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嫡裔宅第

孟府,又称“亚圣府”,位于邹城南关,孟庙的西侧,庙、府仅一街之隔,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自从孟子被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封为“邹国亚圣公”之后,孟府开始被称为亚圣府。

孟府始建年代不详,据孟庙内保存的《孟氏宗传祖图碑》记载:

宋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辅守兖州,访亚圣坟于四基山之阳,得其四十五代孙孟宁,用荐于朝,授迪功郎,主邹县簿,奉祀祖庙。迪功新故宅,坏屋壁乃得所藏家谱。

说明早在北宋景祐年间就已经修建了孟府,但不详地址所在。根据孟府大堂前现存几棵相当古老的桧树,紧同孟庙毗邻的建筑布局来考证,在1121年第三次迁建孟庙于城南的同时,在孟庙的西侧建造了孟府。

孟子的后裔嫡系长子在明代以前,一直都袭封着邹县的主薄,并开始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后从未间断,到了民国改称为“奉祀官”。

“五经博士”和“奉祀官”都是虚职,虽是八品,没有实际权力,但是却世代相袭,世代显赫,而且经历800多年不衰,形成少见的贵族世家。其主要指责是:看护维修林庙,祭祀先祖,弘扬儒家文化。

孟府建成之后,历经金、元、明、清数次的重修和扩建,形成了后来的规模。庙内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庙周围有红墙护围,总面积65.3亩。

孟府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纵长226米,东西横宽99米,前后共有7进院落,拥有楼、堂、阁、室共计148间,是我国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和封建地主庄园之一。

孟府大门为三楹单启硬山式建筑,当地人们也称为“衙门”。门楣正中悬有匾额,上书“亚圣府”3个贴金大字,黑漆的大门上绘有约两米高的彩绘门神。

大门前东西两侧原各建有一座四柱三门式木坊,名为“旌忠坊”和“旌表节孝坊”。两坊上额正中皆悬挂有“圣旨”两字的竖匾一块,是明熹宗朱由校为表彰孟子第60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承光及其母孔氏、长子孟宏略忠于朝廷所建。

大门正南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对精雕石狮子雄踞于大门左右,门阶两侧有上马乘车用的方形石台一对。大门内东西两侧有一排砖瓦小房,是当年差役和守卫人员居住之处。

穿过大门里面的第一进院落,正北为二门,也叫“礼门”。其建筑格式基本同于大门,但门洞为三启,正中门楣上横书“礼门义路”4字。

六扇黑漆大门的正中两扇彩绘有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而两侧的四扇则彩绘着执笏的文官形象,显示出孟府一派威严煊赫的气势。

二门之内是一座飞檐彩拱的门楼,名为“仪门”。仪门两边不与垣墙连属,类似于遮堂门,是木结构,左右仅有圆柱两根,下面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大屋顶,前后缀着4个倒垂的木雕花蕾,故又名为“垂花门”。

仪门平时紧闭不启,只有皇帝幸临、宣读圣者、举行喜庆大典或重大祭祀仪式时,才会在鸣礼炮13响之后徐徐开启。这种仪门,在我国古代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所以又称之为“塞门”。

仪门之后的院中有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两侧竖立有精雕的夔龙石栏和青砖花墙围护的丹墀,两株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参天古桧,在台前甬道两侧遮天蔽日。

丹墀的东南角设置有“日晷”,西南角设置有“嘉量”,完全仿效皇宫的格式。其后便是五楹出厦的正厅,即孟府的主体建筑“大堂”。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官员、申敕族规家法、处理公务的地方。

大堂高大宽敞,堂前檐下正中悬挂着清雍正皇帝手书钦赐孟子第六十五代孙孟衍泰的“七篇贻矩”堂匾,龙边金字,熠熠生辉。门两侧檐下廊柱上,悬挂着隶书金字抱柱楹联:

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

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

大堂内正中,设有高出地面的木制暖阁,内设公案。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签筒、印合。两边有一副对联:

礼门仪路加规矩;

智水仁山古画图。

大堂内原还悬挂一副孟子嫡裔、七十代孙孟广均书题的楹联:

传家世守三迁训;

七篇仁义报国常。

暖阁两侧陈列着“肃静”、“回避”、伞、扇、旗、锣等各种执事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等红底贴金大字的官衔牌,以及黑红棍、皮鞭等刑具。

大堂前东西两侧,是孟府管理祀田、庶务、礼生、乐生、司书、执事等办公机构的场所,大堂前的左右设鼓乐楼为奏乐之处。

在大堂东侧一处独立的小院中,有一处三楹硬山式建筑,是孟氏宗族家祠,称为“五代祠”。祠内悬挂楹联两幅:

溯懿训於三迁二千载踵出哲嗣;

荐蒸尝於五世亿万祀礼重宗孙。

德借七篇极之昂元云仍元承世泽;

祠分五代序仇高曾祖称近荑馨香。

祠内安放孟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五代的木主牌位,再上则被迁放到了孟庙的“祧主祠”内。

大堂西侧,有一曲尺形独特建筑,名为“见山堂”,是当时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的场所。与见山堂相对月亮门外,竖着一块玲珑的太湖石,上面刻有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和孔子后裔“玉虹楼”主人书法家孔继涑的手书诗词。

大堂之后便是孟府的内宅,内宅门的外檐木坊上,镂空雕刻着“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鹤鹿同寿”等各种图案,门两侧倒悬着雕花垂珠,工艺相当精美。

内宅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内,为加强防范,门前辟有一条幽径,左右两侧各有一角门,名为更道,是当年为内宅巡逻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内宅的第一进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处。世恩堂是一座典型的我国四合院建筑,院北是雕梁画栋、彩绘华丽、明三暗五、前后都有回廊的正厅,即“世恩堂”。

明间正上方悬挂有“世恩堂”的楷书巨匾,相传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铁保所书。堂内陈列着古玩字画、床榻橱柜等。正壁上有孟子嫡裔、七十三代孙孟庆棠书题对联一副:

锦世泽莫如为善;

振家声还是读书。

两次间以雕花菱龙及格扇门相隔,两稍间为硬夹山,有房门通连。堂内陈设古木家具、橱、柜、八仙桌、太师椅,雕花顶子床,壁上挂有蟠桃祝寿及王景禧等名人字画。案几上陈列有玉器、古玩等。

院东南有一株古老高大的荼蘼花,俗名十里香,每当春夏之交,满树洁白,盛开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此外,院内还种有冰糖石榴、核桃、月季、紫荆等花木,把小院点缀得格外幽静典雅。

世恩堂后为赐书楼,是存放皇帝钦赐的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家族档案的地方。赐书楼为两层楼房,每层3间,前后出厦,硬山式,典型的明代建筑。

上层前后对开三对较小楼窗,木制楼梯设于西山墙处,扶手栏杆古朴典雅。为了防火,木质楼板之上又加铺一层方砖。上层正中曾悬挂清代吴企宽所书篆体“赐书楼”横匾一块。

缘绿楼位于孟府第六进院落,为两层小楼,每层各5间,前出厦。缘绿楼与赐书楼后的小四合院,都是孟氏嫡裔亚圣奉祀官的前五代近族居住处。楼正中的明间南北直对孟府的大门,是孟府第7进院落的中轴线。

前学和后学位于缘绿楼的西侧,是两组古老的四合院建筑。清道光年间,孟子第七十代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曾在“前学”和“后学”办学招收孟氏后裔子弟学习,称“三迁书院”。后“两学”逐渐荒废,孟府最后是孟府花园。

孟府内现还保存着封建帝王所赐的朝服、龙袍、圣旨、诰封、家族档案、印书木版、古书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

孟林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孟林前有神道,道中有一单孔石桥,桥旁立有一石碑,上书“亚圣林”3字,是书法家欧阳中石所书写的。

过桥石叠甬道直通享殿的大门,享殿为孟林的主体建筑,殿内存石碑8通,记载了孟林的创建和扩置情况。享殿后为孟子墓,墓前有清道光年间立的“亚圣孟子墓”碑,碑前有石供案和石香炉。

孟子墓西北有3座古冢,相传为鲁国孟孙、季孙、叔孙之墓。孟林内现有柏树、桧树、柞树、杨树、榆树、楸树、槐树、枫树、楷树等各类树木上万多棵,多为宋、金、元、明、清各代所栽植,异常珍贵。

[旁注]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而来。

主簿 官名。是掌置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明、清太仆、鸿胪二寺及钦天监称主簿,太常、光禄二寺及国子监称典簿,县署则称主簿,都是品阶较低的事务官。

明熹宗(1605年~1627年)朱由校,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十三陵之德陵。

翰林院 在我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就是翰林院。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木雕 雕塑的一种,在我国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

文房四宝 我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和歙砚。

五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镂空 一种雕刻技术。外面看起来是完整的图案,里面却是空的或者里面又镶嵌小的镂空物件。镂空这种雕刻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石雕、玉雕、木雕、象牙雕等艺术雕刻领域。

太师椅 起源于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官衔命名的椅子。宋朝时期的京官为了送给太师椅子坐,就特意在交椅背上加了一个荷叶托着,因此叫做“太师椅”,顾名思义,就是官居太师的人才有资格坐,清中期之后开始普及。

诰封 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命与敕命形如画卷,轴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品与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

[阅读链接]

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不知道孟子死后究竟埋葬在什么地方。直至1037年,北宋景祐年间的兖州知府,也就是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子孙孔道辅寻访到孟子的墓地。

孔道辅仔细分析了孟子的晚年生活范围,最终确定老子居住在邹县,并终老于这里。

经过多次的探查和走访,最后确认在四基山,并且上书报告给朝廷。皇帝因此而表扬孔道辅办了一件大好事,并开始大兴土木。经过900多年的不断修葺和扩建,孟林的林地不断扩大,庙堂也不断增修,逐渐形成现有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