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比利时、希腊、挪威、瑞典、瑞士、卢森堡、丹麦经

奥地利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不比其它欧洲的先进国家晚,但 19 世纪前半

期,奥地利帝国仍是一个不发达的帝国。农村中的封建关系继续存在,农民除承担封建义务以外,还要向国家和教会交纳各种税,农业生产率低;19 世纪初,纺织业已成为奥地利最发达的生产部门。但是,奥地利政府关于发展工业和经济不得与王室的政治利益相抵触的政策,以及行会限制等阻碍了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带动其它经济领域的发展。虽然在 19 世纪 20 至 40 年代, 奥地利已开始产业革命,但在 50 年代以前进程缓慢。40 年代初,奥地利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仍占优势,较大的、采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维也纳与伦巴第等。但是,由于资本短缺、自由劳动力少,社会购买力低、关卡林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进展缓慢。奥地利史学家埃·普里斯特尔认为,19 世纪前半期的奥地利经济史可以说是木材与煤的斗争史,而又是以木材的胜利作为结局。因此,直到 50 年代初,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尤其是铁路运输(机车),都是使用木炭和木柴作为燃料。1825 年,奥地利修筑了“第一皇家私营铁路公司”,1832 年第一条铁路通车,在私人修筑铁路的同时,1842 年起国家也开始修建铁路,到 1850 年奥地利铁路线已有 1357 公

里。铁路建设刺激了其它部门的发展,加上奥地利政府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进行了一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革,奥地利的采矿业和机器制造业明显发展,而且掀起了修筑铁路的热潮,1870 年奥地利铁路线急剧增加到 6112 公里。这对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对于工业生产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 19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奥地利基本完成产业革命。

比利时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是从 1830 年才开始的。独立之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早已产生并得到发展,佛兰德尔是西欧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区之一;布鲁日、根特、伊普尔、亚拉斯的毛纺织业很早就驰名全欧。地理大发现后,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航路的中心。比利时在采煤、纺织等方面具有先进水平,1817 年比利时兴建了第一个铁厂。比利时建国以后,在持续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比利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成为欧洲的经济强国。1831 年,比利时的煤产量已达 230.50 万吨,生铁产量 9 万吨;1835 年比利时制造了第一台机车;1840 年建成欧洲大陆最大的机器制造厂和铸铁厂,雇佣工人超过 2500 人。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后,工业与出海口之间的联系被切

断了,建设铁路网成为独立后的比利时的迫切任务,从 1835 年 5 月 5 日欧洲

大陆的第一班定期客车正式通车、同年 12 月第一辆比利时制造的机车运行开

始,到 1843 年,比利时铁路网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铁路线总长 350 英里;

1845 年比利时蒸汽机已达到 4.8 万匹马力。1846 年比利时的工业就业人数已

达 72.80 万人,农业就业人数 102.30 万人。1850 年开始炼钢,人均钢产量

居世界前列。此外,在 19 世纪比利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原锌生产国,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垄断了许多种玻璃制品。比利时有储量丰富的煤和一定数量的铁, 主要煤田分布在比利时中部的埃诺——桑布尔——默兹河谷一线,瓦隆煤田在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一直是欧洲大陆最大的煤田。比利时的钢铁工业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19 世纪 70 年代始,比利时开始采用托马斯炼钢法并逐步替代了贝西默炼钢法,钢产量在 1879 年已达到

11 万吨。比利时在欧洲是一个小国,但工业产量大大超过国内市场的需要, 生产的产品需要输出,因此比利时是积极实行自由贸易制度的国家。

希腊在 1832 年建立希腊王国。从 19 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希腊发展较明显。由于大量引进外资,特别是向英、法、德等国借款,导致了工业生产的增长,出现了纺织厂、造酒厂、皮革厂。1869 年希腊的铁路线只有 9 公里。在西欧的大多数国家已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国时,希腊还是一个农业国。

挪威(Norway),意思是“朝北之路”,有“万岛之国”的称号。1830 年以前,挪威连年饥荒,生活水平只相当于 1530 年。当时,挪威的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都落后,人口的 70—80%都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工业很少。一直到 1850 年,半加工商品,如鱼、木材和未经精加工的金属仍然在出口中占主要地位,没有多少工业品可供销售。挪威的经济主要靠农业、渔业和航运业。根据当时的统计,挪威主要经济部门的年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1835

—1845 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2.9%。1850 年以后,经济增长加快,木材工业和航运业成为挪威经济的主要部门,挪威在世界商船队的地位由第 6 位上升至第 3 位,造船业随之兴旺起来,国内贸易和交通也相应发展。1875 年国民生产总值比 1830 年增长 2 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

瑞典在 19 世纪上半叶重视农业生产,1803 年开始土地制度改革,1827 年推广到全国,宣告了古老农村公社土地制度的结束。新土地制度推动勤奋农民把小块份地合并成较大的农田,改变耕作制度和方法,采用新农具,扩大作物品种,以及开垦新区荒地。1818 年全国耕地面积比 1805 年增加了 17

%。 1830 年谷物产量比 1810 年增长 58%。农业生产虽然有所提高,但仍不能够承担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1810 年瑞典人口为 240 万人,1850 年上升为 350 万人。19 世纪上半叶,新兴的企业家和富有的钢铁商从英国学来焦炭炼铁新法,新型炼铁厂到处出现。1846 年取消了对制铁限制的决定。1848 年颁布新公司法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会。铁产量从 20 年代平均每年为 8 万吨

上升到 50 年代的 14.5 万吨。与此同时,瑞典企业家重视木材工业的开发。

1849 年在诺尔兰海岸建成第一座蒸汽锯木厂,不久,建立了许多锯木厂,到

1860 年木材出口达到 114 万立方米,比 30 年代平均年出口量增加 5 倍。木

材出口为瑞典赚得了大量外汇。利用这些资金,瑞典 50 年代从英国购买棉纺织机器,取代了国内落后的家庭手工业。木塔拉能够生产出包括大型蒸汽机在内的多种机械,成为新兴的机器制造业中心。从 19 世纪 50 年代中期始,

瑞典改革邮政、创办电报,并逐步建立起现代银行业;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 瑞典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865 年,瑞典同法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最终确定了自由贸易原则,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 3.4%。从 19

世纪 50 年代下半期开始,一些地方和厂矿开始建设短途铁路。议会决定,地方铁路由私人修建经营,全国性干线由国家从国外借款修建。1862 年从首都到哥德堡干线的通车对瑞典现代化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促进了农村和内地城镇的繁荣,加快了金属冶炼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瑞士是山地之国,1815 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埃·邦儒尔在《瑞士简史》一书中论述这一时期瑞士工业发展的因素时写道:“首先,中立政策使瑞士领土避开了战争,所以经济发展从未全部停顿过。⋯⋯ 瑞士商业在欧洲战争中没有遭受重大的损失。而且,雇佣军服役、津贴和对外出口,带来了大量外国资本。这些资本,或有利于本国工业,或直接投入本国工业。在 200 年间,瑞士作为避难所的权利,也引进了许多流亡者。他们主要是来自法国、萨尔、英国和荷兰的新教徒。这些人创建了新的工业部门或使原有工业近代化,从而使瑞士的工业更加繁荣。最后,国家在欧洲的中心位置和很多的水道,促成了工业不寻常的发展,⋯⋯。”①1848 年瑞士制订联邦宪法,结束了瑞士的封建割据局面。关税、邮政、度量衡和币制的统一为瑞士的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1850 年瑞士的铁路长度仅有 25 公里,1860 年增加到 1053 公里,1870 年达到 1421 公里。尽管 1852 年的铁路法规定联邦国家没有控制铁路的权利使瑞士没有形成一个有计划的国有化铁路系统,但 19 世纪 50 至 60 年代兴起的修建铁路的热潮,对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以及国内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股份公司也纷纷建立起来,如 1866 年建立英瑞炼乳公司、1867 年建立亨利·雀巢公司等。瑞士的金融业也开始发达,1862 年建立温特呼尔银行,1863 年建立托根巴哈银行,1872 年建成巴塞尔银行,以及 1856 年建成的瑞士信贷银行等。星罗棋布的银行网络对疏通国内外经济渠道、促进瑞士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 19 世纪后期,瑞士已形成了工业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金融财团。

卢森堡于 1839 年成为独立国家,1842 年,卢森堡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 1867 年欧洲国家伦敦会议公认卢森堡为永久中立国。19 世纪下半期,卢森堡开始建设铁路网,依靠本国的铁矿石和鲁尔的煤,并引进吉尔克莱特和托马斯发明的碱性底吹转炉炼钢法即托马斯炼钢法,使卢森堡冶金工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855 年生铁产量 60 吨,1873 年达到 25 万吨,其中约多半炼成了钢。同时,由于大量施用从矿渣中提炼出来的钙肥,贫瘠的阿登区也变成了肥沃的阿登区,农业生产发展了。到 19 世纪下半期,卢森堡已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国。

丹麦以农立国,19 世纪上半叶,由于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丹麦农产品已不仅能够实现自给,而且能够有剩余农产品输出。19 世纪下半叶,东欧以及北美大量廉价谷物涌入西欧市场,促使丹麦农业生产的重心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使畜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牧业生产的提高,促使了农、牧业的结合,许多中、小农户纷纷组成合作生产组织,如乳品生产合作社等。同时,腌肉、家禽、蛋制品加工等也成立了加工合作社。渔业生产因机动渔船、冷冻设备的应用,使丹麦的水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手工业是丹麦传统经济的支柱,丹麦人利用当地丰富的陶土和原木发展陶瓷、家具等。制造业在 19 世纪上半期还处于萌芽状态,1863 年丹麦颁布保护国内工商业的新

① 余开祥主编:《西欧各国经济》,第 360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关税法,为丹麦制造业及其它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