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籍与反检籍

萧道成对于刘宋政权时的户籍混乱状况一直积郁在心,当他建立齐朝, 坐上皇位以后,为保证朝廷的赋税收入,立即着手清理户口、检定簿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检籍”事件。

建元二年(公元 480 年),萧道成诏示群臣,明确指出:“由于民间欺巧,户籍混乱,且为时已久,积弊甚重。而此事关系民之大纪,国之治端, 故须力加整肃,刻不容缓。”他敕令骁骑将军、黄门郎虞玩之和另一位骁骑将军傅坚意立即着手检籍。

户籍问题确实是南方政权复杂而敏感的大问题。早在东晋南迁之时,一些北方世族和民众便随之南下,于是南方大地便出现了许多侨乡、侨县乃至侨郡,这些侨居者开初原有因逃避战乱而暂时居住的意思,一待王朝收复失地,便要北归,故而当地官府并没有将他们注入户籍之中,可是令官府始料未及的是这次迁徙后,许多人便再未返回原籍。久而久之,这批人便成为特殊的一族,他们因为没有户口,因此也就没有服兵役、徭役和交纳税赋的义务。这对东晋王朝显然十分不利,对当地土人也显得极不公平。为此,东晋政府便采取了一项应对措施,称为“土断法”,即对这些侨居者补充登记, 不问原籍何在,一律按照他们现居乡土,由地方政府官吏根据新登记的情况收缴赋税、摊派兵役、徭役。

由于当地土人的户籍是按世族和平民分别登记的,世族人口登记在黄皮簿册上,称为“黄籍”,可以享受“百役不及”的特权;而侨居人口则不分贵贱,一律另登在白皮簿册上,没有任何利益可言。因此,户籍问题未能真正解决,不少人为了获得特权,便纷纷采用各种欺骗手段,务求把自家姓名登上“黄籍”方才甘心,以致情况越来越混乱。

到宋文帝即位后又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可是,由于战乱频繁、政权更替, 有的人家或死或残或迁,也有的人家为新王朝立下功劳、成为新贵,情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刘宋王朝便于元嘉二十七年(公元 450 年)订出八条措施,

重新调查落实。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 454 年),按新调查的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办法仍然和前朝相同。许多人为了避免赋役,都说自己是世族, 想方设法要入“黄籍”,为了达到目的,有的人便买通官吏,假冒世族;有的人则伪造勋绩,设法蒙骗,一时行贿受贿、欺瞒诈骗之事不绝。当然,也有些确有爵位的人家,或因家族变迁、或因另有隐情,没有进入“黄籍”, 以致怨愤不已。朝廷为此忙得不亦乐乎,甚至连年逾七旬的光禄大夫傅隆这样的人,也“犹手自书籍,躬加隐校”。而结果却是越弄越复杂,越登越登不清楚,简直到了真伪莫辨的程度。

刘宋王朝不得已,只好进行复查,从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 467 年)到

宋后废帝元徽四年(公元 476 年),经两代帝王,历时九年,清理的结果,

仅扬州等九郡四号黄籍,就查出来 71 000 多户进行注销,称为“却户”。可是,这当中又有不少误却者。至于其它边远一些的地方,就更难以清理了。鉴于上述历史原因,虞玩之受命之后,便上书齐高帝,列举种种作弊情

形,建议以刘宋元嘉二十七年版籍为基准,重新登记。若再有弄虚作假者, 一经查出,无论何人,一律严加惩处。”萧道成采纳了这个建议,还专门设置了校籍官,为防止懈怠,规定每人每日必须查出若干作弊人户。这一个官员们急了,为完成定额,便不顾真伪虚实,又把一些本来合法的人户硬从黄籍中却了出来,而一些善于夤缘者,却因贿得免。这些无辜被却者和查出来的其它作假者,加上十家连坐的人户,全都遭到发配戍边的惩罚。从而产生了更大范围“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的现象,其结果无权无钱的广大善良民众成了检籍的最大受害者,他们满怀嗟怨,在难以存身的情况下, 或者被迫流徙,或者“奔窜湖山”举行起义,萧齐王朝则不思自省,竟将注入“白籍”的起义者称为“白贼”,进行残酷镇压。

然而,压迫愈甚,反抗愈强,到齐武帝萧頣永明三年(公元 485 年)冬,

富阳“却籍”百姓唐寓之,利用会稽太守王敬则去朝拜皇帝的机会,聚集 400 余人,举行起义。他们首先攻下富阳城,接着在第二年春相继袭破桐庐(今

浙江桐庐县西),占领钱塘(今浙江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诸暨、余杭,同时还分兵进击,一支部队攻袭了东阳郡(今浙江金华),杀了齐武帝的族叔东阳太守萧崇之;另一支部队则攻取山阴,势如破竹,直打到曹娥江。影响所及,民众风从,“三吴却籍者”前来投奔的达 3 万人之多。声势十分浩大。可惜的是,唐富之没有把这股起义烈火燃得更烈更远,而是满足于已有的胜利,白以为大事已成,便匆忙在钱塘称帝,设置文武百官, 建立吴政权。

齐武帝当然不肯干休,急派台军数千赶往镇压,台军就是皇帝的禁卫军, 是齐武帝的精锐之帅。经过激烈的战斗,唐寓之被俘牺牲,起义归于失败。台军攻入钱塘,乘机大肆烧掠,跟随唐寓之起义的“却籍”民众大都被押往白下城去改建都墙,强制劳役,部分人甚至还发配到淮河一带作十年戍卒。尽管起义失败,结局悲惨,但“却籍”民众反检籍的斗争并未因此而动摇, 他们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战斗精神,迫使齐武帝不得不作出让步,朝廷也终于在永明八年(公元 490 年)宣布“却籍无效”,恢复刘宋末年户籍原状,允许被发配戍边的却户返归。

唐寓之起义本身虽然失败了,但他所点燃的起义烈火却照亮了被压迫人民的眼睛,齐国大地上从此义旗高扬、彼伏此起,极大地动摇了齐国统治政权。