碑下有形态生动的龟趺。

穿过厚实的神道,放眼望去,碑碣、墓冢林立,古木森森,芳草吐碧。折而向西,便是洙水桥坊与洙水桥,位于孔子墓轴线南端,是孔子墓甬道的第一道大门。

洙水桥坊的两面各刻“洙水桥”3字,后来在修葺的过程中,在北面署刻了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字样,南面刻写了雍正十年年号,坊北有一券隆起颇高的拱桥架于泮水之上。

泮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合流,到曲阜北又分为两条河道。春秋时孔子在泮泗之间讲学,后人就以泮泗作为儒家代称。但泮水河道久湮,为了纪念孔子,后人就将鲁国的护城河指为泮水,并修了精致的坊和桥。

洙水桥的南北各有历代浚修洙水桥的碑记,桥上有青石雕栏,桥北东侧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称作思堂,堂广三间,东西三间厢房,是为当年祭孔时祭者的更衣之所。

室内的墙上镶嵌着大量后世文人赞颂孔林的石碑,如“凤凰有时集嘉树,凡鸟不敢巢深林”、“荆棘不生茔域地,鸟巢长避楷林风”等。

在院的东邻还有一座小院,门额上刻有“神庖”两字,是当年祭孔时宰杀牲畜之处。

此后一段时间内,中原连年战乱,孔林也遭破坏,林内树木所剩无几,仅有50多座墓葬。

到南北朝时期,以孔子墓为中心植树600株,蔚然成林。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驾临鲁地,亲自祭祀孔子,下诏栽种柏树,并为孔子修饰坟茔,逐渐恢复了孔林的规模。

之后,又修建了林墙。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4米,长7.3千米,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

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此时,孔林的墓道轴线也就正式形成。

到了元朝,孔子的孙子被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子孙将其尊为三世祖。孔伋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死后被葬在孔子墓的南面。

这样一来,孔子墓东为子孔鲤墓,南为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被命名为“携子抱孙”。在当时的民间一直都有“怀子抱孙,世代出功勋”、“父在子怀,富贵永远来”的说法。因此,人们认为孔子墓的这种携子抱孙布局构成的风水,对圣脉兴旺是有作用的。

在孔鲤和孔伋的墓前立有两通石碑,孔伋墓前的一双石翁仲与享殿前相似,是北宋宣和年间遗物,原在享殿前,后来清雍正年间新刻的一对大翁仲占据了它们的位置,因而被移到了孔伋的墓前。

紧接着,又在孔林神道的尽头建造了一个木构牌坊大门,名为“至圣林”。大门是一座三间五檀悬山的门屋,筑于高台上,台高110米。大门正北处是二林门,是孔林的第二道大门。

二林门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有高墙,有4米左右,周长达达7000米。孔林高大的墙垣将大门、二林门围连成一个封闭内向的纵深空间,其间桧柏挺拔,红墙夹峙中为狭长甬道,顺着古柏、红墙为高耸的城楼,不由得肃然起敬。

到了明嘉靖年间,人们为了纪念子贡守墓6年,以及对孔子的敬意,就在孔子墓的西面修建了三间房屋。房子面东,朝向孔子墓。并在房前立碑一通,在碑上题有“子贡庐墓处”字样。

子贡原名端木赐,是江南卫国人,原为财富满门的一方巨商,因敬仰孔子的学问,就弃商从学,虚心求教,很快就成为孔子的十大高徒之一。

后来,子贡从政,成为一代风云人物,但他始终极其崇拜孔子,并经常说:“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

孔子死后,闻讯的子贡特地从江南千里奔丧,丧事完后,和众弟子一起守墓3年。3年期满之后,子贡又独自守墓3年。

在此期间,子贡将南方稀有珍木楷树移植于孔子的墓旁,用以寄托自己对老师的一片真情。楷树木质坚韧,树干挺直,象征孔子为人师表,天下楷模。

16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扩建孔林,使之成为了3000亩的规模。

明万历年间,在对孔林进行修葺的过程中,增建了享殿,并在洙水桥北建造了一座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即为挡墓门,挡墓门后便是供奉孔子木制神位的享殿。

享殿的甬道旁有四对石雕,名为华表、文豹、角端和翁仲。华表是墓前的石柱,又称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用以守墓。

角端也是一种想象的怪兽,传说可以日行18000里,通晓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翁仲为石人像,传为秦代的骁将,威震边塞,后来为了对称,就雕文、武两个石像,均称翁仲,用以守墓。

甬道正面是享殿,殿广五间,黄瓦歇山顶,前后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栱。

享殿殿内保存有后来清代帝王弘历的手书“谒孔林酹酒碑”,碑中有“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等诗句,十分珍贵。

享殿之后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为“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树,即摹自其南侧的“子贡手植楷”。

关于子贡手植楷,还有一些传说:据说这个子贡手植楷是孔子死后,子贡放的哭丧棒长成的。相传孔子仙游时,他心爱的弟子子贡未能从南方及时赶回来,子贡赶来后,为老师孔子守墓6年,并一直泪流不止,竟然将哭丧棒都浇灌成活了。

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子贡手植楷被雷火击中树心而死,只剩下一个干枯的树墩。

楷亭北有三座四角多棂碑亭,为“驻跸亭”。跸是黄帝出行的车驾,此三亭即皇帝祭祀驻车之处。

北面绿瓦所覆盖的碑亭是为纪念宋真宗赵恒祭祀孔子所建的,中间及南面黄瓦所覆盖的二碑亭为纪念清帝玄烨及弘历祭祀孔子时所建,亭内还保留有大量当时的石碑。

在孔林东北方向,过一石坊后,路旁立一巨碑,上写“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这就是清初茂名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墓碑。

由此向西,有一座上书“鸾音褒德”的墓群,孔子的后裔孔谦、孔宙、孔彪、孔褒等均埋葬于此。

自汉墓群西行还有明墓群,那里墓冢点点,碑碣累累,石兽成群,明代著名书法家李东阳、严嵩等所书写的碑石立于其间。

在清朝时期,主要是扩大林地,对建筑有几次修葺。

1730年,雍正帝敕令大修孔林,并耗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

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千米,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千米,比曲阜城要大得多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

于氏坊是为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据说乾隆有一位爱女的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主一生有灾,必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

当时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但是由于当时满汉不准通婚,乾隆就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

因为于氏的关系,乾隆皇帝曾多次来到曲阜。也正由于于氏的关系,孔氏一族才得以进一步发展繁荣起来,于氏坊就是后人为了纪念于氏而立的。

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任墓等。

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旁注]

太师古时三公之首,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的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封禅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的夏商周三代,就已经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盘龙 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是我国古代的寓意纹样,样式为盘曲的龙,龙纹的一种,常刻绘其状以饰器物。

龟趺 又名赑屃、霸下,龙生九子的长子,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其背亦负以重物,在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其原形可能为斑鳖。

四合院 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另外四合院也有包在一起的意思。

凤凰 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凤凰与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

风水 原本是相地之术,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战国时期开始完善。风水的核心在于人和大自然的和谐,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悬术,也称青鸟、青囊,是可以助人们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的好地方。

翁仲 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关内,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曰“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但后来却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我国2000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

夫子 古时对文人有三种称谓:君子、夫子和才子,即是指有德之士、饱学之士、多才多艺之士。夫子多指作家文人和饱学之士。

华表 我国古代立在宫殿、宗庙、亭榭、坟墓等建筑前面的柱形标志,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华表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鲜明象征。

哭丧棒 又称哀杖,材料多为竹竿、桐竿、带根高粱竿或者柳竿。旧时在为父母发丧时,孝子须手扶一根孝杖,以表示悲痛难支。

户部 我国古代的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户部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也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算命 我国预测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到伏羲氏,之后周文王演八卦,则算命开始逐步得以完善。含紫微斗数、面相手相、八卦六爻、奇门遁甲、地理风水等。

[阅读链接]

相传在远古时期,孔子的祖上及居住在曲阜附近的许多外姓人,都相信阴阳风水之说,并且都看中了孔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都将祖坟纷纷建在孔林附近,以求祖上保佑后代子孙能出达官贵人、光宗耀祖。

一天,张天师与土地老爷路过此地,也一眼就看出了这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但张天师和土地爷却清楚地知道谁家祖上尸骨埋的深,谁家便占了这宝地的风水,埋的浅的不但得不到祖上的庇佑,反而还有害。

于是张天师和土地神便运动法眼,一个坟头一个坟头的“扒”了看,结果只有孔家祖上的尸骨埋的最深,所以这块宝地的风水便让孔家占了,结果后来出了这位大教育家孔子大圣人。

后来,孔林这块风水地便由皇帝下令,专门划给了孔家,成了人们所知的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