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的“三板斧”

魏文成帝崇佛,可佛似乎并不买帐,只给了他 26 年阳寿。北魏和平六年

(公元 465 年),他驾崩宫中,18 岁的太子拓跋弘继位,这又是一个短命天子,年仅 23 岁便告夭亡。接替皇位的是拓跋弘的长子拓跋宏,即元宏,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孝文帝。

魏孝文帝是以改革闻名于世的。在他执政期间,魏国内部的多种矛盾日益白炽化,特别是汉民的反抗,越来越激烈,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缓和矛盾,魏孝文帝凭着他的政治才能,最后果断地采取了改革措施。看来,他这着棋下对了。

从延兴元年(公元 471 年)魏孝文帝刚刚坐上皇位起,各地告急文书便雪片似的飞到他的面前:青州(今山东淄博市)告急!青州高阳人封辩,在当地振臂一呼,便聚集千人以上,他自号为齐王,要与朝廷作个对头。光州

(今河南光山县)告急!光州人孙晏也聚集 1000 多人,宣告起义。平陵(今山东历城县)告急!平陵人司马小君又聚众起义,声势滔滔,直逼府衙。泰州告急!泰州略阳(今陕西略阳市)人王元寿揭竿而起, 5000 余户闻风而从,王元寿自号冲天王,要冲破北魏政权的罗网。除此而外,不甘奴役的贫民更是遍地蜂起,攻取富户,却获财物。一时北魏天下竟无宁土。

魏孝文帝在人民反抗的浪潮冲击下,于延兴三年(公元 473 年)订下法令,规定县令能平息本县动乱的,兼治邻县;能平息两县动乱的,兼治三县;

三年治下无事的,提升为郡守。郡守能平息本郡、邻郡、多郡的,依例提升, 三年可任州刺史。

魏国这帮县令、郡守,谁个不想升官。可法令出来以后,却不见哪里的动乱平息下去。相反,民变倒是越来越凶,魏孝文帝只能望天叹息。他明白地感到再靠压、靠剿,已经无法阻止天下大乱的到来了,于是诏示群臣:“如今地方官员,放纵地方豪强,收受贿赂,违法营私,驱民为匪为盗,以致闹得国无宁日,你们说说该怎么办才好?”可朝臣们又有什么高招呢?只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显出一筹莫展的样子。

其实,鲜卑拓跋部本身就是一个以杀掠为业的野蛮集团,军事上靠虏掠鼓舞士气,政治上用赏赐激励百官。这样的政权,广大民众怎么能接受呢?这时,魏孝文帝又想出一个办法,他“慷慨”地拿出一百万匹布帛和伐

齐时抓来的大批俘虏,赏赐给大小官员,叫他们暂不要苛刻小民,以免生变。群臣倒好,赏赐照领,贪污纳贿却依然如故,一点也不收敛。

魏孝文帝真拿他的群臣没办法了,走投无路,不得不甩出三板斧,下决心除弊布新。

太和八年(公元 484 年),魏孝文帝诏令全国:上交国家的赋税增加到

每户谷物 2 石 9 斗、布帛 3 匹,此外再无其它额外负担。国家增收部分,作为官员俸禄,官员不得另立名目犯赃,凡得赃一匹以上者,立即处死。

诏令下后,多数百姓愿意承受,而官员们却颇为不满。特别是那些地方官,硬是不肯领取俸禄,他们公推反对新制的淮南王拓跋佗出面,请求孝文帝收回成命,恢复旧制。魏孝文帝有了前次的教训,知道鲜卑官员,特别是那些地方官员最为贪婪,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因此拒绝了淮南王的一再请求,坚决执行新制,并派亲信赴各处监督,于是很快查出一批贪官。他勃然大怒,下令全部处斩,仅这一次就杀了刺史以下的犯赃官员 40 多人。杀一儆百,经过这样的严厉惩办,北魏开国以来风行不止的贪污积弊,大为收敛, 吏治出现了新的局面,朝政也显得有了一些转机。第一板斧砍到了要害。

实行俸禄制的成功,增强了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次年,即太和九年(公元 485 年),内秘书令李冲请求设立“三长”,他妻请;“如今天下百姓, 多有隐瞒户口、逃避赋役者,以致三、五十家才为一户,宗主一人,难以督护。若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以长治民,查督户口,以征税赋、徭役,可无遗漏。”奏本进上,文明太后、太尉元丕都说: “此法若行,于公私有利。”而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祜竭力反对,著作郎傅思益则担心不已,他说:“一旦改法,恐成祸乱。”魏孝文帝坚定地采纳李冲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三长,校正户籍,从而户口数大增,政府再按户分配田地。三长制后,税赋降到一对夫妇每年交谷物 2 石、布帛 1 匹,百姓自然高兴,国库收入也因此大大增加,这第二板斧又算砍对了。

太和十年(公元 486 年),主客令李安世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提出按人口授田,田地只准耕种,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魏孝文帝马上采纳推行,挥动了第三板斧。经三大板斧砍下来,魏国国内平安多了,魏孝文帝的威望也更高了。

可是,汉人和鲜卑人、汉族士族和鲜卑贵族的矛盾总是难以消除,要是在这上面出点什么差错,整个魏国就麻烦了。魏孝文帝心中有数,他还特别担心南朝出兵北伐,如果北朝的汉人再一响应,来个内外夹攻,人数很少又被打得胆寒的鲜卑军队不崩溃才怪哩!到那个时候,拓跋氏的天下岂不完了!

他越想越感到事情严重,越想越觉得应该更有效地安定民心。

这时,建威将军、秘书丞李彪建议魏孝文帝注意从魏国与南朝相邻的荆、兖、豫、洛、青、徐、齐这河表七州中,选择高门,召入京城,委任官职, 给他们与鲜卑贵族平等的待遇,以利于稳定疆界、调和气氛,阻止士族向南朝投奔。李彪的建议,可谓正中魏孝文帝下怀,他仔细琢磨这当中的种种奥妙,深有所悟,于是酝酿着下一个更大的行动——迁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