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贵典雅的孔府宴饮

作为天下第一家,孔府的饮食文化也非常受人看重,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孔府宴了。

孔府宴也有很多种,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我国宴席之大成。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我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孔府宴是当年孔府接待贵宾、袭爵上任、祭日、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是经过数百年不断发展充实逐渐形成的一套独具风味的家宴。

按照礼制要求,孔府宴也就被分为了三六九等,单就较高级的两等来说,其数量之多、佳肴之丰美,是颇为惊人的。

一等是招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满汉宴”,这是满汉国宴的规格。一等席宴,光餐具就有404件。大部分是象形餐具,有些餐具的名就是菜名,而且每件餐具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盖,中层放菜,下层放热水。

满汉宴要上菜196道,全是名菜佳肴,如满族的“全羊烧烤”,汉族的驼蹄、熊掌、猴头、燕窝、鱼翅等。另外,还有全盒、火锅、汤壶等。

二等是平时寿日、节日、婚丧、祭日和接待贵宾用的“鱼翅四大件”和“海参三大件”宴席。菜肴随宴席种类确定,什么席,首个大件就上什么,大件之后还要跟两个配套的行件。

如鱼翅四大件,开始先上8个盘,干果、鲜果各四盘,而后上第一个大件鱼翅,接着跟两个炒菜行件。第二个大件上鸭子,接着跟两个海味行件,第三个大件上鲑鱼,接着跟两个淡菜行件,第四个大件上甘甜,如苹果罐子,后跟两个行菜,如冰糖银耳和糖炸鱼排。

少顷,上两盘点心,一甜一咸。接着在上饭菜四样,在后四个素菜,紧跟四碟小菜,最后上面食。

若是海参三大件,也是先上八盘干鲜果,然后上海参大件,第二三个大件是神仙鸭子、花篮鲑鱼或诗礼银杏。每个大件也要跟两个行菜,如醉活虾、炸熘鱼、三鲜汤等,饭菜仍是四样,如元宝肉、黄焖鸡等。

如果是燕席四大件,就要有带烧烤的菜了。如烤鸭、烤猪、绣球鱼翅、珍珠海参、玉带虾仁等。在饭菜方面,秋天是菊花火锅,两火锅一荤一素,冬天是杂烩火锅、什锦火锅和一品锅。

除此之外,孔府宴还有许多其他等级的宴席,根据等级不同,菜肴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区别。

历史上的衍圣公,除了祭祀孔子、统摄宗族之外,便是广设华筵、迎来送往。衍圣公居家日常膳食谨遵勤俭祖训,“有例不可添,无例不可减”,一日三餐食谱也成定制。

孔子注重养生养怡,强调食养的效果。在孔子看来,膳食是养怡人生、保健身心的根本所在。孔子的后代也以此为要,从食物的选料到加工、配伍,都非常讲究。

据《孔子家族全书》记载,衍圣公夫妇早餐是桂圆汤、豆汁、米粥、油条、油火烧等。午、晚餐是八菜一汤,儿女可随意点菜。

此外,春季加风鸡火腿、夏季加西瓜菜、炸藿香、冰镇菜等,秋季加菊花菜、荷花菜,冬季加火锅。

据孔德懋在《孔府内宅轶事》中回忆说,在20世纪初,孔府经济已经开始衰落,但膳食仍非常讲究。一般早上是6个家常小炒,喝豆粥,并有三四种面点。

豆粥是用上等小黄米面掺到豆浆中熬制而成,香浓滑爽。午餐和晚餐都要吃七八个炒菜,还要有银耳汤羹之类。

孔府日常食制为一日三餐,主食为面粉制品兼及大米与各种杂粮。有时也吃一些当地农村的普通食物,如山芋、煎饼及各种咸菜。

山芋是孔林里特产的一种林芋,香滑糯软,清代曾作为贡品献给朝廷,煎饼是用当地特产的黄米面粉制成的。

孔府日常膳食有荤有素,有软有硬,有干有稀,有酸有甜,四性五味俱全。至于随四时变化的膳食搭配等,在孔府中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孔府的各种宴席和日常饮食中,包含了许多比较有影响的膳品,比较有名的有当朝一品锅、带子上朝、阳关三叠等。

孔府的这些膳品不仅制作讲究,外形好看,而且每一种膳品大都有一个典故或有一定的历史缘由,从这个方面也反映出了孔府的深厚文化底蕴。

当朝一品锅的出现和当时孔府的地位有关,明清以来,孔子后代世袭“当朝一品”的爵位,有极大的权势,是名副其实的公侯府第。因此,在孔府菜系中,常用“一品”来命名的菜品较多,这无疑能够显示菜品的高贵。

当朝一品锅是孔府“满汉全席”中的首菜,后逐渐成为孔府高级宴席菜品,一品锅因菜用料不同有燕菜一品、鱼翅一品、什锦一品、素锅一品等。

“当朝一品锅”选料之华贵、用料之精细、制作工艺之繁杂,令人惊叹!

阳关三叠是孔府中一个特定的菜品,用于家人即将远行的饯行宴席。“阳关三叠”原是我国古代的名曲,又叫“渭城曲”。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写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人们将此诗编作送别之乐曲,反复诵唱,谓之“阳关三叠”。

孔府膳艺家以“阳关三叠”命名本菜品,颇有雅意。当时凡是孔家有人离府远行、他乡上任、进京受旨等离别场合,均献此品,用意表达离别之情。同时也借此让远行者牢记自己是“圣人”后代,不忘光宗耀祖。

阳关三叠的制作要用到鸡胸脯肉、猪肥肉膘泥、嫩白菜叶、菠菜叶、水发发菜、火腿、猪网油等多种主配料。还有用到盐、南酒、干淀粉、鸡蛋清、清汤、葱椒等多种材料。

在操作流程上要经过初加工,制茸泥,制形,炸制,改刀,装盘,点缀等多个环节。经过这套复杂程序制作成的阳关三叠,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鲜香爽口。

带子上朝原名“百子肉”。清代光绪年间孔府为铭记孔令贻奉母携妻进京为慈禧贺寿一事,就更名为“带子上朝”。

带子上朝的传统做法是用一只鸭子带一只鸽子,一大一小放入盘中,别有风味,是孔府宴中一道大菜。

据记载带子上朝的另一种作法是这样的,先将五花方肉去净毛,刮除污垢洗净,下入沸水锅煮至六七成熟时捞出晾凉,用刀截去4个小角,在肉面上剞十字刀片,皮朝下放入砂锅的锅垫上。接着,将莲子削去两端,去掉莲芯,嵌入肉面的十字刀口处,呈葵花状。

锅内放油烧热倒出,留油底,放入白糖熬溶,待大泡刚起,迅速加入清水、冰糖,等冰糖全部化开后,倒入砂锅内,上盖一大平盘。将砂锅放置在木炭炉上,慢火煨烧数小时,待煨至猪肉酥烂呈紫红色时,提起锅垫将肉翻扣在大盘内,再将砂锅内汤汁收浓,浇在肉上即可。

制作成的带子上朝色泽红润,不仅味道鲜美,还有对人体的滋补之效。

镶豆莛是孔府厨师所创制的一款极费工时的精细豆芽菜,由孔府推出之后备受同行的钦慕。清乾隆年间创制,嘉庆时开始盛行。

在《清稗类钞》中这样记载“镂芽菜使空,以鸡丝、火腿丝满塞之,嘉庆时最盛行”。镶豆莛的做工之精致、细腻,实为罕见。

孔府家酒是祭孔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所酿之酒工艺独特,酒质香醇,深受达官贵人、皇亲国戚所称道,并成为皇宫的贡品。

孔府家酒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小麦制成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引老龙头泉水为酿造用水,采用传统浓香型工艺等工序而酿成。

孔府家酒无色透明,晶莹悦人,窖香馥郁,酒质醇绵,甜柔爽口,尾子干净,余味香长。

[旁注]

钦差大臣 简称钦差,是明清时一种临时的官职。钦,意为皇帝,钦差即是皇帝差遣之意,因此钦差大臣是由皇帝专门派出办理某事的官员。因为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其地位十分了得。担任该官职往往都是皇帝信得过的高官,能得此职事本身也是一种荣誉。一般事毕复命后,该官职便会取消。

礼 在我国古代中,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养生 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我国传统保健方法。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贡品 贡品是古代社会中专门供给统治阶层享用的物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专制历史中,凡是一方的土特产,都要将最新、最好的向朝廷交纳,供皇族使用,有时也称之为贡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河东蒲州人,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后来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成为1861年至1908年间实际上的清王朝统治者,光绪帝以后,开始尊称为“老佛爷”,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阅读链接]

曲阜的酿酒业历史悠久,有材料说已有2000多年了,而孔府酿酒则始于明代。当时酿出的酒,是专为祭孔而用,后因到孔府走访的达官贵人较多,又逐步转为宴席用酒。

清代乾隆皇帝曾先后8次到曲阜祭孔,在他最后一次到曲阜祭孔时,在招待乾隆皇帝的宴席上,孔宪培拿出了孔府家酒款待皇帝,乾隆饮后,连连赞赏家酒味美好喝。

席间对孔宪培说,以后赴京时给我带上几坛家酒,还有西关的小羊羔。后来孔府每年去皇宫进贡一切皆免,唯独孔府家酒和小羊羔不可少。因此,后人有“羊羔美酒”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