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中子星之谜

1834 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耳在仔细观测天上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的运动时,发现一件奇怪的事:这颗恒星“走”起路来有点儿别扭,它不是顺着一定的轨道直溜溜地往前跑,而总是歪歪扭扭地像 S 形拐弯儿。

贝塞耳想:会不会在天狼星周围有一个没露面的恒星,在影响它的运动呢?

时间过去了 28 年。1862 年,天文学家终于发现了“陪伴”天狼星运动的那颗暗淡的小星,就是天狼伴星。

天文学家进一步研究这颗小恒星,发现它和天狼星的温度差不多一样高,一样的“白热化”,但因为它的个儿非常小(它的半径只有太阳半径的五十分之一),离开我们又非常远,所以才显得这么暗。

令人惊奇的是,天狼伴星的体积虽然比太阳小得多,但它的质量却几乎和太阳的质量相同,也就是说,天狼伴星的平均密度差不多是太阳的 125000

倍。这个星球每一个立方厘米的物质竟重 175 公斤,这是同体积水的重量的

175000 倍!

人们把这种小个儿、高温度、高密度的恒星,叫做白矮星。

有意思的是,天狼伴星还只是白矮星家族中的“轻量级”,比它长得更“结实”的白矮星,在宇宙间比比皆是,有的密度竟比水大 2 亿倍。要是用这种星球物质制成一个“壹分”硬币,在地球上得用一辆大型起重机,才能把它吊起来。

这还不算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刚刚被人发现的恒星世界的“侏儒”

——中子星的密度,更是骇人听闻。在那里,1 立方厘米的物质,居然重 1

亿吨!如果要把这么一丁点儿的东西搬走,就得动用 1250 万辆 8 吨大卡车的“巨龙车队”,才能勉强拖着跑。

为什么白矮星、中子星的个子竟是如此“结实”呢? 要揭穿这个谜,还是先从物质构造的“内幕”谈起。

谁都知道,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更小的原子构成。看上去物质似乎是严严实实的,其实里面宽敞得很,不仅分子与分子之间、原子与原子之间有很大的孔隙,就连原子内部的空隙也大得惊人。原子的“心脏”是原子核,核外有电子在不停地旋转,就像行星绕太阳转圈儿似的。有趣的是,原子核几乎占去整个原子 99%以上的质量,个儿却小得出奇。要是把整个原子看作一个大厅,原子核只不过是大厅中央的一颗小玻璃球。

但是,当物质受到很大的压力时,情况就大不一样。先是分子之间的距离被压缩;接着,原子与原子之间也被挤得动弹不得;如果再继续加压,一旦超过 140 万个大气压时,就连原子的电子壳层也会被压得“粉身碎骨”, 紧紧挤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密度大得出奇的“超固态”物质。

据推测,太阳中心的压力约为 3000 亿个大气压,而白矮星的内部压力达几百亿亿个大气压,中子星的中心压力比太阳还要高若干亿亿倍。在这样巨大的超高压下,物质变成 1 立方厘米有几吨、几百吨,甚至上亿吨重的超固态,也就不足为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能用人工方法“制造”超高压了。

一种方法是用炸药爆炸、高速碰撞或火花放电时形成的强烈冲击波,在极短促的百万分之几秒内获得超高压。目前最高已超过 1000 万个大气压。另一种是在特制的高压容器里采用机械挤压的办法。据报道,美国某研究所不久前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获得了约 170 万个大气压的超高压。

有了超高压技术,人们可以叫石墨在几万个大气压的超高压和几千度的高温下,经过短短一分钟,就变成坚硬的人造金刚石。另一个超高压下的“产儿”——立方氮化硼,它的硬度可与金刚石媲美。用它做成的刀具,是高速切削特硬金属的能手,切削速度可以比一般刀具快 4~6 倍!不难想象,要是在 140 万个大气压以上的超高压帮助下,可能“诞生”比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更硬得多的超固态物质。如果用这种物质制成刀具,那简直可以“削铁如泥”!

超高压还有改造金属性能的本领。比如,为了使钢硬化,往往要经过淬火处理,可是,淬火后的钢会变脆,因此还得回火,这样钢的硬度又会降低。如果在超高压的“监视”下回火,就可以阻止钢的硬度降低。又如,经受过30 万个大气压“考验”的纯铁,可以比原来的坚硬几万倍。

超高压怎么会有这种奇异的魔力呢?这里的奥秘在于:超高压除了迫使物质内部的原子紧紧挤在一起,增加相互的吸引力外,还“治愈”了物质内部的致命伤——肉眼看不见的裂痕。清除了“内患”,金属的机械强度自然大大地增强了。

(吴城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