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英国“世界工厂”的形成

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估计欧洲市场将对英国商品重新开放,因而投资者扩大投资范围,企业主扩大生产规模,商人扩大囤集的货物数量。但是,欧洲大陆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后,购买力极为有限;战争的结束使军需定货停止;各国在战争期间也将自己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加之美国在1812 年的美英战争胜利后也实行高额关税的贸易保护政策等,各国对英国工业品的需求量大为减少,英国工业生产过剩、大批工业企业倒闭、生产减缩, 经济呈现萧条景象。1815 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利益而颁布了“谷物法”, 规定国内市场的小麦价格每夸特低于 80 先令时,禁止外国谷物输入。“谷物法”对土地贵族阶级有利,因为它把国内的谷物价格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之上,从而可以提高地租;“谷物法”对工业资产阶级不利,因为随着工业的发展,开始需要大量的农产品,而高昂的谷物价格势必引起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和利润的降低。工业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围绕“谷物法”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斗争。“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昂贵的谷物, 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昂贵的谷物,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从而减少了对工业产品的消费;同时,欧洲许多农业国也采取限制英国工业品进口的措施,以抑制谷物法,使英国的对外贸易额锐减。1815 年,英国出口总值为 5100 万英镑, 1819 年减至 3500 万英镑;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 1800 年为 33%,1820 年降至 27%。

从 1820 年起,英国经济开始复苏。国王乔治三世死后,其子即位,即乔治四世(1820—1830)。政府内出现了以坎宁和庇尔为首的革新人物,迫于形势,他们感到只有对工业资本家和工人作一些让步;才能巩固土地贵族和金融巨头的统治。英政府在自由主义策略的影响下,废除了部分法令,并于1826 年放宽谷物进口的限制,规定国内粮食价格高于一夸特 60 先令时即准许粮食进口。工业资产阶级发动了反谷物条例的运动,因为“谷物法”的实行,严重地影响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使工厂主难于压低工资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削弱了英国工业品的竞争能力。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当时在大不列颠棉织布厂内使用的 10 万架蒸汽机和 25 万架手织机,

每年要消费 4100 万磅面粉来浆刷经线。漂白等过程所用的面粉,又等于此量

的三分之一。这样消费的面粉的总价值,依他计算,在过去 10 年间,每年等

于 342083 镑。和大陆面粉价格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由谷物关税强加在工厂主头上的面粉高价一项,每年已经等于 17 万镑。格勒估计,1837 年,至

少等于 20 万镑。”①19 世纪 20 年代,工业资产阶级曾企图用改变谷物价格的办法来废除谷物条例,但没有成功;以后,资产阶级又试图在改革议会制度的同时取消谷物条例,也没有收到效果。但是,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采用种种手段迫使英国政府作出了一系列让步:1823 年通过了《哈斯基森林法》,英政府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外粮食进口的限制,同时,迫使英国政府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平均降低 30%,还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降低了原料、特别是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税率,在 1824 年,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迫使政府废

除了于 1719 年和 1750 年先后颁布的关于禁止熟练技工出境的禁令;1825 年又迫使政府废除了于 1774 年、1781 年、1785 年先后颁布的禁止工具、机器图样和机器出口的禁令;1841 年至 1846 年期间,英国又取消了 605 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 1035 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 年,在激进的自由贸易派推动下,皮尔保守党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1849 年,罗素辉格党内阁又废除保持近 200 年的《航海条例》。这些法令和措施,特别是《谷物法》的废除,在英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自由贸易原则对关税保护主义的胜利,也标志着工商业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的胜利。

英国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产业革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产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主要研究英国产业革命后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①英国的产业革命是以棉纺织工业为主导,并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英国的产业革命进入近代后期的初始状况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约在上一世纪中叶,英国是棉纺织工业的主要中心,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要急剧增长,那里自然就成了发明机器的地方,这些机器借助于蒸汽发动机,首先完成了棉纺织业的革命,接着完成了其他纺织工业的革命。大不列颠大片容易开采的煤田,由于采用了蒸汽,现在已成为本国繁荣的基础。伸延很广的铁矿紧挨着煤田,便于制铁业的发展,而对发动机和其他机器的需要,更使制铁业获得了一种新的刺激。以后,在整个工业体系的这场革命中,发生了反雅各宾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约有 25 年,战争几乎把所有竞争国家的船只都从海上赶了出去,从而使英国的工业品在大西洋彼岸的所有市场和欧洲某些市场上获得了实际的垄断地位。当 1815 年和平恢复时,拥有使用蒸汽的工厂的英国,已经能够供应全世界,而其他国家当时还几乎不知道蒸汽机。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远远走在它们的前面了。”②20 年代初,英国经济由复苏而获得进一步发展。“在 19 世纪 20 年代初期,英国拥有纺纱锭,比法国大约多了 3~4 倍,比德国多了几乎十几倍。”但是英国本国的人口却又比这些国家少得多。如“1830—1831 年大不列颠人口为 1650 万人,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6 年版,第 101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5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人民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288 页。

法国为 3250 万人,德国为 2970 万人,美国为 1290 万人。”① 18 世纪下半

叶以来,英国已将蒸汽机运用于纺织工业,到 19 世纪上半叶,蒸汽机已在英国棉纺织业较为广泛的应用。蒸汽机的运用,是人类生产技术上的一大飞跃。蒸汽机作为动力,它既不受地点条件的限制,又能普遍应用于各种工艺上。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一切工业部门的机械化。英国资产阶级采用蒸汽机于棉纺织业,使英国棉纺织品价格下降,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打败竞争对手,夺取了棉纺织品的垄断地位。如“1786 年英国 100 支棉纱每磅为 38 先令,1790 年为 30 先令,1800 年为 9.5 先令,1807 年为 6.75 先令,1830 年为 3 先令。”②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刺激了煤炭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使煤炭生产中更多地使用蒸汽机。“19 世纪 20 年代初期,英国煤的产量已经超过1400 万吨,而法国和普鲁士各为 100 万吨左右,美国仅有 5—6 万吨。”“1825

年,英国已有近 15000 台蒸汽机,总功率达 375000 马力,而法国仅有 328 台蒸汽机,总功率为 5000 马力,只相当于英国总功率的 1/75,1837 年普鲁士仅使用 423 台蒸汽机,总功率不过 7500 马力。”③英国在黑色冶金业的生

产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如“1825 年生铁产量英国为 590 万吨,法国 200 万

吨,俄国为 158 万吨,美国为 91 万吨,德国为 40 万吨。”④在冶金生产中, 英国不仅在产量方面处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领先地位,而且在生产技术方面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在 19 世纪 20 年代,英国已基本上不用木炭冶炼生铁,而其他国家中木炭炼铁几乎占了统治地位。与此同时,英国在炼铁和煤炭生产方面出现和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和发明。例如,在煤的开采中使用凿井机、曳运机、蒸汽抽水机、安全灯等;炼铁在采用煤或焦炭炼铁的同时,利用鼓风设备使炉火不断地燃烧,发明了搅拌法和碾压精炼法,提高了炼铁的效率和质量。因而,英国的煤产量、铁产量大幅度增长,1850 年煤产量达到了 5000 万吨,铁产量达到了 230 万吨。纺织、冶金、煤炭成为英国在产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三大支柱工业,为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以及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此外,英国的铁路、运河以及其他各种工业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8 世纪以前,英国的交通主要是马路,靠马车作交通工具。未经铺修路面的土路,往往被车轮压出很深的辙痕,凹凸不平;到了冬季,情况更糟,城市间因道路受阻中断联系,因此,改善道路成为政府、社会支持的事业。1815 年英国发明耐久铺路方法。在 1818—1829

年,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分别修建了约 1000 里长的优良公路。改良的道路成为把资本主义方式引向穷乡僻壤的渠道。19 世纪初期,英国造船业是采用进口的木料制造帆船。自从蒸汽机用在帆船上以后,英国把钢铁材料造船和蒸汽机结合在一起,于 1820 年制成第一艘蒸汽铁船。1838 年,第一艘蒸汽铁船横渡大西洋。蒸汽机运用于矿山、工厂和水上交通也取得了成功。但是陆上交通仍然依靠马拉的车,载重量小,速度慢,很不方便。研制适用于陆上交通的蒸汽机车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英国人斯蒂芬逊 1814 年试制成功“转运发动机”,促进了英国铁路的大发展。在历史上,斯蒂芬逊是自学成才的伟大发明家之一,他生于 1771 年,父亲在一个煤矿当伙夫,没有钱

① 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 1 卷上册,第 294 页。

② 波特尔:《国家与进步》,伦敦 1957 年版,第 187 页。

③ 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 1 卷上册,第 294 页。

④ 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 1 卷上册,第 294 页。

供他上学。斯蒂芬逊幼年生活艰难,当过牧童,他干过其它谋生的工作,后来成为一名管理煤矿发动机的工人。斯蒂芬逊对瓦特的蒸汽机和富尔顿的蒸汽机船非常感兴趣,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由于不识字,斯蒂芬逊从 18 岁开始进夜校读书。在一个煤矿主的支持下,斯蒂芬逊的“转运发动机”在一条 9 英里长的路轨上行驶取得了成功。经过不断改进,1825 年,斯蒂芬逊亲自驾驶他所设计制造的机车,牵引着几十节煤车和客车,在从斯托克敦到达林顿长达 40 公里的铁路上,以每小时 24 公里的速度顺利到达终点。斯蒂芬逊开创了近代铁路运输的历史。1826 年,英国又修建了从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1830 年正式营运通车。1847 年英国修建的铁路已达到 9400 英里,1850 年达到 10500 英里。蒸汽机于 19 世纪上半叶开始在英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从而带动了工作机和蒸汽动力机的发明和改良,又促成连接这二者的传动机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组成的完整的机械体系。蒸汽机通过传动机推动工作机运转,形成一个发达的生产体系。随着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机器生产规格化,英国机器制造业所生产的蒸汽发动机、纺织机和蒸汽机车等向国外出口。1825 年英国废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从而使英国输出的机器不断增多,机器制造业已成为英国重要的出口工业部门之一。当时,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而英国的机器制造业比其他国家发展得早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在这一段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也很快。根据官方估价的出口额,在“1801—1850 年间从 2490 万英镑增加到17540 万英镑,即增加 600%。”①“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在 1820 年占 18

%,1850 年则上升为 21%。”②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运输、科技等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各国,因而英国便成为了“世界工厂”。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的确立从英国国内来看是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纺织、煤炭、钢铁、交通运输,并以机器制造机器、大机器工业替代手工工业而占主导地位,于 19

世纪 40 年代产业革命的基本完成为特征的;从国际范围来看是以英国在世界工业品的输出和先进技术的输出方面具有垄断地位而言的。具体表现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工业品、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主要供应者,而其他各国相对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廉价商品推销地。

1760—1844 年英国圈地数

年代

圈地数(单位:英亩)

1760 — 1769

704550

1770 — 1779

1207800

1780 — 1789

450180

1790 — 1799

858270

1800 — 1809

1550010

1810 — 1819

1560990

1820 — 1829

375150

1830 — 1839

248880

1840 — 1844

120780

① 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资本主义时代)》第 270 页。

② 库钦斯基:《世界资本主义研究》三联书店,1955 年版,第 52 页。

资料来源:掘经夫:《英国经济史》第 131—132 页。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化和农业资本主义化双向推进的结果。英国的农业,在工业革命以前就以“圈地运动”的形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为英国较早开始产业革命奠定了基础。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生产技术的发达,又给了农业以深刻的影响,推动了农业向资本主义方向的转化,英国又出现了“圈地运动”的高潮。表 2—2,可以看出19 世纪上半叶各年份圈地规模。

英国土地制度的特点,在于农民的土地占有制被剥夺得十分彻底,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英国那样,把直接生产者剥夺得一干二净。例如英格兰有一个贵族夫人,为了圈地养羊,“从 1814 年到 1820 年,用暴力赶走了 15000

个居民,大约有 3000 户。他们的村庄全部被破坏和烧毁,他们的田地全都变成了牧场。不列颠的士兵奉命执行任务,同居民发生了冲突。一个老太婆因拒绝离开小屋而被烧死在里面。这位夫人用这种方法把自古以来就属于克兰的 794000 英亩土地据为己有了。⋯⋯到 1825 年,15000 个盖尔人已经被

131000 只羊所代替。”①工业革命促使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人口向城市集中, 对粮食和农业原料的需求增加;同时,价廉物美的资本主义工业品进入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农业革命消灭了自耕农,广泛地采用一系列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从而反过来推动了英国产业革命的进程。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不仅体现在 19 世纪上半期通过技术革命实现产业化,而且体现在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1825 年,英国爆发第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 1825 年至 1826

年,有 75 家银行破产,3300 余家工商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加上 1829 年农业歉收,粮价暴涨,经济萧条连续了四五年。全国各地不断爆发罢工与饥民骚动,中部和东南部的农业工人捣毁农业机器和地主住宅,要求取消教会什一税和提高工资。在经济发展中增强了实力的资产阶级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议会改革运动,取得了成功,他们在国会中取得了多数地位,和土地贵族、金融巨头结成同盟,共同统治英国。较为稳定的政局以及生产关系变革的一些措施使英国经济发展很快。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工人争取 10 小时工作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强大的宪章运动压力下,迫使资产阶级议会先后颁布1833 年的工厂法、1842 年的煤矿法、1844 年的工厂法和 1847 年的工厂法等。

1847 年 6 月议会颁布的 10 小时工作日法规定:从 1847 年 7 月 1 日起,13

岁以上的少年和所有女工的工作时间缩短为 11 小时,从 1848 年 5 月 1 日起最终限制为 10 小时。尔后扩大到全体工人。据统计,30 年代末,女工占英国全体工人的 57.8%左右,其中在棉纺织厂中女工占 56.25%,毛纺厂中女工占 69.5%,丝织和麻织厂中女工占 70.5%。18 岁以下的工人占 46%,而18 岁以上的男工不到 1/4。这一法案通过和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而且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促使了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